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語文必修四《拿來主義》導學案

高中語文必修四《拿來主義》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第一課時

高中語文必修四《拿來主義》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體味論證特色,犀利幽默的語言

  【學習方法】

1、品味重點語句。體會雜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

2、領悟全文深刻意義,並能暢談自己所受到的啓迪;

3、聯繫實際、拓寬思維空間,能客觀評論當今社會出現的一些文化現象。

  【知識鏈接】

1、走近作者

簡歷:魯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1898年離開故鄉考進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後又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1902年初畢業後被選派赴日留學,先是學醫,後爲改變國民精神,棄醫從文。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爲常委,成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的主將。

成就: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墳》、《二心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散文詩集《野草》。

評價: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2、探尋背景

本文寫於1934年6月4日,最初發表在6月7日《中華日報》副刊《動向》上,署名霍衝,後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

本文寫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後,妄圖進一步佔領華北地區,中華民族面臨嚴重危機,而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革命政策,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反革命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做“洋奴”,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完全否定我國的文化傳統,以此對抗革命文化。革命陣營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種種錯誤思潮和觀念。爲了揭露和打擊敵人,澄清認識,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闡明瞭馬克思主義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實行“拿來主義”的主張。

3、“介亭”二字的由來

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學習過程】

一、自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A級)

1、注音:

自詡( ) 殘羹( )冷炙( )譬如( )給與( )禮尚往來( )

腦髓( ) 孱頭( )蹩進( )糟粕( )瞌睡( )冠冕堂皇( )

吝嗇( ) 國粹( )茅廁( )徘徊( )磕頭( )故弄玄虛( )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別字

辨解( )殘羹冷灸( )禮上往來( )嘻笑怒罵( )針貶時弊( )

自栩( )陷 井( )積重難反( )暴唳恣睢( )祖上蔭功( )

二、文本探究(瀏覽1——7段)

1、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麼?和“拿來主義”有什麼關係?

2、課文1—4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送去主義”進行批判的?

3、在批判“送去主義”前,爲什麼先談“閉關主義”?試結合背景談談二者之間的關係。

4、對“送去主義”,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閱讀課文,找出這些語句,結合語境,聯繫歷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5、作者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還提到“拋來”“拋給”“送來”,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

6、本文作者主張的“拿來主義”的內容指什麼?“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句話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如何理解?

  【鞏固練習】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自詡(xǔ) 精闢(pì) 吝嗇(sè) 殷紅(yīn)

B、磕頭(kē) 熾熱(zhì) 蹩進(bié) 孱頭(càn)

C、國粹(cuì) 冷炙(zhì) 包庇(bì) 玄虛(xuán)

D、腦髓(suǐ) 冠冕(guàn) 譬如(pì) 給與(jǐ)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古董 徘徊不前 儀節 並行不背

B、摩登 發揚國光 大度 默守成規

C、辯白 喪權辱國 辨識 磕頭賀喜

D、勃興 勃然大怒 慰籍 概莫能外

3、下面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

A、這夫妻倆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顧,真是恩愛和睦、禮尚往來的一對兒。

B、張老師教學有方,經常在課堂上故弄玄虛,以啓發學生,收到了深入淺出的效果。

C、在最爲困難的時候,這位母親總是吃孩子們剩下的殘羹冷炙。

D、如果不加緊治理,南水北調這一造福工程可能會成爲縱貫南北的污水網,成爲貽笑大方的劣質工程。

二、基礎鞏固

1、引號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四種:A.引用;B.強調 ;C.諷刺或否定;D.特定稱謂。下面幾句話,分別屬於哪一種,依次填寫

①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

②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推進“象徵主義”,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

③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爲“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

2、對“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中“捧”字的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 )

A.小心翼翼的神態,表現“大師”們對國畫的珍惜。

B.莊重虔誠的神態,表現“大師”們對國畫的自豪。

C.誠惶誠恐的神態,表現“大師”們媚外的奴顏。

D.鄭重恭敬的神態,表現“大師”們良好的修養。

3、對“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形象的議論,不屬於比喻的範疇。

B.用比喻來描述亡國奴之悲慘和可憐,不構成比喻論證。

C.用比喻來說明淪爲亡國奴之悲慘和可憐。

D.既有形象的議論,又有比喻的成分,屬比喻論證

4、第3段文字運用的說理論證方法主要是( )

A、比喻論證    B、類比論證 C、對比論證   D、因果論證

5.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啓,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拋給”的實質和後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義的具體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後果,後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義”的危害性,揭示了“拿來主義”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後果,後文提出“拿來主義”。

D.前文分析了“拋來”與“拋給”的區別,後文提倡“拿來主義”。

6.第3-7段這5段文字,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

A.對比論證  B.類比論證 C.因果論證  D.舉例論證

  【拓展閱讀】

1、關於雜文

雜文是一種文學體裁,一般採用議論的表達方法。它短小、活潑、鋒利、雋永,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凡是有關社會生活、事件動態、日常工作、學習的雜感、雜談、雜論、隨筆、短評、札記,都可以歸入雜文一類。

2、《拿來主義》體現了魯迅雜文的哪些特點?

《拿來主義》是一篇極能體現魯迅特色的雜文。魯迅先生的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着極高的地位,正如瞿秋白先生在《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中所言:“反映着‘五四’以來中國的思想鬥爭的歷史。”它堪稱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雜文,在魯迅著作中所佔比例是很大的,大致有十七個集子之多,分別爲:《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集外集拾遺補編》。這些作品使雜文脫離了以往的散文隸屬地位,成爲了一種獨立的文體。魯迅的雜文,文體特點極其明顯,即犀利、冷峻、幽默,非常注意形象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

其犀利,則以一擊制敵死命,表述簡練,不拖泥帶水。其冷峻,則以極度蔑視壓倒敵焰,放筆直書,愛憎分明。其幽默,則以嬉笑怒罵致敵尷尬,妙趣橫生,機智靈活。其形象,則重典型,重細節,重借鑑傳說,重運用比喻。其諷刺,則用反語,借奇想,憑對比,巧設喻,用誇張。應該說,這些特點在《拿來主義》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全文結構,全面理解課文內容。

2、體味論證特色,犀利幽默的語言

  【學習過程】

一、文本探究(瀏覽8——10段)

1、爲了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又指出對待這個“大宅子”可能出現的三種態度,即“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

2、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來主義”的做法,即吸取精華,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論證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細微的體察和揣摩?請指出這些喻體各比喻什麼?

3、閱讀第 10段,完成下列四題。

①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係。

②“拿來”者應具有的素質是什麼?

③填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即“拿來”的目的是爲了____________(限填兩字)。

④請用一句話歸納段意。

二、脈絡梳理

使用________

存放________

毀滅________

三、開放平臺

魯迅先生當時對外來文化遺產是持堅決的“拿來”的態度,時代發展到今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讓人心跳的高新技術,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生活,更有那花花綠綠的物質世界。對這些,我們要不要“拿來”呢?拿來什麼呢?(點撥:舉其實例,分析。)

四、藝術探究

“批判繼承文化遺產”是個大問題,魯迅先生用簡短的文字就闡述得明白透徹,爲什麼?(點撥:總結寫作特點。)

  【鞏固練習】

1、仔細閱讀《拓展閱讀》知識,運用探因分析法緊扣論點對下列論據進行分析。

換一種角度思考,將有另一種收穫(論點)。

相信大家對“牛仔大王”李維斯並不感到陌生,對他的發跡史也略有所聞:他一開始是想到西部淘金,在此過程中他遇到了和其他所有的淘金者相同的困難。面對擋住淘金者西行去路的大河這一障礙,他想到了利用替淘金者擺渡賺錢;面對西部缺水的困境,他想到了賣水給淘金者賺錢;面對到西部淘金的人褲子極易磨破的現實,他想到了用破帳篷來製造褲子買給淘金者賺錢。後來,他還發明瞭世界上第一條牛仔褲,賺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論據)

(分析)

2、以“學然後知不足”爲題,運用類比引論法寫一段作文開頭。

3、運用比喻論證補充下面一段文字論證部分。

學習能豐富我們的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使我們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更加謙虛地去學習。

  【拓展閱讀】幾種論證方法

①類比論證

類比法是把兩種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從而得出與之相關的結論的論證方法。

【類比法通式】A,因爲B有C;D,因爲B有C;E,因爲B有C;┅┅現在, G有B了,G也會有C。

【類比法示例】例如:“信心只有和自己的行動連在一起纔有意義,我們決不做空抱信心的觀望者。中國有句俗話“三個和尚沒水喝”,說出了一種盲目依賴的生活態度。它使我們想起這麼一種人:他也爲國家憂慮,也想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去幹;但是看見別人在等待,就灰心了。他對自己說:“這叫我怎麼辦呢?這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情;但是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做好準備的。”於是他走到一架天平前,天平的一端是他將要加入進去爲之奮鬥的事業,天平的另一端是等待。他無可奈何地搖着頭,把自己的籌碼放入等待的盤子。但是他沒有想到,那“噹啷”一聲籌碼落盤的聲音,同樣也在一個人的心中引起了失望的共振。這樣的惡性循環,只能使翹着的一頭永遠懸在不着邊際的空中。”

“三個和尚沒水喝”是對一種社會現象的概括。以這種社會現象類推和描繪那些雖有信心但不想付諸實踐的人是再合適不過了。他們也想做事,但就是不想實地去幹,這跟都想依賴別人的和尚又有什麼區別呢。用類推的.方式會讓人把問題看得更透徹,得出的結論也會更加確鑿。

【提醒】分論點可以在節頭,也可以在節尾,要注意節頭與節尾的呼應。比較時要突出核心的相似點。

②因果論證

因果論證法是由具有原因關係的論據推斷出結論,或由結果反推原因的論證方法。

【因果論證法通式】 A→B→C→D┅┅→G。

【因果論證法示例】例如:論辯之所以對許多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那是因爲:第一,論辯的目的在於探索真理,因此,凡是關心事物是非曲直的人,必定重視論辯的作用;第二,論辯是口才的高峯,它要求說話的人在多變的情況下,能隨機應變,思路敏捷,對答如流,這是人們智慧的較量;因此,我們可以說,論辯是人的各種才能的綜合競爭。論辯爲什麼會對許多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呢?在上文中列舉了論辯的三種作用,這些作用都是作爲前因出現的,既然有了如此衆多的前因,那麼,其結果“論辯對許多人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就使用權人無可懷疑了。

【提醒】因果論證不是簡單的一兩個因果句。由因到果,分論點在果;由果及因,分論點在因。

③比喻論證

喻證法是用比喻來論證道理的論證方法。用打比喻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方法,稱之爲比喻論證。比喻論證可以把人們比較生疏、抽象、難以理解、尤其是較爲深奧的道理講清楚,從而給人以形象具體、深入淺出的感覺。

【喻證法通式】觀點→建立比喻→在比喻中分析、闡發→得出普遍性結論印證觀點。

【喻證法示例】例如:有篇高考優秀作文《機遇》這樣寫:“有些成功的得來,往往看似一蹴而就,帶有一定的‘機遇’,實際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種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不斷地吸收養料水分,苦熬過嚴寒和乾旱,日益具備了破土而出的條件,而這時,‘機遇’便宛如適時的春雨,使種子得以順利地發芽、開花。我認爲成功與機遇的關係就是如此。”

【提醒】要用分論點作“點睛之筆”。

  導學案第一課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