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新編《拿來主義》教學反思?三篇

新編《拿來主義》教學反思?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95K 次

  一、《拿來主義》教學反思

一、對於核心價值的突破。我將《拿來主義》的核心價值定位在“語言的形象化表達與深層意味”上,對於“形象化表達”,採用“形象——還原——比較法”進行突破,也就是讓學生找到運用比喻論證的句子後,將它們還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說法,再與原來的形象化的說法來比較,當然,這不是我的首創,我是從鄭桂華老師教《吶喊自序》中得到啓發,“拿來”而已。對於“深層意味”的把握,主要採用示範賞析、自主賞析、和質疑解疑三個方法來完成。以“語言”爲核心而又不停留於“語言”上,從“爲文”探討“爲人”,提倡“語言是胸懷與智慧的表現”!

新編《拿來主義》教學反思?三篇

二、強調生活性。我設計了三道拓展延伸題:思考——閱讀——辯論三部曲,從文本延伸到生活與社會,延伸到書籍與網絡,延伸到個人能力與素養的發展,目的都是爲語文學習引進活水,讓學習與生活接軌,讓“課本只是例子”。

三、強調預設與生成。過分強調預設,按部就班的教學設計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只會禁錮了課堂,禁錮了思維。在設計中我爲學生的生成留出了時間與空間,如探究“刪去第2段與第5段可不可以”,對“大宅子”等比喻論證的創新,還有對富有意味的語句的賞析與質疑,爲課堂創造“可以預設的精彩”。

  二、《拿來主義》教學反思

魯迅作爲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爲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作品一貫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是情況往往是老師津津樂道,學生莫測高深,課堂教學的目標難以實現。每次講授魯迅的文章前,我都要求學生預習,但每次檢查預習情況都發現預習結果不理想,學生普遍反映魯迅的作品他們讀不懂,根本不知道文章講了些什麼,要表現什麼。這次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又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爲什麼我們如此推崇的文學大家的經典作品,學生會敬而遠之,甚至成爲我們語文學習的'負擔呢?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魯迅的一部分文章,爲了在民國的時候能發表,爲了過審稿關,有時只能用比較隱晦的筆調去寫;

第二:學生對魯迅所處時期的一些歷史情況不瞭解;

第三:學生不懂得站在作者的時代去審視作品,而是以今天的身份、今天的社會環境去閱讀作品,試想一下,以今天的和平、富裕、民主、自由去理解魯迅時代的混亂、專權、貧困,這是學生無法想像的,這也是學生無法理解作者內心和寫作目的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我覺得,要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特別是一些年代比較久遠,時代背景比較特殊的文章,一定要讓學生走進那篇文章所處的社會,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那麼,如何才能讓學生走進作品所處的時代呢?我認爲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上課前,讓學生自覺地去找作者所處的社會情況的資料,瞭解當時的民情民風,以利於學生了解寫作背景。

二:上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作者的生平事蹟,以利於學生了解作者其人。

三:上課時,讓學生把找到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該時代和該作者的理解和認識.

四:講課時,教師要把文章和時代背景、作者其人聯繫起來,講清楚“文”與“人”的關係。

五:老師可整理各個時代的最典型的特點,以利於讓學生對照作者所處的時代、生平來對號入座。

六:老師可找每個時代的代表作家進行評析,讓學生對同一時期的其它作家略知一二。

總之,讓學生自主、自覺地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作家生平,將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瞭解課文的內容。

  三、《拿來主義》教學反思

《拿來主義》這篇議論文,這兩天剛上完,這篇課文是魯迅先生的名篇,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拿這篇課文做過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堂完整,新穎,有深度的課對於我 困難實在不小。幸好我的好同事孟凡翠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鼓勵我勇於推陳出新,大膽取捨.於是,我就試着改變已有的教學思路,沒有從“閉關主義”講起,而是直接從“拿來主義”切入,最終確定整節課的重點就是對“拿來主義”內涵的探尋和比喻論證的方法的理解運用。

在教學設計上,我圍繞着教學重點和難點展開思路,並本着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原則,給學生以充分的發展空間。課前,我順延第一課的內容,給學生布置了一些預習題,讓他們圍繞着這些題展開充分的預習。

課上,我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總結上節課的內容、整體感知本節課內容,溫故而知新。又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逐層次地分析概括“拿來主義”的基本內涵和具體含義,並着重強調“怎樣”和“如何”,藉此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概括文章內容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礎上,我再把問題縮小到對個別字句、詞語的辨析,使學生能更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內涵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基於本課的另一教學重點:對於比喻論證方法的學習,又考慮到如何使同學體會魯迅文章的諷刺與幽默,達到印象深刻、便於理解的目的,我大膽設想,選擇班級當中較有表演才能的同學,讓他們運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把文章當中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的三類人物“孱頭”“昏蛋”“廢物”演繹出來,從總體來說,三位同學的表演都可以體現這三類人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中,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鍛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更使魯迅先生的比喻論證更加生動形象,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於篇章的限制,學生沒能發揮盡興,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適當增加這種活動的次數,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鍛鍊學生的能力。

在知識和方法的講授之後,我又對本課的知識能力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設置了讓同學講述能夠闡述“拙劣的模仿會導致喪失自己原有的東西”的寓言故事或生活中的經驗或見聞。這個題目既從中心上緊扣“拿來”,又是對比喻論證的拓展,在這個環節,學生基本都能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中找到切題的答案,“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嘶啞的鷂子”和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學生都能進行較爲完整流暢的講述,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最後,在學生思維活躍之際,把他們從寓言拉回實際,使他們思考在當今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如何去引進“外國的東西”,如何去“拿來”,這也是對德育目標的滲透和實現。

但是自己感覺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學生了解不透徹,沒有結合實際的認真分析學生的心態及學生的接受能力等;還有就是在講課上,有時候很着急,有些問題學生答不上,沒有做到從多方面進行引導,而是自己說出答案。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很欠缺,還有在遇到一些課堂突發問題很緊張,不知所措。在採用新思路、新方法的時候,考慮不夠全面,雖然也嘗試去拓展,但深度廣度難度不夠,有些問題的分析很不透。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教是爲了不教”,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學會求知;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輕鬆、愉快、和諧、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以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這樣,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學習動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成才意識。

自己也多虛心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多向自己的知道教師請教,認真學習教改精神,並貫徹到日常的教學中去,爭取使自己在語文教學方面有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