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歡迎閱讀!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是著名的作家葉聖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這一課的教學給我留下了許多的思考空間,課後反思又給我許多的啓示:

一、儘量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的慾望。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找句子,並和小夥伴進行交流,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而後根據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腳畫在圖上,這些地方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注重課堂教學形式的設計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對理論和實踐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課堂教學形式:運用不同的教學法。通過讀與畫,發現孩子們對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存在的問題,根據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點詞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這些方法都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激發求知慾,鋪路搭橋,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三、不足之處從這節課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什麼樣子,但是,就是因爲學生沒有讀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學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另外,學生對植物的一些知識瞭解得少,什麼是植物的莖?植物的葉柄長在什麼位置?部分學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腳”與“細絲”的關係。如果細讀第三自然段就不難發現:爬山虎的腳就是在爬山虎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小圓片”只不過是爬山虎在生長過程中,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頭上的變化。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根基所在,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必不可少,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2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問題,學生學習很積極。在後來的作業課中我問學生:學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有的說他認識了爬山虎;有的說他開始喜歡爬山虎了;有的說畫圖、寫作必須認真地觀察、比較才能做得更準確;還有的竟然說爬山虎很可愛,能美化環境,建議學校四周的圍牆前都種上爬山虎,把我們的校園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讓我沒有想到。這些不都是我這一課教學所期望的嗎?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運用知識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我在歎服學生的同時,認真地總結了本課的教學:如果我沒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我沒能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如果我沒能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同時去親自動手體驗;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備好的教案進行……那這一節課的效果會是這樣的嗎?

我深深地感觸到:

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

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

3、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有語文知識,也要有數學、美術、音樂等的有機結。

4、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3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一篇科學知識類的文章,知識性、教育性很強,如何引導孩子上好值得大家深思。如果等同於自然課、常識課就喪失了語文學科本來的魅力了,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儘可能的保護孩子求知、好奇的心理,激活孩子的人生情趣,把孩子的自然能力、好奇心、新鮮感轉化爲充滿情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要注重語言文字本身所蘊涵的深刻含義、學習遣詞造句的方法。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孩子的自尊心,表演固然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感悟方法,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表演的不好,遭到大家的嘲笑,使孩子有深深的挫敗感,那這個環節捨棄也罷,所以說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教師要根據教學中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來調整自己的教案甚至自己的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把“情趣”帶進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4

在常規課堂教學聽課中,我進行了《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課前我設計了以"繪畫"爲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繪畫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在課堂上,我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43名學生,有90%以上的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在文中第三自然段讀出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你能動手畫一畫嗎?"我的問題緊接着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幾分鐘過去了,教室裏開始發出同學們的交流聲。我巡視了一下,基本掌握了結果:全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感到爲難,即便是畫出來了,畫得也不準確。於是,無休止的討論,在讀書找依據,再討論販販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中出現了問題。

我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爲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爲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爲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確保教學質量,我又安排了一節語文課。具體做法是:

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⑴葉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⑵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⑶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5

14年的語文教學,我執著、我熱愛。但這次“爬山虎之旅”,又使我意識到:或許我真的從沒有認真思考過:作爲語文老師,“我該教給學生什麼”。經歷過才知道,我何嘗不是在做着碌碌無爲的工作?

還好這次歷練實現了我思想上從教知識到教方法的轉變。

關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定的:

1、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聖陶老先生堪稱楷模的人品與作品。

2、學習閱讀課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設定此教學目標是爲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一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怎樣才能體現出“實效性”?課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這節課上有所體現。語文教學,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在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發展上面,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課堂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鑑於此,最終呈現給大家的是這樣一堂課。我個人認爲這堂課的40分鐘是有效的,教學目標總體來說得到了落實:學生能夠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品詞析句,暢談感受;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角色置換等閱讀方法學生也得到了運用;並能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裏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了,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是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具體體現。

傳統的教育教學,課堂上老師一統天下,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裏,老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老師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下“聆聽”老師的教導。

而對話則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兩個要素:第一,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師生是平等的;第二,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係:文本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學生和教師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本所獲得的信息和啓示。

反觀我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課堂的主流,生生互動還有待加強。此問題表現最突出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比如:學生回答問題時都說:“老師,我對……深有感觸”。在這裏,我忽視了聽衆不應只有我一個,而更應該是全體學生。這樣纔有助於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並適時進行補充。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他們纔是學習、交流的主角!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儘量地退居幕後,在學生交流時,時時輔以組織、點撥、引導、提升、歸結,以一種新型的教師角色和學生一起學習。

其次,教師的評價應能迅速捕捉學生語言表達的正誤,並有效指引學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師都應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這樣才能遊刃於萬變的課堂之中。這種能力,首先需要教師具有應變的思維意識,還要有應變的語言儲備。思維意識我有,但我缺乏的是語言儲備。當聽到學生說從“融洽”這個詞體會到“肖復興和葉老談得很投機,他們很有共同語言”時,我多想用褒獎的話語肯定她、表揚她,可我一時之間竟找不到合適的、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話語!——我遺憾!當學生從葉老先生批改的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體會到“葉老批改得很精悍”時,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指葉老批改得簡潔、精悍。但匆忙之間我竟無言以對!——我嘆息!

最後,我們還應該確定一節課的教學側重點,不能教無鉅細,面面俱到。而應抓住一點,做精做細,力求使學生學有所獲,一課一得。

我很願意剖析自己的教學。因爲正是這些不足,才表示我的教學還有可以提高的更大的空間,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斷審視、不斷調整、不斷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

試想:如果節節語文課都關注學生的進步,堂堂語文課都有意滲透學習方法,有意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使我們的學生學會閱讀,假以時日,學生的進步會讓我們吃驚、會讓我們欣慰、會讓我們振奮的!因爲,那是一羣靈動的、蓬勃的、熱情的生命!

語文教學的探索之路還很遠,這次對於“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探索實踐活動,只是給我打開了一扇門,我願意磨礪自己,明晰語文教學的方向,不斷摸索,以更好地服務於我的學生!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6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二是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並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爲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灌的形式。課前,我要求孩子們去找爬山虎,仔細觀察爬山虎爬在牆上的樣子。並叫學生採集爬山虎的標本。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出爬山虎,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學生帶着標本上課,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學生上課只顧玩自己手頭上的爬山虎,有的還仔細觀察實物的葉子,蔓的顏色樣子等,沒有注意聽同學們的交流,影響了收效,這說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