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部編版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部編版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1W 次

《爬山虎的腳》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利用腳爬行的,啓發人們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一下吧!

部編版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部編版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

《爬山虎的腳》是本組一篇精讀課文,葉聖陶先生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以此啓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讀後我們也會產生探究的願望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下面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教後體會。

1、教學效果(思效)。

本單元主要是訓練孩子處處留心,提高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學習作者相應的觀察方法,而這篇《爬山虎的腳》就負擔着這項任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課文重點放在讓孩子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學習對事物的觀察方法。學生初讀課文後,瞭解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又從哪些方面描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着通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這些詞句的意思。然後展示爬山虎緊貼着牆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輕而易舉就突破了理解上的難點。

直觀教學給學生最直觀的感受,對於理解課文也大有幫助。但是,過多運用直觀的東西可能會使學生的學習偏離正常軌道,容易形成單純表面的熱鬧,而忽視了語言文字材料。所以,我感覺這節課上不足之處就是過多的課件演示有點“喧賓奪主”。

2、教學收穫(思得)。

課文比較長,所以,課堂處理方面要學會取捨,這篇課文每個段落要表達的側重點不一樣,所以採取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樣,舉例如下:

(1)學習爬山虎的葉子片段時,抓住關鍵句“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好看得很”來體會爬山虎葉子的綠和茂盛。

(2)認識爬山虎的腳時,重點讓孩子通過朗讀,邊讀邊理解爬山虎腳具體的生長位置,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因爲在平時生活中,孩子們很少認真觀察植物,所以一大部分同學不明白“莖”“葉柄”的位置,教師通過簡筆畫來畫出爬山虎的腳的具體位置,可以加深孩子對課文的理解。

(3)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麼一腳一腳往上爬的,結合剛纔對於簡筆畫的理解,學生們模擬爬山虎爬行的過程,通過手指來體會“觸”“巴”“拉”“貼”等動作,學生通過朗讀和親自體驗爬山虎爬行,對整個爬行過程有了較深刻的體驗和理解。

3、不足之處(思失)。

我在備課時其實有意識地讓學生去讀書,並且分層次去讀書,但是雖然採取了多種讀書的方式,實效性並不大,在一個個環節中並沒有看到學生在讀書上的明顯提升。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教師也沒有及時給予指導性的評價,結果就失去了層次性讀書的意義。

4、改進措施(思改)。

閱讀教學中一定要想盡辦法引導學生“啃課本”。在學習爬山虎的腳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時候,讓學生拿出筆畫一畫,大多數孩子重在“畫”,根本不知道要從書中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是沒有教學效果的。所以,不管教學的哪個環節,老師都要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文本,反覆朗讀、研讀、體會讀,不能夠停留在表面。

  部編版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2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外,還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儘可能地獲取知識。

一、藉助畫圖,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

喜歡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課上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幫助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畫畫有時更能滿足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智慧,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學生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的段落後,我請了兩個學生上臺來根據書中的介紹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其他的學生在臺下畫,學生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邊對照書中的介紹,邊看書上的插圖來畫。三分鐘後,我們先讀課文,然後來檢查自己的畫,並且認真聽着同伴的點評,有的說:“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應該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有的說:“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就這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二、利用實物,使學生從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語文是源於生活的,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知識,這樣才能培育出會生活的人。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

爲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瞭解爬山虎,課前,我從學校的一面牆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課時,在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關於爬山虎的葉子時,我出示了爬山虎實物給他們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知道了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長大了的葉子是嫩綠的、而且葉尖都是一順兒朝下,基本上不重疊。這樣的直觀教具,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得學生對於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也瞭解得十分詳細。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時,讓學生自己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後,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實物,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腳,並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印象就更爲深刻了。

三、通過表演,讓文字活起來。

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細節的問題。學生面對課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侷限性。可以運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質的行爲,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文字活起來,更好的幫助學生的理解,從而拉近了他們與文學的距離,使他們在語文課上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部分,我讓學生先自讀並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後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麼變成小圓片的?爲什麼細絲巴住了牆,就彎曲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然後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再指名上臺表演,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這些小圓片就像吸盤一樣,緊緊地巴住牆,由於“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牆上靠攏並貼在牆上。這樣就完成了“一隻腳”爬牆的過程。然後它還會繼續長出腳來,又把嫩莖拉一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通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最後討論把“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和觀察的細緻。

課堂中的學習應該不拘形式,靈活多變,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通過畫一畫、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輕鬆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部編版四年級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3

《爬山虎的腳》首先是介紹某種植物形狀特點的一篇說明性的文章。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要懂得爬山虎腳的特點,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細緻有順序地去觀察某種事物。這個重難點要突破,讓學生充分了解,用講授法或其它教學方法來完成可能難度會很高,而且時間也會很長,我選定實物觀察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是有依據的:

1、從人的認識客觀規律來看,學生的認識總是遵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認識這一規律。

2、從學生心理髮展的特點來看,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爲主要形式過渡的發展階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學生基本上是處於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

3、從提高教學效果來看,運用直觀手段獲得的表象,使學生感到形象清晰、鮮明、生動有趣、印象深刻、便於記憶、容易鞏固,容易引起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把實物爬山虎擺出來,實物一出現,學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麼樣的東西,什麼顏色。我再對着實物的腳、莖、葉、以及葉柄等部位進行簡單說明。讓學生來個賞試觀察,叫學生們先自己觀察爬山虎的各個部位是怎樣的,然後再打開課本看課文作者又是怎樣對爬山虎的各個部位進行觀察和表達的。這樣突破本課的重難點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突破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牆的難點時,也就是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結合課文和實物讓學生們繼續觀察思考,爬山虎到底用它身體中的哪個部位來往上爬的,它是怎麼東西爬的。在這點我還加了這樣的一個環節: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爬山虎是用什麼來爬牆,和怎麼爬的。還讓學生們自己嘗試做了兩遍動作,接着又然後回顧課文的作者又是怎樣來介紹的,進一步來體會作者的表達方式。同時又讓學生拿爬山虎和登山隊員來做比較,它們之間有什麼共同和不同之處?從而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爬山虎是怎樣的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一腳就一點牢”的道理。通過做比較,我還讓學生找出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語句,進一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通過實物、登山隊員的登山動作舉例、學生們的反覆觀察、和對照課文比較,我再做適當的引導和講解。

這樣子可以輕鬆地把本篇課文的重難點解決了,並且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篇課文的背誦過關比較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