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唐會要 > 唐會要卷五十四

唐會要卷五十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省號上

唐會要卷五十四

門下省

武德初。因隋舊制。爲門下省。龍朔二年二月四日。改爲東臺。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改爲門下省。光宅元年九月。改爲鸞臺。神龍元年二月四日。改爲門下省。開元元年十二月一日。改爲黃門省。五年九月六日。仍改門下省。至今不改。

中書省

武德元年。因隋舊制。曰內書省。三年三月十日。改爲中書省。龍朔二年。改爲西臺。咸亨初。復爲中書省。光宅元年。改爲鳳閣。神龍中。復爲中書省。開元元年。改爲紫微省。五年。復爲中書省。故事。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冊書。立後建嫡。封樹藩屏。寵命尊賢。臨軒備禮則用之。二曰制書。行大賞罰。授大官爵。釐革舊政。赦宥降恩則用之。三曰慰勞制書。褒賢贊能。勸勉勤勞則用之。四曰發敕。謂御畫發敕日也。增減官員。廢置州縣。徵發兵馬。除免官爵。授六品以下官。處流以下罪。用庫物五百段。錢二百千。倉糧五百石。奴婢二十人。馬五十匹。牛五十頭。羊五百口以上。則用之。五曰敕旨。謂百司承旨。而爲程序。奏事請施行者。六曰論事敕書。慰諭公卿。誡約臣下。則用之。七曰敕牒。隨事承旨。不易舊典。則用之也。皆宣署申覆而施行焉。舊制。冊書詔敕。總名曰詔。天授元年。避諱改詔曰制。凡下之通於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謂祭祀之支度國用。授六品以下官。斷流以下罪。及除免官爵者。併爲奏抄。二曰奏彈。謂御史糾劾百司不法之事也。三曰露布。謂諸軍破賊。申尚書兵部而聞奏焉。四曰議。謂朝之疑事。下公卿議。理有異同。奏而裁之。五曰表。六曰狀。皆省署申覆而施行焉。覆奏畫可訖。留門下省爲案。更寫一通。侍中注制可印署訖。送尚書省施行者。武德三年。高祖嘗有敕。而中書門下不時宣行。高祖責其遲由。內史令蕭瑀曰。臣大業之日。見內史宣敕。或前後相乖者。百司行之。不知何所承用。所謂易雖在前。難必在後。臣在中書日久。備見其事。今皇階初構。事涉安危。若遠方有疑。恐失機會。比每授一敕。臣必審勘。使與前敕不相乖背者。始敢宣行。遲晚之愆。實由於此。高祖曰。卿能用心若此。我有何憂。

貞觀元年。上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詔敕如有不便。皆須執論。比來唯覺阿旨順情。唯唯相尚。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若唯署敕文書而已。人誰不堪。何須簡擇。以相委付。自今已後。詔敕疑有不穩。必須執之。

聖歷三年四月三日。敕賜物。中書門下省官。正三品準二品。四品準三品。

其年四月三日敕。應賜外國物者。宜令中書具錄賜物色目。附入敕函內。

龍三年二月敕。諸色理訴。兼抑論內狀。出付中書。應制敕處分者。留爲商量。自餘並封本狀。牒送所司處分。

景龍三年八月九日敕。應酬功賞賜。須依格式。格式無文。然後比例。其制敕不言自今已後及永爲例程者。不得攀引爲例。

開元七年八月十日敕。中書門下廚雜料。破用外。有餘宜分收。

十三年十月。始用黃麻紙寫詔。至上元三年閏三月。詔制敕並用黃麻紙。

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敕。加階入三品。並授官及勳封甲。並諸色闕等進畫。出至門下省重加詳覆。有駁正者。便即落下墨塗訖。仍於甲上具注事由。並牒中書省。

二十一年閏三月十三日敕。每月當番武官。番滿日過中書門下。

天寶八載七月。中書門下奏。比來諸司使及諸郡並諸軍。應緣奏事。或有請中書門下商量處分者。凡所陳奏。皆斷自天心。在於臣下。但宣行制敕。既奏之內。則不合別請商量。乃承前因循。有此乖越。自今已後。應奏事一切。更不合請付中書門下。如有奏達。聽進止。敕旨。從之。

幹元三年四月二十六日敕。諸司使。諸州府。進奏文狀。應合宣行三紙已上。皆自寫宣付四本。中書省宣過。中書省將兩本與門下省。

寶應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內外六品以下正員。自今已後。差主事一人。令史四人專知。至建中三年閏正月十八日。中書門下奏。準貞觀故事。京常參官及外官五品已上。每有除拜。中書門下皆立簿書。謂之具員。取其年課。以爲遷授。此國之大經也。自艱難已來。此法遂廢。垂將三十載。伏望自大曆十四年已來。量署具員。據前資見任員。量與改轉。從今已後。刺史四考。郎中起居侍御史各兩考。餘官各三考。與轉。其升進黜退。並準故事處分。仍下天下州縣審勘。責前資見任其鄉貫歷任官諱同一狀中書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