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鞋匠的兒子》說課稿以及評課稿

《鞋匠的兒子》說課稿以及評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鞋匠的兒子》說課稿】

《鞋匠的兒子》說課稿以及評課稿

 一、說教材

本文是新課程標準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1課。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通過一詳一略的兩件具體的事例,在事例中抓住了對人物語言的細節描寫,敘述了兩度當選爲美國總統的林肯,雖然出身貧寒,但面對態度傲慢,自恃上流社會的所謂“優越的人”的嘲諷,憑自己的智慧與寬容,捍衛了尊嚴,贏得了大家的信任和愛戴。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當林肯成爲美國總統時,那些上流社會的人,都有點尷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寫林肯面對參議員的嘲笑,以他出類拔萃的才華,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寫林肯堅定地反對國家分裂,領導人民維護了國家統一。

在這一課中,作者寫得最多的是人物的語言。要想品讀林肯,那麼就勢必抓住這幾處對人物語言的刻畫。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文本去感悟人物形象

  二、說教法

1.緊扣題目

以文章的題目《鞋匠的兒子》爲着眼點,感悟林肯的人格魅力。林肯是一個鞋匠的兒子,而參議員又是以此來羞辱林肯,但林肯也是對“鞋匠的兒子”這一話題展開他精彩的演講,使得“鞋匠的兒子”這一名詞賦予了更深層的含義即“平等”這一概念。

2.抓住主線

課文是一片寫人的文章,在刻畫人物形象時,通常的寫作手法是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進行細緻描寫。而本課主要抓住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突現人物的精神風貌,人格魅力。

在教學中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講辭進行研讀感悟是重點,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層的內涵是關鍵,看似平淡普通的語句,卻蘊含着深刻的哲理,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只是那樸實的話語,只有從中讀出人物的內心,才能讀出人物的神來,真正讀出人物的魅力所在。

因此在教授時,層層推進,讓學生抓住林肯的語言,逐句進行探討。比如:三個“永遠”,多次提及父親與修鞋等。讓學生對林肯有了實質性的瞭解,體會他深深地愛着父親,深深地愛着人民,深深地愛着國家,不僅是鞋匠的兒子,還是美國人民的兒子,把林肯的平民思想與人格魅力完美統一起來。

3.藉助輔線

刻畫人物上,有時從側面也能烘托處人物的形象。本課,參議員對林肯的態度發生戲劇性變化的線索“尷尬——羞辱——大笑——靜默——讚歎”也是文章的重點。

在教授時,首先質疑:林肯究竟發表了怎樣的演說,使得他們的態度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其次,通過參議員們逐步的態度變化的過程,使林肯這一人物形象逐漸豐滿。

  三、說學法

1.以讀促情

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學會閱讀和發展語言,那最佳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讀,熟讀。反覆讀,也就是說,課文“典範”是憑藉,閱讀實踐是根本,以課文爲憑藉,以讀書活動爲根本的外部語文信息的加工內化過程。教師要不斷創造機會,採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充分讀書,讀而不厭,讀中理解。通過反覆朗讀,每次讀都有新的體會,從而感受文章內在的思想。

2.以思爲重

純粹的以讀爲讀不是重點,在朗讀中應加入自己的思想。只有思考探索,纔能有所得,對課文理解更加深刻。因此,在學習課文時,學生應積極進行思考。比如:林肯三次語言中,都提到自己的父親,並表示自己不如父親。三次所說的是否都是一個意思,那這樣又何必多次說明呢;他爲什麼不以鞋匠的兒子爲恥呢?等問題。都是把握文章的重要問題,只有通過思考,才能真正意義上去理解林肯這一人物形象。

 【《鞋匠的兒子》評課稿】

《鞋匠的兒子》一文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鞋匠與總統》,改編後的文章刪除了佛教六祖慧能的故事及揭示中心的兩段話,增加了最後一部分林肯的演講。無論是原文還是課文,突出的都是林肯的形象,表現的都是林肯高超的語言藝術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今天,聽了焦春秀老師的研究課,受益匪淺,給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善於引導學生閱讀文本,體驗文本。在教學林肯的第一次講話時,師提問“通過朗讀,你瞭解了什麼?”在學生讀了林肯的第三次講話時,師提問“能讀出什麼來?”引導學生零距離地觸摸、品味、揣摩人物語言,讓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這一舉措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閱讀是本節課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者重點抓住林肯的演講辭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二、能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內心和言行。在分步學完林肯的演講後,楊老師又讓學生整體讀演講辭,去解讀林肯這個人物,學生自由表達,並把領悟到林肯的什麼品質寫到黑板上,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不斷豐滿起來,在語言文字的背後,學生感悟到了一位寬容、仁愛、謙和、自信的林肯,學生就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縱觀整堂課,老師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讓學生暢遊在自主閱讀、自我感悟、自我構建的空間裏。聽、說、讀、寫、思等能力訓練到位紮實,把感悟語言和體會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在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學習積累和運用語言。內容簡約,程序簡化,方法簡便,呈現出本色語文的特質。課堂成了真正意義上學生的舞臺。

三、善抓課文的主線,全面鋪開教學。讓學生讀文,在文中找出議員們態度發生變化的詞句。這個問題的設計覆蓋面大、穿透力強,導出議員們由“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讚歎”這一心態變化的線索,拎出了課文的主線,並以此爲切入點,全面鋪開教學……在本課的教學中,楊老師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進行換位思考,因而文本的語言就會自然地流入學生的內心。①在指導朗讀議員羞辱林肯的話語時,師描述:“假如你就是上流社會優越的議員,你面對的是鞋匠的兒子,你會怎說?”②“面對議員的羞辱,假如你是當時的林肯,你會怎麼做?”③“如果你是參議員,聽了林肯的演講辭,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內心和言行,人物形象就會立在學生心中,在語言文字的背後,學生就會看到一羣傲慢的參議員和一位處亂不驚、寬宏大度、才思敏捷的林肯。當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就會在感受與體驗中與文本及其作者產生情感的溝通、心靈的問答、和意識的遇合。所以,課文言語所負載的思想與情感、心靈與生命、精神與靈魂在對話、交流、溝通中復活了;人物偉大的人格魅力也就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上課更是如此。焦春秀老師的這一課是在精心準備的基礎上完成的,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處細節都精心打磨、研習,融集體之智慧,備課組濃厚的研討氛圍感染着我,帶動着每位老師的成長提高、敬業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