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16篇)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1W 次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1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爲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 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美景,激發情感。在課始,爲了激發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牆頭、岩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2

我們學校每週都要組織教師聽評課活動。10月10日,我執教了葉聖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腳》一文。《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課一開始,我就以謎語導入新課,自然引出學習的對象。我以三個謎語導入:第一則,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或者黃瓜)第二則,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第三則,叫虎不是虎,有腳只能爬。緊貼牆上綠,離牆便枯死。(爬山虎)然後,過渡引出“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得的植物,而爬山虎同樣也是攀緣植物,可它卻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爬,這是怎麼回事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然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質疑課題。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更重要。我們的第二單元就是訓練學生能夠嘗試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時候,我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想知道的嗎?有了第二單元的學習的鋪墊,學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比如: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裏?是什麼樣子的?什麼顏色?它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這是,我就故意不給學生解答,指出,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跟着葉聖陶爺爺去看看,弄懂這些問題,設置懸念,吸引學生去讀書,去探討。

直奔主題,先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在初讀課文後,我引導學生看看課文那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的?這幾個自然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的?學生通過讀書,小組討論,交流。知道了這幾個自然段分別是寫:爬山虎腳的樣子、爬山虎是怎麼爬的、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

通過理解重點句,體會作者觀察仔細。我通過過渡句引出對這一部分的學習。我是這樣設計的:“下面,我們認真讀讀課文3-5自然段,你是通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學生通過讀書、小組合作學習,找到了這麼幾處。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我適時出示課件內容。

“句子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在處理句子一的時候,我重點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利用不同的符號標註。我讓學生用“橫線”標畫出“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用“波浪線”標出“爬山虎腳”的樣子的句子;用“雙波浪線”標識出“爬山虎腳”的顏色的句子。這樣學生,就能學到標畫不同句子的方法。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讓學生到黑板前利用自己的語言講述這一部分內容,看看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課文。

句子二: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在處理這個句子的時候,我除了利用課件展示動感的畫面外,還利用肢體語言,向學生表演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爬的過程,學生得到了直觀的印象。同時比較句子: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爲什麼?討論、彙報。

句子三: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執教本課的不足:

原來我們學校友好幾座樓爬滿了爬山虎,今年學校進行外牆的保溫層的安裝,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3

《爬山虎的腳》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以“連續觀察”爲主題,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順承三年級的“留心生活,細緻觀察事物”,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連續觀察,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旨在培養學生進行連續觀察,寫觀察日記的能力。

《爬山虎的腳》是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爬山虎爲觀察對象,主要寫了葉聖陶先生通過長期細緻的觀察,瞭解到爬山虎生長的位置,葉子的特點以及它怎樣往上爬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

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習作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三個方面: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2、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3、學寫觀察記錄。

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我把寫爬牆虎的腳及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3、4、5自然段)作爲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把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和葉子的特點(1、2自然段)放在上一節課進行教學。

教學伊始,我先讓學生回顧了本課的生詞,梳理了課文的結構,之後轉入本節課的新知學習,用自主學習的方式來學習第三自然段的內容。

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作者從位置、樣子、顏色三個方面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進行了細緻的觀察,並通過圖片體會比喻的表達方式可以使描寫更生動形象。

在教學第四五自然段時,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抓住觸、巴、拉、貼這些有序的動詞,體會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並通過對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爲什麼不能換成“一步一步”的往上爬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恰當。

最後結合課後的“資料袋”來讓學生學習寫觀察記錄的兩種記錄形式和方法,在課下試着選取一種事物寫一寫觀察記錄。並在教學過程中滲透“首尾呼應”等寫作方法。

從教學效果上來看,本節課基本體現了本單元語文要素的要求,抓住了重點,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

1、學生讀的較少,因爲老擔心時間不夠,所以沒有充分的讓學生去讀課文和進行朗讀指導。

2、對學情瞭解不足,課堂氣氛不夠活躍,上課回答問題的學生較少,沒有充分的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思維。

3、課堂評價語比較單一,教學語言的組織能力,對課堂教學的把控和教學時間的把控能力還有待提高。

4、教學寫觀察記錄時有些簡略,我原本打算引導孩子們結合《爬山虎的腳》這一課的某一個自然段來改寫一篇觀察記錄,再看課後“資料袋”中的內容,來加深孩子們對觀察記錄的理解,但因爲時間不夠,最後放棄了。

5、最後環節中應先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再讓孩子們談收穫,將順序弄反了,聽了平東家人們的評課,才意識到這一點。

“口頭爲語,書面爲文”,現在的我越來越感到自己語文教學能力的不足和語文知識的匱乏,語文教學素養的提升對我來說還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希望通過今後的努力,能不斷的改進和提高。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4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本課的難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先是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講爬山虎葉子這段,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葉子的美,通過朗讀把葉子的美讀出來。

再是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採用老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特點。接着默讀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在學生精讀課文後,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採用連環畫的形式畫一畫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反覆的讀、講、演、說之後再讓學生背誦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看着板書提示,很多學生當堂就能夠背下來了。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最後是邊讀邊滲透寫作方法。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到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的祕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來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的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明顯地暴露出了學生對內容不完全理解的漏洞,同時也暴露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過高估計的漏洞。試想,如果教學中沒有安排這個自控,教師會以爲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已經掌握了,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花費時間了,而結果卻恰恰相反。通過教學實踐,也使我反思了學生畫不出爬山虎的腳的原因: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什麼樣子,另外,第四自然段也有一些關於爬山虎腳的樣子的介紹。但是,就是因爲學生沒有讀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學生認爲爬山虎的腳就是“六七根細絲頭上的小圓片”。

學生對植物的一些知識瞭解得較少。如:什麼是植物的"莖"?植物的"葉柄"長在什麼位置?有的學生根本就不清楚。對於這一點,課前我沒有了解清楚。

學生沒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腳”與“細絲”的關係。如果仔細讀第三自然段,就不難發現:爬山虎的腳就是在爬山虎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小圓片"只不過是爬山虎在生長過程中,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的頭上的變化。

教師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爲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爲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過很多次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從而使我及時修改了教案設計,爲了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文章內容,確保教學質量,我又安排了一節語文課。具體做法是:

1、重新品讀第三、四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⑴ 葉柄的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生長位置,爬山虎腳的樣子)

⑵ 細絲跟新葉一樣,也是嫩紅的。(爬山虎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⑶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爬山虎的腳好像長出"吸盤"了)

2、觀看爬山虎的圖片、錄相和投影,增強對爬山虎的直觀認識。

3、學生觀察爬山虎的實物。看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以及爬山虎的腳的樣子的。

4、學生重新再畫爬山虎的腳,展示畫得好的學生的圖畫,進行強化。注意位置不要畫錯。(爬山虎的腳長在葉柄的反面)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6

1、巧用簡筆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形象的簡筆畫,可以將語言文字所敘述的事物,描繪成鮮活有趣、看的喜愛、感受真切的東西,使課堂氣氛一下子變得情趣萬千,充滿了勃勃生機。如教學課文第三自然段,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時,讓學生找到書本上有關的語句進行填空,反覆琢磨,再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動手畫一畫。這一設計使學生情緒高漲的朗讀起來。

2、巧用肢體語言能幫助突破教學的難點。

俗話說得好:“人的肢體語言是最爲豐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課文第四自然段,講述的是爬山虎怎樣爬牆的,如果單單的讓學生找到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來說一說是怎樣爬的,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我讓學生們先找出有關的動詞,重點突出這些動詞,再讓他們都把兩隻手伸出來,把自己的一條胳膊當作爬上虎的一根莖,手當作爬山虎的細絲,手指肚當作細絲的小圓點,另一隻手的手掌當牆面,根據課文內容自己演練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最後指名讓學生到講臺前來演示。經過同學們的演示講解,爬山虎到底是怎樣爬牆的便顯而易見了。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7

10.12日週一上午第一節課,我和一班的學生們一起完成了四年級第10課《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首先,設置懸念: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激發出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然後,在閱讀中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來解讀課文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不足之處: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三是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8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啓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本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老師的這節課簡單實用,沒有花架子。所謂“大道至簡”,這種簡簡單單直奔目標的教法,這需要經過多少年的教學實踐才能沉澱出來啊!回味這節課,有以下特點: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閱讀是個性化行爲,孔老師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於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孔老師放手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默讀後畫出來。如:可以用抓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瞭解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爲主體的精神。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教了《爬山虎的腳》這一課,利用多媒體手段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感想很多。

這篇課文條理清楚,重點很突出,第一節課先學了寫腳的三個段落,從而學生無形中明白了寫作是有重點的,這點我認爲我在處理上做得很好,將文章截然的一分爲二,便於學生理解。

課堂上當我問到"爬山虎的葉子爲什麼一順朝下時,學生的回答讓我相當滿意,有的說是因爲下大雨了所以可以減少阻力,有的說因爲它的腳長在葉柄上,所以葉尖朝下的話往上爬更方便,看來學生對於爬山虎的認識已經相當不錯了,課堂上我還運用肢體語言來教授,把手掌當爬山虎的葉子,手指當莖,通過這種簡單實用式讓那些基礎差的學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麼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認爲課堂上加點適當實用的形式會讓教學過程更加順利。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動手畫爬山虎的腳,學生學習很積極。在後來我問學生:學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有的說他認識了爬山虎;有的說他開始喜歡爬山虎了;有的說畫圖,寫作必須認真地觀察,比較才能做得更準確;還有的竟然說爬山虎很可愛,能美化環境,建議學校四周的圍牆前都種上爬山虎,把我們的校園打扮的更漂亮些,到了夏天的時侯因爲有爬山虎的包圍我們的教室還會很涼快。真讓我沒有想到。這些不都是我這一課教學所期望的嗎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運用知識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下午一來到教室,我們班的同學拿來了自己摘下的爬山虎的一根莖,興奮地跑來說:"老師我摘了一些爬山虎的腳弄的我的手好疼"。哈哈,真是應了葉老文中的`最後一句話:要是不費一點勁,休想拉下爬上虎的一跟莖。

我認真地總結了本課的教學:,我深深地感觸到:

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

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

3.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10

我從小就見到過爬山虎,但瞭解爬山虎的腳,卻是在教過《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以後,確切地說是讀了葉聖陶的課文以後纔去觀察得以理解的。爲了讓今天的學生充分理解作者筆下的爬山虎的特點,理解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在上課前,我佈置了一項作業——去實地觀察爬山虎。

學校操場西面和南面的牆上爬滿了爬山虎,課間、放學後,孩子們湊上去觀察的場面很多。有一次,我也湊上去,一個女孩子看了半天說,爬山虎的腳到底在哪兒呀?我給她指點了一下,她發出感慨說,天哪,它的腳這麼小呀?彷彿太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了。

上課時,學生根據觀察所得,結合學習課文內容,很快理解了爬山虎腳的一些特點,並且整堂課學生髮言熱烈,學習主動,氣氛活躍,學生在語言表達與交流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鍛鍊。究其原因,我發現與課前學生去觀察過爬山虎有很大關係。

1、學生充分認識了爬山虎實體,在閱讀文字時感到親切、熟識。學生學習興致陡然高漲。

2、觀察得到的形象與課文表達的抽象詞句一一對應較順利,學生較易理解課文內容,並且運用以前學過的詞彙,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恰當的補充說明。例如,有個孩子說爬山虎的腳不光像蛟龍的爪子,還像蜘蛛狹的機械爪;有的補充說,我把爬山虎從牆上拽下來一小截,瞧,小圓片上沾滿了白色的石灰粉,可見它在牆上扒得有多牢。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11

一、努力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他們學會一些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興趣,我請小老師範讀課文,讓學生評價,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和小夥伴共同學習,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的時間,這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

二、以讀爲本,讓書聲迴歸課堂

閱讀教學就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爲課堂的主旋律。這篇課文語言準確,應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在畫爬山虎的腳的時候,不少同學一直找不準腳的位置,我也是讓學生反覆讀相關的段落,找關鍵詞,用心去讀書。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12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觀察描寫爬山虎的精讀課文,是著名的作家葉聖陶的一篇名作。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這一課的教學給我留下了許多的思考空間,課後反思又給我許多的啓示:

一、儘量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的慾望。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找句子,並和小夥伴進行交流,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而後根據自己的理解把爬山虎的腳畫在圖上,這些地方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注重課堂教學形式的設計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對理論和實踐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特別注重課堂教學形式:運用不同的教學法。通過讀與畫,發現孩子們對爬山虎的腳的位置存在的問題,根據孩子的需求,抓住文本重點詞語,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這些方法都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激發求知慾,鋪路搭橋,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激發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三、不足之處從這節課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什麼樣子,但是,就是因爲學生沒有讀懂第三自然段,因此,有不少學生不知道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另外,學生對植物的一些知識瞭解得少,什麼是植物的莖?植物的葉柄長在什麼位置?部分學生也不清楚。孩子弄不清爬山虎的“腳”與“細絲”的關係。如果細讀第三自然段就不難發現:爬山虎的腳就是在爬山虎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小圓片”只不過是爬山虎在生長過程中,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頭上的變化。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閱讀教學的根基所在,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必不可少,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13

14年的語文教學,我執著、我熱愛。但這次“爬山虎之旅”,又使我意識到:或許我真的從沒有認真思考過:作爲語文老師,“我該教給學生什麼”。經歷過才知道,我何嘗不是在做着碌碌無爲的工作?

還好這次歷練實現了我思想上從教知識到教方法的轉變。

關於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定的:

1、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聖陶老先生堪稱楷模的人品與作品。

2、學習閱讀課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設定此教學目標是爲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一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怎樣才能體現出“實效性”?課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這節課上有所體現。語文教學,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要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在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發展上面,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課堂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鑑於此,最終呈現給大家的是這樣一堂課。我個人認爲這堂課的40分鐘是有效的,教學目標總體來說得到了落實:學生能夠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品詞析句,暢談感受;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角色置換等閱讀方法學生也得到了運用;並能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裏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了,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是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具體體現。

傳統的教育教學,課堂上老師一統天下,主動權掌握在老師手裏,老師是“告訴”者,學生是“理解”者;老師是信息的輸出者,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學生始終處於被動的狀態下“聆聽”老師的教導。

而對話則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由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一個學習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新的教學方式有兩個要素:

第一,在對文本的解讀上,師生是平等的;

第二,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關係:文本提供師生對話的資源,學生和教師通過對話,相互交換解讀文本的不同體驗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讀文本所獲得的信息和啓示。

反觀我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交流成了課堂的主流,生生互動還有待加強。此問題表現最突出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模式,比如:學生回答問題時都說:“老師,我對……深有感觸”。在這裏,我忽視了聽衆不應只有我一個,而更應該是全體學生。這樣纔有助於其他學生認真傾聽,並適時進行補充。課堂是學生的舞臺,他們纔是學習、交流的主角!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儘量地退居幕後,在學生交流時,時時輔以組織、點撥、引導、提升、歸結,以一種新型的教師角色和學生一起學習。

其次,教師的評價應能迅速捕捉學生語言表達的正誤,並有效指引學生去感悟。每一位老師都應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這樣才能遊刃於萬變的課堂之中。這種能力,首先需要教師具有應變的思維意識,還要有應變的語言儲備。思維意識我有,但我缺乏的是語言儲備。當聽到學生說從“融洽”這個詞體會到“肖復興和葉老談得很投機,他們很有共同語言”時,我多想用褒獎的話語肯定她、表揚她,可我一時之間竟找不到合適的、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話語!——我遺憾!當學生從葉老先生批改的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體會到“葉老批改得很精悍”時,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指葉老批改得簡潔、精悍。但匆忙之間我竟無言以對!——我嘆息!

最後,我們還應該確定一節課的教學側重點,不能教無鉅細,面面俱到。而應抓住一點,做精做細,力求使學生學有所獲,一課一得。

我很願意剖析自己的教學。因爲正是這些不足,才表示我的教學還有可以提高的更大的空間,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斷審視、不斷調整、不斷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

試想:如果節節語文課都關注學生的進步,堂堂語文課都有意滲透學習方法,有意培養學生對語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使我們的學生學會閱讀,假以時日,學生的進步會讓我們吃驚、會讓我們欣慰、會讓我們振奮的!因爲,那是一羣靈動的、蓬勃的、熱情的生命!

語文教學的探索之路還很遠,這次對於“語文教學實效性”的探索實踐活動,只是給我打開了一扇門,我願意磨礪自己,明晰語文教學的方向,不斷摸索,以更好地服務於我的學生!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14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啓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選編本課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通過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二是繼續練習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並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因此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能力目標:學習作者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爲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的講,灌的形式。課前,我要求孩子們去找爬山虎,仔細觀察爬山虎爬在牆上的樣子。並叫學生採集爬山虎的標本。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拿出爬山虎,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學生帶着標本上課,也有不好的一面,有好些學生上課只顧玩自己手頭上的爬山虎,有的還仔細觀察實物的葉子,蔓的顏色樣子等,沒有注意聽同學們的交流,影響了收效,這說明我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有待提高。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15

《爬山虎的腳》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講讀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清課文敘述順序,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學習本課時,我採取以疑激趣,以疑引路的方法,激發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常言道:“學貴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創新和發現均由疑而生,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於探索的精神,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因此,新課伊始,我首先引導學生讀課題質疑,當時同學們積極舉手,有的說:“我們人和動物有腳,爬山虎怎麼也有腳呀?”有的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呢?它的腳長的什麼樣的?”還有的說:“爬山虎的腳能走路嗎?”……到此,學生的學習興趣均被激發起來了,於是我提出了自學要求:“1、自讀課文,讀準生字、生詞的音。2、找一找課文從哪到哪寫了爬山虎的腳。3、帶着剛纔的問題讀課文,談談讀後的感受。”此刻,學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學習中去,朗朗的讀書聲充滿了整間教室。在自學彙報時,有的學生又提出了新的問題:“課文題目是《爬山虎的腳》爲什麼還寫它生長在什麼地方以及它的葉子呢?”針對這個問題,我首先組織同學們在小組內展開討論,我以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其間,和同學們共同尋找答案。然後採取小組彙報的形式,各組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組和組之間互相補充。最後教師根據各組彙報的情況對此問題加以總結。在彙報中有的小組說:“正因爲爬山虎它有腳,能夠往高處爬,所以才能爬到房頂上。第一自然段是告訴我們它的腳很能幹,所以要寫這部分。”有的小組說:“寫它生長在什麼地方,實際上就等於告訴我們它的腳的作用了,所以不能沒有這部分。”還有的小組說:“如果爬山虎沒有腳,它不可能爬這麼高,所以這部分也和腳有關,不能沒有。”那爲什麼要寫葉子呢?有的小組說:“正因爲爬山虎有腳,所以它的葉子才能鋪的那麼均勻。”有的小組說:“如果爬山虎沒有腳,它的葉子會堆在地上,亂成一團,所以葉子和腳也有關。”還有的小組說:“爬山虎葉子排列那麼整齊,鋪的那麼均勻,都是因爲它的腳巴在牆上,葉子的美,是爬山虎的腳帶給的,所以不能沒有這部分。”同學們的回答多麼具體,多麼的貼切。我聽了各組的彙報,深深感悟到“疑”是智慧的源泉,“疑”是創新的動力,“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深領悟到,學生就像一張白紙,那麼的純真、無瑕。我們教師好比繪畫者,恰當的引領能夠在這張白紙上繪出五彩斑斕的畫面。

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16

足足準備了幾天的課,課件、教案設計、教材分析、磨課…到現在上完了這一堂課,覺得自己有收穫也有很多不足。因爲想着既然是示範課,當然要比常規課做得更好,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目標要求的完成。對於一些環節要設計合理又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現在,我將對這一堂課做以下反思。

教材分析:《爬山虎的腳》雖然是是一篇說明文,但文章的語言非常生動,文章結構非常清晰,層次很分明,文中先後介紹了爬山虎的生長位置、葉子、以及腳的特點和它是如何爬牆。內容篇幅不長,但卻足以表現作者葉聖陶對爬山虎的喜歡與細心的觀察,同時,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教學目標中也涉及到觀察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的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容易把握課文內容,但由於孩子們的生活經歷太少,有很多的孩子沒有真正見過爬山虎,只能以各種圖片和視頻進行觀察,所以就很難有直觀的感受,在此,也爲深入學習課文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亮點:還是比較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主要以學生的“學”爲主體。同時,注重朗讀的多樣,有學生齊讀,個人讀,也有老師範讀。從讀中去感悟,也從讀中去想像,比如從寫爬山虎葉子的這一句中“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一次比一次讀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更深的感受。同時對於,過渡語的轉換也做了很多的功課,讓課堂更加連貫,學生聽來不會打斷思路。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此播放爬山虎如何爬牆的視頻以及讓學生做動作和畫圖,都進一步讓學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以及如何爬牆的,這也更體現了本節課的課程目標。

當然,也存在不足:如在討論環節,學生的討論度不夠。對於播放視頻時教師還可以進行關鍵詞的引導。除去其他的因素影響外,還要更精準的把握好節奏,控制時間。對於本課時的設計還存在對於重點內容的安排,可以在第一課時安排前面的一部分內容,後面對於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及它是如何爬牆的做重點分析。對於文中“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個地方,可以對比分析爲何不能換成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可以給學生進行分析。

在本次示範課中,我感覺自己對於課堂似乎又多了一些思考,精心備課,給學生給自己上好每一堂課,一定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更需要在課堂上更加關注學生,以學生爲主體,多引導,多啓發。其中,過渡語也是一堂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每一次課都應該認真去準備。

如何更好的讓孩子們去思考,去全身心的參與課堂?如何讓他們更有感情的去朗讀?如何讓他們積極的去討論?這一些都是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雖然未來的路很遙遠,但我始終相信,現在的我必須要踏踏實實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