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刻意練習》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刻意練習》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刻意練習》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刻意練習》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刻意練習》讀後感範文(精選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刻意練習》讀後感1

你有沒想過每天堅持早起寫作,1000天后會是怎樣子呢?《刻意練習》作者Scallers告訴了我們。他從2014年1月開始寫作,連續寫了1000天,完成了100多萬字的輸出。作者總結1000天的實踐提出“N階持續行動者”的概念。

一階行動者:一般堅持10天就想放棄了,需要動力支持自己。無論是早起還是堅持健身,都需要執行力。

二階行動者:二階行動者是可以成功完成100天的持續行動,二階段的時候其實已經形成一種慣性模式,不需要再去強迫自己早起或者習慣去做某事,但行動的結果需要我們去反思的。

三階行動者:一件事情可以不間斷地堅持1000天之後,就是所謂的三階行動者了。1000天也就是接近3年的時間,這時候已經形成自己的思維習慣和做事風格了。需要思考的是突破和創新。不讓“成就你的東西也限制你”,需要不斷地調整策略。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以爲只是教我們如何把一件事通過反覆練習做到極致。確實作者也有這麼做了,但在大學期間,我們都在迷茫階段的時候,就有這個視野,而且初衷並不是爲了名利,只是想去做這件事。然而也真的做到了。

這本書沒有所謂的乾貨,沒有寫文章要注意的事項,沒有吸引人的標題的幾大招數,或者爆款文的寫作方法。唯一的技巧就是持續行動。《刻意練習》描述了自我成長路上的心理歷程,不進步的背後只是沒到位的執行力,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去對待成長,怎樣投資自己,擴寬視野。

刻意練習,聽起來是很容易懂的概念。刻意練習意味着持續行動。“行動”是一個“主動發起,投入資源,外界交互,內部梳理,產出結果”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我們願意花時間去做我們決定了的事情,也需要跟外界產生聯繫(比如文章的反饋),真正要面對的還是自己的內心,要有充足的信心和定力去做,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花的時間的一個積累成果。

在刻意練習中會遇到什麼阻礙呢?

1、沒有得到強即時反饋,就退縮。

2、因爲沒有成就感,就不持續做事情。

3、用單一變量去思考事情。

現在我們寫文章都會很關注的事情就閱讀量,如果只有少之可能的幾個閱讀量,那我們就會失望。感到挫敗。然而持續行動的一個重要的點,竟然是我們主動要去做這件事,別人的反饋對於我們真的那麼重要嗎?它是我們寫作路程的指南針嗎?當我們需要別人的反饋纔可以有動力去做這件事時,本身就把主動權交到別人的手上。就像作者所說,真正的安全感只能由內找尋。需要靠外在的反饋來支撐本身就是一種放棄。

成就感是一種驅動力。找到成就感確實可以驅動我們向前,但同時也限制了我們。因爲我們需要依附這個才能走下去。當我們要決定做一件事情時候,一定是我們內在有強大的決心,而不是我做了,別人會覺得我很厲害。

在行動之前,很多人會擔心自己堅持不了,或者擔心有其他安排阻礙到了這個計劃。但其實當你真正做起來,這些問題也就不存在了,不要用單一變量去思考事情,成爲不行動的藉口。

行動系統和學習系統是成長的雙翼

作者從兩個視角來解讀系統。黑盒視角和白盒視角。黑盒是你使用一項功能,會用但不知道其中原理。內部對你來說是黑色的。白盒是你知道功能邏輯和其中原理,內部對你來說是可見的。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如何用好我們的發力點。用持續行動的方式構建屬於自己的系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持續行動是一種執行力。著名作家樹上春樹每天起牀第一件事,就是跑步1小時。有人問他不想跑的時候怎麼辦?他的回答是:“就是今天不想跑,纔去跑”。這纔是長距離跑步者的思維方式。

  《刻意練習》讀後感2

大家好,我是李迎霞,很高興今天又搶了一次機會和大家分享、交流、學習。我針對最近的學習情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叫《刻意練習》。這本書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經過研究,作者發現:傑出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技巧,成爲傑出人物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專注於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傑出人物是如何獲得傑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暢銷書《一萬小時理論》,作者就是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概念化”和“流行化”,但是真正想達到卓越和傑出人物,並不是簡簡單單的一萬小時,而是要有目的的練習: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3、練習包含反饋;

4、需要走出舒適區。

1、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很多人的疑惑就是在於,我在這件事裏也付出了長時間,很多的努力,爲什麼看那個人好像花費的時間並不多,精力也不大,爲什麼他的成績就要比我的好?這本書就針對這樣的一些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

作者爲了辨別出優秀的表演者與傑出的表演者之間的區別,在柏林藝術大學的小提琴學生中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優秀、優異和傑出三組學生中,有一個最重要的差別。《易經》裏講:易則易知,簡則易從。你每天只是重複讀一小段內容,可能就會對其中一小段內容有點兒印象。但是咱們七天重複學習的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強化一個小的關注點的過程當中,慢慢累積,擴大這個關注點。

2、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

他們專心致志地進行獨奏練習所花的時間總和。優秀組平均練了3420個小時,優異組5301個小時,傑出組7401個小時。這個大學生練習的每時每刻都盡力保持專注,集中精力聽着作者報出的數字,記憶、複述,每秒鐘一個數字,沒有任何走神的空間。實際上每一個人情況都不一樣,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這種專注的能力都需要訓練,當你開始執行計劃的開始,你就需要突破了。

可見,要變成傑出的小提琴家,必須專注地練習,沒有什麼捷徑,沒有人不需要或少量練習,就能達到專家水平。即使在最有天賦的音樂家中,明顯也是花了最多時間磨鍊技藝的人,比練習時間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芭蕾舞演員、傑出棋手同樣如此,幾乎沒有人能夠不通過10年的刻苦研究,就能達到大師級的水平。

通過我們自己讀經典,通過孩子讀經典,我們實際上可以觀察,很多人很難達到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讀經典過程中高度集中。所以咱們經典學習,把每一個經典的內容分成一個小段,包括前些天大易講座有位老師也分析了三體工作法。三體工作法我印象當中,好像是15分鐘休息5分鐘還是25分鐘休息5分鐘,它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當我們制定這個計劃時,從我們專注程度上來看,就可以檢測我們的目標是不是可執行,是不是能夠執行。如果我們十分鐘達不到,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五分鐘開始,或者從一分鐘開始。

  《刻意練習》讀後感3

喧囂熱鬧的雙十一週末,陽光格外的明媚。這是閉關修煉以來的第二個雙十一,心境竟然莫名的平和了許多。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一本書——《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

這本刻意練習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鳴。書裏所提到的方法是那麼的熟悉,曾經苦學的情景總是久久縈繞於腦海。對於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個人,刻意練習是黃金法則,是迄今爲止發現的最強大的學習方法。具體如何刻意練習,書中寫的很詳細了,這裏大概列舉幾個。比如刻意練習的任務難度要適中,要能收到反饋,有足夠的次數重複練習,學習者能糾正自己的錯誤,有激活長時記憶的能力。在刻意練習時,要走出舒適區,創建良好的心理表徵,專注和投入。另外,一定要確保每天都有足夠的睡眠,以便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練習。專注、反饋、糾正,嗯!就這麼刻意練習!

記得曾有人問學習的竅門是啥,以前總是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現在可以說就是刻意練習。不要輕易地將別人的成功歸結爲天賦而自慚形穢,智力正常的人經過刻意練習之後都會是天才;也不要爲學習過程中別人的閒言碎語所幹擾,其實,努力後的收穫只屬於自己;也不要爲多長了幾根白頭髮而煩惱,事實證明,白髮可以變黑、胖子也能變瘦的。總之,按照書中所說的方法刻意練習,能力會節節攀升,成功終會到來!

傑出人物通過年復一年的刻意練習,在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中一步步改進,終於練就了他們傑出的能力。這裏沒有捷徑可走!相信自己也會成功!

  《刻意練習》讀後感4

今天我閱讀了《刻意練習》這本書,作者在文章當中舉了很多天才的例子,我在這裏給大家選兩個例子。

在古典音樂界,莫扎特被認爲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歲環歐洲旅行演出,能彈奏多種樂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識別出升A調或降E調。種種技能加持在一個七歲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難以解釋。然而,很多人並不瞭解,莫扎特的父親也是一名音樂家,培養出鋼琴演奏家的女兒之後,更加用心地訓練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極小的年級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確的練習。然後,父親再以傳奇的形式,講述他的天才表現,驚豔世人的眼球。而且單就完美音高而言,2014年日本心理學家榊原彩子進行的一項實驗,證明了一直被認爲天才標誌的完美音高,實則通過訓練也可以爲普通人所掌握。

1、練習包含反饋

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詞。一次演出中,三根琴絃繃斷,他用一根弦仍然完成了完美演奏,成爲了音樂史上的傳奇。然而,真實的版本卻是他與一位女士墜入愛河,併爲她創作了一首隻需G弦與E弦演奏的絕妙曲目,以兩根弦模擬二人甜蜜對話與互動,後來,他把這首曲子用在了演奏現場。

作者研究了大量天才後發現,人們之所以對所謂天才有‘他們生來就具有某種特殊的能力,不用特意訓練仍然可以變成傑出人物’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爲信息不對稱以及人們對傳奇故事的本能嚮往。我讀到這裏時就不是找地兒偷笑,而是放聲大笑。爲什麼呢?咱們一個一個來看。第一個,需要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這本書裏的大學生他的短期目標就是,每一次比上一次多記錄一個數。天才的宣傳者們基於種種動機,只抓取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日常的諸多細節,以至於使我們認爲,他們生來就比別人優秀,毫不費力就取得了成功。同時,作者也發現,那些被視爲天才的傑出人物,包括自閉症的傳奇,雖然不一定是上帝的選民,但他們的成功也確實遵循着一種黃金法則,那就是刻意練習。

研究證明天才的唯一祕訣在於練習,那很多人就會說,我們也一樣地努力學習、練習,爲什麼我們就成不了天才呢?答案在練習的方法。一般人學習或練習一種技能,採用的都是天真的練習法,即反覆地做某件事情,但這是一種極其低效的練習。作者和同事曾經開展過一項關於鍛鍊記憶力的實驗,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史蒂夫嘗試記憶數字,最初,他像普通人一樣,只能記住8個左右,經過練習,慢慢地突破9個、10個……最終,他的成績達到了不可思議的82個數字。在這個試驗中,史蒂夫採用的練習方式是不同於天真的練習的有目的的練習,它具有四個鮮明的特徵。就是剛纔我講的那四點。

史蒂夫的短期目標是每次都比上次多記住一個數字。就這樣把目標分解,並制定一個計劃,在達成每一個細緻的小目標的過程中,糾正自己的行爲方式,解決面臨的問題。

我們想我們的累積法講:積小成高大。我們現在讀經的原則、讀經方法是不是跟這個事情完全一樣?在每一聽讀正音的一個過程中,你只要修正你現在念那一部分,就是把今天的這一小部分完成,一定要有定義明確的目標,讀經典的計劃一定可行而且要短小。看到這裏,我覺得我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出來了。當你的目標制定之後,如何才能做到專注的狀態?越小的孩子越是這樣,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我們都認爲我們是大人可以做孩子的榜樣和教育者,可是實際上讓你靜下心來讀10分鐘或者20分鐘也很困難。對於4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專注力可能就在3到5分鐘,超過了這個時間段走神是非常可能,除非他參加的活動特別吸引他。

然後就是具有專注的練習狀態。史蒂夫練習的每時每刻都盡力保持專注,集中精力聽着作者報出的數字,記憶、複述,每秒鐘一個數字,沒有任何走神的空間,從這一刻就開始要突破自己了。大部分人是沒有辦法專注的,即使只有十分鐘,五分鐘。

你必須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如果不對,又錯在哪裏。在記憶實驗中,史蒂夫每次嘗試都會得到立即反饋,是對還是錯。他自己也會覺察到,哪些數字讓他犯錯,又是什麼原因。一般來說,無論你想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判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存在不足的原因。不然,你不可能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還需提高。這是第三點練習包含反饋。

在咱們團隊中有指導師制度,有班長,有團隊,有平臺。王烽媽媽今天說聽自己的錄音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這也是練習包含反饋。

2、走出舒適區

在記憶實驗上,作者一開始就設計不會讓史蒂夫感覺到太舒服,當史蒂夫背出來時就增加數字,沒有背出來就減少數字。總是讓他在離自己能力極限不遠的地方挑戰他,讓他離開自己的舒適區。

對於任何類型的練習,這都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當走出舒適區,幾乎每個人都會偶然碰到瓶頸,那些關卡看起來很難,好像你永遠也克服不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越過障礙的最好辦法是從不同方向去想辦法。可以思索更好的.方法,也可以藉助於導師或教練,他們可能已經熟悉了你遇到的障礙,可以爲你提供克服障礙的方法。要找到另一個可提升的地方,義工,去承擔更多,不熟悉的內容。

  《刻意練習》讀後感5

這幾日,春天來了的感覺尤爲強烈。尤其是到了中午,曬着暖暖的太陽,吹着涼涼的春風,脫下厚重的大衣,卻帶上了新一年的希望。

每年這個時候,都是希望的季節,年初立下的flag,現在就要揚起來,正是起航了。而一年又一年的過去,當回顧這一年的時候,當年的此時所計劃的目標,完成了嗎?

至少是我,我會慘然一笑。今年,我不想在這樣!

帶着這個想法,我再一次翻開了《刻意練習》,我希望從這本書上找到能真正實現具體目標的一套科學操作工具。

這本被羅胖成爲“心靈硫酸”的踐行原則,卻被樊登評價爲“天才之路”。其實,這兩位大咖說的都很到位,但對“刻意練習”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萬維鋼老師,是他將“deliberate practice”,引給我們,變成了我們熟悉的“刻意練習”。所以,我只能把萬老師在得到APP上所列出的“刻意練習”你應該知道的十件個要點掛在這裏,讓自己再一次熟悉學習。

但這十條內容裏缺少了三部分內容,核心假設、3F原則和心理表徵。是這三部分支撐起上面十條的思想和方法。

一、刻意練習的核心假設是:

專業級的水平是逐漸的訓練出來的,而有效進步的關鍵是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務能讓受訓者能按順序去完成。這些任務首先是受訓者不會去做,但可以通過學習訓練去掌握的。

二、有目的練習所必須掌握的3F原則:

刻意練習就是有目的練習,練習前就要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然後是:

①專注(focus)專注至關重要,在進行刻意練習時,有走神或者放鬆,你可能不會進步。

②反饋(feedback)即時反饋是在刻意練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刻意練習中,是否識別出了錯誤,是否得到有益的反饋,清楚自己哪裏欠缺、哪裏勝任,對於繼續練習至關重要。

③糾正(fix it)即時反饋之後,就要修正反饋的錯誤信息。要想出各種辦法去解決它,設計專門的環節,攻克特定的弱點。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解決停滯瓶頸期的問題。

三、心理表徵:

剛纔提到刻意練習就是有目的練習,而有目的的練習,達到3F原則後,也不一定是可以練習。因爲,刻意練習還要有心理表徵的構建。可以說,刻意練習的主要目標就是構建出心理表徵,有無此技能的心理表徵就是“天才與P民”的最大區別。辯證的說,刻意練習可以構建心理表徵,心理表徵又會反過來在刻意練習中發揮着更重要的作用。

  《刻意練習》讀後感6

核心圍繞:每個領域最傑出的人,往往是練習時間最久的那個人。書中舉例小提琴演奏家這個行業,拋開其他,發現專業級的演奏家,他們的練習時間和普通水平演員的練習時間有很大差距,而能夠成爲專家的練習時間平均都保持在7000小時左右,低一個等級的優異則保持在5000小時左右,更差水平的演奏家也遠遠超過業餘愛好者的練習時間。

我理解的部分:沒有天才的說法。

關於年齡對刻意練習的影響:

年齡對練習的影響體現在運動方面,骨骼在8—12歲之間鈣化,如果你想練習芭蕾舞,和一些需要關節超過180度旋轉漂亮弧度的運動。沒有在4歲開始練習標準,想在成年後開始,那麼由於骨骼問題,確實無法做到,但是人的大腦並沒有依據證明,會隨着年齡老化。

關於智商的影響:

智商高的人和普通人,書中講述拿圍棋手做案例,起初智商高的總是很快突圍,但是在後期的圍棋大家,多數都不是智商高的人,可能普通智商的人因爲前期的慢,所以要不停的練習,並且養成練習的習慣,那些前期快的人,相對沒有那麼多的去練習,也是證明了智商高只在前期起作用,要成爲行業的專家還是要看誰有方法的練習的更多,比如在一家公司中,2種人一起學習同一種事物的時候,開始總是智商高的人學的更快,於是公司會重點培養學的更快的,放棄後者,所以造成了智商高更容易成功的錯覺。

刻意練習和興趣:

書中調查了很多行業專家,如小提琴,運動員,外科醫生,等職業人員,這些行業專家並沒有開始對這件事情有興趣做,而是在練習的過程中,自己看到了進步,和對自己的影響,建立了心裏表徵,通過刻意練習慢慢的更好,同時也變成了興趣。

刻意練習和天真的練習: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每天都是一樣的埋頭做,第二天接着埋頭做,那麼這就是天真的練習。刻意練習是有目的的練習,首先你要明確你的目標,明確你所在行業的傑出和普通的區別在哪裏,同時建立去做這件事情的心裏表徵,進行鍼對性的練習,練習後必須包含反饋,你必須知道你今天做的對不對,錯在哪裏,爲什麼這麼做,怎麼做能更好,然後再針對練習。

在練習的過程中會遇到無法堅持的問題,如果是孩子,那麼父母需要幫助他堅持,孩子在小的時候會因爲父母的認可,而更努力/堅持某件事情,成年人可以通過建立小團體共同學習,同時可以找優秀導師做指導,導師可以給予寶貴的反饋,在練習到更高層的時候,也要重新選擇更好的導師和團體,這樣一直走出舒適區的練習,也確保自己走出瓶頸。

  《刻意練習》讀後感7

你相信自己的明天會比今天更優秀嗎?還是對自己的昨天的失敗耿耿於懷呢?你是否相信努力可以帶來自己想要的結果,並且真的去努力爲自己的成長和付出呢?

成長美學就是要我們相信累積的效應,量變纔有可能引起質變。

成長之路,沒有一直成功,當我們遇到失敗的時候,你的反應是怎麼樣的呢?聰明的人可以讓自己成功,並且不惜一切代價去避免失敗。愚蠢的人在遇到困難挫敗之後,比較容易給自己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那爲何會有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呢?只是簡單的智力的差異嗎?《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研究發現,傑出並非一種天賦,而是一種人人都可以學習的技巧,成爲傑出人物的關鍵,在於刻意練習。我們採取的思維模式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

固定思維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很難提升,但是又苦於向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導致只在乎成敗結果,而不在乎也並去享受學習的過程。成長思維的人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缺點,同時鞏固優點,而且享受失敗,更欣喜於從失敗中得到的經驗教訓,懂得反思總結遇到同樣的問題,下一次應該怎麼做能夠避免並做得更好。

有時間去向別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倒不如把這些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有時間去掩飾自己的缺點,倒不如花時間去改變他們。有時間去抱怨生活,倒不如走出你的舒適圈,去找到能結伴同行的人。有時間做一成不變的事情,倒不如選擇那些可以提高自身技能的事情,來挑戰一下呢?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從不給自己貼標籤,並且一直懷抱着信心,即使遇到困難,他們也勇敢去承擔風險,直面挑戰,併爲此繼續奮鬥。我身邊就認識這麼一個很優秀,又不斷瘋狂成長的女孩。

我是在20xx年年底,在一個早起營裏面認識白雪,從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股熱愛的力量,對生活時刻充滿着希望,對自己無時無刻的高要求。

人容易在自己原來的圈子裏給自己設限,需要及時跳出舊圈子,找到高能量的圈子,去感受更強大的力量,幫助自己改變。白雪對自我的審視很透徹,也踐行得很徹底。

儘管白雪特別忙,但是在她開創的社羣裏面,她的每一次出現都帶來自己的感悟和收穫,深深影響着我。

作業點評到凌晨兩三點,她把責任心進行到底。而把讀書會的收費降低,一方面實惠大家,一方面篩選用戶,發現用戶身上的閃光點和新需求,並一直踐行着讓他人賺大的原則。五期讀書會遇到了瓶頸期,但是白雪沒有放棄,不怕困難,從問題找原因,再找到自己想要的關鍵結果。

一直踐行極利他的白雪,不斷讓他人賺大,向下學,向下幫。《被討厭的勇氣》裏面說到的“悅納自己,他者信賴,他者貢獻”,和白雪的理念如出一轍,她在讀書會的共同體中找到了自己最適合的位置,非常信賴自己的夥伴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和使命感。

各種不同的經歷都是一面鏡子,讓你我更正確地審視自己,同時時刻懷抱着希望一路前行着,儘管路上還有密佈的荊棘和偶爾的磕絆,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當作是自己成長路上的風景和墊腳石!別在乎別人如何看待你的成敗,更專注能否提高自己。相信自己的能量,你的高光時刻總會到來。

  《刻意練習》讀後感8

“想一想我的共同作者和我是怎樣把這本書整合起來的。首先,我們必須搞懂我們希望寫這本書的目的。我們希望讀者從我們的專業知識中學到什麼?什麼概念和觀點是重要的,需要介紹?讀者讀完這本書後,對於訓練潛力的看法,會怎樣改變?回答類似的問題,給我們提供了這本書最初的大致心理表現,即我們寫本書的目標,以及我們本想要實現些什麼。”

如此進行的工作又何止寫作一種,學習,訓練,出行。幾乎每一件日常事先進行前都需要明確目的。目的猶如燈塔,它可指引人達到令動作發起者的舒心的狀態使一切的行動更有方向性。對事情的心理表徵的創建,能夠讓發起者在做事前有着更長遠的思考。我嘗試了利用這樣的方法,背誦一首古詩,竟發現它是如此有效。將詩句之間的含義聯繫在一起,創建一種對這一首詩的心理表徵,使得詩名一出現,我眼前立刻能現出詩意中的畫面,詩句也就出現了。感謝這樣的一本書,讓我明白自己往日難以在許多事情上進步的原因,找到了提升自己的方法。

“所謂天真的練習,基本上只是反覆地做某一件事情幹並指望靠那種反覆,就能提高表現和水平”。

讀到這句話時,我回想了自己過去對一些事情的瞎練習。過去,我對許多事情的練習都是毫無目的,以練習投籃爲例,過去的一段時間,我大量的練習投籃,僅僅是投,並不管動作是否標準,命中率是否有變化,是否有漏洞。這樣子的練習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的投籃水平並沒有明顯提高,直至有一位朋友來幫助我他在我投籃時觀察了我的投籃動作,幫我記錄命中率。在這位朋友的幫助下,我的命中率果然有所上升,動作上的漏洞也補了不少。或許就是因爲缺乏對練習提升的理解,才使練習變得盲目,那位年級理科第一的同學曾教我一個學習方法,讀到這句話時,我回想了自己過去對一些事情的瞎練習。過去,我對許多事情的練習都是毫無目的,以練習投籃爲例,過去的一段時間,我大量的練習投籃,僅僅是投,並不管動作是否標準,命中率是否有變化,是否有漏洞。這樣子的練習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的投籃水平並沒有明顯提高,直至有一位朋友來幫助我他在我投籃時觀察了我的投籃動作,幫我記錄命中率。在這位朋友的幫助下,我的命中率果然有所上升,動作上的漏洞也補了不少。

或許就是因爲缺乏對練習提升的理解,才使練習變得盲目,那位年級理科第一的同學曾教我一個學習方法,他說“我覺得那些題做完了就立刻對答案,找錯誤會更好,要是過了一段時間再找,可能自己根本就想不出爲什麼會錯。”練習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再多的練習也是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