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集錦15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

當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步伐逐漸加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提出較大挑戰,同時也對高中語文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一定要求,這是教師實施反思性教學的根源所在。當前,一些全新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受益匪淺,作爲高中語文教師,必須深刻進行教學反思,以此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提出解決方案,改變以往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創新與教學改革和實踐相結合,增強教學實效性。有關反思性教學的實施,可具體採取如下方法:

一、教學目標的反思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引導,如果確定的教學目標不合理,將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產生影響,造成教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影響教學效率。因此,合理的確定教學目標,是反思性教學優先要解決的問題。有關教學目標的反思,主要從以下三大方面着手:首先,知識目標。也就是經過課堂教學後,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知識點,落實知識學習目標,如語法知識、古詩詞的掌握等;其次,能力目標。新課改目標的落實,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基本的學習知識以外,還應注重綜合能力的提升,能夠運用新方法、新技巧掌握語文知識,增強綜合素質,如文言文鑑賞能力、與人溝通和協作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等;再有,情感目標。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的情感應該有所共鳴,得以領悟。例如,學生在反覆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將課文所講內容聯繫個人生活實際、學習實際等,品味文章的中心思想與情感,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教學結構的反思

教師針對每一節課,都設計了一定的結構。優秀的課堂結構,每一環的聯繫較爲緊密,學生不會感到枯燥,而是緊跟教師的步伐,學習效率較高。語文課堂與英語課、數學課相比,其多元化特徵更加明顯,語文知識可拓展到課外,教師無需完全按照教材內容開展教學;但是從高中語文課堂結構來看,教師也要進行一定的反思,例如,很多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認爲課堂的學習方法單一,不能激發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優化課堂結構,選擇更多受到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在滿足基本教學需求的前提下,迎合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輕鬆學、認真學、主動學。因此,科學、合理的課堂結構設計,將對落實教學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關鍵所在。有關教學內容的反思,也是反思性教學的重要一環,可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課內知識的反思,包括課堂要傳授的知識點,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否有遺漏等;另一方面,課外知識的反思,包括向學生推薦更多課外讀物,引導學生課下如何自學等。另外,考試成績能夠較爲直觀地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那麼教師就要認真分析學生的試卷,以此對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如考試中出現的知識點,容易混淆的內容等,是否在課堂教學中講解清楚;教學思路是否正確;是否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答題方法等。實際上,反思活動的進行,就是從一個全新角度去分析、審視課堂傳授的內容,在反思過程中不僅教師獲得成長,學生也有所進步,真正做到查漏補缺,爲後續教學提供參考。

四、教學方法的反思

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可極大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對提高語文學習成績大有益處。反思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不難發現一些教師往往採用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法,如課前準備一些問題,課堂以教師問、學生答的方法進行,整節課的氛圍壓抑,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空間受到限制。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法,綜合思考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要求,注重調動課堂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通過合作學習法、導向學習法、情境學習法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課前準備資料、課中積極思考、課後主動複習,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另外,教師還應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反思學習的內容,是否存在疑問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並通過自學、討論等形式獲得答案。總之,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語文課堂的運用,更利於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反思性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當前落實新課改目標,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重要方法,語文教師也要加強對反思性教學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這一方法,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與學生學習成績。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2

新課程改革的展開與深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已經悄然走入了我們的課堂。課堂教學也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關注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感、健全其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

一、教師角色的改變。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但並不是徹底否定過去的角色,例如有人認爲不能當“知識的傳播者”,要當“學習的.促進者”,不能當“教學的管理者”,要當“學生的引導者”,如果學生是主體,整個課堂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就會各行其是,像一盤散沙,雖然他們各抒己見,但對須掌握的知識模棱兩可,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新課改是要求我們必須打破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習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但不是全盤否定講授法,講授法並非全是“灌注式”。

作爲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我認爲仍然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因此我們不應以否定一切的態度來看待教師角色的轉變,而應該多一點辯證觀點,教師既是知識的呈現者,也是信息的組織者;既是學習的引導者,也是學習的促進者;既是課堂的管理者,也是課堂的合作者;既是學業的評價者,也是學生成長的記錄者。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熱鬧”、“浮躁”的自主、合作、探究。

在當前的課堂中,新的學習方式的應用,學生自主意識比以前得到增強,合作願望不斷提高,探索熱情持續高漲,熱熱鬧鬧的討論場面已經不難見到,學生幾人一組,七嘴八舌的開始了討論研究,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我們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統一,千萬別讓課堂變成一個沒有秩序的課堂。在一定的秩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少一些自以爲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自律;少一些多動,多一些探究,讓孩子們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學會合作、學會探究,這纔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2、自主學習。

(1)要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真心實意營造寬鬆、安全的氛圍。

(2)使教學生動有趣,並與學生的生活相聯繫,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樂於給予學生需要或渴望的額外幫助。

(4)以某種建設性、激勵的方式給予學生快速、準確、詳實的反饋。

(5)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與他人有聯繫和被尊重的感覺。

(6)培養學生選擇能力、履行責任的能力。

(7)鼓勵學生提出有深度、開放性的問題,並且鼓勵學生相互回答。

3、合作學習。

4、探究學習。

隨着新課程的逐漸推廣,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不斷深入,會隨時地暴露出一些問題,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能正視這些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改進、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採取對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必能達到中學思想政治課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所追求的新境界。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3

本文是一篇遊記,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進行描寫,移步換景。課文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方法很值得孩子們學習,因此,在教學中始終都以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寫作方法。

這篇課文的教學,由學生當導遊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美。生讀課文時,我就設置了“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寫了哪幾處景點?”這一問題。讓生邊讀邊想,初步感知文的寫作順序。然後再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最後再說說從文中體會到什麼?感到遺憾的是學生在體會美時讀得很不夠,這個目標完成的不夠好。一個是因爲時間的原因,主要還是我在寫作方法的引導上耗費時間較多。我想學生並沒有真正的.體會到頤和園的美麗迷人的景物的特點,這是我以後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4

本文是清代著名章回體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圍繞范進中舉這一情節,描寫了周圍各色人極盡趨炎附勢的醜態,看似荒誕的故事,卻真實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舉制度對人們心靈的毒害。范進中舉發瘋就像現代小說的黑色荒誕一樣,揭露了封建專制的黑暗和殘害民族國家的罪惡。學習時,首先要理解本文的主題,把握人物性格;其次,要仔細揣摩作者獨到的語言特色,尤其是對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寫,文筆辛辣、犀利,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

文中作者塑造了范進這個典型形象,引人深思。在科舉制度盛行的文化背景中,讀書人是怎樣一年又一年地跋涉在科舉漫漫長途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心靈、人格又是怎樣受到巨大的扭曲。由范進這樣一個個案,我們可以想像當時很多讀書人共同的命運。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不是他們個人,而是那個腐朽黑暗的社會制度

作者並不是採取很尖銳的批判的.態度,而是採取客觀的、冷靜的描寫方式,在這種描寫當中,讓讀者在笑的同時感受到深沉的悲哀。學習本文可以使同學們進一步瞭解當時的社會制度,瞭解清代的社會文化和讀書人的社會狀況。可以說,從范進的身上,我們可以察覺到明清之際中國衰落的些許原因。一個民族的知識分子,應該是這個民族思想上的靈魂,這個靈魂被窒息、被扼殺,這個民族也就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另外,還要學習本文高超的諷刺藝術。

學習本文宜採用整體感知──前後對比──局部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理解領悟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語言,通過對比、誇張來達到諷刺效果的藝術特色。

 1、鮮明形象的人物語言。本文善於運用人物的語言刻畫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戶說的、罵的、訓斥的、恭維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通過語言的描寫,把這個市儈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范進的語言也隨着他的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從中舉前“唯唯連聲”到中舉後自恃高人一等;張靜齋拜見范進那些表示最親密友誼的話語,充分表現出這個做過官僚的鄉紳的圓滑與世故。

 2、運用誇張、對比的手法進行諷刺。范進中舉驚喜得發瘋,情節誇張但不失真,“中舉發瘋”的人士雖不是普遍現象卻也是“會有的實情”,因而是真實可信的。當時的讀書人熱衷“舉業”,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癡,驚喜若狂。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加以誇張的描寫,具有尖刻的諷刺效果。對比手法主要運用於描寫胡屠戶這個人物。作者寫了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他前倨後恭、欺貧愛富、趨炎附勢的庸俗典型的世俗性格躍然紙上。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5

【摘要】爲了更好地從小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開展團隊合作學習,希望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最先開展合作學習,但是根據相關研究發現,目前存在較大的問題,例如形式化太嚴重、忽視合作學習的內涵等。因此,需要給實際的教學過程帶來了一定的困惑。本文主要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語文;教學探究

目前,我國在探究新的學習模式,目的是改變學生的一個思維方法和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通過研究表明,小學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最佳階段。所以,目前在小學階段大量推行合作學習模式,這樣能夠讓我國小學教育事業實現很大程度的推進。合作學習是一種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大發展的學習方式,而小學生對任何事物都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望,而且其思維方式和速度比較不一,一般的學習方式很容易消磨小學生以上特性,但是合作學習就可以使其特性得到很好的保留和發展。近年來,合作學習越來越被廣泛利用,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極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較差,因此探討如何更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合作學習就是目前所需要研究的重點。

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作用

一般來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合作學習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例如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和打造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一)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以前,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主要依靠教師,而學生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這樣學生理解的東西比較少,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需要學生主動的理解和思考,使其理解能夠得到提升,這樣才能夠成爲學生的知識。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合作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觀點,使得小組的成員各補所短,進而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團隊合作是當前社會所必備的一種技能,如果從小對學生進行團隊意識的培養,可以對其今後的學習或是未來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在進行合作學習時,一般使用的是小組學習方式,而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成員之間的合作。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不知不覺地學到合作的技巧以及培養了團隊意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雖然合作學習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但是還是因爲種種原因會存在不足,例如教師個人經驗不足,無法對學生進行很好的引導;學生參與的`熱情不高等。

(一)教師的個人經驗缺乏

合作學習講究的是學生的主動性,但是由於小學生的心智不太成熟,其個人控制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需要教師及時對其不當行爲進行糾正。但是很多時候教師由於缺乏對合作學習的理解,缺乏一定的經驗,使得合作學習模式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二)學生的參與熱情度低

有些時候,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教師沒有進行正確的評價,還存在統一答案的現象,導致學生的參與熱情降低了。還有些教師比較注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忽視了成績較差的,因而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落差,導致其不想進行合作學習,從而極大降低了合作學習的效果。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幾點建議

第一,給定學習目標,小組學習探究。在進行合作學習之前給既定的目標,可以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向。這主要是因爲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他們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普遍較弱,無法全面理解課文,而且每個學生的認知程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導致其理解程度也不一樣。如果教師在事先就制定好了學習目標,這樣會讓他們更有目的性進行討論,而且其結果也有一定的針對性,從而讓小組成員進行組內投票,選出最佳答案,在進行最後的答案闡述時,對他們進行表揚,這樣不僅會讓學生有一定的團體榮譽感,而且能夠激發他們下次參與討論的激情。第二,以學生爲主,教師爲輔。學生是合作學習的主體,因此,需要時刻注意。在進行合作學習前,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討論背景,例如講故事或是謎語、音樂等方式,這樣首先可以吸引學生參與的目光,讓其成爲學習的主動者;接着教師需要適度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起到一個糾正方向的作用。因爲,小學生看待問題比較片面,而且沒有辦法深度理解課文的內容,這時候需要教師幫助遇到理解難題的學生。同時,教師和可以適度參與學生的討論,這樣可以最直接瞭解到學生的想法,當小組內存在較多的爭議時給予一定的引導,減少發生不和諧事情的概率。但是教師需要把握參與的身份以及合理性。比如說在學習《少年閏土》一文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一定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能夠在稍後的合作學習中對文章理解得更透徹。同時要注意,合作學習的分組需要講究一定的合理性,可以配置獎懲制度,使學生更有動力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

四、結語

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國的教育觀念在不斷轉變,並且教育水平也在逐漸提高,而合作學習就是當前提出的一個新教學理念,而這種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中應用的最爲廣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爲了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達到培養學生的相互合作意識;二是提高其自主創新的學習能力。在小學語文中應用合作學習模式,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度,而且能夠極大發揮學生的個性,進而使教學事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爲了適應我國的教育改革,需要進一步推廣合作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李玲.談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作文成功之路,20xx(11).

[2]馬莉婭。基於合作學習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J]。教學研究,20xx(30)。

[3]張永鋒。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xx(11)。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6

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爲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才能在勞動中呈現光輝與人性的魅力。——蘇霍姆林斯基

伴隨着一步步地走進新課程,我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段話來總結‘新課改’課堂教學的體驗。幾個月前,我上了一節“自讀自悟”教改實驗課,課堂上學生的精彩發言,撞擊着我的心靈,我透視了孩子們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體驗到他們旺盛的生命活力。這節課,課前我要求學生自學,通過自學,課堂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悟所疑講出來,結合課堂教學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語句進行朗讀,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和表現的機會,在自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質疑問難,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併發揮他們潛在的`智能。

由於這堂課突出了以學生爲主體,適應了他們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因此課堂上學生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每張小臉都洋溢着光彩。許多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老麻雀爲什麼絕望地尖叫?”、“老麻雀爲什麼像一塊石頭似的飛下來?”、“老麻雀自知鬥不過獵狗,爲什麼還要飛下來,豈不是白白送死嗎?”……特別是鄭文團同學提出的:既然‘嗅’是‘聞’的意思,文中爲什麼不用‘聞’,而用‘嗅’呢?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說:嗅是有目的地聞,帶有辨別味道的意思;有的說:嗅多用於動物……真想不到四年級的學生對譴詞造句還有這麼多的研究,孩子們的問題既尖銳又深刻,發人深省。更令人感動的是我正準備下課時,一個同學突然高舉着手說:老師,我還有一個問題沒弄明白,後來,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救回巢裏?多麼富有創造性的問題,我的心爲之一動,靈感隨之而來,我笑着對同學說:偉聰同學的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比老師想得周到,至於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裏,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爲本篇課文續寫一篇文章,好嗎?課堂上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第二天,同學們把作文交上來,有的寫老麻雀找老鷹大哥幫助,把小麻雀救回巢裏;有的寫獵狗不死心,趁獵人不注意時又跑回追殺小麻雀,獵人及時趕來,把小麻雀送回巢裏?……看了孩子們的作文,使我由衷感到欣喜,孩子們的智慧火花競相迸射,獨特的見解使人歎服,心中涌動着一股說不出的驚喜,身處這樣的課堂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在涌動。

多好的孩子們,老師喜歡和你們一起陶陶然樂於知識的殿堂之中。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7

在大力推行“提質減負”的當今教育界的潮流和趨勢下,面對新的形勢,作爲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沒有理由不對語文教學進行反思,更何況“語文教育”在基礎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衆所周知:語文教育先有“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衝擊,再有“語文費時又費力,學也無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約,後有“不懂英語、計算機和駕駛技術的是新時代文盲”的觀念打擊。語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不斷反思自我,瓶頸一破纔會天地寬。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我覺得必須走好三步:

一、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記得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課和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語文無處不在、語文無處不有,學習語文的條件得天獨厚,學好語文理應小菜一碟。但事與願違,不少學生對語文失去了興趣。你讓學生寫寫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甘咬鋼筆頭”,讓你哭笑不得。癥結究竟在哪裏?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我覺得:語文教學缺失生活,學生生活缺失語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語文課變成了習題課和考試課,一定程度上使語文失去了應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績與排名的壓力下,語文也漸漸失去了輕鬆與活躍的氛圍,變得沉重與凝滯;在追求“效率”的名義下,語文刪去了活動與場景,只剩下知識與思辨。在應試的背景下,學生認爲語文只要上課聽聽講,做做練習就萬事大吉了;卻不知道要學好語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學生不肯觀察、感受、思考生活,勢必降低了語文方面的認知能力。再者,學生也沒有充分認識到語文學科“厚積薄發”的特點。在花了時間,做了題目,卻不能立竿見影的情況下,學生便在功利心的驅使下,把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學科上。難怪學生時常詼諧地說:“語文,想說愛你真的不容易;數理化,我的的眼裏只有你。”在新形勢下,語文教學要提升人氣指數,我覺得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是首當其衝的。這雖然已經不是什麼新的觀念,但卻是語文教學必須具有的語文教育觀。

語文教學滲透“語文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的理念,我覺得可通過兩個途徑:一是以語文的形式對話生活,給學生提供一個大語文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學習和歷練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二是以生活的內容豐富語文,變平淡的生活爲豐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讓學生自創賀歲短信和迎春對聯,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這樣能達到“從語文迴歸生活,再從生活昇華語文內涵”的目的。這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必須走得第一步。

二、閱讀和寫作。

有位語文專家說過這樣的話:一個負責任的語文教師,只需教會學生兩件事,一是閱讀,二是寫作。高再明老師曾向我推薦過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語文教師》,該文發表在《光明日報》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學研究員周國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國平先生說:“我沒有當過中學教師,但我當過中學生。讓我回顧一下,什麼東西提高了我的語文水平,使我在後來的寫作生涯中受益無窮,我發現是兩樣東西,一是讀課外書的愛好,二是寫日記的習慣。”專家就是不一般,三言兩語便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語文學科本身有“厚積薄發”的特點,講究“課內打基礎,課外練功夫”的方法。語文課外學習究竟應該練什麼功夫?其實就是閱讀和寫作。當然,閱讀和寫作也是語文教學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這樣考查學生的,語文試卷只有兩個大題,一個大題是閱讀部分,另一個大題是作文部分,閱讀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別佔80分和70分。再來反思我們的語文教學,實事求是的說:老師有點空就講、學生有點空就練,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堅守的確實不牢、不死。當前,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極力倡導將時間還給學生、將能力還給學生。我覺得實施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特別有利:以前,學生“兩眼一睜,就開始競爭”,絲毫沒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現在,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自然而然閱讀的時間也會多起來。“既然留得閱讀在,學生就莫怕作文難啦!”。閱讀,特別是課外閱讀,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可以爲學生鋪墊一個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進學生成爲一個人格健全、心靈富裕,熱愛祖國語言的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成爲一個情感豐富的人,成爲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成爲一個能正確欣賞自我的人,成爲一個熱愛多彩生活的人。顯而易見,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終身發展益處多多。所以說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堅守閱讀和寫作這兩塊陣地。

三、學習習慣、思考習慣和積累習慣。

國外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有關,80%與信心、意志、習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關。其中,習慣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從一個人的發展來說,習慣伴隨着人的一生,影響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習慣是種能量,也是能量的儲蓄。我覺得語文教學最值得關注的三種習慣就是學生學習的習慣、思考的習慣和積累的習慣。打開網頁你會發現信息是按秒來更新的,學生的“教科書”就是現在的世界。語文教學不關注學生學習的習慣能行嗎?就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的習慣應包括:說普通話的習慣、寫規範字的習慣、查工具書的習慣、獨立閱讀和獨立寫作的習慣等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人類始終沒有停止過思考,因爲思考了纔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纔可能有定力,內心纔會真正強大起來。看來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考的習慣也是不言而喻的。“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語文學科包羅萬象,浩瀚無邊。這就要求語文教學還必須關注學生積累的習慣。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8

如果說,教材也像跳水運動一樣有難度係數的話,那麼《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屬於難度係數較大的那一類:文章長、故事背景距離學生久遠,學生難以體會文中作者表達的情感,難以感受革命者的偉大情懷.

在處理這篇教材時,我反覆地讀文,圍繞着兩個問題尋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實現長文短教,把握住重點,不在細枝末節上費功夫?二、如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透過文本,近距離感受革命者的偉大情懷.就這樣,我不停地讀文本,同時,在網絡中尋找李大釗同志的相關資料.讀着文本和資料,我深深地感動了,李大釗同志作爲我黨的創始人之一,有着堅強的革命意志,他堅信革命會勝利.正是他心中有着這樣的信念,才能將生死置之度外,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於是,書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簾: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佔據着.這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於革命事業的信心.我發現了突破口!這偉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勵李大釗同志的源泉嗎?於是,我的課堂設計出現了一條清晰的線索:你能在字裏行間找到這偉大的力量嗎?緊扣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按被捕前被捕時法庭上三大塊讀書感悟.在學生難以理解處適當補充李大釗同志受刑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循着問題讀書,不斷地在發現中感悟,和我一樣被李大釗同志深深地感動了,肅穆的課堂讓我知道我的教學成功了.

回顧鑽研教材的過程,我再次認識到,拿到教材,不能慌着看教參,不能忙着看別人的教法設計,而應該從最基本的細讀文本入手.老師自己要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尋找到教材的突破口,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讀懂文本.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9

《我的母親》課後反思湖州四中沈旦在12位選手中,我想我是最幸運的一個,不僅自己上了課,而且因爲是第一個上課就有了靜心聽11位同伴課的心情和時間。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學到了許多東西,也引發了我許多思考。“怎樣的課稱得上好課?”“我的這堂課與他們的距離在哪裏?”這些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

反思一:王曜君老師的話好像是說給我聽的。從教有7個年頭了,“教師眼裏要有學生”這句話也聽了不知多少遍,但上完這堂不算成功的課之後,王特的這一句“教師眼裏要有學生”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反覆地回顧這堂課的每一個細節,最大的遺憾是:華茂如此優秀的學生竟沒有在我的課堂上展現他們的才華。究其根源就是“我的眼裏沒有你(學生),只有它(教案)”。

我想就兩個片斷談談這份遺憾:

片斷(一),在引導學生品讀“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麼?”

這一環節時,第一位學生就一下子把母親的性格全說出來了,當時我的心裏就一驚,接下去怎麼辦?情急之中就隨便敷衍了一句讓他坐下了,爲了讓課堂能沿着自己的預設進行下去,便請了另一位學生談母親一方面的性格,並沒有讓第一位學生具體地談談自己的感受。此時我發現他那失望的眼神,而且在之後的討論中他很少舉手。這應該是一位語文素養很高的學生,但是正是我的“無視”打擊了他的積極性,可能也打擊了許多學生的積極性。

片斷(二),在進行“用文中5—7段的相關內容仿照例句,說出胡適的心聲。”

這一環節時,站起來兩個學生都用8—12段的內容來回答,很明顯學生對這一環節的要求沒有明確,然而課堂上因爲急於趕時間,並沒有引導學生回到前一部分進行重新的思考,而是寥寥帶過,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在這一環節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我也錯失了讓課堂呈現精彩的機會。以上的兩個片斷留給我深深的遺憾,這不僅說明我教學機智的薄弱,更說明我在課堂上沒有真正地把學生裝在眼裏,放在心上,始終考慮和關注的僅僅是自己的教案。我想只要我們在課堂上能始終關注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的進程,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對語文課的興趣,也一定會呈現活躍而生動的課堂生命力。

反思二:曾有一位老師這樣說:“課不新就不要拿出來。”是的,循規蹈矩、平平淡淡的課有什麼必要給人看呢?反思我的課確有獨特之處,但與幾位優秀者相比,真的很難說出一個“新”字來。首先,文本解讀不夠獨特深刻,解讀的角度也不夠新穎。沒能真正體現教師的個性解讀,也就沒能更高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情感體驗。這堂課僅圍繞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來體驗和品讀,過於平面和膚淺;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進入課文的設計也較直接。然而,我雖認識這一點,卻因爲自身解讀能力的限制,讓學生還是始終停留在文本的淺層進行閱讀和感受,最終使這堂課顯得平淡無奇。由此我深感一名語文教師提高自己文本解讀能力的重要性,這真是任重而道遠。

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深入地鑽研教材,更要廣泛地閱讀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只有這樣,在課堂上纔會出現教師獨特而深刻的解讀,才能引領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的情感。其次,主問題的設計不夠新穎,缺乏深度。整堂課圍繞兩個問題展開:“在作者的心中這是一種怎樣的做人訓練?”“母親與家人相處時,作者感受到什麼?”顯然這兩個問題形式的`區分度不夠,難度不高,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強,這樣就很難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對第二部分的品讀也就達不到一個高潮。然而,在這堂課整個準備過程中始終找不到一個最佳的主問題,我想課堂呈現的一些不足就是問題的設計不佳造成的。

看來一堂課的成功關鍵是問題設計的成功,真正成功的問題設計應該是新穎而有深度的,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和思維興趣,能真正起到“點燃”和“碰撞”的作用。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並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爲了梳理自己在這段時間裏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讓自己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藉此機會能得到同行們的指點和幫助。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0

《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鄉愁》是一首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詩人以獨特的意象、嚴謹的結構、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厚強烈的思鄉情懷。對於這首詩歌的學習,我既沒有要求學生逐句講解詩句的意思,也沒有概括詩歌每節的內容,而是按照“朗讀──品味──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發現詩歌的新奇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的層次。

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永遠是靈魂的歌。”詩歌是最富情感的,詩人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他的目的總是要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樣的感情作用的。針對學生對詩歌的朗讀能力較差的現狀,結合詩歌的特點,在課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主要是讀出感情、節奏、重音,注意語速、語調等。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生動地再現作者的情感。《鄉愁》就詩的每一節來看,句子有長有短,參差不齊,節奏感很強,很適合學生的朗讀。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學生第一次接觸新詩,教師的配樂範讀使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的感情基調、語速、節奏,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較強的指導作用。一是可以使學生增加讀詩的興趣,另外還可以依據一定的標準對他人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在這裏,有感情地朗讀始終是放在首位的,事實上,我們在學習詩歌時,都是在誦讀中逐漸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詩以一字爲工。”通過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地感受蘊藏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實感。在這一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個人的見解,又有集體的`智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結合對詞語的品析,簡單描述想像到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現這首詩的新奇之處。學生入情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有新發現,並能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先去發現,然後說出依據,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這首詩學生的發現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詩歌的層次結構,二是詩歌的立意。用時空的變化順序來組詩,使這首詩的層次非常清楚,由對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昇華,學生這麼多的發現,可見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

學生的即興寫詩,是讓他們藉助這種詩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學生對生活的獨特感受是他們積累的學習語文的寶貴財富。當學生的生活體驗被引發時,學生的情感就會自然地抒發出來,而不是刻意地模仿。這個練習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說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是在於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獨特的感受和真切的體驗。

在這樣開放的課堂中,教師要時時認識到,對學生給予足夠的理解和尊重,這對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已不單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多時候是一名參與者、引導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自主、合作、探究,這樣學生纔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詩歌的內容和情感,獲得自己的獨特體驗和發展,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充滿個性。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1

課堂是教師展示自己的舞臺,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如何向40分鐘要質量是我們教師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學反思:如何向語文課堂要質量。要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留給他們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對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這就要求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上力求做到多、快、好、省。

多是指精心設計內容,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加大課堂容量,縮短自己“講”的時間,給學生多講多說的機會。比如學生間的討論、學生的合作讀、表演以及進行適當的說話訓練等等。

快是指老師自己語言要精煉,加快教學速度。不要用一個接一個的細小而煩瑣的問題來提問學生,不要總是很不放心地重複自己的提問,很羅嗦地重複學生的.回答。我們要做的是精心準備幾個有意義的關鍵問題,通過這幾個關鍵問題達到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拓展思路的功效。

好是指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提高課堂效果,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保持積極性,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如在生字教學中,讓他們自主識字,在閱讀時分角色表演,在複習鞏固時多采用遊戲的形式等等。

省是指教師節省講課時間,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教師只作精講,下課多練,這樣學生學得輕鬆,記得也牢。

相信在課堂上能做到多、快、好、省,學生、教師一定能學、教都輕鬆、愉悅。學生會愛學、想學。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2

1、從“三味書屋”走向“百草園”。傳統的概念教學過分地注重了以聽講、記憶、模仿爲主的接受性學習,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畢恭畢敬地聽講,雖然也能較快地掌握知識,但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卻是不利的,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課堂中缺少自己的思考空間,缺少自己的活動時間,缺少機會展現自己的獨特思維,也就無法從內心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便會不斷消蝕,這與我們“以人爲本”的教育核心理念是相違背的。

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參與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知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紙牌中,學生在動手操作後提出了數十種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圓點圖時,有的學生把12個圓點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學生把10個圓點平均分成了2份、5份……;請他們用上“平均分”來介紹自己的作品時,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爭着搶着要上來表現。課堂成了充滿體驗和樂趣的百草園,也許這樣的課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課堂常規,但我卻收穫了孩子們放飛思維的驚喜。

2、教師該何時介入學生的學習?《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於這句話的理解我曾一度陷入了誤區:過份地注重了學生的'主動發揮,任何知識都千方百計地引導,一定要讓知識從學生的口中說出來。如第一次我教學這一課時,在引出÷這一環節,我是這樣設計的:大家能不能創造一個符號表示平均分呢?學生由於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基本上是用“猜”的,他們說出了×、+等各種符號,我都一一否定了,最後纔有一位同學終於猜出了是“÷”,整個過程花了3分鐘左右。課後我進行了思考:這樣的創造是真的創造嗎?歸根到底,這個知識還是教師“擠牙膏”似地從學生地方擠出來的,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也並不見得學生體驗到了“創造”的喜悅。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對這一部分教學又進行嘗試:同學們,平均分在我們數學上還可以用一個符號來表示,(板書÷)這個符號你認識嗎?(學生紛紛說是除號),再請他們觀察除號有什麼特點。與第一次的教學相比,這一次直截了當地出現÷,不僅節約了教學時間,而且能有效激活學生的原有經驗,加深了對除號的認識,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通過這一環節的對比教學,我對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又有了新的認識:在角色的定位中教師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探索性固然要突出,但必要的時侯,教師也應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適時地介入學生的學習。這也需要我們站在課改的潮流中常常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實踐,唯有如此,才能使課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真實。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3

伴隨着一步步走進新課程,我不由地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個大家已經習以爲常的甚至被津津樂道爲“改革”的種種說法和做法,以新課程的理念加以審視,我如坐鍼氈、恍然而有所悟。反思使我“與時俱進”,在深層上促進了教育觀念的真正更新、轉變;反思使我對新課程更充滿感情、充滿信任,抱有極大的希望。

在過去講《老王》這類文章,教師在臺上不停地講抓住人物特徵,典型事例、生活片段進行敘述,學生則一味到聽,整個課堂如一潭死水。我通過佈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讀課文,然後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討論結果:老王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但他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藉此機會教師拓展遷移“你周圍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樣對待的?”、“在當今的商品大潮中,人與人之間還需要真誠與友善嗎?”,以此來喚醒學生們對不幸者要懷有一顆愛心,學會關心人、愛護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讓世界充滿愛的陽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學生們對寫人記事的文章早已見慣不怪了,可是通過曹老師生動、幽默的.語言把同學們重新帶進寫作的天地,學習了把瑣碎組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產生了寫作的慾望,抓住這個契機佈置仿照《老王》寫寫我《老曹》,順水推舟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誨無涯,()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找不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作爲教師的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來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案,必須保證適應每位學生的學習方案才行,這樣的教育教學行爲才能真正得到學生的認可。

因此,我認爲: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課堂應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而給予火把、火種的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走出教室的時候仍然面對問號,懷抱好奇。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4

《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出現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事。課文以生動的敘述深深地吸引學生去朗讀、去品味,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畫家的虛心好學和牧童實事求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優秀品質。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真是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自主性、積極性。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理解、積累、轉化、運用”語言的實踐過程,教師應該爲學生的語言實踐與發展提供儘可能多的空間和機會,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生活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抓住重點句“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展開學習,從而收到思想上的教育。

一、瞭解古今畫家,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欣賞古今畫家的作品,瞭解繪畫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並對“畫家”一詞的含義有了感性的理解。爲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走近“戴嵩”,理解“著名”。

學生只有瞭解了戴嵩是一個技藝高超的著名畫家,纔可以進一步感受身爲著名畫家,地位可謂十分尊崇,在不絕於耳的讚美聲中,卻能虛心聽取一個小小牧童的意見,虛心之美德讓人感動,同時牧童敢於挑戰權威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因此,我設計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從哪些詞句看出戴嵩是個著名的畫家?”

請你找出有關的詞句。教師隨機板書:“一……就……”、“ 沉思片刻”、“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及大家稱讚的話。同時進行語言文字的`實踐。通過現場繪畫,理解“濃墨塗抹”、“輕筆細描”,通過模仿圍觀人說話,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最後抓住課文中不同人物的語言,作爲訓練重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現不同人物的表情、動作及語言,使學生能夠深刻地理解課文,來感受“戴嵩”的“著名”。

三、形成反差,感悟牧童的可貴品質。

正當人們讚不絕口的時候,教師出示課文的最後一段及課文插圖:戴嵩連連拱手說:“多謝你的指教!”引導學生質疑:“爲什麼這麼有名的畫家卻向一位小牧童致謝?讓學生帶着問題研讀課文,並讓學生說說爲什麼“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字都呆住了。”通過討論知道,大家都認爲畫家的畫無可挑剔的時候,小牧童竟敢大膽地指出大畫家的錯誤,這件事出乎大家的意料,從而感受牧童實事求是、感於向權威挑戰的可貴精神。同時,也對這一比喻句的用意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再次走近戴嵩,感受戴嵩的人物品質。

牧童敢於在這麼多人面前指出畫家的錯誤,戴嵩會怎麼想?怎麼做?通過品讀5、6兩段進一步感受畫家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的高貴品質。最後再一次地欣賞《三牛圖》、《歸牧圖》,從而感受到戴嵩取得的成績和他虛心好學是分不開的。

語文課的教學反思15

1【修改】

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第二自然段的。

1、指名讀,注意全段有幾句話(兩句)

2、理解第一個句子。

⑴ 指名讀。說說這句話什麼意思?(小樹給爺爺撐開綠傘)撐是什麼意思?(教師可用動作演示)。

⑵ 句子中的“綠傘”指的是什麼?要引導學生讀句子想,因爲綠傘是小樹撐開的,所以它應該是長在樹上的密密層層的枝葉,即樹冠。在這基礎上讓學生看插圖加深印象。

⑶ 枝葉是“撐開”的嗎?可課文爲什麼這麼說,請聯繫句子想想,然後回答。

⑷ 指導讀。讀的時候把小樹爲什麼要給爺爺撐開傘,撐開什麼樣的傘讀清楚。理解第二個句子。小樹給爺爺撐開了綠傘,爺爺怎麼樣?指名讀,強調不熱了。

3、指名正確流利地讀第二自然段,把句字意思表達出來。4.指導背誦

【反思】

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時,設計一些小花樣就會讓課堂效果大變樣,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理、生理特點,巧妙的利用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用遊戲的方法鞏固、強化字詞,使識字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變成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2【修改】

自讀課文,學習字詞 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找尋答案吧。自己拼拼拼音,讀讀課文,拿也鉛筆劃一劃不認識的字。 (在自讀時,要求應具體、到位,另外,引導自讀時語言應儘量帶有鼓勵性。在學生讀課文時,培養學生讀讀劃劃的習慣。) 教師指導 你有哪些字不認識?從字卡里找出來,貼到黑板上。 (讓學生找不認識的字,利用這種生字呈現方法來調動學生積極性,以使其集中注意力。) 引導學生學習,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組詞辨義。 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剩餘生字,交流識字的方法。 彙報,反饋。

【反思】

識字的教學我採取先在教師指導下全班學習,再分組學習的方法是爲了讓學生先明確感受一定的識字方法,再交流。環境意識是現代公民的必備意識之一,本課的安排目的之一即培養學生愛護樹木花草的環境意識,這個環節是爲了將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深化,形成初步環境意識而安排的。)

3【修改】

識字也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如果識字教學結合語言環境不夠,抽讀單個的生字花的時間太多,脫離語言環境,這樣的識記難度是非常大的。學生字的基本順序是由字到詞再到句。由於學生識字的根本目的是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都要會認。因此,我反其道而行之,首先讓學生在初讀的同時在句中認識生字,然後呈現帶生字的詞語,最後呈現單個的生字。這樣的識字提供了語言環境的'幫助,降低了一定的難度,便於學生的理解和識記。

【反思】

在課堂操作過程中,我覺得對於第二段的理解與朗讀指導,時間是充裕的,學生能在課內從讀不通順到讀出感情來,足見讀的指導是到位的。然後再教學第3段的時候,學生能很快地理解內容,並能將朗讀的方法遷移運用於第3段,費時少而收效大。從總的課堂節奏來看,第一課時顯得冗長緩慢,第二課時內容豐富而緊湊。這可能對學生的情況,比如紀律性,表現欲預計不足,還有老師放手讓學生自讀的無效訓練,導致第一課時有些內容沒按預設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