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彙總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彙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1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彙總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節奏歡快,朗朗上口的現代詩,文字優美。詩的主題非常明確,號召少年兒童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綠化祖國,美化我們的家園。對於環保問題,現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說出一二,但實際行動還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教學這首詩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說教課,爲避免這種尷尬,我嘗試着從詩歌的特點入手,感受詩歌內容,品析詩歌主題。

1、在反覆誦讀中瞭解詩歌特點。

通過教師範讀,自由朗讀,學生髮現了這首現代詩的一些特點,比如節奏比較歡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另外這首詩的前後呼應也比較容易感知,詩的第一小節和最後一小節結構相似,就差了一個詞語,“荒山野嶺”成了“青山碧嶺”。詩人的這一呼應非常巧妙,他把植樹造林的前後不同就融進這兩個詞語裏,並且抓住這一前後呼應能夠引起孩子讀詩的興趣,理解詩歌的主旨。

2、在想象場景中感受詩歌內容。

儘管詩歌的主題是植樹造林,但是限於是詩歌這一體裁,所以文本並沒有花大量筆墨進行場景描寫,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學的契機。教學時我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補充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的場景以及植樹造林以後小動物們安寧幸福的生活。兩處想象,孩子讀活了詩歌的語言文字,讀懂了植樹造林給自然、人類帶來的真切變化。說教在這裏變成了體驗,相信體驗能產生衝動。面對即將到來的植樹節,面對春光無限的大好季節,“植樹造林從我做起”一定能化爲孩子們的共識與行動。

通過學生植樹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植樹的豪情。文章是圍繞“染綠”一詞而進行的。在教學這一課時,我首先範讀課文,用自己優美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詩歌所描寫的美好情境中。接着我引導理解開頭和結尾“染綠”各是什麼意思。第一節的“染綠”學生很快就回答出來。第二個“染綠”學生大多沒有回答出來。這時我引導學生讀課文,比較前後兩節中的句子。學生們很快發現,後一個“染綠”是學生綠化了荒山後的喜悅心情。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又一次提問學生此時對“染綠”的理解。很多學生認爲染綠不僅是綠化,還有給人們來了幸福的生活。孩子們在收穫綠蔭、收穫幸福的同時,還收穫着樂觀向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文本中的美好情感,與學生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成爲了學生生命中的一部分,化爲自己下一步生活的經驗,去發現更多的美好。

只有文本進入學生精神世界,成爲學生的一種審美需求,才能喚起孩子如夢初醒般的天性。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2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現代詩歌,文字優美。通過學生植樹場面的描寫,讀者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植樹的豪情。我們知道,春天的主色調是“綠”,但這“綠”並非憑空而來。正是因爲人們的雙腳踏遍山山嶺嶺,到處植樹造林,才留下片片綠色。本詩的文眼關鍵在“染綠”一詞,文中的“染綠”第一層意思是綠化荒山,第二層意思是植樹給人們帶來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第三層意思在植樹中抒發的是孩子們一種樂觀向上的情感。如何讓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如果僅憑簡單的朗讀感悟很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達不到通過實踐鍛鍊培養語文素養的目的。

爲了使學生能從該詩中有所啓迪、有所收穫。我採用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一、抓住詩歌中的對比因素,進行對比教學。

細讀課文,我們發現,詩歌的首尾兩節形式上相似,起到了首尾呼應的效果。“荒山野嶺”與“青山碧嶺”形成鮮明對照,植樹前事一片荒蕪,植樹後蔥綠一片。爲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前後的不同,我引導學生3-7自然節,抓住關鍵詞句反覆品味,把植樹前後山山嶺嶺的面貌進行對比,進而感受植樹造林帶來的盎然生機。但文字的表現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認知上,那學生還僅僅停留在“被告訴”的階段,還沒有真正走進“我感知”的階段。這時,我又引導學生,“同學們,這是作者用他的眼睛去發現植樹前後的變化並記錄下來的。聯繫我們生活實際想想看,你還發現植樹造林給我們的周邊或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或不同呢?說說看。”學生由課堂而進入生活,由此而及彼,用自己的眼睛去對比周圍環境前後的變化,用自己的知覺去感受變化帶來的美好。然而這種變化不是一天兩天、一次兩次就能一揮而就的,而是有一個長期積累過程的,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看似便捷的“染”實際上是要辛勤的付出和長期的保護,才能披上“綠袍”、涌起“林濤”。與此同時,我又適時地給學生呈現一些具有明顯對比的荒山與碧嶺的照片。學生內心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出動,深刻地感受到綠化祖國、綠化家園的必要與美好。

二、抓住詩歌中的空白因素,進行表達訓練。

“語文教學首先培養學生以聽說讀寫能力爲核心的語文素養,而聽說讀寫能力必然需要在相應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薛法根)一直以來,我篤信語文課堂就是兒童與心中的詩音、與人類文化、與一切美好的情愫積極對話從而構建自我的歷程。我想適時適地的“寫話練習”對於兒童語言的積累、素養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詩歌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理解詩歌的意思。一句簡短的語言,往往呈現給別人的是一幅極其豐富的畫面。“杴鎬叮叮噹噹”“溪水嘩嘩流淌”,多麼簡單的事物、多麼簡單的聲音,而它所要表現的絕不僅限於此。作者抓住植樹時所發出的聲響折射出勞動熱鬧非凡的場景和孩子們無比歡快的心情。而這是需要孩子們在文字和現實生活間架起橋樑,去品味、去感悟方能體味。“同學們,植樹場地僅僅只有這兩種聲音嗎?你還聽到什麼?”“聽到這些聲音,你的眼前又浮現了哪些畫面呢?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熱火朝天、揮汗如雨、摩拳擦掌、來回奔波、齊心協力、萬衆一心。”“此刻你就是其中的一員,你能把當時感受到的一切向大家描繪一番嗎?並用上以上詞語。”相機出示練習“我們來到了植樹現場,聽到了;看到了真是一派的景象。”孩子們用他們的心參與了勞動的場景,這時他們很自然地體會到爲什麼這麼不輕鬆的活,大家卻能“撒一路歡笑”“奏響植樹歌謠”了。那是春光的溫暖、豐收的展望、勞動的快樂、綠色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