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科利亞的木匣》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着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三年級上冊人教版《科利亞的木匣》教案,歡迎大家閱讀!

三年級上冊人教版《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着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後,科利亞回到家裏,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着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着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結構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着“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啓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講科利亞埋木匣。第一節先講挖坑。第二節科利亞埋木匣。第三節主要回答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講科利亞挖木匣。先講科利亞離家與回家。這裏寫得很簡略。接着講媽媽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亞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後講科利亞經過自己的思考,終於找出了問題的癥結。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是第三段。講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間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着的事物,不能採用固定不變的態度。

寫作方法

1.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篇末點明中心。讀後引人深思。

2.前後呼應,結構嚴密。

課文第一段幾次寫到科利亞年齡小,“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與後面科利亞四年後回到家鄉時“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相呼應,爲科利亞因人長大,步子變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筆。

教材重點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麼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麼啓發是教材重點。

教材難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後對小夥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羣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二、教學建議

1.要抓好預習。預習要求可以是:仔細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句,提出問題。在學生預習後,可做必要的檢查。看看是不是瞭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寫了一件什麼事。讓學生提出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看看他們是不是真正地讀進去了,對學生提出的的疑難詞句應留心記下,以便結合講讀逐步加以解決。

2.要抓住課文重點部分啓發思考,求得理解。課文重點在“挖木匣”這一部分,科利亞按埋木匣子時量的.步數找,結果挖不到,後來經過冥思苦想悟到情況的變化,結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結論。這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先讀懂課文內容,可着重提醒學生注意埋東西或挖東西各在什麼時候,時間變化了周圍事物起了變化也可以引導學生這樣考慮,爲什麼用了同樣的方法,媽媽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亞卻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過板書幫助學生弄清事物在變化,在對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歲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後9歲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課文最後一節講科利亞的體會。要求把它和上文聯繫起來理解,使學生懂得,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認識,時間過去,人長大,步子變大,由此認識到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教師可聯繫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使學生在對具體事例的感受中懂得這個道理。

3.要給學生提供練習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的機會。可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後,按“思考·練習2”的提示,練習給課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後讓學生練習歸納段意。

4.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是繼續運用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並受到遇事要動腦筋,要全面地看問題的教育。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一說,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亞愛動腦筋,發現問題,告訴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目光去看問題,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5.理解媽媽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亞卻挖不到木匣時可以對比着分析。媽媽的話強調了這一點:算術有用——數數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亞雖然也按媽媽的做法行事,結果卻相反;數數挖坑——找不到——算術不管事。問題出在哪裏?讓學生體會,科利亞記憶沒有錯誤;十步,已經盡力去挖;挖得深,挖的範圍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這裏記錄科利亞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的收穫便是“這裏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斷。

6.本課應注意的字詞

生字中“德”容易寫錯,右面部分的筆順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冰鞋:滑冰時穿的鞋。

躲避:隱蔽、離開的意思。

練習用“仍然、果然、不光……還、如果……就”造句。必須先弄清這些詞語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區別。“仍然”是“還是、仍舊”的意思。句子內容應該是說原來怎麼樣,後來還是怎麼樣。用“果然”的時候,句子後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順着說的,表示事實與所說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還”表示更進一步的關係,“如果……就”表示假設一種情況會有這種結果。教師要在學生造句過程中酌情加以指導,使學生從語言實踐中體會這幾個詞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課文中提到的“戰爭”指原蘇聯的衛國戰爭,是原蘇聯人民爲反對法西斯德國及歐亞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努力,於1944年收復全部被佔領土,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課文中講的差不多四個年頭,即指這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