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中國教師》有感(通用34篇)

讀《中國教師》有感(通用3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4W 次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中國教師》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中國教師》有感(通用34篇)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

這是一本弘揚中國教師精神的書,一本淨化教師心靈的書。學校師德教育的優秀教材,師範院校學生的成長讀本——《教師感動中國》。

每次翻閱《教師感動中國》,都會被其中每一位教師的事蹟所感動,一幕幕情景彷彿又出現在我的眼前。他們雖然是普通的人民教師,但是在災難降臨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毅然選擇把生的希望讓給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真正含義,彰顯着大仁、大義、大愛的光輝足跡;他們在危難之時給我們留下無數感動,留給我們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他們感動着我們每一個人,感動着中國,感動着人類。

聚源中學、北川一中、青川中學……在汶川大地震中,學校遭受滅頂之災,面臨突如其來的災難,是這些平凡的人民教師,第一個站了出來,拯救了一個個寶貴的生命,用自己的無私無畏向世人展示着教師的良知。是他們用沉着、冷靜、機智,甚至是鮮血和生命,挽救了無數個花朵般的生命,維護了師德,鑄就了師魂,奏響了一曲曲蕩氣迴腸的生命頌歌。

用生命作支撐,捨身護生的教導主任譚千秋;“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的張米亞老師;身擋水泥板救下學生的瞿萬容老師……用生命守護學生的老師,在地震中不斷涌現。當我們獲悉教師們的英雄壯舉時,會感嘆他們人生的最後一課是如此偉大,他們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如此感天動地。他們用勇敢無私的行動,詮釋和昇華了人民教師的不朽師魂,他們用青春的熱血,築起了一座大愛的豐碑,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悽美樂章。他們的故事是那麼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在這場可怕的災難中,無數師生倒下了,無數生命不在了,但我們清晰地感覺到,有一種東西,一種平凡日子裏似乎感覺不到的東西,一種靈魂深處的東西,一種刻骨銘心的東西,正在人民教師的心中頑強地、蓬勃地生長着、展露着,那就是“師愛”,沉甸甸的師愛,在大災中巍然挺立。

一路走好吧,爲保護學生而獻身的老師們,孩子會銘記你們的教誨。我們將以你們爲榜樣,昂起倔犟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地工作,向着光明,向着未來前進。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

《中國教師報》從聽說到初次接觸後再到走近並愛上她時,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光陰不長但卻讓我收穫頗多,受益匪淺。身爲“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我深深地知道這份工作的責任和義務。教師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要走進孩子們的心裏,和他們心靈互通才能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中國教師報》讓我明白,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教師愛孩子是心靈撞擊出的愛的火花;是初春時細雨對幼苗哺育的無私;是花苞吐蕊漫人間的芬芳……

還記得初睹《中國教師報》芳顏是在一個舒服的秋天。那是我剛走上教師的崗位沒多久,在一次例行的會議前,我隨手拿起了放在報架上的一疊報紙悠閒地翻閱起來。在右手一上一下地擺動中,我的心漸漸地被她所深深吸引。眼前的她就像江南的女子般情感細膩,文風樸素悠長,沒有過分的誇誇其談,曼妙的字裏行間透出的都是發自內心的感慨和實在道理。每逢完成了工作的茶餘飯後,我便會走進空蕩的會議室裏,和她進行心靈的交流。於是在安靜的氛圍裏我慢慢熟悉了她的風格:《教師教育》、《新課程。課堂》、《班級在線》、《杏壇春曉》……從這裏我走出了校園,走向了世界。

我從《中國教師報》中不僅瞭解到基本的教育政策還讀到了許多震撼心靈的文章。如在《老師,我可以唱歌了嗎?》一文中,從簡單的話語中我能感受到一位善良的教師的“機智巧妙”和孩子的“天真可愛”。一個智障的孩子,一顆無法約束自己的心,看着看着,我落淚了,在過多追求分數和課堂紀律的今天,是他們讓我感受到了人性迸發出的光輝;而在《曉風輕拂,時光淡淡——讀<張曉風的國學講壇>》裏,讓我知道在被各種低級無聊毫無內涵的所謂流行充斥的現在,更應該拂去塵囂靜下心來去品讀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是啊!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明,我們總是心安理得認爲會永遠屬於我們,從不曾想過走進它、品讀它、理解它、昇華它。殊不知在自以爲擁有中錯過了欣賞許多人類的輝煌。身爲教師的我們都已經離經典的國學越來越遠了,還能指望那些熟悉周杰倫、李宇春的孩子們去記起孔子、孟子們的聲音嗎?當曾經優美的《高山流水》、《陽春三月》被如今的《雙節棍》等流行歌曲所取代時,我們是該高興時代的進步還是擔心文化的流逝?《中國教師報》讓身爲語文教師的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和今後的任務。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啊!

《中國教師報》陪我度過了日落星升、花開葉落的歲月。是她讓我在工作的迷茫中找到了航行的方向;是她引領着我在浩瀚的天宇中盡情地翱翔;是她陪伴我度過寒冷的雪季;是她教會我如何擁有一顆與學生靈犀的心……

《中國教師報》,全國教師自己的報紙!《中國教師報》全國教師溫暖的家!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3

組裏徵訂了《中國教師報》,這份報紙可是我夢寐以求早想擁有的呀,這下我可“解饞”了,每天不管哪位老師看完只要沒把它用夾子加好掛在規定的位置上,我就會馬上收起,連同我的那份整齊地掛好,一天也不知道要掛多少次,可我不覺得麻煩,反而覺得快樂和充實。一次,一老師在切西瓜,我沒看見西瓜是大是小,可一眼就看見了西瓜下面緊緊地壓着一張報紙,我急忙走過去看刊頭幸好不是《中國教師報》。弄得同事們哈哈大笑,還以爲我去搶西瓜吃呢。

報紙有很多板塊,可我最喜歡的板塊是《新觀察》、《健康人生》這兩個欄目,板塊的文章選得非常貼近一線教師的心裏與工作狀態,文章寫得實在、現實還透漏着風趣。

先說說《新觀察》吧,這個板塊引領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讓我更清楚地瞭解了當代我們這個教師隊伍中存在的諸多利弊,也把一線教師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讓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彎路子,組裏的教師都很喜歡它。我們有時看到一篇文章,組裏的人會針對一件事爭論不休,就說《老王》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學認真的好教師,可就是沒有一些教學中的榮譽證書,進而高級職稱與他很遙遠,老王爲了把教學成績拼命爭成第一,擡手打了學生一耳光,接下來是家長不願意了,再下來老王回家了……”組裏的老師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見、互補相讓,爭得不可開交……可我對老王老師說,你本來就是一位敬業的好老師,你本來就是個能幹的人,不就是少一張紙嗎?慢慢爭取呀!人不常說嗎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教學幾十年了,雖然沒評上高級,可評上高級的人還是少數的,如果您能再看開點,結果可能就不會這樣了,關於那兩個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們的情況然後對症下藥,您說呢?哦,這也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原因,其實,評高級職稱的要求也應改一改,側重老教師一些也不爲過,幹了幾十年的教育嗎。

教師呀,教師,當我們爲了孩子的成績而想訓斥他們時,請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線———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再說《健康人生》,是我喜歡的版塊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閒有道”、“職場心態”等,每當我閱讀完這些文章我工作起來精神勁十足。自己平時也很喜歡運動,每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國教師報》這個精神食糧我想我的業餘生活會感到更充實的。

其實,“班級在線”、“杏壇春曉”、“閱讀”等這些欄目,我也都是很喜歡看的。《中國教師報》是在催我成長,是在“逼”我讀書呀!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爲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讀書看報是我們教師每天必做的“工作”,謝謝了《中國教師報》!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4

在網上,一直聽網友們稱讚:《中國教師報》是一份宣揚教師情感與智慧的報紙,是老師們自己的報紙,是,從一開始起,便對《中國教師報》有了一份特殊的親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師座談會上,分管校長熱情的向大家推薦《中國教師報》,並鼓勵我們多爲她寫稿。那時侯,我想像我這樣一名普通教師怎麼可能發表文章呢?是,投稿的念頭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沒有想到後發生的一件小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

一天晚上,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在成長上給大家講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發的思考讓我不由的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憂慮,是,我直言不諱的在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沒想到,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後,馬上鼓勵我把文章投給《中國教師報》。在他的鼓動下,我終鼓起了勇氣,通過郵件把文章發給了《中國教師報》,第一次投稿就這樣在匆忙中開始了。沒想到第二天上午,編輯老師立即回覆說欲用這篇文章,並認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當時,我有一點驚訝,心中不禁暗自驚歎《中國教師報》編輯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們對普通作者稿的重視。

帶着這樣一份感動,以後的日子裏,我不斷的督促自己勤積累、多思考,並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發現寫下,投給《中國教師報》以及其他一些刊物。書寫是讓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條有效途徑,和《中國教師報》一起走過的日子裏,心情一天天的飛揚起,學生也和我一起感受着這樣一種充滿激情的日子,我們一起享受着教育的快樂,一起成長着,原以爲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這樣變得豐盈、多彩起。

每一位教師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們猶如散落在海邊沙灘上的一枚枚閃亮的貝殼,也許不經意間就被我們踩在腳下,冷落在一邊,可是,如果我們俯下身去,悉心的將它們拾起、收藏,就會漸漸發現它們的美麗,發現它們身上留下的教育的真實痕跡,追尋着這樣的痕跡,或許我們就能尋找到改善教育行爲的有效途徑。教育改革的過程需要全體教師共同交流,一起參與,一起推動,願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擁有自己的思考,發出自己的聲音,願《中國教師報》能夠成爲普通教師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點。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5

我看了一學期的《中國教師》,深深感動人心的是一位小學語文老師的紀實文章。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一籃山雞蛋》,作者是山東省嶗山區某一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姜老師。這位姜老師在剛剛接手這個班級的時候,班裏面有一個叫小建的男孩子,父母離異,家裏只有奶奶、爸爸和他們雙胞胎兄弟,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小建就和他的孿生弟弟和奶奶相依爲命,用當下的話來說,就是純粹的“留守兒童”;所以,小建的不羈,小建的貪玩,小建的孩子性的“無所不爲”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了,他的語文成績只有個位數當然也就不足爲奇了。

可是後來,小建的變化,讓所有人吃驚,不僅小建不僅上課聽講了,而且懂事了,不惹事了,也不惹奶奶生氣了,而且還讓奶奶辛辛苦苦養的山雞下的蛋給自己兄弟倆吃的送給自己的班主任姜老師吃!

這是多麼大的一個變化啊!姜老師有了什麼魔法改變了這個頑固的留守兒童呢?

剛接到這個班級的語文兼班主任姜老師,首先是在班級交接的過程中瞭解到了小建的情況,面對這種情況,姜老師陷入了沉思;沉思之後的行動是在第一次進班時就用關愛的眼光去尋找這一雙眼睛,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其次是利用課下時間找到小建並和他進行平和而溫暖的交流。

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沒有外露的表白,沒有恨鐵不成鋼的的批評,一切的一切,沒有成年人的世故,只有愛憐,只有一種“初爲人父的情感涌動”在推動者這位年輕的語文老師!

從最基本的字音、字形開始補起,從一位數字的成績開始提高,從一點一點的自信開始堆積;課堂上,課下,量身訂做的,能夠跳一跳就夠得着的問題設計等等,讓小件的成績由一位數到兩位數,從不及格到及格,從及格到良好!別人看到的知識數字的變化,有多少人體味到了數字背後姜老師的辛苦汗水?

作爲語文型的班主任,可以利用自身的課堂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從一個個小故事,從一篇篇的課文思考,都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就是語文老師最有力的條件,也是其他老師所難以比得上的條件!所以,這就是一般的學校大都是讓語文老師擔任班主任的原因吧?

語文老師關注着孩子的思想,關注着學生的品質,關注着學生的個性,關注着學生的前程發展。又因爲,語文老師是雜家,所以,語文老師當班主任,一般不會培養偏科的學生,不會培養自私自利之心的學生;大度、從容、坦然、懂禮貌、有教養等應該是語文老師班主任培養學生的目標和實際行動的要求,不僅如此,還有爲人的道理。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是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還要有長遠眼光的愛,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魯莽、偏執和粗暴。

小學的老師很重要,初中的老師也是很重要的,沒有她們的辛苦付出,孩子到了高中就很難教育了,即使想要改變孩子原來的不良性格和思想,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的!所以,我們高中的老師應該向小學和初中的每一位老師敬禮!因爲有了他們的辛苦付出,纔會有我們的輕鬆,雖然說我們不能放手,但是,已經好多了!

如果接手的是一位位思想偏激,性格暴躁,等不健全的學生,我們該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融化這一塊塊堅冰啊?

孩子的明天就在我們的手中,幸福與否,快樂與否,道路選擇的正確與否,我們都擔着不小的責任呢!每一位語文老師都多爭當班主任吧,因爲您的學科可以塑造很多美好的心靈!每一位家長您就多和老師溝通吧,您的孩子在語文班主任的教育下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益的!孩子們,多看書吧,正確的吸取,將會讓你一生快樂幸福!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6

假期中,看了黃燕老師著的《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頗有感觸。黃老師所說的中國教師缺乏尊重、寬容與平等這些愛的表示,缺乏爲學生、爲家長及教爲學的服務意識,缺乏生命意識與等待意識,缺乏理想與激情,缺乏創造這些都說到點子上去了。同時黃老師也對中國教師的生存狀況提出了深深的擔憂,因爲中國教師普遍缺乏關懷與健康的現狀,已經越來越嚴重地影響了教師的身心健康。再黃老師的著作中,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中國教師隊伍中存在的種種奇怪現象,也對如何做好一名教師作出了合理的期待與展望。

回顧自己十餘年的教師生涯,感受最深的是越來越大的壓力。從初出茅廬幹勁十足的熱血青年,到機械重複不思進取的教書匠只是彈指一揮間啊。隨之而來的是作爲教師必備的種種優良品質的逐漸流失。回顧自己的歷程,感覺正像是黃老師所說的中國教師的縮影,中國的教師可不就都是這麼一步一步過來的嗎?教師應該是愛的使者,教育應該是愛的事業,或許那不是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一份事業,但絕對是最美好的一份事業。從事如此美好事業的教師應該擁有如花的笑顏,積極的心態,博愛的胸懷,應該滿懷激情與理想,應該成爲學生創造力的源泉,可是爲什麼現實並沒有按照事情本來應有的狀態發展呢?爲什麼中國的教師一提起來就會給人一種病懨懨、冷漠、刻板、無笑無愛的形象呢?說實話,沒有人願意自己變成這麼一副模樣。一個人一旦處於這樣一種生存狀態之中,受到傷害最深的不會是別人,不會是學生,也不會是家長,只會是他自己,這就說明了爲什麼現在中國的教師健康狀況會越來越差的原因。

恐怕這些都是教師身負的壓力造成的。隨着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到現在提倡綜合實驗活動、研究性學習和校本課程開發等新課程改革,教師們還未從一種改革中走出來,還未來得及適應又緊接着另一種改革,整天疲於奔命,而每一次改革的結果最終都要落到教師身上。別的不講,本來應該穩定的教材現在也不知改了多少次了,以致於鄞州區教材循環利用的好做法現在也無法做到。因此,雖然改革本身與加重教師負擔並沒有直接的必然聯繫,但事實上的結果是教師的身心負擔越來越重。再加上歷史上我國一直宣揚教師是“紅燭”,是“春蠶”,是“園丁”,過分強調教師的社會價值與奉獻精神,忽視對教師的人本關懷的這一片面錯誤的觀點,否認了教師作爲人的屬性,使得教師爲了不辜負這些光榮稱號而不得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讓教師的利益在被侵害時也只能無奈地接受或沉默,也直接導致了教師人性的泯滅。教師不是神,也只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命價值與需要。另外一方面,隨着教改不斷深化導致的教師現實生存競爭危機的加劇,下崗、分流的危險也使不少教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壓力,現實中以前一直引以爲豪的教師職業的穩定感已不復存在。在這種種壓力下,一些教師的孤獨、無助、焦慮、自卑乃至絕望等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很難指望在教師這一羣體處於如此一種心理狀態與身心壓力下,還能有花般笑容,還能有積極的心態,還能有博愛的胸懷,還能有激情與理想。一個人自己都不愛自己的生存狀態,他自己都不愛自己了,你怎麼還能期待他去愛學生,怎麼還能奢望尊重、寬容與平等呢?如此一來,所有的服務意識、生命意識與等待意識都成了一句空話。一個不被人關愛的人,怎麼會去關愛別人呢?一個自己被苛求的人,怎麼會對別人寬容呢?一個本身得不到平等與尊重的人,怎麼會給予別人平等與尊重呢?一句話,一個自己得不到人文關懷的人,又怎能指望他能給予別人深切的人文關懷呢?

正如黃燕老師在本書中的落腳點歸於對教師本身健康和關懷的缺失一樣,我也認爲只有給予教師本身良好的人文關懷,使之處於一種良好的穩定的生存狀態之中,才能釋放教師的全部生命與關懷,纔會還教育以本來面目,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得到應有的關、尊重與寬容。最後只想再多說一句,教師不是神,他們只是跟社會上其他的人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也千萬不要再把教師當作教育改革的對象了,他們不是地主、富農,他們也跟我們一樣,是革命階級的一部分,他們應該成爲教育改革的主體,而不是客體。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7

在《中國教師報》上有這樣一句話:“如何活出生命的質色?唯讀書而已。”這是王芳老師在《在文字深處看到自己》一文中寫到的,簡簡單單的一問一答讓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了讀書的重要性。在王芳老師的成長路上一直與書爲伴,在書中她看到了漢字的美、感受到了書中的樂趣與驚詫……是讀書讓她一步步的走向了成功。既然書對一個人的生活乃至生命是如此的重要,那麼作爲教師的我們讓孩子們愛上讀書豈不是迫在眉睫?

我認爲,讓孩子們愛上讀書,首先作爲教師的我們要有喜歡閱讀的習慣。老師的種種習慣都會給孩子以感染,讀書也不例外。其次是選擇合適的書陪孩子們一起讀,那麼,什麼樣的書才能稱得上是合適的書呢?我想那一定是孩子們喜歡的書了。要想找到孩子們喜歡的書,必須要走進孩子的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要和孩子不斷地交流書中的內容和自己的觀點感悟,讓師生的思維有所碰撞,孩子們必然會有“我要有比老師更獨特的觀點。”等一系列的想法,而這些想法便會激勵着孩子們用心的、努力的去讀書,漸漸地孩子們就會愛上讀書。

我的這些想法也並不是毫無依據的。這都是在自己班級嘗試後得到的結論,我剛開始要求孩子們讀書時,孩子們對我佈置的讀書任務經常置之不理,在我陪孩子們一起閱讀後,孩子們喜歡和我一起討論書中的故事和自己的觀點,漸漸地有更多的的孩子加入到了我們讀書隊伍中。孩子們課間讀,課後讀,原本課間吵鬧的班級一下子變得安靜了許多,有更多的孩子安靜的坐在椅子上,手捧一本自己鍾愛的書用心的讀着,只見他們時而拿起筆寫寫畫畫,時而臉上露出一絲愜意的微笑,我想他們這是在與書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呢!

假期孩子們以《我與書的故事》爲題寫了一篇作文,讀着讀着,我被孩子們對讀書的熱愛之情所打動,文中和我分享了他們的讀書故事,語言純真質樸,字句間均隱藏着他們在書中尋找到的樂趣。

“如何活出生命的質色?唯讀書而已。”讓孩子們愛上讀書,是我們老師的責任,會讀書、愛讀書的孩子,他們的人生必定會結出不一樣的果實。行動起來吧!爲了我們自己,爲了我們的孩子,捧起身邊的書,大家一起來閱讀吧!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8

當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後,全國上下的教育理論、實踐工作者恐怕想得最多、談論得最多的是新課程、新理念。一提起新課程,人們便將傳統課程作爲假想敵,將它批評得體無完膚。同時,爲了推動新課程的發展,要求教師作了同角色轉變,如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管理者轉變爲研究者、促進者。然而新課程實施近三年來,我們的中小學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適應新課程的改革嗎?他們在向新課程所期待的角色轉變時產生了哪些矛盾和困惑?是什麼阻礙了教師角色轉變的進程呢?是教育環境?還是教育制度?還是教師自身?沒有人做過很好的研究,我們一味在要求教師改變的同時,是否思考過教師在多在程度上需要改變、能夠改變?是否所有的教師都需要改變?是否需要改變教師的所有,重新塑造一個全新的教師形象?

歷經幾十年的教學,每個老師都已經形成一套自己駕輕就熟的教學技藝,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也培養了千千萬萬個社會英才。顯然,隨着社會、教育的發展變化,在他們身上依然閃爍着一些亙古不變的東西。譬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前段時間,曾有人提出新課程中,教師不應是紅燭,春蠶,將教師等同於工程師,而忽視了其中透射出本質精神------“勤奮”、“奉獻”、“無私”和“愛”。因此,我想,在對我們的老師提出種種要求之前,我們是否應該理智地分析一下,當下,我們的教師到底缺少什麼?需要改變什麼?否則,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否太盲目,太功利了?

前段時間,看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很受啓發,也很有同感。作爲承載中國教育命運的教師,在中國教育的種種遺憾之中是否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我就帶着這樣的感受,翻開了《中國教師缺什麼》這本書。

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着現實關懷的書!

作者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地關注着教育生活世界裏發生的事情,關注着那些事情里人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自下而上狀態。教育是指向人、爲了人的活動,教育者需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教育研究是面向教育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同樣需要有一顆人文之心,關照着教育中人的存在、生成與完善!如果教育研究缺乏對現實教育生活的體察,缺乏對人的真誠關注與熱愛,那麼教育研究會因爲沒有了根基而失去生命力;只有當教育研究紮根於現實的教育生活世界,真切地關注教育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關注教育生活中的人,教育研究纔會富於生機與活力。

這還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

作者細細地傾聽着學生的聲音、教師的聲音、家長的聲音、社會中關心教育的人的聲音,傾聽他們內心的歡樂、苦痛與彷徨,傾聽他們對教育的殷殷期盼。雖然有些聲音很細小,稍不留意就會被別的聲音掩蓋掉,但作者聽到了,聽到了雖然細小但仍然需要尊重、需要理解與支持的聲音。作者在傾聽的同時也在敘說 。作者敘說着教育生活世界裏發生的許多事情,敘說着自己對日常的、細嫩的教育生活的深層思考,敘說着自己對教育的一份認知、一份感動、一份情懷!沒有故作高深,更非高高在上的訓示,只有自由流露的性情與率真表達的思想。這種敘說是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滿懷真情但不乏理性,從容言理但並不冷漠;這種敘述是在與讀者平等地對話,不是以權威者的態勢去教訓人、規範人,而是以親切自然的言語打動人的心靈,喚起人的思考,讓人自己去獲得對教育生活世界的深切感悟,並由感悟而行動。

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去思考。作者就是這樣的有心人。她注視着她所熱愛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觸角透過她所看到、聽到的關於教師品質的“故事”,深入到“中國教師缺什麼”這一問題,從不同的層面進行追問與思考。相信這些思考將引發更多的有心人來關注教育世界裏的人和事,我們的教育世界也會因此而更美好。

但我們也看到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體罰、變相體罰等,說是教師的無奈也好,說是教育制度的約束也好,總是客觀存在,我們暫不去追究這是誰的錯,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不要說評價制度不改,教育管理體制不改,我們的老師寸步難行,我們要關心教師自身在環境中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如何提高。

本文作者始終不提傳統教師角色的概念,也不誇大新教師角色的優越性,而是以一些鮮活的案例爲載體,反思教師身上所缺少的品質和外界給予的不足,引起教師自省,也引發社會關注,最終使新課程對教師角色的期待轉化爲千千萬萬教師的信念與行動。相信在今後的工作中它的思想會引領我走向更加光輝的明天。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9

去年,我們幼兒園組織全園老師閱讀《中國教師報》,並參加他的讀報用報徵文活動,我開始上網閱讀這份報紙,當《中國教師報》的電子版展此刻我面前時,我立刻被他醒目的刊頭、豐富的資料吸引住了,剛瀏覽完首頁,我就開始喜歡上了這份報紙。

《中國教師報》刊登的文章有的貼近廣大一線教師的工作和生活,如《誰動了我的暑假》、《補課不止教師疲憊不堪》;有的宣傳先進教師事蹟,如《師之表――記全國優秀助學教師汪金全》;有的反映教師的呼聲、維護教師的權益,如《教師聘任需要理論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幫忙廣大教師提高教學和管理潛力,增強自身素質,如《再現精講點撥的課堂片段》等。一年來,《中國教師報》已經成爲我貼心的朋友,課餘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

《中國教師報》有很多版塊,可我最喜歡的是“教師論壇”,版塊的文章選得十分貼近一線教師的心理與工作狀態,文章寫得實在,鮮活的實例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就說《老師,別剝奪孩子犯錯的權利》這篇文章吧,案例中A老師因爲害怕學生犯錯,想方設法讓學生能全做對。

從結果看,學生是都畫對了,但其實學生是“被成功了”。而B老師就不一樣,讓學生獨立去嘗試,這樣學生的各種錯誤盡展眼前,再透過“量一量你畫的圓的直徑是不是6釐米”,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並自我調整。讓學生經歷“畫錯――反思――修改”的過程,更能幫忙學生理解“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是圓的半徑”這一知識點。

在我們的教學中不是經常會發生這種狀況嗎,文章把兩位一線教師教學中的做法展示在大家面前,讓你去品味,去深思,“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思考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只要有認知活動,就會有錯誤發生。

教學過程就是一種以學生爲主的認知活動,那就肯定會有錯誤發生。錯誤也是掌握知識、技能必經的過程。老師不需要更不能因爲害怕學生犯錯誤,而想方設法阻止學生犯錯。學生的錯誤是其思維的真實寫照,也是教學中的巨大財富。”

是啊,我是幼兒園的老師,3-6歲的孩子是我工作的對象,在日常教學中的幼兒操作環節經常會發生這種狀況,特別是上公開課,在衆多專家、聽課老師面前,爲了追求圓滿的教學效果,我往往會採用A老師的做法,害怕學生犯錯,想方設法讓學生能全做對。但是表面的全對真的表示孩子都掌握了嗎?實際上“學生只有經歷了犯錯誤的過程,對知識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老師只有瞭解了學生的錯誤,才能及時調整教學方案,做到因錯施教。”這篇文章的觀點很有借鑑價值,讓我真實感受到創新型課堂的教學活動,使我今後工作有了方向,對我的教學工作實踐有很大的指導和幫忙。

教師呀,教師,當我們爲了追求所謂圓滿的教學效果時,請您必須要記住——別剝奪孩子犯錯的權利!

《中國教師報》以及她的“教師論壇”成了我生命中的精神家園。“新觀察”、“健康人生”、“班級在線”、“深度訪談”、“現代課堂”等欄目都使我思想受到啓迪,精神得以煥發,靈感不斷涌現,給我鼓舞和啓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0

生活的沉重,工作的負擔每每壓迫着我,讓我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不易。但是每當心靜的時候,一切都沉靜下來,我就會捧起一份報紙――《中國教師報》,憑着她那貼近一線教師生活那一篇篇教學心得、隨筆感悟,我深深被她上面刊登的每一篇文章所吸引。曾記得那一次次的忘我讀報,彷彿看到了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一幕幕教學情景,讓我一次次的找到了做教師的幸福和快樂!我慶幸擁有這樣的一份報紙――《中國教師報》。

《中國教師報》有很多板塊,可我最喜歡的板塊是《新觀察》、《健康人生》這兩個欄目,板塊的文章選得十分貼近一線教師的心裏與工作狀態,文章寫得實在、現實還透漏着風趣。

先說說《新觀察》吧,這個板塊引領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讓我更清楚地瞭解了當代我們這個教師隊伍中存在的諸多利弊,也把一線教師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讓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彎路子,我校的教師都很喜歡它。

我們有時看到一篇文章,幾個人會針對一件事爭論不休,就說《老王》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學認真的好教師,可就是沒有一些教學中的榮譽證書,進而高級職稱與他很遙遠,老王爲了把教學成績拼命爭成第一,擡手打了學生一耳光,接下來是家長不願意了,再下來老王回家了。”

學校的老師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見、互補相讓,爭得不可開交。可我對老王老師說,你本來就是一位敬業的好老師,你本來就是個能幹的人,不就是少一張紙嗎?慢慢爭取呀!人不常說嘛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教學幾十年了,雖然沒評上高級,可評上高級的人還是少數的,如果您能再看開點,結果可能就不會這樣了,關於那兩個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們的狀況然後對症下藥,您說呢?哦,這也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原因,其實,評高級職稱的要求也應改一改,側重老教師一些也不爲過,幹了幾十年的教育嘛。

教師呀,教師,當我們爲了孩子的成績而想訓斥他們時,請您必須把握住自己的底線――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

再說《健康人生》,是我喜歡的版塊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閒有道”、“職場心態”等,每當我閱讀完這些文章我工作起來精神勁十足。自己平時也很喜歡休閒運動,每一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國教師報》這個精神食糧我想我的業餘生活會感到更充實的。

其實,“班級在線”、“杏壇春曉”、“閱讀”等這些欄目,我也都是很喜歡看的。《中國教師報》是在催我成長,是在“逼”我讀書呀!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爲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讀書看報是我們教師每一天必做的“工作”,謝謝了《中國教師報》!

不知不覺中,《中國教師報》陪伴我又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有你在身邊我總覺得日子過得飛快過得充實。你那如陽光般的溫暖仍在溫暖着我一顆年輕灼熱的心,你那甘露般的雨露仍在滋潤着我一顆求知若渴的心。拿什麼來形容你呢?我的《中國教師報》,你像一座大海的航燈,在我迷茫困惑的時候照亮我前進的方向;你像是我的慈父,教誨我的同時又給予我莫大的鼓勵;你更像是我的一位老師,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你總是給我最新的知識;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因爲你和我是如此的親近;你是我的家,是一個溫馨的港灣,因爲在那裏述說的都是自己的故事。每一次你都不會讓我的期盼失望,聞着你散發的清香總是能夠讓我激情滿懷。有你,總是能夠讓我信心十足,讓我在這最平凡而又最光輝的路上走下去,相信有你的陪伴,我必須會更出色!必須能夠走得更遠更穩健!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1

一個有幸的機會,讓我知道了《中國教師報》。那是一次學校召開每週布檢會後,語文組教研組長叫住我,讓我寫一篇有關《中國教師報》的文章。我一聽傻眼了,還有這份報紙?我可從來都沒聽說過。

說來羞愧,生活中學習理論知識很少,以前理解外界新知的唯一的方式便是《中國教育報》、《xx教育》等少量教育刊物,以及網絡上超多的相關教育文章。這些都是應對廣大社會羣體,並沒有專門針對教師的刊物。帶着教研組長給我的任務,我去學校閱覽室找《中國教師報》。

當我靜下心來,在閱覽室找到這份報紙讀完後,心底油然而生一份喜悅之情。這份報紙是一份“全國教師自己的報紙”,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羣象我們一樣工作在基層一線教師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們這些廣大教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工作,真實的教學,切實貼近我們的實際。無論版式還是資料,都令人耳目一新,作爲一線教師中的一員,這樣的報紙怎會不喜歡?

首先,它親切自然,平易近人。它給人一種極其的親切感,站在教師理論與實踐的前沿,反映了我們這羣工作在基層一線教師工作動態:我們的教與學,我們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我們的對話,我們對教育與教學的反思、總結。

其次,它感情真摯,貼近現實,反映了我們一線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我們一線教師對自身生存狀態與權益的關注,對教學、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對人性的思考。

第三,它緊跟我們當前教育改革大趨勢,緊隨對如何提高教師素質,如何加強繼續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對當前的新課程改革、教師專業化發展、基礎教育、教師教育等熱點焦點問題都有不同的切身體會與獨到見解,讀後令人頗爲受益。

第四,它促進我們對教育教學知識的積累與提升,促進了我們教育教學潛力的提高,以其爲參照物,從他人的實踐與總結中,我們不斷汲取有益營養,獲得更多的教學理論與間接知識;同時,以其爲參照物和理論指導,它促使我們從自身實踐中尋找不足,構成從理論指導實踐的迴歸,向其看齊。

《中國教師報》有很多板塊專欄,特別讓我激動的是:裏面有我最喜歡的教師教學感悟,散文隨筆;那裏的文章選的十分好,貼近我們一線教師的真實生活。讓我瞭解了一線教師心中的酸甜苦辣,讓我去品味,去深思,真的是讓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是啊,教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中國教師報》的人文情懷打動了我,吸引了象我這樣的一線教師。“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正因爲報刊工作者們用心靈和才智奉獻着真誠的愛,纔會有《中國教師報》的一片藍天,使得戰鬥在一線的我們也有“露臉”的機會,從而網絡了衆多經驗豐富的教師。

很感謝《中國教師報》,給我們帶給了一個認識同行,認識國內廣大基層教育工作者的機會,讓我們認識、瞭解到廣大校外、國內同行工作者們的教學狀態,學習他們的教學經驗,反思自身教學,改善自身不足,有效地促進我們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

很感謝《中國教師報》,它給我們帶給了表達思想、總結經驗、傾吐對教育的思與學的情感園地,它促使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反思自我,最後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很感謝它,它加強、促進了我們與外界的溝通與交流,同時也爲我們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視自己的教學、工作與生活帶給了表達的空間與舞臺。

很感謝《中國教師報》,它讓我們這羣基層教育工作者堅定信念,讓我們在這方教育的熱土上繼續執着前行,爲了一個神聖的信念與一個光榮的使命。

我毫不猶豫地訂閱了《中國教師報》,做好了長期學習的打算,期望《中國教師報》能拂去我的煩惱,吹起我飄逸的思緒,讓我徜徉在求知的海洋。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2

學生需要滿腹詩書的老師。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需要睿智的,只有教師有了廣博的知識,才能把握課堂,在講解分析課文的時候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因定能深深地吸引學生。這就需要我們老師以身作則學會科學的學習。首先可以根據自己每天工作的安排,每天給自己制定一天工作時間安排表,按照自己的制定計劃按時完成學習工作內容,如果臨時有事就對自己的一天安排作適當調整,關鍵是每天給自己硬性規定一定量的閱讀時間,合理安排時間,以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教師有了淵博的知識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餘。有時爲了學生不能集中精神上課而苦惱、甚至會大動肝火。但是惱火過後靜下心來沉思,就覺得可能是自己課堂的調控不好,上課的教學用此不能吸引學生。

時要時刻給自己以思想。以一種發脹的眼光來看學生、看教材,更要不斷思想自己的課堂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想少一些埋怨,多一些激勵,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思考,效果應該比整天唉聲嘆氣來的更有效。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3

身爲教師的我深知,教師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教育的效果則會大打折扣。這天我與學生關係的民主與和諧,很大一部分功勞要屬於美麗而有豐富內涵的她――《中國教師報》。

從聽說到走近再到走進她,時間雖短,她卻很快成爲我的良師益友,她以鮮明的時代性、前瞻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時性的資料供我學習、吸收,爲我更好地善待學生帶給了許多有益的幫忙。

《中國教師報》讓我更熱愛學生她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愛學生,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激情,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地教育過程。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務必遵循的基本職業道德規範,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透過學習我認識到這是荒謬的。教師就應熱愛每一個學生,包容一切學生的一切差異和缺點,對所有的學生公正無欺、一視同仁,不僅僅要熱愛學習成績挺好的學生,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學生更要多一份偏愛。我們對學生的愛的直接表現就是相信每一個學生,因爲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務必抓住學生的用心因素和獨特的方面,鼓勵他們進行大膽地探索,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

《中國教師報》讓我更寬容學生她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愛是一門藝術,而寬容就是愛的精髓,它對學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導性的文章告訴我,教師務必主動地走下“師道尊嚴”的“神壇”,以寬容的態度來善待學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長、不是以此刻而是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過失不管多麼嚴重,如果不是出於惡意,就不就應責罰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應對學生的錯誤如果不是因勢利導,而是進行叱罵甚至體罰,是沒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爲這樣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適用的方法,會直接導致學生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嚴重影響學生德身心健康。校長如果沒有寬容和善待的胸懷,麥克勞德能成爲著名的生物學家而走向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中國教師報》讓我更解放學生她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班級管理中,對學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信念,根本不思考每一個學生的實際狀況,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的差異。“班級在線”、“教師”(《中國教師報》中的欄目)中所蘊涵的以人爲本的理念告訴我,這種規矩應當建立在學生用心參與、自覺自願的基礎上,充分思考到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把統一的規範減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則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誡的“六解放”。她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在具體的教學中,課堂效率的提高,直接決定課業負擔的輕重,決定學生課外活動時間和空間的拓展。“新課程”、“創新課堂”、“綜合實踐”中每一篇文章都滲透這新課程的理念,幫忙我把握好學科教育的特點,用心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激情得到了激發、釋放和展現。

閱讀《中國教師報》的日子裏,我有了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也正是因爲有了她,“熱愛、寬容、解放學生”的理念融入了我的靈魂,激發我更好地提高、成長。有《中國教師報》相伴的日子裏,教育、生活真美妙!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4

自從2003年創刊以來,是它伴隨着我的`成長;多少個日日夜夜,是它讓我如魚兒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初爲人師,是它讓我堅定了當一名小學教師的信心;應對新課程改革,是它幫忙我解決了一個個困惑它就是我的最愛——《中國教師報》。

《中國教師報》的理念是:零距離接近教師,它是教師工作的迫切需要,是一份引導教師,幫忙教師,爲教師服務的報紙。它資料豐富,欄目紛呈,篇幅大小不一且各具特色,既有讓我賞心悅目的短小精焊的小說,又有情意濃濃的詩詞,更讓我愛不釋手的是“班級在線”,“教師論壇”,“創新課堂”等。閱讀它,我能欣賞到優美精湛的語句以及巧妙的用詞,讓我猶如品一杯綠茶,回味無窮;拿起它,我能瞭解一些教育名校和專家的現狀分析,爲我指點迷津,讓我終生受益;想起它,我不禁心中充滿激情,拓展思路,碰撞出創造的火花;的確,我的人生因爲有它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俗話說得好,閱讀書報,受益無窮。作爲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兼班主任,數學課堂如何吸引學生,班務工作如何開展?應對那六十多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我也時常感到困惑,是《中國教師報》幫忙了我,閱讀《中國教師報》,讓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諦——那就是愛。

愛,是教育永恆的話題,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詳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愛化爲自己的教育行爲,讓愛走進校園,充盈課堂,觸摸到一個個靈動的生命,讓愛產生智慧,讓愛在孩子心中留下歲月抹不去的完美回憶,讓師生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這需要一個教師把自己內心自然形態的愛賦予真誠與智慧,並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反思,積累,陶冶。

愛,因走進學生心靈而美麗。

作爲一名教師,當我們用學生的眼睛,學生的情感,學生的心理構築自己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才能真正走近學生,瞭解學生,認識學生,我們才能走近學生五彩繽紛的世界,捕捉到藏在學生心底且影響其整個人生的夢想與追求,這是一個學生成長的動力,是師愛的根。

愛,是一份尊重。

尊重學生,我們教師務必放下傳統的“師道尊嚴”的架子,有僅要“蹲下來”和孩子尋求平等的對話,還須留一份純真,學會以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尊重是民主教育的核心,是愛的胸懷。只有建立在尊重前提下的愛,纔會變得寬容,才能自然地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有了尊重,纔有師生間的平等對話,纔有溝通,纔有合作的過程;教師才能以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纔可能有學生主體意識和健全人格的生成,尊重學生,教師不能忘記自己承載着教書育人的使命。

愛,是一種藝術。

毋庸置疑,愛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是,教育的全部過程都充盈着愛,“名師人生”的足跡印證了一個事實,偉大的師愛確有神奇的魅力。但是,愛並不神祕,愛,實實在在地在於點點滴滴的教學生活中,一個學生的成長需要教師關愛,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一句短短的評語這寄寓着教師用心傳遞的關愛,常常影響一個人的人生。

師愛無言,師愛無價

《中國教師報》讓我懂得了許多,熱愛教育事業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作爲教師的我們只有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愛學生,愛教育,纔會贏得學生的愛,纔會獲得事業成功的樂趣;愛讓我們一天天進步,教學水平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更有熱情了,班級管理中不再是那麼措手不及;有愛相伴的日子,我們看到了同學們在健康地成長,看到了祖國的期望

你說,《中國教師報》,叫我怎能不愛它?展望未來,我將繼續與《中國教師報》同行!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5

一年來,《中國教師報》成了我貼心的朋友,給我帶來了許多教育智慧,他是我專業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時時在促我成長,助我進步!謝謝你――《中國教師報》!

作爲“全國老師自己的報紙”的《中國教師報》,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們一樣工作在基層的教師作品,反映的都是我們這些廣大教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工作、真實的教學,貼近我們的實際。因此,無論版式還是資料,都令人耳目一新。閒暇的時光,總是愜意的,我跟往常一樣喜歡隨手翻看報紙,這天隨手翻開《中國教師報》時,“課改中國行”這幾個大標題映入我的眼簾,深深吸引着我。個性報道分爲四篇:調查篇、專家篇、志願者篇和花絮篇。而這幾篇裏面打動我的是志願者篇,標題《課改路上,我們一齊行走》,從這些志願者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他們對課改的熱情與期望,這與我校一向以來倡導課程改革的觀念不謀而合,瞬間觸動了我這根麻木的神經,引發我的思考:

一、正確認識新課程理念

學校一向倡導新課程理念,要求老師堅持學習《新課程標準》,堅持每週的聽評課活動。此刻細想起來,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別人走,這條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剛開始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潛力的培養,只重視單元裏面四篇課文的講解,甚至將略讀課文上成精讀課文,而忽視園地裏面的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用心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發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四條讓人耳目一新的課程理念,聽評課活動中,聽到專家的評析,我開始改變自己的教學風格。讓學生質疑課題,帶着疑問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等等。但我有時候發現自己真的只是在走這樣的一個形式,沒有真正去關注過孩子在討論什麼,沒有好的方法去引導他們如何討論。這樣的課堂看似十分的熱鬧,而實際上還不如以前腳踏實地的學習一點知識。

所以,新課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讓自己真正認識課程理念,正確解讀課程理念,將新課程理念真正意識化。不能盲目地去拋棄舊的教學模式而全面照搬新的教學模式,而應認真思考,取長補短,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每個教學步驟都是在訓練學生的一種潛力。

二、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啓發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教師課堂上所提的問題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課堂學習氣氛,進而影響學習活動的效果。

在上次執教的《月光曲》一課中,我問孩子“貝多芬爲什麼會彈琴給盲姑娘聽?”讓學生到文中去找出相關句子,進而學習的重點就在體會句子上,而句子的落腳點是在“感動”二字。因此,評課時,熊校長推薦提問可否改成:“貝多芬爲什麼會彈琴給盲姑娘聽?能不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孩子就會說出感動一詞來,然後讓孩子到文中去找令你感動的句子。我當時一聽,就恍然大悟,一下子把我課堂中感覺到吃力的分散點給聯繫到一齊了,這樣我的課堂就有着一條很清晰的思路。深切地感受到熊校長課堂提問的藝術,而我,還有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去學習、去探究。

三、以課內閱讀爲引,拓寬課外閱讀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務必配合教材隨時進行。”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應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推薦與課文資料有關的書籍能幫忙學生了解作品全貌、時代背景、作者平生等,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時,就沒有進行拓展閱讀,就應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毛澤東的其他詩詞,如《沁園春雪》等。好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的時候,我有做到這一點,我讓孩子課後蒐集抗日英雄的故事讀一讀,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沒有把這件事做實來,要是能在班上舉行一次抗日英雄故事演講會,學生的參與用心性就應會十分高,這樣還能促進孩子閱讀的用心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領學生由一篇課文引出整本書來讀,以充實學生的素材,開闊他們的視野。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後,就就應推薦孩子去看法布爾的《昆蟲記》或收看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人與自然》等等。課內教學只是個引子,只有把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才能到達相輔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總之,這份報紙帶給我的是一份感動,一份啓示,一份動力,讓我重新認清了自己的奮鬥目標,確立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實現自我的成長與發展。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6

在《中國教師報》裏我看到了《老師最害怕的七件事》這篇文章,老師最怕什麼呢?一怕考試,二怕出事,三怕家長,四怕學生,五怕投訴,六怕評比,七怕耽誤孩子。

她大膽地公開老師們的痛處。

貴報刊設身處地爲我們老師着想,爲廣大一線教師代言,讓教師們深感慰藉!記得中央電視臺有一句廣告詞:公益廣告是公衆的一盞燈,其實我們老師也是學生的一盞明燈。

身爲教師的我深知,教師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教育的效果則會大打折扣。

她也讓我更熱愛學生,她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愛學生,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激情,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地教育過程。

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必須遵循的基本職業道德規範,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同時她還讓我學會了更寬容學生,她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門藝術,而寬容就是愛的精髓,它對學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這一切的一切,讓我毫不猶豫的喜歡上了她,通過看裏面的內容,由最初認爲教師卑微的我慢慢的愛上了教師這個行業。

讀報已有一年之久了,她不僅僅讓我快速的在成長,還讓我在這漫長的道路上看到了希望。

剛任教時,可以說很多東西都不懂,讓我在工作中連連撞牆。

不過通過《中國教師報》的學習,讓我在工作中少走了許多彎路,也促成了我現在的得心應手。

這一切成績的取得,使我不得不感謝她,是它伴隨我成長,促使我進步,助我取得成功。

《中國教師報》,我們的良師益友,與我們心貼心,手牽手,影響着我們,幫助着我們,引導着我們。

無論明天怎樣,我堅信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會深情的愛着《中國教師報》。

謝謝你,《中國教師報》!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7

說來羞愧:生活在小地方,信息閉塞再加之性格內向“一心只教書,兩耳不聞事”,所以直到前天看到學校貼“徵文比賽通知”才知貴報刊的存在。看都沒看過怎麼寫讀後感呢?聽同事說“可以到網上找到中國教師報的電子書”,於是學着上網。

看得第一篇文章《老師最害怕的七件事》頓感震撼!

老師有很多害怕:一怕考試;二怕出事;三怕家長;四怕學生;五怕投訴;六怕評比;七怕耽誤學生。但最害怕的還是教不好學生!

大千世界,人如滄海一粟,有時自感一個小學教師是那麼的卑微!但看到“中國教師報”能採用此文,如此大膽地公開老師們的痛處。可見貴報刊敢設身處地爲老師着想,能爲廣大一線教師代言!也讓教師們深感慰藉!《行走在鄉村教育道路上》一文就動情的敘述了作爲農村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是如何需要這樣的精神安慰和指引。

類似《數學教師黃老》這樣的文章用生動的事例傳授了“教學智慧與方法”。新教師或年輕教師只會照着教案,一遍遍地講道理,講方法,一次次地讓學生練習。教學成績不好時也難意識到“機械練習的低效性”,反而怨學生不夠認真不夠努力。而對於一個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來說,他們的課卻有趣有效的多。

你看黃老的數學課便有許多的特別:講餘弦時,他會雙臂伸展,優美地上下舞動,在教室繞一圈,然後讓學生猜表演的是什麼。學生說是大雁、雄鷹……黃老說:對!可是在數學王國裏這代表着餘弦。他講區間和補間時,會在黑板上畫上一幅綠色的長方形,又擦去一小角,然後模仿趙忠祥的聲音說:這本是一片綠草如茵的大草原,可是由於過度的放牧,它已經不是完整的大草原,成了需要補間的大草原……看到一位學生趴在桌上打瞌睡。黃老不動聲色地走上前,拍一下那位學生的肩膀。學生一下子驚醒,正要忐忑不安地等待懲罰,就聽黃老說:請你去做第3題,因爲這題非你莫屬。學生一聽非他莫屬,頓時來了勁,到黑板前刷刷刷地答好了題。黃老寫下一個大大的100分,然後說:我替這位同學解釋一下剛纔爲何打瞌睡……教室裏便爆發出友好的笑聲。—如此上課學生會不喜歡嗎?成績會不好嗎?

課堂象“魔術”那樣吸引學生可以說是每位教師夢寐以求地,可是其中的“技巧與奧妙”從何而來?一般教師在身邊是很難學到的,這裏面有很多原因:工作量大,去聽經驗教師的課少:即使去聽了,也未必能剛好聽到你想學習的精華:況且同行就是競爭對手,一般教師們都不喜歡別人去聽他的課,更別說傳授“技巧與奧妙”了。而專業的報刊雜誌就成了最好的學習引領。

之前也看過一些報刊雜誌,象《江西教育》、《小學教學研究》。可能是我的研究水平不夠吧,總覺太過深奧。而“中國教師報”卻讓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正如貴報刊的主旨:幫助教師開闊視野、抒發教師人文情懷;刊出優秀課堂設計,探討教法改革成果,交流心得體會

是啊,教師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中國教師報》的人文情懷打動了我、吸引了象我這樣的一線教師。“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正因爲尊敬的報刊工作者們用心靈和才智奉獻着真誠的愛,纔會有《中國教師報》的一片藍的天!使得戰鬥在一線的教師也有“露臉”的機會,從而網絡了衆多經驗豐富的教師。這些經驗豐富的教師他們有着大量的“緘默性教育教學知識”:首先他們已經對教材瞭如指掌,有時間來考慮比“如何講明白”更高一層的“如何講生動”的問題。其次他們有了豐富的經驗儲備,能夠很快地對學生的需要有所迴應和即興發揮,一句話,他們有了給學生“點穴”的本領。因爲“共同成長,共同分享”讓教師們愛不釋手!

“中國教師報”理解、幫助、引領老師。我毫不猶豫地在“教師論壇注了冊”,做好了長期學習的打算。希望《中國教師報》能拂去我的煩惱,吹起飄逸的思緒,讓我徜徉在求識的海洋!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8

第一次見到《中國教師報》,我就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那天,是星期六,我參加“北部山區小學六年級學生聯考”的閱卷工作。中午休息時,在鄉中心小學的辦公室裏,我隨手拿起一份報紙翻閱,映入眼簾的是報頭的五個遒勁、灑脫的書法大字:中國教師報。前方還刻着一枚“教師爲本”的古篆,字印結合,顯得古樸大方。再細看報紙,每期16版的詳實內容,衆多的精品欄目,涉及教育難點、熱點,關心學生成長,關注教師的生存狀態,報道國外的教育動態……我仔細地讀着每一頁報紙。心想:這的確是“全國教師自己的報紙”啊!不知不覺間,上班鈴聲響了,帶着一絲遺憾,我戀戀不捨地放下了手中的報紙。

不久,學校也訂閱了這份報紙,再一次看到它,我就像遇見了熟悉的老朋友,禁不住把它緊緊地捧在懷裏。

讀着每一期報紙,我慢慢地熟悉了它衆多的精彩欄目:《新觀察》、《創新課堂》、《班級在線》、《閱讀》、《杏壇春曉》……它們是一扇扇明亮的窗口,通向知識和信息的海洋;它們是我的良師益友,在工作和學習中爲我指點迷津。

曾幾何時,新課程的實施讓我耳目一新,但在教學實踐中也有許多東西讓我迷惑,一度使我無所適從。看了茅衛東老師主持的“創新課堂”,欄目裏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分析,一堂堂精彩的課堂實錄,使我瞭解到全新的教育理念,眼前變得豁然開朗。

在繁忙緊張的工作之餘,解成君老師主持的“閱讀”欄目,散發着縷縷書香,一篇篇美文,一句句意味深長的哲理,使我的心變得輕盈而充實,生活因此而更精彩。我把這種愉悅帶進課堂,在語文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受文字的美,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字蘊含的情感,在情境中品味文字。用文學淨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學生也從學習中收穫到甘甜的美果,在本學期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兒書信大賽”(南康賽區)中,由我輔導陳遠香同學所寫的書信獲得了二等獎,我也被評爲“優秀輔導教師”。我知道,能取得這些成績,是《中國教師報》助了我一臂之力。

“杏壇春曉”欄目更是我的鐘愛,讀着一位位老師的作品,我漸漸地融入其中,近距離地與作者交流,享受這些朋友帶給我學習的快樂。同時,它也使我深深的思索:新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更好地履行教師的神聖職責?

我的腦海裏閃現出來朱熹的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是啊,作爲新時代的教師,只有不斷地充實自己、豐富自己,讓知識之泉、精神之泉長流,我們才能肩負起民族希望的重任,我們纔不會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19

翻開《中國教師缺什麼》,先瀏覽了一下目錄,發現書的前幾部分內容,都在指責教師做得如何不好,在批判教育如何失敗。當看到第六部分的標題《缺乏健康與關懷》時,我感覺到了一絲溫暖。首先看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的一句話。他說:“當前的中小學教師隊伍讓我們有些擔憂——不是他們缺乏敬業精神,也不是他們缺乏專業修養,而是他們的生存狀況。”。他非常瞭解我們教師的生存狀況,從自然人的角度對我們教師給與了關注和關心。他還說,據統計,許多教師存在健康問題,不少教師存在心理問題。談到教師的心理素質,我們首先要區分兩個概念,一個是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一個是教師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這兩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沒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健康的教育行爲,當然,即使心理健康的教師也不一定都能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不是聖人,他也會犯錯誤,也會出現各種身心問題。我認爲當前教師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要求。現代社會瞬息萬變,如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和醫療保險等都在變,同時教育領域的諸多變革,包括繼續教育、新課改,學校企業化、用人制度上的末位淘汰,以及當代學生呈現出的一些新特點,這些變化對老師來講都會構成新問題、新挑戰。教師在面對這些新環境、新要求、新問題時,如果不能去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就可能會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其二就是教師無法應對職業壓力。尤其是畢業班教師。我們要學會調節好情緒,用良好的心理狀態走進課堂.

首先,重視教師的心理問題,創造良好的環境。社會各個方面特別是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自身應重視與研究教師的心理問題,開展教師心理諮詢活動,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增強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時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師消極心理的輔導,讓教師對工作保持永久的熱情和持久的勝任工作的愉悅心理,讓教師能帶着良好的情緒投入工作,進入課堂。

其次,適時調節,給自己留下一定的活動空間發展一些興趣愛好。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每天應流出一定休息“喘氣”的時間,讓精神上繃緊的弦有鬆弛的機會。讓我們的心靈走出緊張乏味的小圈子,進入一個生趣盎然的世界。另外,適當參加運動,把煩惱與汗水一起“排泄”出去。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0

“書能香我無需花,詩能醉人何須酒?”上學時,成天泡在圖書館裏,遨遊書海,魂飛天際,在柳絮飄飛的夕陽裏等待傳書的鴻雁,在朦朧的燈光下抒寫纏綿的詩句,那美好的一切,隨着腳踏三尺講臺,將一去不復返了。

生活的沉重,工作的負擔每每壓迫着我,讓我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不易。可是今年在我們的教學校長於校長的推薦下,讀了《中國教師報》。沒想到,捧在手中,卻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健康人生》,是我喜歡的版塊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閒有道”、“職場心態”等,每當我閱讀完這些文章我工作起來精神勁十足。“班級在線”、“杏壇春曉”、“閱讀”等這些欄目,我也都是很喜歡看的。

在報紙上我認識了河北省涿州實驗中學的校長,王國輝。他積聚“幸福因子”辦學校,讓學校成爲師生的家園,不要有太多的複雜、喧囂,名利的東西裹進其中,從做幸福的人開始,一切返璞歸真。他很愛學生,無論颳風下雨,他都陪在學生的身邊。他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愛學生,是一種信任,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激情,更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地教育過程。熱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必須遵循的基本職業道德規範,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通過學習我認識到這是荒謬的。教師應該熱愛每一個學生,包容一切學生的一切差異和缺點,對所有的學生公正無欺、一視同仁,不僅要熱愛學習成績挺好的學生,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學生更要多一份偏愛。我們對學生的愛的直接表現就是相信每一個學生,因爲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須抓住學生的積極因素和獨特的方面,鼓勵他們進行大膽地探索,增強他們的學習熱情。

他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愛是一門藝術,而寬容就是愛的精髓,它對學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導性的文章告訴我,教師必須主動地走下“師道尊嚴”的“神壇”,以寬容的態度來善待學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長、不是以現在而是以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學生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的過失不管多麼嚴重,如果不是出於惡意,就不應該責罰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面對學生的錯誤如果不是因勢利導,而是進行叱罵甚至體罰,是沒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爲這樣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適用的方法,會直接導致學生從良心的責備中解脫出來,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嚴重影響學生德身心健康。

在報紙上,我還認識了上海市盧灣高級中學語文教研組長,黃埔區學科帶頭人,李學文。她提倡“有本有序的詩意語文”。認爲發展學生的語言素養,文學素養,生命素養,應該循序漸進,這是“教學有本” 的意義。課程設計的載體是課堂教學,她堅持不斷思考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力求達到“教學有序”的境界。主張把古今中外的名著合理有序的推薦給學生。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課外閱讀的鼓勵和指導必須配合教材隨時進行。”因此在教學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應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推薦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書籍能幫助學生了解作品全貌、時代背景、作者平生等,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回想起以前指教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時,就進行拓展閱讀,引導學生課外閱讀毛澤東的其他詩詞,如《沁園春·雪》等。在學習《竊讀記》的時候,我就給學生們介紹作者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舊事》,以及初一將要學習的林海音的作品《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這樣激發了孩子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引領學生由一篇課文引出整本書來讀,以充實學生的素材,開闊他們的視野。如在學習《蟋蟀的住宅》後,就應該推薦孩子去看法布爾的《昆蟲記》或收看中央電視臺科教節目《人與自然》等等。課內教學只是個引子,只有把課堂學習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杯清茗,一份報紙,讓煩躁的心慢慢沉澱。感謝《中國教師報》給我帶來了教育的智慧,教學的啓迪,激發我更好地提高,更快地成長。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1

《中國教師報》國內唯一的一份爲教師說話,讓教師說話,講教師自己的故事和經歷的報紙。“現代課堂”聚焦課堂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對當前的新課程改革、教師專業化發展、教育教學等熱點、焦點問題呈現出獨到的見解,讀後令人頗爲受益,反思多多。

當我讀到2018年7月11日《中國教師報》4版現代課堂朱雪瑜寫的《數學思維深處才精彩》時,文中的一段話讓我深受啓發。“與時俱進,讓數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綻放更多精彩。然而,信息技術的使用也需要智慧,如果讓先進的技術完全代替學生親身體驗的所有機會,也不是一件好事。理解技術,一定要處理好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之間的關係。在變化的世界中一定有不隨時間而改變的原則,其尋找的過程是一種智慧。希望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變得更加理性,進一步發揮出其獨特的優勢。”

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和多媒體化的信息技術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作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着我們的課堂教學。

數學課堂上我經常運用信息技術。例如檢查課堂練習時我會利用小猿口算檢查學生的口算題卡,只要我用手機軟件對準學生的口算題卡輕輕一拍,對錯一目瞭然,緊接着我會利用希沃投屏將學生的口算題卡展示到大屏幕上,讓學生分析錯誤原因並及時糾錯,既省時又便捷。在教學中我會利用101PPT中的圖片傳輸功能,將學生的習題有對比性地展示出來,引導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例如學習數學廣角搭配中的排列和組合問題時,我就充分利用課件將生活中的排列、組合問題一一形象地列舉出來,課件的動態播放讓孩子們感受到搭配中也有學問,讓他們感知並掌握可以用連線法、羅列法、交換位置法等等多種方法有策略地解決生活中的搭配問題。比枯燥地就書講知識更有利於學生接受。

語文課堂教學中我也適時地使用信息技術。在學習《葡萄溝》這篇課文時,學生不理解“五顏六色和無光十色”的意思和區別,我沒有馬上給他們解答而是讓他們觀看欣賞了PPT課件中的幾組圖片,分別是成串的五顏六色的葡萄、水靈靈的蘋果、金光閃閃的珠寶、美麗的花朵、彩色的衣服等等,引導他們發現顏色鮮豔、色彩很多,又有光澤跟陽光有關的事物就可以用五光十色來形容,從而讓學生區分兩個詞語的不同和用法。學生不僅掌握了詞語還能用詞語準確地說句子。語文學習中詞語理解和運用應該是一個難點,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孩子,他們的生活閱歷和課外知識並不豐富,如果教師只是就詞解釋,可能很多孩子都聽不懂,甚至不理解,那麼何談運用呢?信息技術就成爲一種很好的輔助工具,通過一些形象的演示會幫助學生從直觀上感知,具體生動的畫面會幫助他們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從而理解詞語並能用自己的話來說清楚,這樣才能達到理解並運用自如。

課外作業時我也嘗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爲了讓孩子敢說、敢做,樹立自信、陽光快樂,我利用微信佈置背誦任務,並提出具體要求。沒想到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和贊同,家長說這樣鍛鍊了孩子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

信息技術成爲教學的好幫手,不僅是數學、語文,其他學科中應用也十分必要。正如朱老師說的在變化的世界中一定有不隨時間而改變的原則,其尋找的過程是一種智慧。希望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變得更加理性,適時、有價值的利用而不是泛泛地濫用,進一步發揮出其獨特的優勢。個別教師明明一目瞭然的知識點也大費周章地使用信息技術課件,結果適得其反本來有時間做練習,拓展提升學生的能力,因爲多媒體的使用不當而浪費時間,光有花架子而沒有實效性。

《中國教師報》爲我們提供了大量課堂教學中的問題,當前新課程的改革,教師專業化發展,教育教學等熱點、焦點問題,指導並引導我們少走彎路,作爲一線的班主任我們還需要努力學習信息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讓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發揮出更大的、更有實效性的作用。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2

偶爾翻了翻《中國教師缺什麼》這本書,發覺黃燕先生以生動的教育事例,闡述和反思了中國教師之種種缺失。這是一本對教育充滿關懷的書,作者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地關注着教育生活世界裏發生的事情,關注着那些事情裏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狀態。

《中國教師缺什麼》也是一本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作者細細傾聽着學生的聲音、教師的聲音、家長的聲音、社會中關心教育人的聲音,傾聽他們的內心的歡樂、苦痛與彷徨,傾聽他們對教育的殷殷期盼。簡而言之,缺失有六:一缺乏愛,二缺乏服務意識,三缺乏生命意識和等待意識,四缺乏理想和激情,五缺乏創造,六缺乏健康和關懷,從不同層面進行追問與思考,頗受啓發。的確,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有心人去關注,讀了《中國教師缺什麼》,結合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本人進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事實上,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孩子長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長得難看些;有的孩子比較聰明,有的孩子比較愚鈍等。如果教師不能正視這些差異,不能以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看待,那麼,對學生的愛,對學生的尊重、寬容、平等以及服務意識,更是“空中樓閣”。

在《圍城》中曾經有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後,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但兩種人都感到不快樂。先吃最好的人認爲他的每一顆葡萄越來越差,第二種人認爲它每吃一顆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壞的。原因在於,第一種人只有回憶,它常用以前的東西來衡量現在,所以不快樂,第二種人剛好與之相反,同樣不快樂。爲什麼不這樣想,我已經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麼好後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爲什麼不開心呢?這其實就是生活態度的問題。我們教師一定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聽老教師談到,那些成績不怎麼樣的,畢業後反而跟老師很親,常到學校來看望母校老師,在街上遇到也很熱情,尊敬老師;而那些成績優異,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學生卻“人間蒸發”了。

因此,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要有積極向上,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求知、自信的心。

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沙,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用了未來。承認學生間的差異,承認學生的未完成狀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寬容地對待人生,你會活得更加快樂、豁達。正如魏書生說的:“埋怨環境不好,是我們不好,埋怨別人太狹隘,是我們自己不豁達,埋怨學生不好教,是我們方法太少。”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3

我一直從事一線教學工作,閒暇之餘,總該讀點雜誌或翻閱一些報紙,每次總有或多或少的收穫。當我第一次拿到《中國教師報》時,便感到一種驚喜,如一股春風撲面而來。沒想到竟然有我們教師自己的報紙。靜下心來仔細閱讀,我發現該報共有A、B、C、D四個基本版塊。不論是“杏壇春曉”、“新觀察”、“健康人生”,還是“現代課堂”,每個版塊都有讓我爲之動容的地方。每每讀起,我都如獲珍寶。

作爲一名一線教師,我深深地愛着我的課堂,愛着我的學生。我也和其他教師一樣在實踐着新課改要求下的新課堂。我學過“洋思經驗”,也實踐過“杜郎口教學模式”,但總是收效甚微。我懷疑自己是否在走彎路,是不是沒有真正踐行新課改的理念,沒有把先進的教學模式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在閱讀了該報B版塊“建設新課堂”之後,我如夢方醒,我感覺到自己做得是那麼微不足道。課改不是紙上談兵,不是一兩個教學經驗和教學模式就能實現的。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

該報“建設新課堂”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建設新課堂的途徑和方法,爲我的課堂教學指點迷津,讓我從傳統教學的束縛中走出來。今天的課堂教學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再是老師講,學生說的單向灌輸。教學也不再是教師從“一桶水”向“一杯水”傾倒的簡單行爲,學生不再是被灌輸知識的容器。教師已不能治簡單地自己知道的知識。教師一次“充電”,終身“放電”的時代已經結束。教師不僅要擁有“一桶水”,更要成爲帶領學生尋找水源的人。

該報用寥寥數語,以名校訪談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探索如何把學生從高耗低效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其中有位名師講到:“面對目前的課改形勢,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改變教師滿堂灌,課堂效率低,學生成績不理想的現狀,我們要想繼續發展,必須解決這個問題,突破這個瓶頸。我們必須大膽嘗試,即使不做第一個吃螃蟹者,也要做敢吃螃蟹者。”課改不需要旁觀者,需要的是行動者,第一步再難,我們也要邁出去,只有做了才能成功。

讀了該報,它讓我懂得了如何去探索適合自己,同時也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於是,在教學中我不斷摸索前行。我把課堂變成一個舞臺,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經過一學期的課堂實踐,我發現每個學生都較以前有所提高,特別是一向上課不愛舉手的小杰,課堂上也積極參與活動,學習成績由50多分很快上升到了80多分。我感到非常高興,沒想到我的初探竟然收到了這麼好的效果。

《中國教師報》爲我的課堂教學撥開雲霧,讓我的課堂逐漸成熟起來。它讓我學會了探索,它引導着我正在向優質教學邁進。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4

在我參加工作以來,《中國教師報》是我接觸到的第一份教育刊物,和她兩個多月的親密接觸,我深深地體會到,她猶如一位長者,引領我在工作業務中不斷進取。更如一位智者,時刻爲我解答着教育中遇到的種種困惑。

作爲一名新老師,我可謂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站在小學課堂上,我以爲自己一名堂堂本科畢業生,面對一羣“小屁孩”應該能運籌帷幄,不在話下。然而,一切並非我想象的那樣,小學科學的課堂,我面對的是無法壓制的吵鬧和不被重視的學習態度。這一切猶如當頭一棒,澆滅了我內心的所有激情,於是,我茫然,困惑……

然而,就在一次無意的機會,我看見了靜靜躺在辦公桌角落的《中國教師報》。一次隨意的閱讀,我被《中國教師報》深深吸引,像《現在課堂週刊》,《教育家週刊》等版塊,字字句句鼓勵着我,猶如海洋上的燈塔,指引我們教師前進的方向;又猶如喧囂城市中安靜的家,無時無刻都充溢着絲絲的暖意。

該報刊中,有六大板塊,像《區域教育週刊》,《現代課堂週刊》,《幼兒教育週刊》,《教育家週刊》…每個版塊都各具特色,有一定的針對性,從教學的不同角度給我指明前行的方向。最讓我覺得受益的是特別報道《課改》,尤其是最近的幾期中,我欣喜地看到,話題中不斷地重申了作爲一名科學教師的重要性和價值。很多的科學教育者始終在這條孤獨的路上不斷進取。像河南省安陽市舉辦的以“新教師,新課堂,新學校”爲主題的“殷都杯”演講比賽,讓我明白作爲一名小學科學老師,要在課改這條路上發揮先鋒作用,要倡導變傳統課堂的以“教”爲中心,蛻變成新課改理念下的以“學”爲中心。努力在課堂中相信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相信那樣學生就會回報你無限的精彩…向着“以學定教、以學評教、以學促教”的新教師的目標孜孜不倦的努力。要有白居易鐵杵磨成針的毅力。

首先,《區域教育週刊》版塊主要報道了各個城市各個地區的教育實況、教育新聞,讓我的眼界開闊,提醒不要侷限於眼下的工作,應該跟上社會的需求,及時改進自己的業務,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其次,《現在課堂週刊》版塊主要講述了現在課堂的發展方向,在重視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大方向下,如何去組織自己的課堂。再有,《教師生活週刊》版塊,展示了全國名師交流的經驗,讓我切身感受到團結的力量。明白我們的努力,我們的辛勤勞動,有那麼多的人和我們一起感同身受,我們並不孤單。還有《教育家週刊》、《民辦教育週刊》、《幼兒教育週刊》……每個版塊都給我不同的感觸。

《中國教師報》它既是國家教育規劃者和教育實施者溝通的橋樑,又是教育家傳授經驗的平臺,還是教育工作者之間交流的舞臺。報刊的編輯們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美德辛勤地工作着。我想對你們說:“辛苦了!我們知道我們在教育行業中的路還很長,我需要以鐵杵磨成針的堅強意志不斷地努力。”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5

《中國教師缺什麼》是一本對教育充滿着現實關懷的書,它直面真實的教育生活,深切關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與完善;《中國教師缺什麼》是一本要用心來傾聽與敘說的書,動人心靈,喚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關注、去思考,我們與其追問“中國教師缺什麼”的問題,不如來關注我們的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師。毋庸置疑,學生希望自己的老師是一個充滿愛,懂得尊重,有着平等意識,擁有一顆寬容之心的人;是一個對理想和事業時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夠爲學生創造一個和諧成長空間的人;是一個願意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引領學生不斷髮展,對學生一生能夠產生深刻影響的人。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又能否真正做到帶着一顆寬容之心來對待我們的學生呢?

“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溫順的羔羊,很難想象一條大河中只有中規中矩的舒緩,沒有湍急和咆哮會是什麼樣,逾越規紀、桀驁不馴是充滿親和力的表現。”由來已久,學生的個性差異被掩埋在統一的課程內容、統一的教學任務、統一的評價標準之下,個性得不到重視,思維的火花無法得以綻放,想象的野馬無法任意馳騁。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豈有不犯錯誤之理?更何況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責、抱怨學生的時候,你是否想過這也許是你對學生的愛在漸漸消失呢?也許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艱辛與結果的不盡人如意,讓自己的內心漸漸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做教師需要一種淡定、從容,需要一種執著、大愛的真情流露。愛是給予、是關心;愛是尊重、是瞭解,愛更是一種責任。師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愛,師愛是一視同仁的愛。給予學生師愛,通過情感的溝通與互動,言傳身教,能更大地激發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在一種寬鬆、和諧的氛圍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個方面中去,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一個正確的認識,一個發明創造,都是歷經無數次的錯誤與失敗後才得以成功的;學生也只有經過犯錯誤、改正錯誤、再犯錯誤、再改正,循環上升,直至無窮,才能夠得以成長。

學校應該成爲孩子舒展心靈、放飛想象的處所;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寬鬆而高潔、明麗而清新的校園氛圍,少一些強制的紀律和苛嚴的規訓。因爲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而寬鬆的氛圍,寬容的態度,寬厚的秉性更加適宜學生個性全面自由的發展;也正因爲每個學生本身都是獨特的存在,是不可以“複製”,不可“替代”的,所以學生們都希望被欣賞,而不願被雕塑、被打壓、被束縛。

我們在犯錯誤的時候,常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諒解和寬容。遺憾的是,我們在希望得到他人寬容寬恕的同時,卻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寬容。一些人安於接受別人的寬容,卻從不打算把寬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寬容別人,就很難從別人那裏獲得寬容。

把學生的問題視作問題癥結的想法本身就成問題,就好像我們教師把控制事物發展的權利都交給了學生,由學生一方全盤掌控,學生一旦出現問題教師就會一味的抱怨與指責,將自己置身於旁觀者的地位,這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求變思維,它是以學生的改變作爲教師改變的先決條件。我們教師何不“由內而外”的進行改變呢?先改變自己的行爲,讓自己變得更加充實,更加具有創造力,然後再對學生施加影響,進而改變學生。

班級學生出現問題,只顧着指出學生的過錯,不但於事無補,而且這種過分強調“錯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證明了自己是一個能力極其有限的人,更何談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學生呢?與其抱怨學生各個方面能力水平的低下,不如先從自身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應該是先改進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學水平,給予學生們無盡的愛和心靈上的有力支持;然後盼望學生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這份苦心,進而能夠不斷改善自己的行爲,漸漸地會有哪怕一點點的進步。

教師要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包羅萬象的氣魄,指點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寬容、接納學生形形色色的錯誤與不足。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似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寬容能夠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給孩子一個學習的理由。

寬容體現了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它可以使自己變得更加耐心、更加明智、更加富有愛心。寬容屬於個人修爲範疇,越是歷經時間的打磨與檢驗,越是顯出其可貴,所綻放出的光芒也越發奪目。但是,寬容絕非縱容,不是無度的任意妄爲;教師對學生的寬容是師愛和堅持原則下的理解與接受,是情感與理性完美結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種化怒爲喜轉憂爲樂的智慧,是一種超然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狹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對別人的寬容。教師應該學着做照亮他人的蠟燭,而不是評判對錯的法官;應該以身作則,而不是一味挑錯;應該想方設法地解決問題,而不是推卸責任,製造新的事端。

寬容無不閃爍着仁愛的光芒,寬容學生,其實就是善待自己。試想天天指責、埋怨甚至傷害學生的老師何談快樂?何不試着理解、接納學生的行爲,帶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學生呢?一個人的胸懷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贏得多少人的心。寬容就像甜潤的春雨,能夠滋潤彼此的心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善待,師生關係纔會更加和諧,教師纔會欣賞到學生迸發出的動人的精彩。

曾經聽過一個關於禪師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禪師,一天晚上散步歸來,看見小偷光顧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財物,便脫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門口等待小偷出來,他怕驚動了小偷。小偷出來遇到禪師,正感到驚愕之時,禪師說:“我的朋友,你走大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深了,帶上這件衣服避寒吧!”說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滿臉羞愧,低着頭溜走了。禪師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禪師在溫暖陽光的撫摸下睜開眼睛時,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齊地疊好,放在門口,禪師高興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願教師的寬容是一束陽光,能夠時刻照耀着學生;願教師的寬容是一輪明月,能夠照亮學生的一生。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6

好老師就是一本書,站在學生面前,將自己這本書打開,讓學生讀懂這本書,讀懂什麼叫做真誠、幸福、崇高。老師的職責在於教書育人,通俗來講就是以教師的人格塑造學生的靈魂。該如何育人呢?我認爲,在我們要求學生做到的時候,老師也要先做到。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學生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我們有的時候會發現,某些學生就是某些的老師的縮影,你會看到,如果一個老師是以某種要求對待學生,那麼他班級中的班幹就是那樣要求學生的。所以,老師要在學生面前做好表率。

作爲一名老師,我們應該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應只滿足於現狀,要有更高的追求,努力使自己成爲一個有思考、有創造、有執行力的人。

做一名思考者。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如果你是一個不喜歡思考的人,那麼你看待事物的角度會是固定的。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那麼你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角度就跟別人不一樣。從我自身來講,本身信息技術這門課就很特殊,它接觸的是最前沿的技術。我們要思考怎樣讓學生能夠理解這些不曾涉及的知識;思考如何以最佳的方式達到目標;思考在一些研究上,如何做到持續的推進,找尋創造點。

做一名創造者。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作爲一名信息技術老師,我們所做的,都要經過思考,所使用的方法是否是簡單有效的。學生在完成某個任務時,他們用到的方法可能就是一步一步往下做,而我們要教授給他們的就是,如何讓這個任務富有效率的完成。同一個任務,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我們可以去改變,去創造新的做法。我們要有創造力,做出傑出的表現。

做一名執行者。任何事,只有做,纔有結果。如果只是停留在計劃和想的層面,永遠也實現不了突破。管理學家德魯克曾說,我們應該將行動納入決策當中,否則就是紙上談兵。我們往往都有一種惰性,常常會拖延事情,到了必須乾的時候,纔會將它完成。如果是這樣,爲什麼不早點將事情辦好呢。

要想成爲一名好老師,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們要嚴格規範自己的言行,樹立良好的形象,做學生的楷模。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7

“讓愛走在教育的前頭”是《做中國立德樹人好教師》一書第五篇中的一個小章節的開篇語,我覺得這句話纔是這本書的核心所在,對我的啓示非常深刻。一直以來,我們都講立德樹人,都將以德育人。那麼,作爲教師,要如何立德?如果教師的心沒有溫度,沒有對學生深沉且細膩的愛,這樣的德,就等於是空中建樓閣,形同虛設。

老師的德行,是建立在有仁愛之心的基礎之上的,這纔是立德的關鍵,所以我非常認同本書作者說的讓愛走在教育的前頭這句話,於我而言,我也認爲這是我作爲一個初中政治老師立德樹人的基礎條件,沒有這個基礎條件,再多對個人德行的粉飾,修飾,都無濟於事。中國知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說過,教育,需要老師的心和學生的心去發生碰撞,老師要敞開心門,接納學生,如果我們的教育只停留在口頭上高喊立德口號,那是無法真正讓學生從小就具有培德的意識的,我們必須要自己有德行,躬身去做學生的示範,和老子說的那樣,厚德載物,我們才能去影響學生,在學生心中種下善的,美的,正能量的種子,讓他們以我們爲鏡子,而學到何爲真正的愛國情懷,愛黨思想。

古人說,師者,人之範也,老師,就是做學生學習範本的人。我們不否認,我們所教的學生,家庭因素複雜,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同樣的道德起點,也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同樣的悟性和資質。但是,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找出學生之間的差距,通過課間的交流,去碰撞學生的思想,去感受學生的感受,而不是以一個教師的權威,去苛責學生,讓原本成績就不好的同學,更自卑,更沒有自信。

做人民教師,和修道無異,畢生面對的都是自省,學生們是一面面鏡子,每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自己的心性,德行。面對一個政治成績非常不好的學生,我們能否穿過他試卷上的得分去了解他,傾聽他,這纔是師德的根本。

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急速發展中的時代,它需要的是綜合型的建設人才,如果我們只有分數論英雄,看不見學生們蘊藏的人格鋒芒,看不到他們的優點,這就是教學上的失德,因爲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會特別功利,會產生極度慕強的心理。所以,讀這本書,我一直在思索,什麼是真正的師德?我該如何在學生面前立德樹人,我認爲,立德樹人的前提是我內心要有愛,一是熱愛我的政治教師這份職業,二是熱愛我的學生,我可以在課堂上,欣賞每一個學生,不是以他們的成績,分數,去將他們劃分爲三五九等,我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了平等,關愛,尊重,他們長大後,纔有能力,將同樣的尊重,同樣的關愛饋贈給整個社會,我們的這個社會,纔會在一羣高素養,高德行的未來青年人的構建下愈發地和諧,文明,強大。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8

最近,老師們紛紛在博客裏發表暑假裏的讀書心得,看着老師們的日誌,暑假裏讀《和孩子一起跳舞——給中國幼兒教師的50封信》的感受又一一在腦中重現。吳放老師文筆流暢,言語樸實,所用的書信形式更是讓人覺得親切、自然,文中的小故事、小案例,讀來讓人感覺是那麼的真,那麼的近。

書中的第37封信——與家長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讓我產生了共鳴。信中說:我們做老師的大概沒有誰不與家長打交道的,也沒有誰在與家長打交道的過程中不曾遇到過讓人“頭疼”,甚至睡不着覺的問題的。做幼兒園管理這麼些年了,在這方面真是深有感觸,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快,尤其在我們這個地區,外來打工人員快速增長,因此來園就讀的外來民工子女也不大斷增加,而且這些孩子來自不同的省市,家長們都有着不同的觀念和素質,家長工作非常難做,一不注意就會引起誤會。另外,在我們本地區往往是六一現象嚴重,即六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轉,所以成人在教育孩子的方面都是比較放任的,家長們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受什麼委屈,所有,一旦老師對他們不夠熱情,他們就會誤會老師。記得前兩年,在一天的放學後,我就接到家長的投訴電話,說孩子的老師對孩子的態度不好,看不到老師的笑臉,對他們家長也愛理不理,而我們的老師則覺得這個家長無理取鬧,誤會就變得越來越深。可以說吳放老師的經歷,與我們老師碰到的是何等相似,關鍵是我們的老師能不能像吳放老師一樣,在與家長的解釋中,尊重家長、能從家長的心理出發,關注到家長的內心世界,然後讓家長接受你,配合你。

讀了這封信,我深深感到,作爲教師在與家長的合作溝通中,首先要尊重家長。比如,孩子剛來小班,家長不放心的心理也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時候,他們會利用各種事件偷偷來觀察孩子和老師,假如他總是看見老師板着臉,對孩子的態度不夠溫柔或者親切的話,產生誤會是理所當然的了。那麼作爲老師,你就必須與家長作好溝通,讓他們明白爲什麼有時候老師是需要嚴肅的,老師的嚴肅並不能代表老師就不喜歡孩子了,也可以先前向家長說明一下自己的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一些做法,可讓家長有一些心理準備,溝通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教師要與家長保持平等關係。吳放老師的一個比喻打的好,他說:我們不是總要強調與家長的溝通嗎?想想看,要讓一個“溝”能夠“通”,使“水”能夠暢流無阻,關鍵就是要保證它各部分都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這就相當於我們說的平等關係。沒有這個基本條件,“水”就會窩在低窪的地方,弄不好還會造成“洪水災害”呢!不錯,我們是老師,其實家長也是老師,我們在對家長表達你的教育意見的時候,不妨也耐心聽聽家長們教育孩子的意見,有時候或許會讓我們豁然開朗。

教師對家長要報喜也報憂。正像吳放老師說的,很多時候,孩子們有了問題,我們的老師很快就會想到要“找家長”。其實,如果孩子有了點滴的進步或者取得了一點小成績,我們的老師馬上利用各種通信工具告訴家長,或者孩子的什麼有趣的事情,久而久之,家長們會非常樂意接到老師的電話或者信息,那麼要求家長配合的工作也就簡單了,相反,經常告狀,家長就會怕看到信息,配合的積極性會大大降低。

《和孩子一起跳舞》這本書,真值得我們細細研讀,它適時地爲我們架設了一座橋樑,那些在工作中經常遇到、想到,又時時令我們困惑的問題,經吳放深入淺出的解剖和分析,變成了一個個富有啓發性的、蘊含着教育智慧的生動案例,引導着我們從小事中悟出大道理,值得我們思考併爲之不斷進取。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29

長期以來,我一直在思考:名師的課堂何以精彩?讀了《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決定名師精彩教學的100個課堂細節》這本書,我才知道關注細節是名師課堂教學的共同點,也是他們實施精彩教學的關鍵。

關注細節,其實就是關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能否落實到位,就是關注我們的教學行爲能否根據新的要求重新塑造;關注細節,也就是追求教學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確化,是教學達到一定境界後的品味與追求。

課堂細節形成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是看得見、聽得到、摸得着的東西。課堂的得失與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於課堂教學中每個細節的落實上。名師精彩的教學細節構成了經典的教學,名師課堂細節精心的設計是其智慧與靈感的呈現。

發現和關注細節,反映教師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細節,體現教師的實力和功力。

教學細節稍縱即逝,要靠我們教師細心的去捕捉。它猶如課堂的精靈,倏忽而至又稍縱即逝,讓人始料不及。這就需要教師做個有心人,及時捕捉,小心把握。當“意外”出現時,教師沒有置之不理,也沒有簡單化處理,將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以此爲契機,巧妙引導,將教學活動引向深入:或讓學生再次讀書,在讀中尋找答案,加深感悟;或動手操作,在探究中解決問題;或組織討論,在思維碰撞中修正和豐富認識……教學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實而成爲不可替代的一段師生生命發展的“流程”。

教學細節隱藏得很深,要靠我們教師用智慧去發掘。細節猶如竹筍,每“剝”一層,就有一段“鮮活”呈現出來。教師若能一層一層“剝”下去,課堂就會精彩不斷。能“剝”到什麼程度,全看教師的功力。

細節很細微,容易被忽視,靠我們教師去關注和研究。細節雖小,卻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細節雖小,卻能閃耀出生命智慧的光環;細節雖小,卻是“生命”的智慧創造……“一滴水可映出太陽的光輝”,只有欣賞細節,關注細節,才能使課堂魅力無窮。

對教學細節的處理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失敗的細節給人以啓迪,成功的細節則給人以借鑑。

《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決定名師精彩教學的100個課堂細節》以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爲順序,系統的總結出名師充滿智慧的課堂細節,並配以全國著名教師課堂教學的精典案例和專家分析,充分展示了他們精湛的教學藝術和課堂魅力,呈現出名師處理課堂細節的高超的技藝和獨特的智慧,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學習、啓迪和借鑑。

正如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所說:“一個細節,見理念、見價值、見功力、見境界、見文化、見魅力……”我們的課堂也許無法做到完美,但我們要珍視細節,把握細節,讓細節綻放光彩,讓課堂呈現精彩。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30

本月學校又爲我們購買了一批優秀書籍。前段時間我很榮幸的從教研主任手中領過這本書——《中國著名教師的精彩課堂》。本書並不是一般的理論性書籍,它是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由35個精彩的課堂實錄組成。通過對名師的課堂教學過程進行觀察、概述和解析,突出體現了這些中小學名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智慧,爲我們學習名師提供了一扇有益之窗。

我們應該怎樣向名師學習,又要向他們學什麼呢?這個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思考,本書也回答了這個問題。在拿到本書後,我便開始慢慢咀嚼這本書,每篇課堂實錄都是由主題概述、精彩課堂實錄、專家評課、學生評課、名師簡介和精彩教學感言這幾部分組成。每個課堂實錄都講述了一種數學方法。在看完幾篇後,我便滿懷信心地效仿名師課堂教學,想把他的課堂照搬到本班教學中,可是達到的效果卻是很不明顯,甚至覺得有點上不下去。那這是爲什麼呢?

那我們到底要學習名師什麼呢?如何將名師的課堂教學有效地運用於我們的教學實踐呢?

其實名師的精彩不在於課堂有多麼完美,而在於平常之處顯示智慧,在於鮮明的、個性化的人格追求,在於全身心的投入和無私的奉獻,在於滲透在片段、細節的理念。

名師的課堂不在於過程的流暢和完美,而在於一種無痕的狀態。

名師的課堂不在於多媒體的絢麗多彩,它所追求的是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主動地學習,以獲得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的學習能力,追求個性化、情境化、多樣化和綜合化課堂教學的新境界。

總之要學習名師,就要使自己的課堂真正實現“課開始,情趣生;課進行,興趣濃;課結束,趣猶存”的教學效果。

這本書還需要我在以後的時間中慢慢地去品讀。細細地去品味其中的奧妙。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31

讀着《奠基中國——教師的愛與責任》這本書,我的思緒萬千;合上《奠基中國——教師的愛與責任》這本書,我的心潮起伏,書中栩栩如生的殷雪梅老師奮力救學生的那一幕,彷彿就在我的眼前,她的英勇事蹟震撼着我,感動着我,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整篇文章沒有豪言壯語,只是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講述着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是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動,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例如:李新孝老師紮根“天上隊小學”32年不動搖;在祖國西部的大山裏鄉村老師王政明二十年來一直拿着每月40元的工資,他教過的學的學生一撥一撥地長大了,他也漸漸地變老了,可是工資依然如舊,鄉村老師李建新已經十多年沒有給兩個孩子添上一件衣服……等等事例,這些老師的命運和情感故事,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陣陣感情的漣漪,因此,我們可以說教育的愛,像清風,似細雨;像朝露,似晚霞,看似空遠,實則恆在,每個人無不孕育其中。老師的愛,是母愛的昇華,是親情的繼續,是社會期待的化身,如果沒有了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的教師,世界將是無法想象的,師愛是最凝重的愛、最崇高的愛。用什麼語言能定義殷雪梅老師的生命價值呢?用什麼金錢能衡量李新孝老師的奉獻?用哪些禮物能回報王政明、李建新老師的付出?“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如果不是對學生的愛,對事業的愛,對祖國的愛,還有什麼可以讓他們抱守終生?

一個真正愛學生的教師,應具備四種身份即:“嚴父”、“慈母”、“同志”、“朋友”。無數優秀教師的經驗也告訴我們,要想在教學工作中取得成功,首先就要以愛學生作基石,如果師生之間真正實現了相互的愛,對學生個人成長和社會文化的發展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中國的大文豪孔子曾說過:“仁者愛人”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須具有一顆美好的愛心。朋友們,讓我們學學書中的這些教師吧!多獻出一點愛,去打開學生的心扉,那麼陽光將照耀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32

捧讀《最震撼心靈的教育——感動中國的100個教師故事》這本書,不知不覺中,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感動,更爲那一位位教師的教育事蹟所折服。吸引我的,是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師生之情。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每位教師對愛的執著。中國教壇的“保爾”張學成曾說“人是爲了克服困難而降生的,爲了孩子獻出全部的愛和生命,這纔是我唯一的選擇和人生歸宿。”鄉村女教師李子梅老師也說“我從不認爲我有多高尚,但離開學生,我的心都是空落落的。讓我離開講臺,還不如讓我去死。”

他們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能夠像吳玲老師對待王強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能夠像方佑青老師一樣用教書的快樂抵擋病魔,難!能夠和特殊山村教師申增江一樣將農村教育看的和自己生命同等重要,難!從這許多的教師身上我們看到了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只有愛心的堅持和執着的信念才能創造這一個個的奇蹟。

真的,跟這些教師比起來我感到卑微和慚愧,回想以前,面對個別孩子的頑劣和鬆散,尤其是反覆不定時,我總是忍不住會煩躁,會發怒。試問自己,對於一個責備或是訓斥過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長,你能這樣去寬容和包容嗎?可這些孩子們能做到。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人之初,性本善,在這個社會給予孩子更多影響之前,我們必須把他們培養成品行端正、熱愛生活、富有理想、朝氣蓬勃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積極進取、敢於創新、富有個性、獨立見解的學生;必須把他們培養成自信自強、永不屈服、愈挫愈奮、樂觀向上的學生。

“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渡人的小船,……”這些是人們對教師職業的讚譽。“以天心點燃燭光,引導人類走向光明”更道出了爲人師表的神聖和職責,怎樣做才無愧於這些稱呼和讚揚呢?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爲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這些教師一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他們的教育故事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學高爲師,身正爲範。“學高”和“身正”是教師執業的資本。教師更應該學爲人先,與時俱進。藤野先生那嚴謹的治學態度,公正無私的師德深深地影響着魯迅先生,時刻激勵着他去英勇鬥爭;陶行知先生一生爲師,注意表率,良好的師德風範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們譽爲“萬世師表”,成爲世人學習的典範。我們要以前輩爲楷模,並向身邊的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習,建立起以教爲榮,以教爲樂的專業思想情感。只有對自己的學生充滿執着的愛,才能生髮出做好這一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才能堅定不移地辛勤耕耘,獲得豐碩的教育之果。

讀了這本書,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讓我漸趨平庸的心不再麻木,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當教師就要努力以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的心情,去幹實實在在的事情。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33

高效課堂就是以最小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學習效益的課堂,也是讓學生自主學,快樂學習的課堂,這是我對高效課堂的理解,今天閱讀了《中國教師報》中《高效課堂應關注的9個細節》讓我發現了自己在課堂上所做的不足之處,也讓我更加有信心合理規劃好自己的課堂。

在讀到細節2卡片和細節3交流時,我發現我的課堂是把學生作爲主體參與進來了,可是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自主學習,我怕課堂上學生們討論的太熱烈了而耽誤了課堂的進度,把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只讓他們組內討論交流,這樣有的小組可能因爲一個問題解決不了就停下來,觀望其他學習小組,希望得到幫助,可是又不能隨意走動,只能默默的等到所有的小組都討論完了,在聽他們怎麼解答。現在讀完這兩個細節後,我找到了方法,我想我們的課堂完全可以再開放一些,可以把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寫到卡片上舉起來,讓其他小組看到,從而得到最快最有效的幫助,也可以適當的離開座位參與到其他的討論小組中去,這樣全班交流是不是能更好的發揮自主學習也能避免課堂上“明星展示”的現象呢?

還有細節8手勢讀後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的課堂爲什麼缺少默契和互動呢?就是因爲缺少一些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和教學自動化的手勢語,小組討論的時候可以制定些學生討論的手勢語,組長指揮配合的手勢語,這些都能大大的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

總之,只要能讓學生獲取更多的學習信息,我們可以隨時將現有的小組打亂,重新組合,讓小組動態化,讓課堂更高效,更合理化。

讀《中國教師》有感 篇34

“這是一本導引教師感興趣地、自覺地、有效地進行綜合素質修煉的書。”這是《中國教師:專業素質的修煉》一書的編者在後記中的一句話,也的確一語點明瞭此書的用途與意義。

作爲一本綜合性的教育方面的著作,從引言“我心中理想的中國教師”到開篇第一章“回眸教育發展”直至最後的“攝取教育信息”,可謂涵蓋了關於教育以及教師的特點和發展的方方面面。第一、第二章的內容在以前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接觸過,書中運用不長的篇幅加以系統而概括的闡述,從第三章開始,此書逐步向我們展示了作爲一個教師所必須具備的素質的內容、意義,對如何培養自己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在一些問題的分析上又具有其獨到的見解。書中提到了大量的教育名家的生平事蹟以及他們的主要教育觀點,讓我們可以更全面地走近這些教育名家;提到了大量古今中外教育方面的權威論著以及主要思想,讓我們可以更深刻地接觸教育的理論思想;甚至還提到了許多當今教育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報刊,爲我們教育資料的收集提供了幫助。

整本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部分內容:其一是第四章一些教育名著導讀;其二是第六章關於教師成長探蹤的論述。

從事教育工作幾年,對於讀書時期所接觸的教育方面的內容差不多都已經淡忘了。以前讀書的時候學習的一些理論學說,總不免感覺到空泛,雖然覺得有道理,卻不清楚到底在論述些什麼,對“教育”這個大概念的認識是模糊的。帶着死記硬背而產生的茫然,我跨入學校並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隨着年歲的增長,實踐經驗逐步積聚,但是理論上的修煉卻總是顯得臨時性和局部性。因此當我翻開這本書,再一次閱讀到關於教育論著的文章,結合自己這兩年實實在在的工作經歷,除了重新喚起對這些以前所接觸過的教育論著的記憶,而且更爲重要的是對這些論著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感觸。

盧梭的《愛彌兒》提倡讓兒童享受教育:把兒童當作兒童看,這是教育的出發點;按照兒童可以理解的方法進行教育,這是教育的方法;在兒童的實際生活中進行教育,這是教育的途徑;讓兒童享受到成長中的幸福,在他長大成人時,身心兩健、富於感情、富於立志、愛美樂善,人性無限完善,這是教育的目的。這句話充分反映了兒童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改革也正是爲了讓這幾點做得能夠更趨完善。同樣,這句話給我的感觸也很大,雖然我只是一名新教師,不可能在當前的教育改革中做很多,但也正因爲我是一名教師,我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真正落實這一點,讓“爲了兒童”作爲教育工作的起點和終點。

看這一章時,同時給了我很大觸動的就是對《學記》的概述。記得還曾是學生的時候背過《學記》這篇文章,在之後學習“教育學”時又多次接觸到其中的一些著名的教育論斷,有幾句話給了我很深的印象。現在的我投身教育工作,再次來回顧這篇論著,思味再三,感受自是和當初閉目晃頭的背誦不可同日而語。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完成《學記》一書,每一句都值得我去琢磨、去思索。其中一句“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提倡了教與學的統一,給了我最深的印象。作爲教師,如果只教不學,必定會被社會發展的腳步所淘汰。“教然後知困”。的確,在平時的教學中,一些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並不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後出現一些問題,需要適時的思索,及時總結成敗得失。“知困,然後能自強也。”反思了,總結了,然後在反思總結中找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將來不再重複這樣的錯誤,從而使自身獲得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會有一些感想,但當時沒有引起重視而忽視了及時反思,這樣就可能導致“知困”後並沒有“自強”而是反覆地“困”下去。“教學相長”表達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教學需要思考,需要研究,新時代的老師不應該只是教書匠而已,而是能夠在不斷地實踐與學習中提高自己的人才。其實不只是在教學中,在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教與學互爲基礎,互相提高,這點也正是應了本書的主旨。

第六章的內容在以前我已有過接觸,但是本書中的一些觀點還是給了我一些啓迪的。教師這個職業自產生以來就具有其特殊性,教師勞動是一種複雜的勞動,教師勞動的主要特點是“創造性”、“示範性”、“連續性”。當今社會迅速發展,帶動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做的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已,而是需要更高的標準和更嚴格的要求。書中對此方面的描述加入了“高度”一詞,所要表達的就是這個道理。

的確,教師這份職業是份不尋常的職業,它的工作對象是人,他們有思想、有情感、有個性,這也就註定了這份職業的特殊與責任。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不是在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發現,而在於創造性地運用教育規律,在複雜多變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學生。教師的示範性作用不言而喻,身爲教師,每時每刻都應明白自己的榜樣作用,教師是學生最直接、最經常的表率,教師的示範是學生成長所不可缺少的手段。現在的教育需要教師具有“經師”、“人師”等多種角色要求。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需要更具有創造性的教師,來創造更爲先進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需要更具有示範性的教師,能夠在各個方面帶領學生朝更爲優秀的方向發展進步;需要更具有連續性的教師,做到自始至終連續不斷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爲新時代的一名教師,面對當前的教育要求和對教育者的標準,審視自己,思忖過去、展望將來,覺得修煉自身的素質是非常必需的,除了要具備一定的教學能力,還必須擁有相當的對教育現象的分析能力和對科研的設計實施能力。我當以此爲目標,不斷改進自己,適應教育,讓自己成爲符合新時代標準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