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拿來主義》教學反思?3篇

高二語文《拿來主義》教學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篇一:高二語文《拿來主義》教學反思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的經典雜文,不易理解,如何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大家,並在課堂上保持一種熱情的學習狀態,切實提高課堂質效,這是執教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高二語文《拿來主義》教學反思?3篇

以疑激趣,問題導學

在前置學習階段,我給學生印發了“預習導引”,要求學生在自讀、討論的基礎上,針對文章的行文思路、語言、觀點等,自主質疑。之後,我把學生的問題歸納爲“行文思路類”“語言類”“觀點類”,整個課堂便循着學生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展開了。

學生的問題纔是課堂最寶貴的火花,一個會學習的學生,一定是一個會提問的學生。讓學生在毫無羈絆的情況下自主質疑,將學習的主動權完全地、真正地還給學生,以疑激趣,問題導學,這樣的課堂纔是真正的高效課堂。試想,當學生的問題被展示出來時,這對於提問者來說,是一種怎樣的鼓勵和肯定呢?從學生的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探究答案、解決問題,整個課堂變成了一場探祕的旅程,學生怎能不興奮呢?真正的教學藝術,不應該着重於怎樣用精心打造的操作程序控制學生,而應該努力爲學生的“學”創造條件,營造出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共同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圍,根據課堂上的學情變化適時調整,並在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時處理得當。這樣的課堂,必定能讓學生興味盎然,並收穫頗豐。

重視語本,迴歸文本

高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實實在在的,不花哨,不流俗。公開課、展示課亦然。因此,我在預習階段就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字詞等基礎知識。上課伊始,更是用“聽寫”這一最傳統的方式落實字詞;在如今的“無紙化”時代,鍵盤輸入正日益取代傳統的書寫,學生提筆忘字現象日益嚴重,那麼,在語文課堂上,引導學生一筆一劃地書寫,不僅必要,而且重要。

解決問題的過程,不該是教師包辦代替,而應該引導學生迴歸文本,通過集體羣讀、個體朗讀、個性化誦讀等方式,細讀文本,小組討論,靜思默想。我們通過羣讀探究文章的結構特點,通過個性化誦讀體會“進步”“豐富、大度”等詞彙的藝術效果,通過辨析“總之,我們要拿來”一句的重讀方式來強調文章的論述重心,通過分號、句號等標點和“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一句語序的對應關係來感受文章的嚴謹性……語文課,就是要研究語言文字,這纔是根本,只有抓住了根本,課堂才能高效。

啓迪思維,延續經典

魯迅的雜文,生動有趣,有着強大的理性力量,它幽默、睿智、深刻,如果我們僅僅把《拿來主義》作爲論說文來解剖,無疑是對魯迅先生文章的極大浪費。而目前,魯迅先生的文章頗不受中學生歡迎,是不爭的事實,學界對魯迅作品去留問題的討論便是明證。那麼,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僅存的幾篇文章裏感受魯迅的魅力,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因此,我特別珍惜學生提出的“觀點類”問題,“‘拿來主義’的思想方法在今天是否依然適用?”“在現在社會是否仍需‘拿來主義’?”這樣的問題都彌足珍貴,我正好可以因勢利導,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層面深入到思維的層面,引導學生體會並學習“拿來主義”這種辯證的思維方法,並運用這種思維方法關照當下的時代。在消費主義和功利主義甚囂塵上的今天,如何鑑別“拋來”“送來”的東西,如何在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前提下“拿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在今天該有怎樣的補充和發展,相信,探討這些問題,對於啓迪學生的思維來說,極有價值。

魯迅先生漸行漸遠,但是直到今天,魯迅先生的思想和方法,仍然是我們思想成長的重要資源,因此,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魯迅,延續經典,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給學生留下了“魯迅的味道”一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魯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全面而立體地認識魯迅,繼續豐盈自己的思維世界。

課堂可以結束,但思考永遠不會結束。若語文課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便成功了。

  篇二:高二語文《拿來主義》教學反思

《拿來主義》這篇議論文,這兩天剛上完,這篇課文是魯迅先生的名篇,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拿這篇課文做過課,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堂完整,新穎,有深度的課對於我 困難實在不小。幸好我的好同事孟凡翠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鼓勵我勇於推陳出新,大膽取捨.於是,我就試着改變已有的教學思路,沒有從“閉關主義”講起,而是直接從“拿來主義”切入,最終確定整節課的重點就是對“拿來主義”內涵的探尋和比喻論證的方法的理解運用。

教學設計上,我圍繞着教學重點和難點展開思路,並本着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原則,給學生以充分的發展空間。課前,我順延第一課的內容,給學生布置了一些預習題,讓他們圍繞着這些題展開充分的預習。

課上,我以設置問題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總結上節課的內容、整體感知本節課內容,溫故而知新。又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逐層次地分析概括“拿來主義”的基本內涵和具體含義,並着重強調“怎樣”和“如何”,藉此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概括文章內容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礎上,我再把問題縮小到對個別字句、詞語的辨析,使學生能更深入地去理解文章的內涵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基於本課的另一教學重點:對於比喻論證方法的學習,又考慮到如何使同學體會魯迅文章的諷刺與幽默,達到印象深刻、便於理解的目的,我大膽設想,選擇班級當中較有表演才能的同學,讓他們運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把文章當中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的三類人物“孱頭”“昏蛋”“廢物”演繹出來,從總體來說,三位同學的表演都可以體現這三類人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中,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鍛鍊了學生的表演能力,更使魯迅先生的比喻論證更加生動形象,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由於篇章的限制,學生沒能發揮盡興,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適當增加這種活動的次數,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鍛鍊學生的能力。

在知識和方法的講授之後,我又對本課的知識能力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設置了讓同學講述能夠闡述“拙劣的模仿會導致喪失自己原有的東西”的寓言故事或生活中的經驗或見聞。這個題目既從中心上緊扣“拿來”,又是對比喻論證的拓展,在這個環節,學生基本都能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中找到切題的答案,“邯鄲學步”“東施效顰”“嘶啞的鷂子”和一些生活中的現象學生都能進行較爲完整流暢的講述,開拓了學生的思維。最後,在學生思維活躍之際,把他們從寓言拉回實際,使他們思考在當今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如何去引進“外國的東西”,如何去“拿來”,這也是對德育目標的滲透和實現。

但是自己感覺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對學生了解不透徹,沒有結合實際的認真分析學生的心態及學生的接受能力等;還有就是在講課上,有時候很着急,有些問題學生答不上,沒有做到從多方面進行引導,而是自己說出答案。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很欠缺,還有在遇到一些課堂突發問題很緊張,不知所措。在採用新思路、新方法的時候,考慮不夠全面,雖然也嘗試去拓展,但深度廣度難度不夠,有些問題的分析很不透。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以學生爲主體,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認識和發展的主體,“教是爲了不教”,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學會求知;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輕鬆、愉快、和諧、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給學生以創新的條件、機遇和氛圍,這樣,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和學習動力,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成才意識。

自己也多虛心向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多向自己的知道教師請教,認真學習教改精神,並貫徹到日常的教學中去,爭取使自己在語文教學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篇三:高二語文《拿來主義》教學反思

魯迅作爲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爲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他的作品一貫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是情況往往是老師津津樂道,學生莫測高深,課堂教學的目標難以實現。每次講授魯迅的文章前,我都要求學生預習,但每次檢查預習情況都發現預習結果不理想,學生普遍反映魯迅的作品他們讀不懂,根本不知道文章講了些什麼,要表現什麼。這次我們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又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爲什麼我們如此推崇的文學大家的經典作品,學生會敬而遠之,甚至成爲我們語文學習的負擔呢?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魯迅的一部分文章,爲了在民國的時候能發表,爲了過審稿關,有時只能用比較隱晦的筆調去寫;

第二:學生對魯迅所處時期的一些歷史情況不瞭解;

第三:學生不懂得站在作者的時代去審視作品,而是以今天的身份、今天的社會環境去閱讀作品,試想一下,以今天的和平、富裕、民主、自由去理解魯迅時代的混亂、專權、貧困,這是學生無法想像的,這也是學生無法理解作者內心和寫作目的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我覺得,要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特別是一些年代比較久遠,時代背景比較特殊的文章,一定要讓學生走進那篇文章所處的社會,纔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那麼,如何才能讓學生走進作品所處的時代呢?我認爲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上課前,讓學生自覺地去找作者所處的社會情況的資料,瞭解當時的民情民風,以利於學生了解寫作背景。

二:上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作者的生平事蹟,以利於學生了解作者其人。

三:上課時,讓學生把找到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該時代和該作者的理解和認識.

四:講課時,教師要把文章和時代背景、作者其人聯繫起來,講清楚“文”與“人”的關係。

五:老師可整理各個時代的最典型的特點,以利於讓學生對照作者所處的時代、生平來對號入座。

六:老師可找每個時代的代表作家進行評析,讓學生對同一時期的其它作家略知一二。

總之,讓學生自主、自覺地瞭解課文的時代背景、作家生平,將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瞭解課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