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唐會要 > 唐會要卷三十七

唐會要卷三十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6W 次

  五禮篇目

唐會要卷三十七

武德初。朝廷草創。未遑製作。郊祀享宴。悉用隋代舊制。至貞觀初。詔中書令房元齡。祕書監魏徵。禮官學士。備考舊禮。着吉禮六十一篇。賓禮四篇。軍禮二十篇。嘉禮四十二篇。凶禮六篇。國恤禮五篇。總一百三十八篇。分爲一百卷。初。元齡與禮官建議。以爲月令蠟法。唯祭天宗。謂日月已下。近代蠟。五天帝。五人帝。五地祇。皆非古典。今併除之。神州者。國之所託。餘八州則義不相及。近代通祭九州。今唯祭皇地祇及神州。以正祀典。又皇太子入學。及太常行山陵。天子大射合朔。陳五兵於太社。農隙講武。納皇后行六禮。四孟月讀時令。天子上陵朝廟。養老於辟雍之禮。皆周隋所闕。凡增二十九條。餘並依古禮。七年正月二十四日。獻之。詔行用焉。

蘇氏曰。五禮等威。三代沿革。蓋上聖有作。情必備于吉兇。後世遵行。事豈變於文質。源清則流永。根正則苗長。我唐始基。刊定禮樂。去亡隋之繁雜。備前古之雅正。作萬代法。成四海儀。光闡皇猷。永固帝業。而修禮官不達睿旨。坐守拘忌。近移凶禮。置於末篇。斯爲妄矣。房樑公魏鄭公。庶務自殷。一心有限。雖統其事。無暇參詳。爲禮官所誤。不然者。白圭無斯玷矣。暨乎永徽之初。再修典禮。遂刪去國恤禮。以爲預凶事。非臣子之所宜言。此又乖也。且禮有天子即位。爲椑。歲一漆而藏焉。漢則三分租賦。而一奉陵寢。周漢之制。豈謬誤耶。是正禮也。且東園祕器。曾不廢於有司。國恤禮文。便謂預於凶事。何貴耳而賤目。背實而向聲。有以見敬宗義府之大妄也。

永徽二年。議者以貞觀禮未備。又詔太尉長孫無忌。中書令杜正倫。中書侍郎李義府。中書侍郎李友益。黃門侍郎劉祥道。許圉師。太子賓客許敬宗。太常少卿韋琨。太學博士史道元。符璽郎孔志約。太常博士蕭楚材。孫自覺。賀紀等。重加緝定。勒成一百三十卷。二百二十九篇。至顯慶三年正月五日。奏上之。高宗自爲之序。詔中外頒行焉。(初。五禮儀注。自前代相沿。吉凶備舉。蕭楚材孔志約。以國恤禮爲預凶事。非臣子之宜言。敬宗義府深然之。於是刪而定之。其時以許敬宗李義府用事。其所損益。多涉希旨。學者紛議。以爲不及貞觀禮。)至上元三年二月。敕五禮行用已久。並依貞觀年禮爲定。至儀鳳二年八月。又詔。顯慶已來新修禮。多不師古。其五禮並宜依周禮行事。(自是。禮司益無憑。每有大事。皆參會古今禮文。臨時撰定。)

開元十年。詔國子司業韋絛。爲禮儀使。專掌五禮。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巖。疏請撰禮記。削去舊文。而以今事編之。詔付集賢院學士詳議。右丞相張說奏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爲歷代不刊之典。今去聖久遠。恐難改易。今之五禮儀注。貞觀顯慶。兩度所修。前後頗有不同。其中或未折衷。望與學士等更討論古今。刪改行用。制從之。初令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銳。太常博士施敬本等檢撰。歷年不就。說卒後。蕭嵩代爲集賢學士。始奏起居舍人王邱。撰成一百五十卷。名曰大唐開元禮。二十九年九月。頒所司行用焉。

元和十三年八月。禮官王彥威。集開元二十一年已後。至元和十三年。五禮裁製敕格。爲曲臺新禮。上疏曰。臣聞禮之所始。及損益之文。佈於前書。不敢悉數。開元中。命禮官大臣。改撰新禮。五禮之儀始備。又按自開元二十一年已後。迄於聖朝。垂九十餘年矣。法通沿革。禮有廢興。或後敕已更裁成。或當寺別稟詔命。貴從權變。以就便宜。又國家每有禮儀大事。則命禮官博士。約舊爲之損益。修撰儀注。以合時變。然後宣行。即臣今所集開元以後。至元和十三年。奏定儀制。不惟與古禮有異。與開元儀禮已自不同矣。又檢修禮官故事。每詳定儀制訖。則約文爲之禮科。以移責於百司。又約之以供備。然後禮事畢舉。禮科者。名數之總。與儀注相扶而行者也。闕一不可。臣今所集。備禮科之單復。具供給之司存。欲使謁者贊引之徒。官長闢除之吏。開卷盡在。按文易徵。其它五禮之儀式。或舊儀所不載。而與新創不同者。莫不次第編錄。竊以聖朝典禮。於元和中集錄。又曲臺者。實禮之義疏。故名曰元和曲臺新禮。並目錄勒成三十卷。謹詣光順門奉表以聞。伏乞裁下。從之。

  禮儀使

高祖禪代之際。溫大雅與竇威陳叔達。參定禮儀。自後至開元初。參定禮儀者。並不入銜。無由檢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