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實用】高考作文集錦四篇

【實用】高考作文集錦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考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高考作文集錦四篇

高考作文 篇1

我們福建省實行高考語文自主命題已經整整三年了,在三年實踐的基礎上,及時對命題工作進行回顧、反思,似乎已很有必要,鼓勵學生寫真實的自我1。尤其今年我省正全面推行高中課改,語文究竟該怎麼教,三年以後又將怎麼考,大家都很關注。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認真探討三年命題的利弊得失,努力看清未來的命題方向,並讓探討中所獲得的認識在當前的課改實踐中經受檢驗,同時又努力使它發揮出一定的導向作用,意義委實重大。

作爲一個一線教師,在這篇不很長的文字中,我想集中談談作文。我的突出感覺是福建省的高考作文命題應當更加註重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應當鼓勵學生寫真實的自我,並以此而形成自己的鮮明的特色。

就以今年的作文命題來說吧,其出發點也許是鼓勵學生閱讀經典,鼓勵學生“創新”。但大家都知道,讀寫結合的連接點是感悟,刨新的基礎則是平時對常見事物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因此,題目倘若有助於考生寫出自己的閱讀感悟,有助於他們表現出自己在常見事物(或尋常故事、情境)面前的聰敏與發現,那就體現了一種導向性,那就是有助於考生表現真實的自我了。可面對“孔明草船借箭不足十萬支”和“戈多今天已經來了”這樣兩個完全出乎人們意料的假設,面對這種在情景設定上便已限定考生必須反經典的“話題”,一些在平日閱讀中即使真有感悟,平時也的確有些聰明的同學,又如何能發揮得出來呢?

讓我們看看被評爲“優秀作文”的《箭鋒上的友情》吧。文章核心內容是寫孔明草船借箭不足十萬支以後,周瑜主動替他補足了十萬支。周瑜爲什麼這麼做呢?文中只有一句話與此有關,即周瑜想到“孔明的確是一個知己,倘若我倆共事一主該多好啊”。可週瑜的這個想法在原著中能找到支持嗎?他的這個變化有性格的依據嗎?——我們都看不到。如果文中的這個設想只是考生爲了完成題目而平白無故地加上去的話,假如在這個基本構思中根本找不到作者對原著的領悟與尊重,我們又如何領會“讀寫結合”的命題本意,如何感受學生在平日閱讀中的聰明呢?——對考生的難處,我們不是不可以理解,因爲即使讓我們教師來寫這個題目,也會感到爲難。可把這樣的文章評爲高考“優秀作文”,並公開發表,讓它成爲衆多青少年模仿和學習的對象,這就有點兒讓人感到不安了。因爲這種寫法不代表正確的方向,這樣的文字只是對經典的調侃,是對名著的不尊重,它只會使本來就顯得有些困難的名著閱讀愈發地讓人感覺困難。

再讓我們看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篇“優秀作文”。它是依從“戈多今天已經來了”這個話題而寫作的。文章開頭三個自然段主要寫“我”對戈多的認識:第一段寫作者貝克特不知自己創作的戈多“到底是誰”;第二段寫如不知戈多是誰,那麼即使他來了,也會“擦肩而過”;第三段才寫“在我心中”戈多是“精神的寧靜、思想的澄明”。但隨後的三段卻又分別寫“戈多是信念”(“只要信念不息,火花就不會滅。戈多的歸來也就爲時不遠了”),“戈多是理想”(“與其讓生命白白流逝,我們爲何不現在就樹立理想,去迎接戈多的到來呢”),“戈多還是道德”(“以愛人之心協調人際關係,那麼我們將時刻感到自己浸身於愛的暖流之中”)。可不知爲什麼,在最後三段中,作者筆鋒一轉·又說“如果我們已堅定了人生信念,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帶着道德上路,那麼就會發現戈多已在我們面前”;並且說“戈多其實從未離開過我們”;但接着又說“戈多今天已經來了”,希望“他明天不再離我們遠去”。——轉述至此,我不知讀者是否能看得明白,可原文就是如此。(見《福州日報》2。06年6月20日第9版)——整篇文章,沒有一個確定的中心,沒有一個明白的意思;“戈多”已經完全脫離了原劇的情節與背景,成爲一個沒有確定意義的“概念”,成爲一個可以任意解釋的詞語。不錯,原劇作者確實說過:“我要是知道(戈多是什麼),早在戲裏說出來了。”但不要忘了,在劇中,它主要的作用只是劇中人物“等待”(即拒絕行動)的一個藉口,——既然僅僅是一個藉口,自然允許有不同的猜測和理解。——可當我們把它作爲一篇文章的主要的表現對象的時候,當我們要寫它“今天已經來了”的時候,就不能還是不確定的,或依然僅僅是猜測了。因爲這與題目的整體指向是矛盾的。“今天已經來了”,表明這個寫作對象對於作者來說是確定的,或者說題目要求作者在行文之前必須完成由不確定到確定的思索過程,然後再由此而展開想象和構思。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篇作文卻根本無視這一要求(也可以理解爲無力實現這一要求),以至表述對象始終不能確定下來。在整篇文章中,既沒有故事,也沒有形象;既沒有說理,也沒有想象;甚至看不出作者有與讀者進行交流的慾望與意識。可它卻被明白無誤地評爲“優秀作文”!這就破壞了大家所公認的一些評文標準。——難道一些支離破碎的“華麗”言語,不成邏輯的邏輯聯繫,真的就可以代替感悟,就可以看作是傳達了青少年對《等待戈多》這出名劇的理解嗎?難道我們不是始終要求自己的學生,文章內容要實實在在,要寫真實感受,行文要明白曉暢,要清晰自然嗎?

評卷總要評一些優秀作文,這樣做的目的和意義大家也都可以理解,高考作文指導《鼓勵學生寫真實的自我1》。講上述這些話的目的是表明,如果出題考慮不周,方向指引出現偏差,就難免會給我們帶來很多尷尬。荒唐的事即便認認真真地去做,也依然是荒唐;反之,只有在根本上把握住正確的方向,纔會使師生的努力更富有意義。那麼,如何去確定正確的方向呢?——重讀一下《課程標準》中的有關表述,也許能夠給我們一點有益的啓示。例如課標把“交流與表達”的主要培養目標(列爲第一位的培養目標)確定爲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講到“發現”和“創新”等素質的培養時,又強調要鼓勵學生“從習以爲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也就是說,學生越是能夠針對着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現象而寫出新意,越能表現出他們“發現問題的敏感性”。——這都顯得多麼穩妥,同時又多麼富有指導性啊!

把課標的這些指導與我們面對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我們會更加強烈地感覺到:高考作文命題應該着重考慮如何使學生表現出真實的自我,高考作文命題應儘量鼓勵考生寫出自己在實際生活中的觀察、感悟與思考。這樣,高中作文的數學和考試才能做到相互促進,並進而達到共同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出題失誤而造成的尷尬,並使教師始終能夠從正面來引導自己的學生。

鼓勵學生貼近現實生活,鼓勵學生寫真實的自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現在的很多中學生還不能做到很好地貼近現實生活,也不注重寫真實的自我。——不是嗎?目前中學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的只重語言而忽視內容的“散文寫法”(人稱“泡沫文字”),以及隨處可見的仿寫與套用,就是證明這一現狀的最有說服力的事實。

即便是20xx年,大家普遍認爲福建省的作文題目出得比較好,而且話題多達10個的情況下,“套題”現象也依然十分嚴重,被當年評卷教師看作是最值得“探討”的兩大問題之一(見《語文學習》20xx年7~8期合刊《忽見陌頭楊柳色》)。——學生爲什麼套用?因爲他們缺少自己的真實感受。——爲什麼原本敏感的青少年卻缺少來自生活的真實感受?這又牽涉到寫作的習慣培養、方向指引,以及學校平時的評議與鼓勵了。這裏,考試的命題及其對學生的評價,更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尤其是高考,被稱爲“指揮棒”,自然是舉足輕重。

從“指揮棒”的角度來看,我對我省20xx年的作文命題也有不夠滿意的地方。我覺得20xx.年的作文命題除話題太多,對考生集中注意力進行審題、構思會形成一定的干擾以外,另一個問題就是書卷氣太濃,與現實生活聯繫不夠緊密。不錯,學生應當多讀書,因爲讀書明理,讀書長見識,但其最終成效還是要體現於生活中。也就是說,一個人讀書(包括文學作品)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還是要看他在現實生話中看問題是否更全面、更深入、更細緻,看他對自己的經歷和見解表達時是否更清晰、更完整和更有吸引力。這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學生學習寫作的主要目的所在。因此,作文考試命題也應關注這個最重要的方向。學生作文的主流不應是從書本走向書本,或是從文章中來又到文章中去(這個過程往往只涉及理解、記憶、聯繫、整合等等),而應是從書本聯繫生活,然後形成文章(這就需要對生活有更多一些的聯繫、感悟、觀察、思考了)。我們應儘量讓學生透過題目而聯想到活潑的生活,激發起表現生活感受(這同時也就是表現他們的自我)的強烈慾望,而不是隻把他們引向書本。因爲讀書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只是把人培養爲“人”的一種方式。而高考作文命題因爲對中學生平日的寫作訓練有着難以抗拒的導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高中學生平日的作文內容,更是必須注意自己的這種客觀影響,也有責任把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到這個最爲廣闊的天地中來。

說這些,不是要完全否定20xx.年的作文命題,只是不贊成對20xx年的命題做太高的評價,尤其當我看到20xx年的題目對20xx年有着明顯的模仿痕跡,而它又給學生的寫作帶來很多困惑的時候,更感覺應當看到這類題目的侷限性。這樣的題目偶爾考一考沒什麼,可以豐富命題的多樣性;可一旦引爲方向,就可能導致學生寫作內容的狹隘和枯燥。

評判一個作文題目好不好,究竟應該以什麼爲標準?光聽老師和專家的就夠了嗎?恐怕未必。這幾年我們一直在評論哪些題目比較好,哪些題目不夠好,——我們有沒有想一想,我們評論的標準是否經得起檢驗?專家認爲“好”的題目是不是就不存在着某些方面的明顯缺點,老師們認爲“好”的題目是不是大部分學生就一定能寫好?——實踐的回答,似乎是不確定的。而這種不確定性又提醒咱們不應該只是孤立地就題目而談題目,應該把學生的實際狀況和題目特點結合起來加以認識,這樣才更有意義。

高考作文 篇2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搶了高偉的汽車,想奪回來,可是我個子比他高,一把把他推到地上。他哇哇大哭,哭聲引來了老師,我本有些心虛,害怕老師會懲罰我。不料,老師只是輕聲安慰他,擦去他的眼淚,牽着他走了,我只以爲她是偏袒我,心裏得意洋洋。多年之後才知道,是因爲我的爸是局長,所以從小到大都沒有老師敢罵我,因此,在我的字典裏,從來沒有低頭,想要的東西在不必搶,太多東西,無須我努力爭取。

課桌是我的第二張牀,可我嫌硬,一點都比不上我家那套別人送的紅木沙發。在學校,只要不影響周圍的同學,對於我睡覺和玩手機老師從來都是睜隻眼閉隻眼。就算我遲到了,還能在我那幫書呆子同學羨慕的目光下大搖大擺的走進教室。正因如此,我和我同學的關係比陌生人還淡漠,除了高偉,兒時的齟齬並沒有讓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珍貴的友誼產生隔閡。

高二的盛夏,頭髮白了一片,總愛穿那套深色西裝的校長站在操場的國旗下發表自以爲是的宣言,教育我們要努力要吃苦,高考就在眼前啦!白花花的日光下,一羣面帶菜色,鼻樑上少不了一副眼鏡的同學低垂着頭,臉上的隱忍彷彿耶穌受難。而我內心的得意如同炒熟的'板栗,炸得我心情盪漾。父親曾對我說:“家裏並不要求你參加高考。出國、買個文憑、或者現在就可以幫你找個工作,你隨便選。”在我看來,選擇高考無疑是最累而回報又甚微的路。校長那句“高考不就是你們唯一的出路,也是最好的出路”?顯得尤爲可笑。

大約是在某個困頓的午後,我問高偉:“你以後會去哪裏讀書?”

“我想去清華,那是我的夢。”他的眼裏充滿希望,我暗笑他的理想主義,但沒有打擊他。

高二混完,爸爸動用關係稍稍“美化”了我的會考成績,順利拿到了紅色的畢業證。我稍稍舒了口氣,打算九月份就去美國,不繼續參加高三和高考。爸爸對此並不意外,在此之前,我還要去見見我的老同學。

唉,一覺又睡到中午,到學校門口的時候,那個以前經常因爲我遲到而攔我的門衛問我爲什麼不穿校服,我懶得解釋,掉頭,輕車熟路的從後門翻進去。一路上只見香樟的疏影搖擺,不見幾個人,所幸我還沒有忘記我們班的路,打開門,只見一條鮮紅的橫幅上寫着幾個大字——“離高考還剩**天。”令人生畏,倒有幾個拼命的昔日同窗還在苦讀,看到我,眼裏飛快閃過一絲驚訝,繼而漠然埋首於書海之間。氣氛微微尷尬,我對此毫不在意,往高偉的抽屜塞了一袋旅遊帶來的夏威夷果。敞開的窗戶捲入乾燥的夏風,潔白的窗簾上下浮動,我熟悉的一切和放肆的青春終於與我揮手作別。

初到美國的日子十分新鮮,西海岸的空氣清新,沒有紐約東海岸的紙醉金迷,人們也很好相處,儘管沒有父母的管制,可我的脾氣和生活習慣漸漸改善起來,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暢快。好景不常,一通電話突然把我帶入前所未有的恐懼。爸爸了!在於爸爸短短兩分鐘通話中他的聲音十分慌亂,他呢喃:“快回國,只有靠你自己了!”我失控的呼喊:“我該怎麼辦?”一串忙音伴隨着我的絕望沉入深深的太平洋。

我回國了,帶着一身灰溜溜的塵土。媽媽的臉上流淌着淚水,寂寞的守在空蕩的房子裏。遠親近鄰和那些掛着笑找爸爸辦事的人也再未踏足,背地裏嘲笑我們的落魄。

我沉浸於自己的傷感,用酒精麻醉自己麻木的大腦。在美國我根本沒有學到一技之長,連畢業證也未拿到。如今的我,只是個廢物,偶而的清醒,我開始懷念我的學生時代,要是我認真學習,參加高考,人生的路或許更簡單。而那羣被我瞧不起的書呆子,已經衝出象牙塔,本想自己的人生路吧?。

收到高偉的短信是我始料未及的。

赴約的那天,我找了件幾年的西裝,勉強能穿,穿在臃腫的身上,有些潦倒。陽光燦爛的午後,高偉那自信成熟的神色,扎入我眼簾,刺得我幾乎掛不住臉上的笑容。

他說:“高考幫他實現了夢想,閃亮的名校畢業證讓他輕鬆得到了重用,之後自主創業,事業風生水起。我低頭啜着咖啡,真苦。

“我知道你最近的生活也不容易。”他語氣小心翼翼。“我們這麼久的朋友,我想幫你個忙。不然你到我們這,我幫你找份工作。”我沉默了一會,鞠了一躬。

後來我在高偉的公司做了個計算機管理員,沒有過硬的基礎,技術還要從頭學,日子一天天安定了下來,下班的路上看見耷拉着腦袋的高中生,胸腔中總涌上一陣悵然。

高考是道堅硬的堡壘,城內是會讓玫瑰枯萎的沙漠,但只要不失去方向,一定會走出漫天黃沙,迎來綠洲。而高考之外,是廣闊的海洋,看似風平浪靜,抱着僥倖遲早會被捲入巨浪。

青春的我一直在尋找最簡單的路,兜兜轉轉六年後,驀然回首才發現最簡單的人生路本就在我腳下。

高考作文 篇3

今晨看罷一文,不禁拍案叫絕。此文是在湖南省立一中就讀時的一篇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論》。國文教員柳潛的評語如下:

“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筆力挺拔。歷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積理宏富。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揮,純以唱嘆之筆出之,是爲壓題(點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爲從來未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於社會文字。”

柳的同事看了此文,也一致認爲“才氣過人,前途不可限量”。然而,如果這是一篇今天的高考作文,能得多少分呢?我問了一位多年任高三課程的語文老師,他說,假如滿分是70分,這篇作文只能得30分,理由是通常高考作文要求滿800字,而這篇作文只有500字。他還說,現在看作文,首先要用電腦掃描。發現字數嚴重不足,那文章寫得再好,也不可能及格。

也許這位老師所說的話太絕對了,說不定有閱卷老師能突破一般規定,破例給這樣的作文打高分,但多數閱卷老師會判這篇作文不及格,這大約是無疑的。北京大學語言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近日接受媒體採訪的話,可以證明這一點。

溫先生說,判(高考)作文很辛苦,工作量相當於數學的兩倍,又必須在7天之內判完。閱卷人看一篇800-1000字的作文,時間只有一到兩分鐘,甚至只有幾十秒。可以想像,幾十秒鐘看一篇作文,只能浮光掠影。字數不足,這是一眼可以看出來的,文章的妙處未必能看出來。即使看出來了,是不是打高分也難說。因爲要給字數嚴重不足的作文打高分,就要花時間說服別人;打了高分,就可能引起爭議。爲了保險,爲了節約時間,多數閱卷老師不僅不敢像柳潛那樣給文章打滿分,恐怕連及格以上的分數也不敢打。

談到高考作文評分時,溫先生指出,現在的作文評分方法,一是在相當程度上讓高考失去了選拔功能,二是對考生不公平。確實如此。假如一個人能寫出《商鞅徙木立信論》這樣的文章,既有獨到的見解,又有一流的文筆,卻因爲字數不足,獲得不及格的分數,並因此名落孫山,那對考生而言,是不公平;對高校而言,則失去了一名好學生。

既然現有的評分方法,可能導致好作文被判爲不及格,對考生不公平,又不利於高校(特別是文科)選拔人才,那就非改革不可了。比如,對作文字數

的要求,是不是可以更靈活一些?古今中外,精妙的短文章很多呀。爲什麼好文章一定要達到800字呢?如果削足適履,一定要考慮文章寫多少字,這文章能寫好嗎?

來源:《中國青年報》:汪強 附錄:

(由曾源語文工作室提供)

商鞅徙木立信論

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於是知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腹而笑,舌而譏矣。烏乎!吾欲無言。

譯文:

我讀史書讀到商鞅搬移木杆樹立誠信一事,不禁慨嘆起我國國民愚昧,執政者煞費苦心,幾千年來民衆不覺悟、國家接近走向滅亡的悲慘命運來。認爲我說的不可信,請允許我詳盡地說出我的道理。

法令,是謀求幸福的工具。法令如果好,它讓我們民衆獲得的幸福就一定多,我們民衆正擔心不公佈這些法令,或者公佈後擔心這些法令不產生效力,一定竭盡全力來保障它,維持它,務必使它達到完善的目的爲止。政府和國民互相維繫,哪有不信任法令的道理呢?法令如果不好,那不但沒有幸福可言,而且還有足夠讓人恐懼的危害,我們國民又一定會竭盡全力來阻止這些法令。即使想要我們信任(法令),又哪有相信它的道理呢?就如商鞅與秦國民衆之間(具有同樣的利害關係),卻恰恰運用跟政府與國民互相信用相反的方法(即運用徙木立信的辦法)去做,這又是爲什麼呢?

商鞅的法令是好法令。如果試着翻閱一下我國四千多年的記載,尋求那些利國福民的偉大的政治家,商鞅不是位居第一嗎?商鞅處在秦孝公時代,中原

局勢極不安定,戰事正盛,全國民力疲憊,(達到了)不能夠言說和描述(的程度)。在這種情勢下,卻想戰勝各諸侯國,統一中原,不很難嗎?在這種情勢下,變法的命令出臺了,這些法令懲罰壞人來保護人民的權利,鼓勵種田織布來增加國民的財力,崇尚戰功來樹立國威,把貧困、懶惰者收爲奴隸來杜絕人力、物力資源的損耗。這確實是我國從來沒有過的重大政策,國民害怕什麼而不相信呢?一定要(通過)搬移木杆來樹立誠信,我從這裏知道了執政者都費了苦心,我從這裏知道了我國國民愚昧,我從這裏知道了幾千年來民衆智慧缺乏、國家差點兒走向滅亡的悲慘境地是有原因的。

雖然這樣,但一件不尋常的事情開始出現時,百姓對此會感到驚懼。國民是這些國民,法令是那些法令,我爲什麼對此感到奇怪呢?我只擔心這搬移木杆樹立誠信一事,如果讓東西方各國文明程度高的那些國民聽了,一定會捧着肚子大笑,(或者)高聲譏誚。唉呀!我不想說了。

高考作文 篇4

語文,是一個既廣博又狹隘的詞語。說它廣,是因爲它是一種民族文明的代表與縮影;說它狹,是因爲有時它僅僅被當作一種應試的工具,僅僅作爲一個學科。但是,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語文,都具有獨特的魅力。

語文之美,體現在景之美。觀塞下長河落日,聽小橋流水潺潺,賞荷塘月影斑駁,這是物之景;江渚小洲之上的窈窕淑女,春日花影之中的桃花人面,接天碧葉之間的採蓮稚女,此乃人之景。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遠古的詩人,今朝的作家,用筆將物之景、人之景永遠定格,用文字建立一個奇異瑰麗的世界,紀錄下世界各種各樣的美景。景也許是短暫的轉瞬即逝的,可是語文所再現的景之美卻是靈動的,永恆的。

語文之美,體現在意之深。意,是意境,是境界。周國平認爲,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既爲擺脫外在虛名浮利的誘惑,並且擁有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對於語文亦是如此,安靜,是因爲真正的、本質上的語文往往是人的靈魂在鉛華洗盡之後的純粹的寄託,而不是一幅虛僞的面具,所以它展現的是恬淡,寧靜,淡泊與誠摯,這是它的純度。而豐富,則是源於它的廣度與深度。正是因爲它包含了各種來自生活的智者們的對生活的觀察與透視,涵蓋了不同思想的結晶與精神境界,才讓它變得廣博,變得深刻,變得美麗。

語文之美,體現在氣之偉。氣,是士氣,是志氣,是義氣。如果說意的境界是人對外界事物的態度與認知,那麼氣就是人對自己本心的認識與判讀。語文不僅體現美景的風流韻致,境界的誠摯深遠,也着重展現人的精氣神。李白的豪放瀟灑之氣,莊子的飄逸超然之氣,魯迅的尖銳剛直之氣……這些,無不體現着內心的方向與真摯。恢宏意氣,爲語文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語文之美,浩瀚並且豐富,廣闊並且深邃。在廣闊和深邃的背後,它的美有着更強大、深沉的支柱,那就是整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它的美,在某種意義上是文明的傳承,精神的傳遞,是一種偉力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