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山海關》教學設計與反思

《山海關》教學設計與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8W 次

教學目標:

《山海關》教學設計與反思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體會文章所表達出的熱愛祖國疆土,熱愛中華民族的熾熱情懷。

2、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

3、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和準確用詞的能力。

4、領會重點語句的含義及表達的情感。

5、掌握本課的生字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

同學們,你去過萬里長城嗎?去過山海關嗎?今天,我們就隨着峻青去認識這座被譽爲“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

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理解行文思路

1、朗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2、標出自熱段的序號,概括每段內容

三、理解文章思路

思考:作者圍繞山海關寫了哪些內容?

總:讚歎山海關

分:所見:山海關的特點:氣勢的雄偉、地形的險要

所想:可歌可泣的歷史

總:歌頌山海關

可讓學生討論總結,教師補充。

四、體會文章內容

可請學生朗讀,邊讀邊思考問題,或小組討論。

1、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第1,2段,

思考:這兩節用怎樣的詞語介紹山海關的風貌?

(“好一座威武的”,“雄關”,“這號稱……”等)

這些詞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感嘆)

2、朗讀第3—5段

思考:作者用哪些語句概括了山海關的特點和自己的感受?

(那氣勢……那地形……在我……)

文中哪些地方具體表現了這些特點?(第4段分寫 第5段合寫)

五、小節:

本節課我們看到了雄偉的山海關,那麼,作者站在山海關之上又會想到些什麼呢下節我們繼續賞析課文?

第二課時

一、回顧複習上節內容

1、全文按怎樣的思路展開?

2、第1、2段作者直接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二、細讀文章,體會內容

教師可用各種朗讀方式讓學生讀,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或小組討論,教師啓發引導補充。

1、朗讀第6-9段

思考:作者站在雄關之上,心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精神異常振奮,心胸倍加開闊→慷慨悲歌,涌遍全身)

作者想到了什麼?

(第6段:在廣闊的自然空間暢遊 第9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又分別有怎樣的感受?(第7,9段)

作者用哪些詞語概括了山海關的歷史及自己的感受?

(抵禦,捍衛 熱血沸騰,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

2、朗讀第10段並思考:

這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歌頌)

作者用哪些詞語概括了山海關的形象?(雄偉莊嚴的'風貌,偉大的體魄)

又用哪些詞語概括了山海關的歷史和精神?(可歌可泣 忠貞的靈魂)

三、歸納文章主題

可讓學生思考 概括 討論,教師引導補充明確

本文通過描寫山海關的雄偉壯麗,緬懷山海關的歷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的感情

四、小節

這篇抒情散文,寫作者在雄關上的目睹和遐想,用描寫和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抒發自己的感情,全文洋溢着愛國的激情。

五、拓展

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的愛國之情,作爲新一代的我們又應該怎樣愛我們的祖國呢?

《山海關》教學反思

《山海關》是小學六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位現代作家描寫的讚美山海關的散文,表達出熱愛祖國疆土、熱愛中華民族的火熱情懷。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是結合課文重點段落深入感受山海關的“偉大體魄”與“忠貞靈魂”。但是激發愛國情感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根據本文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徵,充分發揮了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主導作用,課堂教學效率明顯提高了。下面是我對《山海關》的教學反思。

1、《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的實踐活動爲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當我講到“假如有一天你也站在山海關面前,你面對山海關最想說些什麼呢?”學生自由大膽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此刻,課堂非常活躍,學生各抒己見,大膽闡述。這不證明了課標指出的“課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言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獨特體會是多麼的深刻精闢啊!此時老師再多的語言都是多餘的。

2、朗讀的指導: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本課教學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導朗讀中,我主要採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創設情景,親身感悟。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想象自己站在山海關前進行角色體驗,並能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二是師生對話,共同感悟。此時教師也是學生中的一員,用極爲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悟。讓學生讀出自己最真摯的感情。

本課的教學整體上我比較滿意,但是在本課中我的教學還有許多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組織教學還不是很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還不夠,看來課堂上還真應該多給學生留些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