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第六冊《狼和鹿》教後反思「四篇」

蘇教版第六冊《狼和鹿》教後反思「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蘇教版第六冊《狼和鹿》教後反思之一

20世紀末,美國一管理學會組織來自許多部門的知名專家探討生存於21世紀的公民應該具備哪些技能,他們找到了22條技能,其中理解數據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而《狼和鹿》這篇文章,其實可以從理解數據入手,藉助母語教學,初步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課文中所用的數據有:

蘇教版第六冊《狼和鹿》教後反思「四篇」

1、時間上的數據有:一是一百多年以前(這個數據的意思是什麼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後,應該明白這個時候凱巴伯森林還是非常美的,那就是課文第一段的內容);二是25年(這是第二段的內容,25年指的是當地居民恨透了狼,用槍打狼25年);三是兩個冬天(這個時間就是兩年的意思,但這個兩年不同尋常,因爲兩年就死去了六萬只鹿);四是1942年(這個數據的意思是這一年,凱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隻病鹿)。把這三個數據放在一起,反覆閱讀課文,學生理解了這三個時間,其實也能夠理解課文中的重要信息。

2、鹿的數據有:一是四千只鹿(這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中鹿的數量,這個數量是最適合這個森林的鹿的數據,是健康的鹿的數量。我想這個意思,反覆閱讀課文,孩子們也能理解);二是十萬只(這是當地居民槍殺25年狼後,鹿迅速增長的量,這個量是非常大的,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表面看這個數據很具體,其實也比較模糊,教學中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想像這個數據,通過打比方的方式讓學生認識這個數據);三是六萬只(這是凱巴伯森林成爲鹿的王國後,達到十萬只,僅僅兩年死去的數量。爲什麼會死這麼多?學生閱讀第三與第四自然段一定能夠明白的,當然這個數據與時間數據兩個冬天的意義的理解,也就是理解了課文最本質的東西。所以,這兩個數據找到後,理解了,教學重點也算完成了);四是八千隻(這八千隻鹿不是原來的.那四千只鹿,都是病鹿。理解這一點,學生也能夠清楚原來的那四千只鹿是健康的。這個數據也告訴我們當地居民槍殺狼是不對的,這是槍殺狼的結果)。

3、關於狼的數據:只有六千多隻(這個數據什麼意思?一是凱巴伯森林最適合的狼的數量是六千多隻,二是這個森林中鹿與狼的比是四千多比六千多,三是通讀課文後讓人懷念這六千多隻狼,四是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看出當地居民是非常殘忍的,如果將其與25年聯繫起來,更能看出許多問題)。

三組數據不是孤立的,是互相聯繫着的,這種聯繫只有通過熟讀課文,學生才能把這些聯繫建立起來。建立起這些聯繫,纔有利於學生理解狼與鹿的關係,纔有利於學生懂得什麼是生態平衡。才能理解課文中“功臣”與“禍首”的意思,特別是雙引號所表達的意思。而數據讀懂了,課文第五題:“聯繫生活實際,說說你讀了這篇課文的感想”,回答起來才能更具體,學生才能更明白。

  蘇教版第六冊《狼和鹿》教後反思之二

《狼和鹿》是一個關於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爲了保護鹿羣,捕殺兇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饑荒、疾病流行。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課文層次清楚,寓自然科學知識於生動的故事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與認知活動。教學時,抓住人們捕殺狼前後的現象和動物之間數量的變化進行對比,從比較中探究、感悟,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爲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品讀感悟。

在本課教學時,我採用了多種閱讀方式,有默讀、引讀、指名讀、齊讀、對比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人類恨狼之切,感悟鹿羣前後的變化,感悟森林狀態的前後變化,從而體會到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象的災難。

二、巧用對比

在本課教學時,我還充分利用鮮明的對比——鹿羣前後變化的對比、森林狀態前後變化的對比、數據的對比以及圖片的對比讓學生去感悟破壞生態平衡所帶來的惡果。

三、角色轉換

在本課教學時,我還讓學生多次擔任當地居民的角色,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對人類的行爲進行反思,從中感悟到人類確實是好心辦了壞事,破壞了生態平衡,從而讓學生明白尊重生態平衡、維護生態平衡是多麼的重要。

一堂課下來,我發現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不但明白了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還提出瞭如何改善凱巴伯森林的現狀,讓在座的聽課老師讚不絕口。

  蘇教版第六冊《狼和鹿》教後反思之三

在設計《狼和鹿》的課堂教學時,抓住一條生物鏈:狼——鹿——綠色植物,解讀教材。通過人類捕殺狼前後狼的變化,鹿的變化,森林的變化的比較,品讀課文,讓學生明白這樣的道理:自然界中存在生態平衡,不能隨意破壞。

從課堂的實際情況看,我的教態很不自然,語言很理論化缺乏趣味性,不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再者就是我設計的問題不能做到深入淺出,沒有階梯性,綜上使得整個課堂死沉刻板,學生的參與度不夠,課堂氣氛不活躍。雖然《狼和鹿》這篇課文的整個基調應該是比較沉重的,但讓明白這種沉重的過程應該是充滿趣味的,我在這一方面的設計很失敗。

從解讀教材的情況看,課文的解讀還不夠,我僅僅考慮到狼被捕殺前後鹿的變化,森林的變化,忽略了文本的拓展性,其實還有一個更爲重要的變化,那就是人類的行爲變化。學生若能說出這個變化那麼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就更到位了。因此我想再設計這樣一個環節:

拓展延伸:同學們,這一切的災禍都是人類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的,再過幾年之後噹噹地居民看到眼前這荒蕪的森林他們的心情會怎樣呢?請同學們再一起讀一讀課題。當人類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時,爲了挽回一切,他們應該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希望凱巴伯森林變回原來的樣子嗎?幫當地居民想想辦法吧!(生自由討論,交流結果)

  蘇教版第六冊《狼和鹿》教後反思之四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雖不是童話故事,但由於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而課文以反映社會生活爲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談兩種動物的特點,說一說自己印象中的鹿和狼,再由此導入課題,激發學生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接着,出示閱讀提示,讓學生根據提示自學自悟,將感受深的句子和不懂的畫出後,又引導學生在“100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和25年後的凱巴伯森林”、“鹿數量上的變化”、“兇惡的狼保護林,而可愛的鹿破壞林”這三者存在什麼聯繫,畫出關係圖。然後進入教學的探究過程,理解課文句子

“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人們必須尊重這種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中的相互關係。”接着再出示質疑問題“爲什麼人們必須尊重這種動物乃至整個生物界中的相互關係。破壞會怎樣?”從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昔日森林和現在森林、鹿羣前後變化的句子。創造情景讓學生想象從整體同時也點出本課一個特色:對比手法。最後,談談發生在身邊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使課堂內容能以延伸。

當然,這堂課也有一些遺憾,以下就這節課中的不足談一談。

首先是朗讀,引導昔日森林與現在森林對比時分角色讀,可學生沒有讀出語氣來,如果教師在之前加以引導學生也許會讀的好。 在自學自悟中,讓學生抓住了鹿、狼、森林三個關鍵詞,由詞來帶動課文的理解,體會,感覺有些詞講得很到位,學生也都理解了,但是畫起之間關係圖時花的時間長,拖慢了教學進度,乃至教學時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不足。

此外,我在課上的提問過多過細,不利於學生對文章的品讀,而忽略了文字本身,我的提問初衷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而服務於朗讀,自讀自悟,但結果並不明顯。

這一節課留給自己的反思很多,爭取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