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建議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建議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1、如果有條件,課前可以佈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

人教版《爬山虎的腳》教學建議

2、本文的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兩種不同的教學思路:

一種思路是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牆的,然後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葉尖一順兒朝下”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係;另一種思路是按照課文的順序,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後逐一研讀爬山虎各部分的特點及爬山虎爬牆的過程。

3、對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在教學時要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並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穫。

關於爬山虎腳的樣子和顏色,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以下步驟理解:

⑴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⑵動手畫一畫,看看理解得是否準確。

⑶同桌互相看看畫的是不是像課文所寫的那樣。

⑷再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⑸課後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觸着牆時的一系列變化:“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巴住牆就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特別要啓發學生體會“彎”“拉”“緊”等有因果關係: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由於產生了拉力,使它在牆上貼得很緊。爲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可以採取實物演示的辦法,或展示爬山虎緊貼着牆往上爬的課件,也可以讓學生用簡筆畫表現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一邊畫,一邊講,通過直觀形象的手段弄清楚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課文的最後一部分,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沒觸着牆的`,抓住“萎了”“痕跡”來理解;觸着牆的,抓住“變成灰色”“相當牢固”來理解。通過對比,瞭解爬山虎的腳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

4、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爲什麼一順兒朝下?建議學生把第2自然段和後幾個自然段聯繫起來,弄清楚爬山虎的腳、莖、葉子之間的相互聯繫,體會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繫。

5、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一是細心觀察,所以才能看見“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才能發現爬山虎的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及“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二是連續觀察,所以纔會發現原先直的細絲,後來變彎了;纔會發現沒觸着牆的腳“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纔會發現“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教師要讓學生找出這些體現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語句多讀幾遍,藉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6、本課的生字詞可以分散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隨機進行。如,可以結合揭示課題認讀“虎”字,並指導書寫筆順和字形結構。在初讀課文時,重點放在指導讀準字音上,如,“均、勻”要讀準前鼻音;“重疊”的“重”是多音字,在這裏應讀作 chóng;“觸着牆”的“着”不讀 zhe,應讀 zháo,表示已經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要求會寫的字中,“逐”是半包圍結構,要注意字形和結構特點;“疊”的結構比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橫;“莖”的第四筆是橫撇,不能分成兩筆寫。

7、學生熟讀課文之後,要引導學生把課文背誦下來,還可以有意識地進行積累語言的練習,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寫得好的句子抄寫下來。在學生抄寫之前,可以留出時間充分交流一下,說說自己爲什麼認爲這些句子寫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詞句,提高鑑賞力。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進行小練筆,如,用第一人稱寫寫“爬山虎腳的自述”,或是自己觀察一種植物後寫一寫。

8、課後可以佈置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物或植物,並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觀察實驗中的變化。在開展活動之前,要認真讀讀“閱讀鏈接”的內容,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並能有意識地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