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情繫火盆散文

情繫火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撫摸童年歲月,最溫暖的記憶便是火盆了。

情繫火盆散文

說起火盆,農村長大的北方人一般都不陌生。就是去石塘或溝邊挖些紅色的黏土,挑出石子和沙礫,再摻些碎麻,和成幹稀適中的泥團備用。然後,找一個大小適中的漆盆做模具。沿着倒扣的漆盆,於底部開始,用黏泥一點一點拍制。爲了防止火盆在使用時炭火過熱,燙壞炕蓆,盆底,一般會做的較厚並且拍一層沿出來。

製作火盆一般要分兩步完成。做好火盆底部後,依次向下,盆體厚度大約保持在2公分左右。這樣做出來的火盆,即堅固又保溫。在進行到一多半時,停下來,放上一夜,讓“半成品”稍加凝固,然後將倒置的泥活正面朝上,取出模具,進行收口兒。當整個泥盆都大半乾時,用手蘸水均勻塗抹盆體外部,再以一個圓形的瓶子從火盆的沿口開始,輕輕碾壓、趕光、直至光澤出現。這樣處理過後,再將其移至通風處陰乾。如有裂紋,再以相同方法繼續趕壓,直到整個泥盆徹底乾透。一個盆口向裏收着、光潔如藝術品般的紅泥火盆便做好了。

在我童年的時候,冬天特別冷。早晨起來,窗玻璃上凍有挺厚一層白霜。爲了取暖,東北農村每家都會於飯熟後,將竈膛裏炙人的炭火兒輕輕扒出來,裝入火盆,再用火板壓實,放回炕上。這一天的'取暖就全靠它了。

晚上,圍着火盆,點燃一支蠟燭,或擊掌遊戲,或聽姐姐讀《高玉寶的故事》,或有鄰居串門、拉拉家常。雖沒有現在的電視或電玩,然,憑着一個小小的火盆,依然能活躍生活氣氛,融洽鄰里關係。用不着過多的寒暄,一句“脫鞋,上炕裏,坐火盆這烤烤”,便足以讓鄰里的關係拉近許多。

火盆帶給我的記憶永遠都是溫馨、幸福的。

當調皮的我們於大冬天裏用葫蘆做成的水瓢在水缸撈出一冰塊,然後放入口中,咯嘣咯嘣嚼着,凍得嘴角發紫,在室外瘋夠了,絲絲哈哈,帶着一身涼氣跑進屋裏,趕緊到火盆邊烤一烤手,感受一番火盆帶來的溫暖,那真是一種無以言說的享受!當我們將一雙雙皸裂的小手塗上一層蛤蜊油,然後試探着齊刷刷平伸向火盆中央,那種被燻烤得暖暖的癢癢的微痛感覺,真叫一個舒服!偶爾,晚飯後母親還會犒賞似的,沏上兩碗糖精水給我們,就更美了。這邊,好奇地觀看着透明的甜蜜晶體在熱水裏漸漸融化,那邊,火盆邊上的母親用剛剛卷好的旱菸輕輕撥去火盆裏面的浮灰,然後彎腰靠近,再用力吸吮。瞬間,由火盆裏輻射出的一閃一閃的光焰,有節奏地把亮光散佈到房間的四隅,映照着母親溫婉、慈祥的臉龐,彷彿一幅美麗的剪影,安靜、閒適。

大人外出,火盆更是派上了大用場。我們會抓緊時間,拿出一穗苞米,邊搓邊往火盆裏扔去。隨着一聲聲劈啪作響以及苞米粒被燒糊而升起的嫋嫋煙霧,馬上來個兩手開弓,實施緊急“搶救”。“絲絲哈哈”中,搶出的爆米花被徑直摜在炕上,不等涼透,便已落入了腹中。吃夠了爆米花,又將一個個小紅薯和土豆埋進火盆裏。僅一會工夫,就聽“騰”的一聲,隨着飄升的香味,一股煙塵隨之蔓延,香糯的土豆便燒好了,不待涼氣,便大口吃將起來。過了一些時候,烤紅薯的香味從炭灰的縫隙中鑽了出來,口水在舌尖和齒縫間肆意涌動着。我們趕緊將紅薯扒了出來,放在手上,“嘶嘶”地對着紅薯吹着氣,從左手顛到右手,再從右手顛到左手,稍冷後剝開黑乎乎的皮,裏面的紅薯就像一顆蛋黃,輕輕咬一口,一縷幽香在舌間蔓延。在當年,土豆和紅薯成了我們最美味的食物,滋養了我們的童年歲月。

經過這樣一番折騰,原本一盆炙人的炭火基本蝕耗殆盡了,而留給我們的卻是一天溫馨、美好的回憶。

所有經火盆燒過的食物中,給我記憶最深的,是在後山佟姓姑奶家吃的燒餃子。即將涼透的熟餃子埋入火盆炭灰中,然後用火板給壓實了。五分鐘過後,輕輕地扒拉出來,撣去餃子表面的浮灰,便可食用了。現在想來,當年,那香噴噴、油汪汪帶着糊咖的酸菜肉餃兒,還直咽口水呢!

小小的火盆,它記錄着我快樂的童年時光。小小的火盆,看上去雖很笨拙,土裏土氣的,可它憑着自己的一腔火熱的情懷,給我們家增添了許多溫暖,給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無窮無盡的樂趣!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住上了樓房,安上了暖氣爐子,即暖和又幹淨。但是,豐富的是物質,淡漠的是口味,模糊的是季節。火盆,溫暖着我兒時的記憶,溫暖着遠去的歲月。在這個寒風刺骨的冬日裏想起它,心裏依然暖烘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