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刻意練習》有感

讀《刻意練習》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4W 次

【文章導讀】 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複練習,學習者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 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是《刻意練習》讀後感 ,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讀《刻意練習》有感

【篇一】《刻意練習》讀後感

首先要感謝幸福進化俱樂部舉辦的贈書活動,感謝華章心理提供的活動書籍,這部由Anders Ericsson和Robert Pool共同創作的《刻意練習》,刷新了對學習與練習、知識與技能、1萬小時理論與成功等等一些關於學習的傳統的認知,揭露了一個偉大而樸素的道理,人的潛能是無限的,只要你能踏踏實實地按照書中闡釋的那樣,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刻意練習”,無論是想要掌握一門技能和手藝,還是想成爲某一個領域的大師級人物,都是可能的,會鍛煉出一個讓你自己都難以置信的傑出的人。

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刻意練習”是迄今爲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它解釋了什麼是刻意練習?有什麼樣的特點?分析背後的理論基礎,爲什麼刻意練習這麼管用,最後告訴我們如何運用在生活和工作中。 “所謂天才,是百分之1的天賦和百分之99的汗水鑄就的”,很多人都認爲“百分之1的天賦”最關鍵,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其實關鍵的還是百分之99的汗水,許多天賦並不是天生的,通過刻意練習,潛能是可以練出來的。

這本書反駁了網絡上一度盛行的被廣大勵志圖書、微信朋友圈傳濫了的“真理”--“一萬小時理論”,一萬小時理論特別鼓舞人心的地方在於,它說“任何一個人只要在一件事情上練習1萬小時,你就會成爲這個行業的頂級專家”,多麼令人怦然心動呀,所以現在網上有很多人在踐行1萬小時理論,每天打卡記錄今天練習鋼琴了幾個小時,已經累計練習了多少個小時等等。實際上,學一項技能,的確需要花大量時間,可是一萬小時並不是一個閾值,要想成功,不是湊時間夠1萬小時這個數,也不是每一項技能的練習都需要花一萬小時,而是要保證每次練習都是刻意的,能夠有效的修改、修正過去的現有的錯誤。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一輩子做飯都超過1萬個小時了,可是,他們擁有頂級廚師的廚藝嗎?我們的父母涼拌黃瓜了一輩子,西紅柿炒雞蛋了一輩子,每次都是過去的重複,沒有任何的改變,到了80歲,涼拌黃瓜和炒雞蛋的水平也比不過米其林星級廚師是不是?一萬小時理論不攻自破了。

要想成爲高手,怎麼辦?書中給的答案是:刻意練習。 1.只在“學習區”練習。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爲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 比如說,我們看一本書,如果這本書所說的內容都是我們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們已有的觀念,這本書就在我們的舒適區內,但如果這本書說的內容與我們原有的觀念不符,但是我們思考之後仍然能夠理解接受,那麼這本書就在我們的學習區內。如果這本書我們根本就理解不了,那麼就是在恐慌區。讓你現在直接看化學專業博士論文,你就是看天書,這就是恐慌區,這對你無任何意義,而一本書只是強化和肯定你現有觀點,也沒有任何意義。有意義的就是,能讀懂,但是又讓你覺得是新觀點甚至和現有觀點相反的,這纔是“學習區”。 1萬小時理論的關鍵不是“1萬”這個大數字,而是始終每次都在“學習區”內練習。高爾夫行業裏的宗師級的人物泰格伍茲,每次打球都是“學習區”,跟上次的體驗都不一樣。我們的父母做飯都是重複過去,從沒想過試着做個創新,哪怕是試錯?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它具有高度的針對性。訓練者必須隨時瞭解自己最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旦已經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應該繼續在上面花時間,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困難點。有一句話:“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本書提倡突破性的拔高以及變換角度的做事情。它說:“走出舒適區,意味着要試着做一些你以前沒做過的事情。有時候,你也許發現,做一些沒做過的事情,相對較爲容易,然後你會繼續逼迫自己。但有時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讓你感到很難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遠也做不了。想辦法去逾越這些障礙,是通向有目的的練習的隱藏鑰匙。”當不斷的變換角度做事情後,對於同一事物,能夠總結出不同的經驗。以做飯爲例:爲什麼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做飯早就超過1個小時了,卻達不到高級廚師的水準?得出的結論是:只是湊夠時長意義不大,是表面參數,關鍵是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每次做飯都是重複過去的,而頂級大師每次都試着搞出不同。或許他嘗試了100種不同的做法,99次都不好吃,但1次成功了,就是一個新的做法,就是一個新的可口的私家菜。大家都吃過不同的飯店,普通飯店的涼拌菜都一個味,而好飯店好廚師的涼拌菜味道就不同了,肯定是加了不同的調料或者食材。那麼,他的這個做法是怎麼來的?要麼是跟高手學來的,要麼是自己反覆試驗出來的。即使跟高手學來的,這個高手也是自己試驗來的。所以,你每次都是重複過去的西紅柿炒雞蛋,你到老還是那個味道。你要是敢於偶爾試試加點果醬、沙拉油、鮑魚汁……或許有好多次會難以下嚥,但是保不齊哪種嘗試會成功了。我吃過好廚師做的炸饅頭片,鬆軟可口,後來問了問,人家不說,只說了一點:只能告訴你這個饅頭片炸之前浸泡過牛奶。你看,這就不同。我猜想,他當年肯定也嘗試過果汁、可樂、酸奶、啤酒……最後發現牛奶的效果更好。如果我們每次都是跟過去一樣的做法,你即使炸夠了10萬小時的饅頭片,也是個普通水平。這纔是1萬小時理論的精髓,只是湊這個數,多半就會被坑了。意思是說,真正的練習不是爲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你只是統計是否早日湊夠1萬小時無任何意義,你必須保證每個小時都比上個小時有不同的練習內容。2.從不會到會,祕訣在於重複。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複練習;對於腦力工作者來說,水平的高低關鍵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所以,藝術家要採風,棋手要打譜,律師要學案例,政客要讀歷史,科學家要看論文。這些東西都需要記憶力。在古代,記憶力幾乎就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學術能力,現在有了書籍和網絡,人們已經不再直接追求記憶力了。在體育和音樂訓練中,比較強調“分塊”練習。首先你要把整個動作或者整首曲子過一遍,然後把它分解爲很多小塊,一塊一塊地反覆練習。在這種訓練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來才能感知技能的內部結構,注意到自己的錯誤。《天才密碼》一書介紹,美國最好的一所音樂學校裏的一位老師甚至乾脆禁止學生把一支曲子連貫地演奏,學生只能跟着她練分塊的小段。她規定如果別人聽出來你拉的是什麼曲子,那就說明你沒有正確地在練習。

3.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反饋。老師和教練最大的用處是什麼?有人說是“傳道,授業,解惑”,其實最重要作用是提供持續即時的反饋。John Wooden 是美國最具傳奇色彩的大學籃球教練,他曾經率領 UCLA 隊在12年內10次獲得 NCAA 冠軍,爲了獲得 Wooden 的執教祕訣,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全程觀察他的訓練課,甚至記錄下了他給球員的每一條指令。結果統計表明,在記錄的2326條指令之中, 6.9%是表揚,6.6%是表示不滿,而有75% 是純粹的信息,他從不發表什麼激情演說,甚至不講課,說話從不超過20秒,他只給學生非常具體的即時反饋,也就是做什麼動作和怎麼做。我們在看奧運會的時候,那些奧運選手本身的能力都比他們教練強,幹嘛還要讓那些教練來指導他呢?經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很可能會非常不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需要一個旁觀者來指出我們自己注意不到的錯誤。反饋者不見得比你的水平高,關鍵是他們不是你,他們可以從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找別的視角來看自己看不到的問題,他的能力強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是你!所以現在健身流行找私教是一個迅速提高的好辦法,原因就在於教練能在訓練中以旁觀者的身份提供即時的反饋。。4.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刻意練習並不令人舒服和愉快,舒服和愉快是娛樂,而不是學習。如果你覺得你在享受練習的過程,那你就不是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會消耗你大量的精力,過程會讓你痛苦,藍瘦,香菇,但是它的回報是巨大的。俗話說:“只看賊吃肉,不見賊捱打”,每一個神童背後,都有一個能豁出去讓自己的孩子猛練的父親。國際著名鋼琴家郎朗說過“沒有勤奮就沒有一切!至於天才,我將其理解爲一種無限的伸展性,也許一個人只要具備一丁點兒天才,就可以擴展成很大。”就拿郎朗爲例,他的父親有一次因爲郎朗偷懶,甚至逼他自殺,也許你覺得他爸爸太偏激,可是不偏激的你,每天享受精彩韓劇、娛樂節目的你卻無法得到郎朗擁有的生活。

本書金句

1、只有在刻意練習下的一萬小時纔有用。

2、你可以掌握自己的潛力。

3、如果你沒有進步,並不是因爲你缺少天賦,而是因爲你沒有用正確的方法練習。

4、傳統的方法一直是先找出關於正確方法的信息,然後讓學生運用那些知識。刻意練習則只聚焦於績效和表現,以及怎樣提高績效和表現。

5、在專業的或商業的背景中設計提高績效和表現時,正確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改進相關的技能”,而不是“我們怎樣傳授相關的知識”

6、傑出人物的進展只有局外人看來纔是重大進展,因爲那些人並沒有見證過所有那些微小的進展,才積累成重大的飛躍。

7、我們只有努力去複製傑出人物的成就,失敗了就停下來思考爲什麼會失敗,才能創建有效的心理表徵。

【篇二】《刻意練習》讀後感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刻意練習》。這本書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經過研究,作者發現:傑出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技巧,成爲傑出人物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是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暢銷書《一萬小時理論》,作者就是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概念化”和“流行化”,但是真正想達到卓越和傑出人物,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萬小時,而是要有目的的練習: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3、練習包含反饋;

4、需要走出舒適區。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很多人的疑惑就是在於,我在這件事裏也付出了長時間,很多的努力,爲什麼看那個人好像花費的時間並不多,精力也不大,爲什麼他的成績就要比我的好?這本書就針對這樣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

作者爲了辨別出優秀的表演者與傑出的表演者之間的區別,在柏林藝術大學的小提琴學生中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優秀、優異和傑出三組學生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差別。《易經》裏講: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你每天只是重複讀一小段內容,可能就會對其中一小段內容有點兒印象。但是咱們七天重複學習的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強化一個小的關注點的過程當中,慢慢累積,擴大這個關注點。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他們專心致志地進行獨奏練習所花的時間總和。優秀組平均練了3420個小時,優異組5301個小時,傑出組7401個小時。這個大學生練習的每時每刻都盡力保持專注,集中精力聽着作者報出的數字,記憶、複述,每秒鐘一個數字,沒有任何走神的空間。實際上每一個人情況都不一樣,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專注的能力都需要訓練,當你開始執行計劃的開始,你就需要突破了。

可見,要變成傑出的小提琴家,必須專注地練習,沒有什麼捷徑,沒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練習,就能達到專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賦的音樂家中,明顯也是花了最多時間磨鍊技藝的人,比練習時間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員、傑出棋手同樣如此,幾乎沒有人能夠不通過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達到大師級的水平。

通過我們自己讀經典,通過孩子讀經典,我們實際上可以觀察,很多人很難達到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讀經典過程中高度集中。所以咱們經典學習,把每一個經典的內容分成一個小段,包括前些天大易講座有位老師也分析了三體工作法。三體工作法我印象當中,好像是15分鐘休息5分鐘還是25分鐘休息5分鐘,它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當我們制定這個計劃時,從我們專注程度上來看,就可以檢測我們的目標是不是可執行,是不是能夠執行。如果我們十分鐘達不到,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五分鐘開始,或者從一分鐘開始。

作者在文章當中也舉了很多例子,我在這裏給大家選兩個例子:

莫扎特

在古典音樂界,莫扎特被認爲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歲環歐洲旅行演出,能彈奏多種樂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識別出升 A調或降E調。種種技能加持在一個七歲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難以解釋。然而,很多人並不瞭解,莫扎特的父親也是一名音樂家,培養出鋼琴演奏家的女兒之後,更加用心地訓練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極小的年級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確的練習。然後,父親再以傳奇的形式,講述他的天才表現,驚豔世人的眼球。而且單就完美音高而言,2014年日本心理學家榊原彩子進行的一項實驗,證明了一直被認爲天才標誌的完美音高,實則通過訓練也可以爲普通人所掌握。

3、練習包含反饋

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詞。一次演出中,三根琴絃繃斷,他用一根弦仍然完成了完美演奏,成爲了音樂史上的傳奇。然而,真實的版本卻是他與一位女士墜入愛河,併爲她創作了一首隻需G弦與E弦演奏的絕妙曲目,以兩根弦模擬二人甜蜜對話與互動,後來,他把這首曲子用在了演奏現場。

作者研究了大量天才後發現,人們之所以對所謂天才有‘他們生來就具有某種特殊的能力,不用特意訓練仍然可以變成傑出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信息不對稱以及人們對傳奇故事的本能嚮往。我讀到這裏時就不是找地兒偷笑,而是放聲大笑。爲什麼呢?咱們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需要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讀後感]這本書裏的大學生他的短期目標就是,每一次比上一次多記錄一個數。天才的宣傳者們基於種種動機,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諸多細節,以至於使我們認爲,他們生來就比別人優秀,毫不費力就取得了成功。同時,作者也發現,那些被視爲天才的傑出人物,包括自閉症的傳奇,雖然不一定是上帝的選民,但他們的成功也確實遵循着一種黃金法則,那就是刻意練習。

研究證明天才的唯一祕訣在於練習,那很多人就會說,我們也一樣地努力學習、練習,爲什麼我們就成不了天才呢?答案在練習的方法。一般人學習或練習一種技能,採用的.都是天真的練習法,即反覆地做某件事情,但這是一種極其低效的練習。作者和同事曾經開展過一項關於鍛鍊記憶力的實驗,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史蒂夫嘗試記憶數字,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樣,只能記住8個左右,經過練習,慢慢地突破9個、10個……,最終,他的成績達到了不可思議的82個數字。在這個試驗中,史蒂夫採用的練習方式是不同於天真的練習的有目的的練習,它具有四個鮮明的特徵。就是剛纔我講的那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