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現代文閱讀主題讀寫訓練之寓言明理

現代文閱讀主題讀寫訓練之寓言明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主題說明

現代文閱讀主題讀寫訓練之寓言明理

寓言是用假託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達到勸誡、教育或諷刺目的的文學體裁。

在我們的童年,幾乎人人都讀寓言,寓言伴隨我們一路成長。短小精悍的寓言蘊涵着深刻的哲理,讓我們產生無窮的思索;精巧玲瓏的寓言採用想象誇張的手法,讓我們感受到生趣盎然;寓言就像那小小的蜂房,讓我們聆聽動人的淺吟低唱,品味甜蜜芬芳,領會微言大義。近年來,以寓言爲新材料作文命題的形式在高考中也時有體現,可以說寓言與我們的成長、生活、學習息息相關。

寓言的結構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的結構大體上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有開頭、主體部分、結尾,講究鳳頭、豬肚(或熊腰)、豹尾,意思是開頭要引人入勝,主體部分要豐滿厚實,結尾部分要響亮有力。還要講究起承轉合,講究前後呼應,講究情節安排適當等等。這些,是一切文學體裁都要注意和講究的。本篇中,我只着重講寓言與其他文學體裁的結構有所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寓言的結構特點。

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說:一個寓言可以分爲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敘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這種說法,可以說是寓言的基本結構的最簡明的概括。

早期的寓言以及在寓言發展的較長曆史時期中,大部分寓言在結構上是分爲故事和教訓(寓意、哲理性)兩部分的。特別是伊索寓言,把教訓寫在寓言的結尾部分,幾乎每篇寓言都是這樣的結構,如:

螞蟻和蟬

冬天,螞蟻翻曬受潮的糧食,一隻飢餓的蟬向他乞討。螞蟻對蟬說:你爲什麼不在夏天存點糧食呢?蟬回答說:那時我在唱悅耳的歌曲,沒有工夫。螞蟻笑着說:如果你夏天吹簫,冬天就去跳舞吧!

這故事是說,凡事都要預先有準備,才能防患於未然。(羅念生等譯《伊索寓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我國先秦寓言雖然在結構上大部分也分爲故事和教訓(寓意、哲理性)兩部分,教訓(寓意、哲理性)一般也多在寓言的結尾部分,但先秦寓言表達教訓(寓意、哲理性)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同《伊索寓言》一樣,將教訓(寓意、哲理性)寫在寓言的結尾部分。如:

苛政猛於虎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爲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禮記檀弓下》)

這裏,與《伊索寓言》稍有不同。《伊索寓言》中,教訓的話,多是由作者直接說出的;這篇寓言中,教訓的話,是由寓言中的人物說出的。由於孔子有很高的名聲,由孔子說出寓言中的教訓,其效果比作者直接說出更大。這就是所謂寓言(借重他人之言),是先秦寓言中常用的手法。

2.寓言的結尾沒有教訓的`話語,其結尾部分另有一段話或幾句話對故事的重要情節或結局進行評論。如:

五十步笑百步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戈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後止,或百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這篇寓言結尾的評論是寫在故事中人物的對話裏的。由作者直接將自己的評論寫在故事結尾的更多,如《呂氏春秋察今》中的刻舟求劍結尾處對故事情節和結局的評論就是作者自己直接作出的。

3.寓言的結尾沒有教訓的話語,而另有表明寓言故事結局的情節,如:

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

公孫丑上》)

在寓言的結尾、開頭說明寓意或利用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對話、評論說明寓意,有的理論著作稱之爲點題。題是指主題或題旨,點題就是點明主題或題旨,也就是點明寓意。這裏說的先秦寓言的三種表達寓意的形式,也可以說是三種點題的方法。

先秦寓言及其以後寓言的發展突破了把寓言的結構分爲故事和教訓(寓意、哲理性)兩部分的框架,這就是寓意完全蘊涵在故事之中,寓言結構中沒有單獨的教訓部分。寓意和故事情節密不可分,通過故事的表達,矛盾的展開和解決,寓意自然地流露了出來,或可以使讀者思而得之。寓意和故事情節結合得越緊密、越巧妙,寓言的藝術性就越高。

現在寫寓言,要不要在結尾專寫教訓(寓意、哲理性),要看結尾表達的教訓(寓意、哲理性)能不能對全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可以寫;否則就不寫。

【賞析】這篇文章沒有談寓言的教化功能,也沒有重點談寓言的表現手法,單單談寓言的結構,切入口小,談得十分深入透徹,幾乎將寓言可能出現的結構一網打盡。我們讀完這篇文章,獲得了下列寶貴的知識:教訓(寓意、哲理性),寫在寓言的結尾部分寓言的結尾沒有教訓的話語,其結尾部分另有一段話或幾句話對故事的重要情節或結局進行評論寓言的結尾沒有教訓的話語,而另有表明寓言故事結局的情節。難能可貴的是,這篇文章是一篇嚴謹的學術論文,但並不拿腔拿調,而是語帶親切,所言之理入耳入心,對我們閱讀和寫作寓言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