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九年級試題 > 九年級語文測試質量分析範文

九年級語文測試質量分析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一。試卷分析

九年級語文測試質量分析範文

這份質檢試卷導向性極強,延續了漳州中考語文卷歷年來的特色,結構簡約,題量適中,難易適中,兼顧不同層次層次水平和不同發展狀態的學生。命題者在設計試題時,關注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試題講究科學性,題型呈現多樣性,充分發揮不同類型試題的不同功能,充分體現課改精神。

第1題是背默題,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學生書寫不夠認真,出現錯別字;或是上下句背誦與相近的詩混淆。

第2題名著閱讀,分值5分,平均分3.5分。學生對名著內容掌握得不夠深入。

第3題,圖表轉換題,分傎3分,平均分2分。失分的原因是學生沒有認真審題,一大部分學生只對圖作簡要的說明,而不是根據題目的要求。

第5—9題,是文言文閱讀。第5、6、7題學生因對課文理解不夠或審題失誤而失分。第10題失分主要是因爲學生語言表達不夠簡潔,通順。

第11—15題,說明文閱讀,第11題學生完成得比較好,學生能根據文本搜索有效的信息回答問題;第13題失分的原因是對文本理解不夠,對說明文閱讀的思路不清,對說明方法理解失誤;第15題啓示的內容沒有結合文本,一是大部分學生是架空分析,二是語言組織能力不強,重複的語句比較多,三是一小部分學生出現病句。

第16-21題,記敘文閱讀。第16題部分學生不懂得從原文中找關鍵詞加以理解,有的.學生是自己概括,但不符合題意。

第19題學生能大致理解先交還空包後交還飄揚的意思,但大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其作法的真正的用意,部分學生因表達能力欠缺而失言。

第21題大多數學生都能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作答,但部分學生會刪減語句有的甚至抄寫一整段內容,因卷面不整潔而失分。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1)審題不認真。部分學生選擇半命題作文,“我沒有學會—”要求寫的是記敘文,但卻寫成了議論文。

(2)文體不清。就是記敘文和議論文相混淆,特別是寫一事一議和夾敘夾議的議論文,大多數學生都是寫成了記敘文。

(3)寫記敘文的學生,大部分都沒有寫具體一件事,寫好一個人,即寫記敘文缺少具體描寫。寫議論文的學生,大部分因中心論點不明確,論證過程不清晰。

(4)材料選擇。寫作材料大部分學生是編造的,缺乏真實性,無法體現真情實感,論據尤其是事實論據不夠典型,也就無法有力的證明中心論點。

(5)書寫不夠工整,卷面不夠簡潔。

二。試卷反映的問題

1、漢字書寫不規範、不美觀。

2、基礎知識掌握不牢。

3、提煉和概括能力較弱。

4、文章的整體把握和深層探究能力有待加強。

5、語言規範有效的表達欠訓練。

6、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不高。

7、作文文體感差。

三。中考衝刺階段複習建議

1。迴歸課本,夯實基礎。鞏固默寫,加強積累。

(1)重點落實重點篇目的主要內容,重點語句、精彩語句,文體常識的複習;文言文實詞(古今意義詞、通假字、一詞多義)檢查落實。

(2)梳理七部名著的主要內容及人物分析,故事情節的主要過程。

2。加大課外閱讀的訓練力度,更新理念,明確考點,精密分析,規範答題。

(1)加強對五種表達方式的訓練,分清五種表達方式的特點。明確中心論點句式特點:是完整的陳述句,語言簡潔扼要,意思完整。

(2)加強現代文閱讀訓練,在模擬訓練中要善於發現學生在答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學生學會利用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回答問題。

(3)規範語言

這裏所談的規範語言指的是規範學生的答題語言,這是中考閱讀中最爲薄弱的一環,應針對概括題、想象題、品析題等不同題型,指導他們組織答題語言,讓學生套用一定的模式進行答題。

3、拓寬專項寫作的覆蓋面,一題多寫,取材要廣,構思要巧,內容要全,立意要新。

加強對作文文體訓練,讓學生選擇好自己擅長的文體來寫作,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材料的選擇要儘可能地選擇生活中經歷過的事,編造也要在生活素材上進行再創造。

4、找準方向複習。

複習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補缺補漏,一定要明確學生缺的是什麼?漏在何處?教師準備用什麼有效的辦法來補缺補漏。我們要認真、細緻、全面地分析中考說明,分析市質檢試卷,篩選相關信息,準確把握命題走向。從試卷選材的風格,題型的變化,考察的角度,考點的分佈這些方面着手,甚至於可關注高考命題的趨勢,因爲高考的走向往往影響着中考的走向。我們只有找準方向,分清主次輕重,才能科學規劃複習方案,做好重錘還是輕敲的選擇,避免平均用力,費時低效,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5。 精選精練

我們分析中考走向,找準複習方向,就是爲精選精練做準備。最後階段的複習,最忌鬍子眉毛一把抓。訓練不在多,而在於精。我們要選擇命題者比較鍾情的那一類風格的材料進行訓練;我們要針對有可能出現的新題型,進行模擬訓練和指導;我們還可藉助手上已有的資料,以出題者的慣用角度,進行重新擬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訓練時不在量的多少,要最大程度地涵蓋考點,要儘可能多地涉及考察角度,要起到以一當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