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反思是教師積極探究心態的表現,它可以提高老師的教學水平!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8篇,希望能幫到大家!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1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以“玩”爲線索,以“名堂”爲中心,因此在教學時我把“玩”與“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這個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大膽地讓學生表現自己,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如課文的導入時的談話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同學們都喜歡玩,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於孩子思想過於嚴謹,所以看法都相對單一。

而在課文理解方面,因爲內容不是很深奧,所以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爲然。尊重個性,那又如何照顧全體呢?該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導方面,我比較注重學生的獨特感悟,學生對列文虎克的磨鏡片的恆心讚賞,就讓他們讀出讚賞的語氣,學生對列文虎克很欽佩,就讓他們讀出欽佩的語氣,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以提升。

當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我就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閱讀小資料,進一步領會許多發明和創造都是“玩”出來的,鼓勵孩子們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沒有發現,讓學生迴歸生活,孩子們暢所欲言,此時我安排學生進行小練筆,把自己玩的過程寫一寫。課後發現多數學生基本能把玩的過程寫出來並有所收穫。

總之一句話,課堂應該是屬於學生的課堂,老師的任務是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過去老師主動的“教”爲學生主動的“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徵,立足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開掘與培養,讓學生在學生中掌握、認識和發現知識,並在深入地探究中獲取學習的樂趣,養成敢於嘗試、追根問底的科學精神,而學生自主與合作意識,也將會因爲我們探究的逐漸深入而相得益彰。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2

上完本課,感觸很深,似乎沒費多大勁兒,完成了本課,而效果也不差,《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無論是基礎還是文本內容,算是落到實處。如果說,我在本課的教學思想上還有些道理的話,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抓生活,樂生活。讓學生玩中學,學中樂,樂中學。本課語言樸實,寓說理於敘事之中,對於孩子來說,課題就很有意思,鑑於此種特點,我並沒有在課堂上揭示新授內容,只是帶着孩子們玩。那天正是大晴天,操場上陽光燦爛,我讓孩子們到操場去捉影子,踩影子。那個高興勁兒,有的孩子大聲叫:“我踩着了。”也有孩子笑得不得了,說:“我的影子和別人的影子重合了。”我問孩子們發現了什麼,有孩子說,面對太陽影子在後,背對太陽影子在前,左側面對着太陽影子在右,右側面對着太陽影子在左,正中面對太陽影子很短……

我都很贊同學生的觀察結論,接着回教室,我又給孩子們玩遊戲,將蠟燭點固定在紙杯裏,然後倒水,看蠟燭燃到水位以下會怎麼樣?有的孩子說,肯定會熄滅。我只是讓孩子們觀看着。突然有一男孩子叫起來了,說:“老師,蠟燭還在燃,而且快到水底了。”我問,爲什麼會這樣呢?這下舉手的孩子不少了,都爭着說:“是流下來的蠟遇到冷水就凝固了。”還有孩子說:“蠟燭是圓形的,這樣整圈的蠟就凝固在一起,水就不會淹着燈芯。”我誇獎了孩子們,說:“你們是玩出了名堂。”接着板書:《玩出了名堂》。

接着,我講了一個故事《搗鳥蛋的孩子》,揭示故事中的孩子就是舉世聞名的昆蟲學家?讓學生帶着一種“由玩未盡,由聽未盡”的積極狀態去讀課文。學生非常願意合作我的指導,師生共同交流彼此讀書,做遊戲的感受。很多孩子能總結“玩也會發現科學。”好奇心和求知慾也會發現科學。我肯定了孩子們的學習勁兒,藉機出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水有浮力.”我針對這個話題,設問“水真的有浮力嗎?”教室裏熱開鍋了。我給足學生議論時間,然後,我宣佈回家去做做不就知道了嗎?其實,平常孩子們都愛玩,只要老師帶領學生玩玩問問,說說寫寫,樂中取樂,教學反思《《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因爲全文就貫穿一個“玩”字,很多孩子玩火光鏡,放大鏡。

二、閱讀感悟寫法。怎樣寫玩時快樂情形,這是本人在本課中要滲透的重點。本文講述的是列文虎克一邊看門,一邊麿鏡,玩玩放大鏡。,再次玩放大鏡,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發明了顯微鏡。接着寫他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明了顯微鏡,接着寫他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就以一個“玩”字穿起了整個故事。將主人公“玩”的過程及收穫寫得淋漓盡致,使文章層次清楚,重點突出。那麼我們該如何寫出玩時的情形呢?這裏我結合寫作知識點作了詳細的點撥。

首先回憶哪次“玩”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真回想自己平時最喜歡玩的遊戲是什麼,如:捉迷藏,盪鞦韆等。然後把最喜歡的一次“玩”的玩法和玩的過程作爲重點寫下來。並寫出玩時的樂趣和感受。比如、寫“盪鞦韆”(坐在鞦韆上,什麼也不想,一上一下,來來回回,有一種飛翔的感覺。看看周圍,一陣陣風吹過,一隻只鳥兒飛過。在鞦韆上,我什麼也不想,晃眼望望遠處的景色,擡頭望望藍天,幾朵漂浮的白雲好像託着我的藍色夢想……恍惚中已經過了很久,一個小時就過了,可我還是不想停下。“鞦韆”這“古老”的玩具,伴我度過童年的開始,童年的結束,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盪鞦韆那種忽上忽下的感覺,就是一種刺激,我喜歡鞦韆又高又遠的刺激……

本文在朗讀的處理上,基調是親切,驚喜的。比如、作者是怎樣避免使用枯燥的專業術語的?怎樣理解“那是一個‘小人國’裏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的意思。這裏我“扶”着走的。文中的“小人國”指的是微生物。這裏給“小人國”“居民”加引號是用了擬人的手法,這樣,不僅起到強調作用,還使這些詞語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專業術語的枯燥,增強了所要表達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三、閱讀與作文比較。人們常說“玩物喪志”,玩怎麼能玩出名堂呢?在本文的教學思路上,抓住這下題目,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很容易把持。這裏,我出示有關名人例子。如:愛迪生在玩耍中產生了許多疑問,激發了他研究的熱情,有一千多項發明;年頓在玩耍中,因爲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發現了萬有引力等。學完課文要趁熱打鐵和學生交流平時都玩些什麼,有什麼樣的玩法使自己受到啓發。在這個環節,我安排了學生寫作練習,應該說,在我的語文課裏,這是我必過關的訓練內容。在寫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出玩耍中的樂趣和啓發。如“捉影子”“扔雞蛋”“一件快樂的事”等。

在學生練習前,點撥使用修辭的準確性。比如、本課在表達上,是妙用擬人手法。爲了進一步讓學生學會這種表達方法。出示句子:1、那是一個微觀世界,微觀世界裏的微生物,比地球上的人要多得多。2、那是一個‘小人國’“小人國”裏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我作了“對應式”的比較。“微觀世界”擬人化“小人國”“微觀世界裏的微生物”擬人化“居民”。這樣就能增強趣味性。此處使用了擬人的手法,還加了引號,這樣不僅起到了強調作用,還使這些詞語具有特殊的意味,增強了趣味性。

總之,學習語文,激發學習興趣是教學成敗的關鍵,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在探究中獲取信息,在快樂中獲得成長,一種身心與知識上的成長,語文離不開生活,生活中一定有語文。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3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講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發現微生物這件事。整篇課文微軟一個“玩”字,展開敘述。可是,事實上,列文虎克真的是玩嗎?課堂上,基本上所有學生都認爲 “玩就玩些有意思遊戲,打人、瘋鬧玩不出名堂。”有的說:“要想玩出名堂就要善於觀察,勤於動腦。”

讀課文,我們知道,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大門。看大門自然有門衛職責,門衛人員必須嚴守崗位,認真履行值班職責,堅持文明用語,禮貌待人,不得擅離職守。負責職工上下班簽到工作,對遲到早退者及時登記,不得循私情。嚴格執行來客登記制度,嚴禁小商小販、閒雜人員和不明身份人員入院,外單位馬車、轎子等未經許可不得進入院內,檢查、慰問等馬車、驢車、騾車什麼的要求減速慢行並按規定位置停放。搞好門房及院內衛生,並做好院內綠化工作。做好院內安全工作,堅持夜間巡視,如院內出現緊急情況應及時向主管領導和有關部門報告。完成領導交辦的其它任務。可是,列文虎克竟然“玩”了起來。

本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勤於觀察,善於動手。看來,能從列文虎克身上的“不務正業”中領悟到“不誤正業”,目的就達到了。於是,在教學中,我從“玩”字入手,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瞭解本課中的“名堂”的意思是什麼。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學習討論題:列文虎克每次是怎麼玩的?他都玩出了哪些名堂?設定了學習任務後,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閱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報取更多信息。然後,在回去答問題時,我通過提示讓學生抓住以下要點:他有哪些新的想法?哪些新的玩法?又有哪些新的發現?最後進行角色轉換,假如你是列文虎克,這樣改變一下玩法,就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心裏會怎麼想呢?這樣,學生通過閱讀,很容易就能解決學習討論題,完成學習任務。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4

《玩出了名堂》是教會孩子學會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發現自然界的祕密,對於這樣的文章,孩子普遍比較感興趣。在課的設計中,我用一個“玩”字貫穿始終。在初讀課文時,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現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他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針對這點,在課的開始,我就從課文整體入手,以“玩”切入,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玩的遊戲和玩中的'體會,然後讓學生玩鏡片,由此定準“玩”和“名堂”兩大基調,讓學生很快地、自然而然地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在講讀課文中,我主要採用了“讀悟法“進行教學,不僅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更加充分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學生就在這充足的時間、空間中。通過朗讀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平實,獲得了情感的昇華。同時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把書讀進去、讀出味來,學生的感悟才深入,才能悟到讀書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課的最後,也就是在學生通過學文受到感染和啓迪之後,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我讓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讓學生從文本走到文本外,有超越了文本。

但在課堂中,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整節課下來,比較輕鬆,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也很順利,但我有一種感覺:學生學到了多少?對他們的啓發又有多少呢?是個未知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把學生的思維侷限於一個圈內,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我不應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放開與收攏之間有着一定的關聯,在實踐教學中我還需要歷練。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5

《玩出了名堂》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5課,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玩鏡片玩出了名堂,發明了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啓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試想:都是八九歲的年齡,誰不喜歡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並不是很簡單。所以,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是誰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麼?他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用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然後,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閱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獲取更多信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課後拓展延伸時,我設計了兩個要求,一是以讀引讀,拓“玩”出名堂例子;二是交流玩中收穫;要求學生先在小組裏交流,然後選出一名同學到臺前介紹,同學評議是不是把玩的過程說清楚,然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的玩法和收穫寫下來。這在教學中是個難度,大多數學生有內容寫,就是表達不出,寥寥幾句就結束了,往往寫不出什麼發現。

課後我想:這節課之所以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主要是我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明白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讓學生把問題提出來,又把問題還給他們,讓他們帶着問題去閱讀,因此課堂收到了好的學習效果。至於課後的小練筆並不很理想,我認爲主要是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加上平時訓練少,以後這方面要加強。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6

“名堂”在課文中的意思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我時時把“玩”與“名堂”緊密聯繫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爲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玩耍與發明創造是有聯繫的。其次,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的啓發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引發質疑、以疑導學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它不僅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發現,從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學習內容,進而推動學生的閱讀思辨與探究。

1.《玩出了名堂》一文的教學要貫穿一個“玩”字。初讀課文,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一開課就可以以“玩”爲線索,針對課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2.朗讀是學生心靈與課文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感受感悟也是閱讀教學的重點所在。在朗讀時要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思考討論,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個性表達。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增強感悟,豐富體驗,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昇華。

3.在學生通過學文受到感染和啓迪之後,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要鼓勵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但要注意這是小練筆,不能拔高要求。

4.整個教學過程要注意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形成語文能力,突出一個“實”字;調動師生生生之間情感互動心靈交流,突出一個“活”字;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頻頻閃現思維的火花,突出一個“新”字;力求“以情勵學啓迪創造注重內化求精求活”。

本課教學中,我在傾聽學生回答問題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表現在,好幾次學生沒有讀完或者回答完問題,我就迫不及待地接話了。還有當學生出現口誤或者不規範的表述時,我也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並予以糾正,這樣容易讓錯誤在學生腦中紮根,是值得引起重視的行爲。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注意的地方,不過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爭取使學生學有所得,促使教學有效化。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7

《玩出了名堂》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7 課,故事既很有趣又引人深思。本文敘述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玩鏡片玩出了名堂,發明了顯微鏡,又發現了微生物。學完本課之後讓學生明白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他們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三年級的孩子大都是八九歲,沒有一個不喜歡玩的。但能在玩中玩出名堂,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根據這一點,在教學時我首先抓住他們的興趣點,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玩什麼樣的遊戲和在玩中什麼心情,隨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齊讀課題並質疑:是誰玩出了名堂?他玩的是什麼?他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大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了起來。接着,我讓學生多形式、多次數地閱讀文章,讓學生儘可能地獲取更多信息,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

課程結束時,我又開拓學生的思路,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及收穫,鼓勵他們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出自己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穫。寫完之後 先在小組裏交流,然後選出一名同學到臺前介紹, 同學評議是不是把玩的過程說清楚,然後讓學生動筆把自己的玩法和收穫寫下來。 當然這是一次小練筆,不能提更高要求,只要表達出要說的內容即可。課後我認真查閱,發現孩子們說的大都很具體,但很少寫出自己在玩中的發現。我想:孩子們之所以沒有寫出自己的收穫,主要原因是學生平時沒有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加上平時訓練少,看來,以後在教學當中一定要重視這方面的訓練!

  《玩出了名堂》教學反思8

在上這一課時,我想孩子們很是感興趣,試想:都是八九歲的年齡,誰不喜歡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並不是很簡單。

《玩出了名堂》這篇課文以“玩”爲線索,以“名堂”爲中心,因此在教學時我把“玩”與“名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這個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方設法地創造機會,大膽地讓學生表現自己,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如課文的導入時的談話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同學們都喜歡玩,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於孩子思想過於嚴謹,所以看法都相對單一。

而在課文理解方面,因爲內容不是很深奧,所以放手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爲然。尊重個性,那又如何照顧全體呢?該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導方面,我比較注重學生的獨特感悟,學生對列文虎克的磨鏡片的恆心讚賞,就讓他們讀出讚賞的語氣,學生對列文虎克很欽佩,就讓他們讀出欽佩的語氣,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朗讀能力得以提升。

當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我就不失時機地讓學生閱讀小資料,進一步領會許多發明和創造都是“玩”出來的,鼓勵孩子們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沒有發現,讓學生迴歸生活,孩子們暢所欲言,此時我安排學生進行小練筆,把自己玩的過程寫一寫。課後發現多數學生基本能把玩的過程寫出來並有所收穫。

總之一句話,課堂應該是屬於學生的課堂,老師的任務是做好引導者的角色。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過去老師主動的“教”爲學生主動的“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特徵,立足於學生學習興趣的開掘與培養,讓學生在學生中掌握、認識和發現知識,並在深入地探究中獲取學習的樂趣,養成敢於嘗試、追根問底的科學精神,而學生自主與合作意識,也將會因爲我們探究的逐漸深入而相得益彰。

放得開更要收得攏。第四單元的課文都是孩子們樂意去學,去讀的,所以上起課來非常順利,今天學習《玩出了名堂》,一節課下來感覺熱熱鬧鬧,學生對課文內容掌握也很順利,但我有一種感覺:學生學到了多少?

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爲,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爲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爲然。尊重個性,那又如何照顧全體呢?該如何去把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於: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對於體驗中的侷限性,我不應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複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着說一句錯誤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