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中國古代文學的體裁特點介紹

中國古代文學的體裁特點介紹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按照現今通行的文學體裁四分法,將我國古代文學分爲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亦無不可。下面分別談談我國古代文學各類體裁的基本特點和相關要求,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文學的體裁特點介紹

我國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三大類。詩包括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包括四言古詩如《詩經》、曹操《步出夏門行四章》,五言古詩如《古詩十九首》、《短歌行》、《歸園田居》,七言古詩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長恨歌》等;樂府詩(包括文人用樂府舊題創作的詩歌和模擬樂府創造的新樂府詩)作爲一個特殊的門類,都屬於古體詩,如《長歌行》、《敕勒歌》、《木蘭詩》、《孔雀東南飛》、《琵琶行》等。相對近體詩而言,古體詩在平仄、對仗、押韻等方面要寬鬆得多。

近體詩也稱“今體詩”,是唐人最終創制的,字數句數嚴格限定,且在平仄、對仗、押韻等方面有着嚴格的格律要求。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兩大類:律詩分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由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構成,其中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而排律則是十句以上,而且從開始到結束必須兩兩對仗且要一韻到底,所以除杜甫有較多排律外,一般人少有此類作品。所以,一般說近體詩,都不涉及排律。一般說來,律詩和絕句有這樣一些具體要求:①句數字數一定。絕句四句,五絕20字,七絕28字;律詩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②平仄要求嚴格。一句之內,平仄相間(兩個字一個平仄單位,原則上前一個字可平可仄,後一個字不得改變);一聯之內,平則相對;兩聯之間,平仄相粘(相粘,通俗一點說就是相同);一篇之內,平仄相等。③偶句押平聲韻,不得換韻。如杜甫《望嶽》因不押平聲韻,就是一首古詩,而不是五律,《唐詩三百首》正是將它收在五言古體中的。有兩點需注意:一是在實際操作中,首句也常常押韻;二是絕句偶爾有押仄聲韻的,如《江雪》,但這種情況極爲罕見。④律詩嚴格對仗。律詩的頷聯(第二聯)和頸聯(第三聯)須嚴格對仗,首尾對仗不作要求;絕句不作要求,作者自己要對仗,亦無不可。如杜甫《登高》詩一首典型的七律,就符合以上所有要求。如果同學們學寫近體詩,就應該按上述要求並按照常見定式去寫。

詞是我國傳統詩歌中的一種特殊體裁。原稱曲子詞、曲詞,簡稱“詞”,又稱詩餘、長短句、樂府、樂章等。詞原本是配以燕樂曲調用來歌唱的歌辭,後漸與音樂分離,成爲純粹的文學樣式。詞起源於中唐,成熟於晚唐五代,盛於兩宋,成爲宋朝的“一代之文學”。每首詞都有詞牌,如“浣溪沙”“念奴嬌”“聲聲慢”等,它們最初是特定的詞樂曲調的名稱,後成爲詞體格式的名稱。每個詞牌對其句數、字數、韻律都有特定的要求,創作時不能更改,只能“依譜填詞”或“倚聲填詞”。同學們若想填詞,就應該找到詞譜,按不同詞牌的格式去填寫。詞的題目,揭示詞的相關內容,可有可無。不同詞牌規定的各種詞調和詞體,都有特定的句數、字數和格律。詞按字數多少一般分爲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陰》就是小令,蘇軾的《定風波》就是中調,而柳永的《望海潮》就是長調;按段的多少分爲單調(一片)、雙調(兩片)、三疊(三片)等,以雙調爲主要形式,必修4的八首宋詞雙調。

作爲詩歌的`曲是“散曲”的簡稱,切不可和元雜劇的“曲”混爲一談。散曲分爲小令、帶過曲和套數三類,帶過曲較少見,故我們一般只提小令和套數。散曲中的小令,就是單支的曲子,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等。散曲中的套數也稱“套曲”或“散套”,是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曲子組成,且一韻到底,如睢景臣的《高祖還鄉》。散曲都有宮調,也就是表示音樂調式的名稱,如《天淨沙·秋思》就屬於〔越調〕,《山坡羊·潼關懷古》屬於〔中呂〕。散曲也有曲牌,如“天淨沙”“山坡羊”“得勝令”“醉太平”等,它是散曲的韻譜格式,不同的曲牌在句數、字數、平仄、押韻上都不相同。和詞一樣,散曲的題目可有可無,但有題目的比例比詞要大一些。

我國古代散文是比較複雜的。我國古代把與韻文、駢體文相對的散體文章稱爲“散文”,即除詩、詞、曲、賦(按現代標準來看,賦也應該納入散文範疇)之外,不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非文學作品,都一概稱之爲“散文”。既包括“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張岱、袁宏道、歸有光、“桐城三祖”等人寫的正兒八經的散文,如《遊褒禪山記》、《石鐘山記》、《項脊軒志》、《病梅館記》等,也包括賦、論、序、說、奏議、箴銘、哀祭、碑誌等,如《赤壁賦》、《蘭亭集序》、《滕王閣序》、《歸去來兮辭》、《過秦論》、《師說》、《陳情表》等;既包括諸子散文,如《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逍遙遊》等,也包括歷史散文,如《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等。我國古代散文,不論是敘事散文、寫景散文,還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共同的特點是言之有物、情真意切、謀篇自然、行文簡潔、語言優美,這其實也是散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我國古代小說的情況也比較複雜。先秦、兩漢是我國古代小說的醞釀萌生階段,主要形式是寓言和神話,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階段,主要形式是筆記小說,如干寶的志怪小說《搜神記》、劉義慶的志人小說(也稱軼事小說)《世說新語》。唐朝是我國古代文言小說的成熟期,其形式主要是傳奇,如《柳毅傳》。宋元兩朝,是我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成熟時期,以話本爲其主要形式,分爲“講史”和“小說”兩類。前者一般稱爲“平話”,如《全相三國志平話》;後者一般稱爲“話本”,如明嘉靖年間洪楩編刊的《清平山堂話本》。明清兩代,是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巔峯期,出現了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爲代表的四大古典名著,出現了代表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最高成就的“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明·馮夢龍編著)“二拍”(即《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明·凌濛初撰),也出現了文言短篇小說的巔峯之作《聊齋志異》(清·蒲松齡撰)等。中國古代小說有這樣一些特點,閱讀欣賞時應特別留意:①敘事追求情節的完整性和曲折性。②刻寫人物多動態描寫少靜態刻畫。③描寫環境時是寫意式的,很少有精描細繪的長篇幅刻畫,但卻極講究表情傳神。④結局往往是大團圓式的。

中國古代戲劇特殊,以演唱爲主,道白爲輔,故稱爲戲曲。中國古代戲曲包括元雜劇、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三大部分。元雜劇結構上一般爲四折一楔,第三折是戲劇高潮部分,這正是選本往往選第三折的原因。主要角色有旦、末、淨、雜幾類,女主角稱“旦”,男主角稱“正末”。元雜劇只能由主角一人演唱,女主角主唱的劇本稱爲“旦本”,男主角唱的劇本稱爲“末本”。劇本文字內容由唱詞、賓白和科介構成,唱詞就是套曲,賓白(包括對白、獨白和旁白)就是說

話,科介是動作等提示語,相當於現代戲劇的舞臺說明。元雜劇的代表作家是“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鄭光祖(《倩女離魂》)、白樸(《梧桐雨》),以及王實甫(《西廂記》)。宋元南戲和明清傳奇結構上改“折”爲“出”,容量加大,從十幾出到四五十出不等,角色名稱變化不大,角色演唱靈活,不限於主角。南戲以高明《琵琶記》成就最高,明清傳奇劇成就以洪昇《長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爲最。其中,《竇娥冤》、《西廂記》、《長生殿》和《桃花扇》被稱爲我國古代“四大名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