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一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節奏歡快,朗朗上口的現代詩。作爲蘇教版每冊教材的開篇之作,它總會安排一首富有季節或者時令特色的現代詩。《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詩的主題非常明確,號召少年兒童參加植樹造林活動,綠化祖國,美化我們的家園。對於環保問題,現在的孩子在嘴上都能說出一二,但實際行動還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教學這首詩歌很容易上成空洞的說教課,爲避免這種尷尬,本學期我嘗試着從詩歌的特點入手,然後感受詩歌內容,品析詩歌主題。

1、在反覆誦讀中瞭解詩歌特點:通過錄音範讀,自由朗讀,孩子發現了這首現代詩的一些特點,比如節奏比較歡快,讀起來朗朗上口。在這基礎上他們還發現了這首詩押“AO” 韻,其實押韻就是詩歌的一大特點。另外這首詩的前後呼應也比較容易感知,詩的第一小節和最後一小節結構相似,就差了一個詞語,“荒山野嶺”成了“青山碧嶺”。詩人的這一呼應非常巧妙,他把植樹造林的前後不同就融進這兩個詞語裏,並且抓住這一前後呼應能夠引起孩子讀詩的興趣,理解詩歌的主旨。春光爲什麼會染綠我們雙腳?孩子在反覆誦讀中對“染”產生了濃厚興趣。其實這也是本詩在遣詞造句上的一大亮點,一個“染”字寫活了整個春天,寫活了漫山遍野的綠色,寫活了少年兒童的勤勞與汗水,更寫活了詩人的主旨思想。

2、在想象場景中感受詩歌內容。儘管詩歌的主題是植樹造林,但是限於是詩歌這一體裁,所以文本並沒有花大量筆墨進行場景描寫,這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學的契機。教學時我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補充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的場景以及植樹造林以後小動物們安寧幸福的生活。兩處想象,孩子讀活了詩歌的語言文字,讀懂了植樹造林給自然、人類帶來的真切變化。說教在這裏變成了體驗,相信體驗能產生衝動。面對即將到來的植樹節,面對春光無限的大好季節,面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植樹造林從我做起”一定能化爲孩子們的共識與行動。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教學反思二

《春光染綠我們雙腳》是一首輕快而又充滿激情的現代詩歌。它主要描繪了植樹活動給荒山帶來的鉅變,表達了少年兒童以實際行動改造荒山野嶺的決心。在陽春三月學習這篇課文非常合適。

在平時的教學中,一直認爲文本的解讀要深刻,可備課時,我發覺《春光染綠我們雙腳》這首詩歌淺顯易懂,因此確定以“讀”爲主要教學手段來解決這篇課文的教學。盡情地讀,想象情景來讀,對比着讀,我可以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場景中,感受歡快,感受詩歌的韻律美,感受春光的美妙,感受大自然的生機,感受主人公的自豪。

在上課時,我以飽滿的狀態先朗誦了兩遍,鼓勵學生盡情地朗誦,盡興地展示。“教師自身就是教學情境”,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可以讓課文的語言有效地浸潤學生,更重要的是爲學生開闢了一個整體把握文本的時空。在我的帶動下,學生們讀得非常投入。

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相當透徹。特別是我提出:“‘我們走到哪裏,哪裏便披上綠袍?’可不可以換成‘我們走到哪裏,哪裏便披上綠衣?”時,學生的回答令我驚喜。

“不能換,因爲‘綠袍’比‘綠衣’的面積大,說明同學植了很多樹。”

“同學們把‘荒山野嶺’變成了‘青山碧嶺’,所以要用‘綠袍’。”

“如果換成‘綠衣’,就不壓韻了,這首詩壓ɑo韻。”

可見,讀真的是一種既簡單又有效的教學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