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酈道元《三峽》教學設計以及反思

酈道元《三峽》教學設計以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W 次

  教學目標:

酈道元《三峽》教學設計以及反思

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2.反覆誦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品位語言的精妙。

3.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指導誦讀的方法,培養誦讀的習慣,形成誦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對課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難點:

培養誦讀的習慣,形成誦讀的能力。

 教學設想:

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齊讀、品讀句段等,在讀中完成教學目標,加深文本印象,力求當堂能背誦。

 教學過程:

  一、析字義,賞三峽。

漢字是表義文字,每個漢字都有着豐富的內涵,比如“峽”字,從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麼?(山)往深裏想,你聯想到峽中還有什麼?(水)對,詞典上解釋:兩山夾水的地方稱之爲“峽”。所以,我們如果來欣賞“峽”就不僅要品它的山,還要讀它的水。今天,我們就一起欣賞中國的峽中極品——長江三峽。(板書題目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學生齊讀書下註解)同學們,酈道元因一部《水經注》而出名,《水經注》因爲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地理價值而被後世稱頌。這節課我們不僅要了解長江三峽的地貌特徵,還要欣賞《三峽》語言的魅力。

  三、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一讀課文,正字音。——前兩組齊讀至“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後兩組接着讀完。要求讀得準,聽要聽得清。聽出學同朗讀中的錯誤,讀完後,幫他指出來。

二讀課文,準確停頓。——老師範讀一遍,學生認真聽把自己把握不準的停頓在聽老師讀是做上批註。學生再自由讀2遍,然後請一名同學展示一下,老師做評價。

三讀課文,譯《三峽》。——單排向後轉,組成四人學習小組,再讀課文,並藉助課下注釋和相關資料把課文通順地譯成現代文。重要的詞作出批註,有疑問出做出標記,六分鐘後教師通過小檢測,查看對課文的翻譯是否到位。

(出示)準確譯,我能行!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沿溯阻絕。

4.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四、分段朗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

四讀課文,知三峽。——男生讀寫山和夏水的層次,女生讀春冬和秋景的句子。比比看誰更能讀出三峽的特徵來,讀完老師評價。通過朗讀,你能告訴大家你覺得三峽怎樣的地貌特徵了嗎?(黑板上列出問題,學生髮言,並上黑板展示)

怎樣的山 ——————— 綿長、高峻

夏水有什麼特徵 ——————— 水急、水量大

春冬景色如何 ——————— 清靜、幽美、趣味無窮

秋景給你什麼感覺 ——————— 淒涼、肅殺

五讀課文,賞三峽。——瞭解了三峽的地貌特徵,着僅是撩開了三峽面紗的一角,要想深入的感受三峽無窮的魅力,就需要我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做到:聲音洪亮圓潤;停頓有序,重音準確;傾注自己的感情;語速適中)學生自由品讀,然後把你認爲讀的最好的句子,讀出來與大家共同欣賞。

 五、品位語言的精妙。

從修辭、色彩、觀察角度、準確精煉的語言等角度品味課文,在書上批註自己的理解和賞析,然後展示。

 六、熟讀成誦,記三峽。

美麗的三峽風光,我們先睹爲快;美妙的課文語言,我們也先賞爲快,下面讓我們先背爲快,讓着一切美好沉澱成爲我們自身文化修養的一部分。

1.學生看着黑板上的板書——行文層次和內容,自由背誦。

2.和老師同步背,老師只強調關鍵字,詞。

3.學生齊背。

  七、結束學習,佈置作業。

同學們,在這麼短的時間裏,不但掌握了學習內容還能準確地背誦全文,真棒!語文素養的提升在課堂更在課外,今天老師給大家再佈置兩個作業:1、把文章變爲一篇優美的現代文。2、閱讀劉白羽的《長江三日》和餘秋雨的《三峽》。

  教學反思

一、以讀爲線組織教學。通過對課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完成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文學常識介紹後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弄清字音,自行朗讀課文。再由老師帶感情朗讀,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並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因爲我特別欣賞洪鎮濤老師創導的“品讀”教學法。所謂“品”即發現,欣賞,咀嚼,感受。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沒有讀的過程是不行的。“品”要以“讀”爲基礎,而“品”過之後要用“讀”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後品,品品讀讀,反覆誦讀,涵泳文意,纔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着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爲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於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爲品做準備,那麼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後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於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一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有的學生欣賞“清榮峻茂”的圖景,於是課堂上對這四個字進行展開擴寫,用自己的語言將這四種圖景描摹出來。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悽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彷彿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彷彿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麼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爲一體了。在此基礎上,練習把文章改成一篇現代散文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