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1、課文簡說: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案例

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鬚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它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它的形狀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顏色如新葉。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過“觸、變、巴、拉、緊貼”等一系列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過程。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細緻、連續地觀察事物的,從而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習慣;二是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2、教學案例:

(學習課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後)

教師出示預先準備的爬山虎的枝條──

師:是啊,陽光曬不蔫它,風雨撼不動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機,給我們的城市、鄉村增添了無數綠色,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好心情。請看,這就是“爬山虎”,我們讓它也長在我們教室的牆壁上……

(師請學生演示爬山虎長在牆上的樣子。學生很快發現它很難“長”在牆上,一臉疑惑)

師(也一臉疑惑):咦,爬山虎顧名思義會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難把它扯下來,是什麼東西幫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腳!

師(拿着那根爬山虎):假如這根爬山虎沒有被剪下來,它的腳一定能幫它爬上這塊牆壁了。

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正因爲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幾米的高牆;正因爲有了腳,爬山虎纔不怕風吹雨打,牢牢地在高牆上紮根。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腳的什麼?你想用什麼詞讚一讚它?

生1:爬山虎的腳真厲害!

生2:爬山虎的腳真神奇!

師:爬山虎的腳爲什麼能這麼神奇?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瞭解它的神奇?

生1:我們可以去實地考察,親眼看看。

生2:我們可以查找課外資料,看看書中怎麼介紹的。

生3:我們要再讀讀課文,因爲作者觀察與描寫都很細緻……

師(商量的口吻):看來,最快的辦法就是藉助我們收集到的小資料深入地研讀課文。我們現在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課文當中去尋找答案吧。

學生興致勃勃地讀書、畫圖、寫旁註……教師來到學生身邊,與學生一起研讀,也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引導性的,幫助學生疏通思路的話語)。在學生不斷地有所發現,急於得到別人認同的情況下,合作探究的`時機成熟,於是鼓勵學生大膽與同學交流看法,通過抓住關鍵的詞句說、畫、演等等,達成共識。讓出講臺和投影儀,讓它們成爲學生的展示臺,從各個角度展示爬山虎腳的“神奇”……

  3、教學反思:

作爲教師,我們必須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髮展的場所。離開了學生的參與,或是沒有學生的真正參與,就談不上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完成教學任務也就成爲一句空話。只有善於激發學生質疑難,使學生能對課文進行質疑,並闡述自己的見解,才能提高學生求異、創新的能力。

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人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推行創新教育,敢於“異想天開”,教師不僅不能求全責備,還應鼓勵學生敢於突破陳規,擺脫原有知識範圍和思維定勢的禁錮,把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信息進行重組,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新發現、新設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麼,而是努力構造學生的知識結構,並用這種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慾望。這樣學習對於學生來說,就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只有摒棄封閉的“填鴨式”教學體系,以各種形式啓動、激活學生思維,才能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良好的條件,打下紮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