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出師表》教案(公開課)

《出師表》教案(公開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5W 次

《出師表》分爲《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魏國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

《出師表》教案(公開課)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思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比如三條政治建議的內容及提建議的目的等。

2、從語言入手體味文章的用意及情感。

 教學重點:

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2.

 教學步驟:

 一、 背景資料介紹。(後文附)

  二、 內容梳理。

1、 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建議)爲什麼?

2、 三條建議中最主要的是什麼?爲什麼?

3、 除了建議,還寫了什麼?

(以上內容見資料紙歸納)

 三、語言(歌德曾說,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有少數人得之,而形式對於大多數人是個祕密)我們剛剛梳理的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但並不是我們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這節課我們主要通過語言的品析探究文章的含義。

1、 同學們,作者在提建議時,有一些反覆出現的字眼:你能從中讀出什麼?

如:誠宜開張聖聽

不宜妄自菲薄

不宜偏私

愚以爲宮中之事 不放心

愚以爲營中之事 諄諄教導

願陛下——-- 殷殷期盼

願陛下-------- 不是父子勝似父子

2、老師覺得作者提建議時有些語言有點羅嗦,想去掉變換一下,大家看可以嗎?比如去掉“侍中侍郎郭攸之非議董允等,將軍向寵,等”的段落,改爲“宮中府中,賢臣志士,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可以嗎?

——歸納諸葛亮事無鉅細,事必親躬,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 開頭一二句,體會心情。焦慮——擔憂——提建議——6、7——歸納責任

如果不寫6、7兩段,文章會很順,作者爲什麼要寫?探究。

提示:這兩段寫了什麼?(歸納)

三顧茅廬、臨危受命、臨崩寄大事這些事都跟誰有關?寫它目的何在?(想想:如果一個身份非常高的人三次拜訪你,你是何心情?如果這個人任命你做他的宰相,你會怎樣?如果這個人死的時候連國家都託付給你?你會怎麼做?把他的事當做我自己的事。而先帝心心念唸的事就是收復漢室,所以下文表決心,內容很順。意思是告訴劉禪我這是要報答先帝,完成先帝遺願)

那麼這部分內容爲什麼要放到建議後面?

提示:如果你跟前有個人老給你提建議,說你應該怎樣應該怎樣,你會怎樣?(煩)

而劉禪煩了會怎樣?(丞相啊,既然您那麼不放心我,您就別出師伐魏了--------)

所以,諸葛亮寫此文真是煞費苦心。

後來文天祥,陸游每每讀到表文,總是潸然落淚。讀他們的評語。(資料)

另外,寫這兩段使得文章頓起波瀾,文似看似不喜平 文勢起伏

歸納全文:

字字有情,句句有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 其實文章還有一個詞,它不是動詞也不是形容詞,它是一個指人的名詞,你知道是誰嗎?爲什麼處處提到他?(以先帝爲榜樣,要劉禪學習)

 四、同學們很想知道,劉禪聽話了沒?沒有。諸葛亮去世20多年後,蜀國就滅亡了。在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滅亡最早。諸葛亮此次出師成功了沒?沒有。此後,他又五出祁山,均未成功。公元234年,積勞成疾,五丈原病逝。對於諸葛亮的死,後人頗多感慨悲嘆,寫了好多文章紀念他。其中尤以杜甫的《蜀相》爲人所稱道。(資料)後人尚且如此悲痛,當時的蜀人及追隨丞相的將士們又是何等的痛心,《哭諸葛》諸葛亮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蜀漢政權,劉家父子,自己有沒有給自己留下點什麼?《諸葛遺言》這樣的遺言,讓我們想起什麼?質本潔來還潔去,要留清白在人間。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頭曲中這樣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是的,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成成敗敗轉頭即空。可是,有一種東西卻可以與天地同在,與日月爭光。你知道是什麼嗎?精神。諸葛亮的知恩圖報,盡忠盡職的精神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尤其今天,世風日下,競爭激烈,如果你能擁有這兩種精神,那麼一定會爲你的人生增添一抹亮色的。

  附:諸葛遺言:

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

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隨身所需

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

臣死之日,

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

以負陛下也

附:背景資料:從公元207年諸葛亮初出茅廬說起。207年,劉備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在劉備第三次拜訪時,諸葛亮推心置腹,坦誠的向劉備傾訴了天下大計,並且答應爲劉備奔走效勞。他爲劉備提出的戰略思想是:先佔領荊州、益州,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然後聯吳抗曹。並且給劉備提供了兩條抗曹的路線:一條從荊州出兵進攻宛、洛,一條從益州出兵進攻秦川,形成鉗形攻勢,最終收復中原,興復漢室,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從中看出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的卓越才華)

既出茅廬,他便忠心輔佐劉備,劉備按照諸葛亮的策略,佔領了荊、益二州,與東吳孫權達成了同盟,聯吳抗曹。但是,後來,形勢發生了變化。公元219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被孫權殺害,吳蜀聯盟破裂。益州的豪強和南方的夷族統治者也乘機發動叛亂。所以,益州實際上三面受敵,很疲弊,局勢很危急。

公元221年劉備登帝后,不聽諸葛亮勸說,不顧聯吳抗曹的方針,興75萬大軍討伐東吳,爲關羽報仇。(劉關張曾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生死之交)關羽死後,他不惜傾一國之兵來報兄弟之仇,這件事做得很衝動,吳蜀聯盟一旦破裂,曹操可能乘虛而入,對於吳蜀兩國來說,局勢都極爲不利,都是危在旦夕。但他不顧諸葛亮的再三勸說,一意孤行,一心要爲兄弟報仇。結果公元222年,在猇亭之戰中被東吳的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退守白帝城。223年,劉備病逝。劉備臨終之前,把國家大事託付給諸葛亮(白帝城託孤)關於白帝城託孤一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這樣記載:“章武三年(223)春,先主於永安宮病篤,召亮於成都,囑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諸葛亮接受這個遺命之後,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爲什麼?益州那樣疲敝,三面受敵。劉禪闇弱昏庸,親信宦官,遠避賢能,胸無大志,苟且偷安,是個扶不起的阿斗。他就很擔心蜀漢政權在劉禪這裏滅亡。那樣,就是它的罪過。那麼,怎樣才能鞏固蜀漢政權呢?執政後的第一件事,和東吳重新修好,恢復同盟關係。派鄧芝去吳國,勸孫權跟魏國絕交,便於全力對付曹操。孫權也是一個明智之君,他明白吳蜀可謂脣齒關係,脣亡齒寒,於是接受了諸葛亮的建議。第二件事,公元225年,他親自率兵平定南方叛亂,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七擒孟獲,解除了後顧之憂。第三件事,加強內政建設,賞罰嚴明,使社會風氣大大好轉。從公元223——227年,諸葛亮用了5年的時間爲伐魏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公元227年,曹丕身死,司馬懿被貶,(司馬懿是魏國深謀遠慮的大將,諸葛亮平生所懼者惟司馬懿一人也)諸葛亮認爲伐魏時機成熟,於是力排衆議,向後主陳詞主張伐魏。伐魏之前,他寫了這篇名傳千古的《出師表》,以上是《出師表》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