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清明》的閱讀題

《清明》的閱讀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時令、文化、風俗三節合一的“清明”,自唐宋以來,多有遊藝活動,直至明嘉靖年間,還有遊藝的相關記錄。今人可從明《西湖遊覽志餘》第二十卷中管窺一二:“清明,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 隨着時間流逝,遊藝漸次退出。清明的文化符號,只剩添土追思和掃墓踏青。而“清明雨”也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寄託愁思與緬懷之情的獨特物象。

《清明》的閱讀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筆下這場婦孺皆知的“清明雨”,正是以淒涼、憂傷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清明雨”不是“潤物細無聲”的溫情脈脈之雨,而是添人愁緒的悽悽切切之雨。南宋詞人吳文英“聽風聽雨過清明”就是千年來清明氣象的寫照。

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攀升到12℃以上,東亞地區的大氣環流已開始從冬到春的轉變。此時,來自北方西伯利亞的冷空氣逐漸減弱,來自東南方海洋的暖空氣開始活躍北上。四月初的江南、華南上空,是冷暖空氣往來頻繁、勢均力敵的相持區域,冷暖空氣在此交鋒,因此這一帶出現綿綿細雨便不足爲奇。即使在“春雨貴如油”的廣袤北方,清明降雨也有一定概率。

清明之雨,使悲涼悽切的`氛圍更加濃重。從生理層面看,天氣狀況和人的情緒息息相關。陰雨連綿之時,人體分泌的松果體激素增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減少,而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可以促進神經興奮和細胞代謝。因此,春光明媚常常使人精神振奮,霪雨霏霏則令人憂鬱不悅。“清明雨”還在心理層面充滿悲意。環境心理學認爲,人和“雨環境”之間的聯繫並不僅僅是物質性,更有心理上的。換言之,人如何感知、想象和看待環境,反向決定着環境對人的影響。心懷悲慼之人看待清明細雨,便賦予它一層悲涼;而乍暖還寒的清明,冰冷的細雨滴落在肌膚上,更加劇了悲涼心理的體驗。

4.下列詩句中“雨”和材料二中“清明雨”的意味相近的一項是(3分)

A.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B. 天開暝色雲千里,雨洗秋空月十分。

C. 新鶯嘹亂柳煙低,斷魂春雨斷腸期。 D.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5.清明時節爲什麼多雨?“清明雨”爲什麼變成了寄託愁思與緬懷之情的獨特物象?請根據材料二的內容簡要作答。(6分)根據下面題目要求,閱讀材料三,完成6~7題。

6.根據下面這組材料,你能得出什麼結論?(3分)

①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材料一)

②清明,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材料二)

③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