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獅子和鹿》語文教學反思

《獅子和鹿》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W 次

寓言是一種用故事來寄寓道理的文學體裁,它篇幅短小,具有明顯的諷喻意義。其主題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遠喻近,借古喻今,藉此喻彼。小學語文課本中選有許多寓意深刻的寓言,搞好寓言教學對培養同學的創新思維有着重要意義。

《獅子和鹿》語文教學反思

一、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層次性,培養同學的籠統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一則著名寓言叫《盲人摸象》,說的是幾個盲人摸象時由於摸不到象的全部而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表層寓意訕笑那些一知半解便自以爲是的淺薄之徒;中層寓意是諷刺那些不知佛法的廣博精深而詡得道的臣民;深層寓意是告誡人們要克服主觀片面性,學會全面地看問題。同學對錶層寓意的理解是比較容易的,經過啓發後對中層寓意也能理解。我們如能借這類寓言,逐層誘導同學不時深入地探索其深層寓意,經常訓練,並且把這種訓練同其他內容的教學、其他相關學科的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同學從哲學的深度考慮問題,其功用就遠不止語文一門學科,也遠不止小學一段時期。

《刻舟求劍》:表層寓意是諷刺那些思想閉塞而又剛愎自用的蠢人;中層寓意是訕笑那些頑固守舊、反對革新的國君和貴族;深層寓意則是告誡人們要懂得運動與相對靜止的哲理。

對於小同學而言,這些寓言的表層寓意並不難理解,但其深層寓意的理解就很困難。這當然是正常的。實際上,勉強叫同學去背那些哲學概念也沒有必要。關鍵是,作爲語文教師,應當怎樣設法引導同學由形象思維逐步學會籠統思維,由經驗思維逐步學會理論思維,在長期訓練中逐步養成深入考慮的好習慣,並且把那些作爲人類幾千年思維結晶的哲理逐步融入自身的日常思維之中。

二、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養同學的發散思維能力

著名寓言《猴子和鱷魚》,寫鱷魚的妻子病重,要吃猴心,於是鱷魚謊稱對岸有茂密的花果,願意背猴子渡水去採摘,把猴子騙到水中央才說出本意;猴子急中生智,謊稱“心掛在樹上要回去取”,鱷魚只好背它回去取心,剛靠岸猴子便跳到樹上去了。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這則寓言有四個寓意:騙人者反而受騙;要防止得而復失;不可貪慾迷誤;邪不勝正。

一則優秀的寓言,往往就像這樣令人回味無窮。實際上,實際生活自身就是複雜的,寓言不過是實際生活的折射。現代社會愈益複雜,我們應該充沛利用寓言,切實引導同學從多種角度、多種途徑去考慮問題,去認識生活、認識社會,使同學越學越聰明。

三、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養同學的發明性思維能力

寓言《買櫝還珠》,原本就可從買方、賣方兩面進行理解,可以引導同學進行發散性思維。而這個故事自身講的是個買賣問題,可否引導同學聯繫當前市場經濟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考慮呢 ?譬如說,現代商品生產極講究包裝,那麼生產廠家能否學“楚人”包裝珍珠那樣去包裝自身的產品呢?由此動身,至少可以引出三個相關的問題:

1、商品的裝璜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審美效應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2、包裝是藝術,但包裝後的商品又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品。

3、我國勞動人民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懂得了商品包裝的辯證法,對楚人賣珠的嘲諷從反面證明了這一點。假如能經常引導同學這樣去考慮,毫無疑問,同學將會經常樂意去“發現”。

當然,“發現”也好,“想象”也好,“發明”也好,都不是胡思亂想,不能脫離寓言的基本內容而“離題萬里”。

四、利用寓言作品的多樣性,培養同學的整合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中關於狼的寓言有四篇:《一隻狼》、《狼和小羊》、《會搖尾巴的狼》、《東郭先生和狼》。這四篇的寓意,分開看,大不相同。但假如讓小同學歸納一下狼的特性,(殘暴兇惡而又不乏狡猾),這就是簡單的輻合思維訓練。

複雜一點的如《買櫝還珠》、《南轅北轍》、《我要的是葫蘆》、《掩耳盜鈴》,分開看,四篇寓意似乎大相徑庭;但合起來看卻可以說明一個一起的道理:目的和手段(或途徑)必需統一,否則將一事無成。這是從較深的層次上進行輻合思維訓練的資料。

訓練同學的整合思維,經常要引導同學異中求同。這也是一種發明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