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新人教版)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新人教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爬山虎的腳》是葉聖陶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新人教版)

  【《爬山虎的腳》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爬山虎不甚瞭解。但瞭解植物的特點,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熱愛大自然這些都是學生於生俱來的興趣,課前可讓學生實地觀察,不失爲了解爬山虎的好辦法。同時課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並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習作方法,並能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植物,並寫出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策略

1、課前佈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獲得直觀感受。

2、根據學生的實際,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後再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牆的,然後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葉子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係。

3、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特別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要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並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穫。爲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要藉助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緊貼着牆往上爬的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讀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而課文的最後一部分,主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比,瞭解爬山虎的腳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

4、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與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藉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5、利用資料袋,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植物,並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觀察實驗中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並能有意識地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能抓住主要課文內容。

4.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的方法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難點。

六、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製作演示課件。佈置學生課餘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植物,請看(出示圖片:滿牆的爬山虎),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嗎?(生齊:爬山虎)

2、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呢?

其實,你們平時看見的都是爬山虎的什麼?(生:葉子)

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生——)

爬山虎的腳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很少會有人注意。但葉聖陶爺爺卻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師邊板書邊指導:“虎”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4、齊讀課題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指生: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

(2)那葉聖陶爺爺都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大家再大聲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開始吧!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採用自願選擇段落的方式,指5名學生分別讀5個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1)學生讀課文時,如果出現讀得不準確的字音,等這一段課文讀完後,老師要立刻糾錯,並讓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以鞏固。

(2)(學生讀完第2段時)

師:同學們,這段課文中的(課件出示:均勻、空隙)“均勻”是兩個生字組成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均勻”;“空隙”的“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讀——空隙;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比如“天空”。

師:讓我們再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出示句子,齊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當學生讀完第3段時)

師:這段課文中的“莖和柄”是生字(出示圖片),大家認一認,哪是爬山虎的莖?哪是葉子的柄?(教師指圖,讓學生說)

(4)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理清層次

(1)師:剛纔大家讀得認真,聽得仔細,那課文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它的腳呢?(生:第2自然段寫的是葉子,3、4、5自然段寫的是腳)

(2)教師板書:葉子、腳

(3)師:課文共5個自然段,葉聖陶爺爺用了3個自然段寫“腳”,爲什麼?(生:因爲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要重點寫“腳”)

(4)師:對,寫文章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要寫具體。今天,咱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

三、品讀重點,感悟寫法。

(一)學習第3自然段,交流“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現在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邊讀邊體會:這一段都寫了“腳”的什麼?可在課文旁邊做批註。(生默讀,師巡視看學生讀書、批註的情況)

2、(出示課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師:誰來談談:通過讀你知道,這段都寫了什麼?

生:我讀懂了,“這段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板書:位置、形狀和顏色)

(2)師:腳的位置在哪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師:出示圖片指着:大家看,這就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那它的腳長在哪裏?(生指說:它的反面),對,葉柄的反面就是腳生長的位置。

(3)師:那腳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生: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師:可是當它巴住牆的時候變成了什麼樣子呢?誰能聯繫下文說說(生說:像蛟龍的爪子)

(4)師出示“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腳”的對比圖”:大家看,這就是蝸牛的觸角和“蛟龍的爪子”,它們和爬山虎的腳相似嗎?

可見葉聖陶爺爺觀察多麼仔細,描寫多麼逼真!

(5)師:那腳的顏色又是什麼樣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指生讀: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原來,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6)下面咱們分角色讀課文(課件出示)

(請女生讀描寫位置和形狀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顏色的句子,老師讀最後一句)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7)師總結引導:爬山虎的腳位置長得這麼隱蔽,形狀像蝸牛的觸角那麼細,都被葉聖陶爺爺發現了。大家猜猜,他是怎麼發現的?

(生:可能天天都來觀察;

可能從剛剛長出來就開始觀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觀察的時候離得很近,看得很仔細

可能看的時候還扒開了葉子,有時候還拉拉它的莖。……)

(8)師總結:是啊!葉聖陶爺爺因爲經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才能寫得這麼細緻。

(9)讓我們再齊讀這段課文,進一步感悟它的寫法吧!

(圖片出示本段課文:齊讀)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第4段,交流“怎麼爬的”。

師過渡:那它是怎麼往上爬的呢?

1、請大家默讀第4段,邊讀邊把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圈起來。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師巡視看學生圈畫的情況)

2、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 )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剛纔大家讀書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咱們一起試着說一說。(一起讀課文填空)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A誰來說說,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指生說:觸、變、巴、拉、貼;師板書)

b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想想這幾個動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爲什麼?

(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在桌子當牆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動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師講解總結: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它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爲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了牆上,對莖才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正是準確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寫得這麼有序。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引讀課文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漸漸爬滿了山坡,爬滿了牆壁,爬滿房頂。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它總是一腳一腳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就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你們讀着讀着,我彷彿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腳一腳往上爬,請大家齊讀第四段。

4、這裏的“一腳一腳往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嗎?爲什麼?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就必須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

6、想親眼看看它到底是怎麼爬的嗎?(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一邊演示,老師一邊誦讀課文內容)

6、看着演示圖,能把它爬的過程背下來嗎?

(1)先自己練習背誦一下。

(2)指名背誦(誰願意背給大家聽?)

(3)咱們一齊看圖背誦一遍。

(三)學習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

1、師小結過渡:剛纔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怎麼爬的。大家知道嗎?葉聖陶爺爺還發現了爬山虎腳的祕密。請大家自由讀讀第5段,看看是什麼祕密。(生自由讀)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1)誰能說說是什麼祕密?(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變成灰色,牢固地巴在牆上。)(板書:變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說明了什麼?

(4)師: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不能!)

雨能阻擋它,不讓它向上攀登嗎?(不能!)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敬佩、喜愛……)

(5)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齊讀)。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師指板書點撥: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一個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還介紹了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的變化。那葉聖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聖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爲我們展示了這麼可愛的爬山虎。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

(1)觀察要細緻,要連續觀察。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爬山虎的葉子,而葉聖陶爺爺卻對不引人注目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爲什麼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它和腳有什麼關係呢?咱們下節課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作業設計: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祕。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課下,請同學們仿照《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觀察得時候,可先從遠處整體看,再從近處一部分一部分仔細看,特別要細心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甚至有什麼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最後再具體方面寫下來。

板書設計:

5 爬山虎的腳

腳 位置、形狀、顏色

爬:觸--→巴--→拉--→貼

變化:萎了 牢固

  【教學總結】

讀過幾遍課文,我發現課文寫爬山虎的葉子和爬山虎的“腳”那兩自然段寫得特別具體詳細,可以作爲孩子們仿寫的範文。於是我決定重點帶着孩子們研讀作者寫爬山虎的葉和“腳”的片段,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然後指導孩子們仿照原文進行小練筆的訓練。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我讓孩子們反覆朗讀這個片段,然後讓孩子們說說寫了葉子的哪幾個方面。寫了葉子的顏色以及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鋪排,還有風吹葉子的樣子。有靜態的描寫,也有動態的描寫。然後讓孩子們反覆朗讀,讀出葉的可愛和惹人喜愛。接着引導孩子們重溫作者的寫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葉子的多個方面對葉子進行描寫的。最後讓孩子們仿照原文寫個片段,寫自己比較熟悉的一種植物的葉子。孩子們寫的興趣比較濃厚,而且沒有覺得有什麼難度。

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分組自學,並拿出筆畫一畫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們的討論聲很熱烈,我到孩子們中間轉了幾圈,發現幾乎全班同學都無法下筆,而且多多數孩子重在“畫”,根本不知道要從書中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是沒有教學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調整了教學,而是讓孩子們朗讀這個片段,然後讓孩子們拿出筆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動作的詞,然後用自己的話複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時,孩子們的學習目的明確了,也沒有了什麼障礙。孩子們在課堂中真正“動”起來了。集體交流的時候,有半數的孩子已經能用自己的話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這篇課文學完,我還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們讀書的時候仍然不夠大膽,沒有興趣,更談不上什麼聲情並茂。多給孩子們朗讀的時間,讓孩子們能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絕對不能放鬆。其次,孩子們根本沒有合作意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給孩子們創設協作學習條件和氛圍,讓孩子們具備協作意識,學會合作。其三,課時效率低下。在以後的教學中,要認真鑽研教材,摸情孩子們的學情,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確實提高課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