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泉城》教後反思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泉城》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泉城》教後反思一

課文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寫珍珠泉抓住它的神奇,五龍潭則體現其泉多的特點,黑虎泉展示了它的氣勢大,趵突泉則詳細地介紹它的面積大、池水清及泉的美。作者用詞準確,描繪得相當細緻:一個“涌”字彷彿讓讀者感受到珍珠泉水流得相對少而急;“匯注”則是說泉水從幾個方向流入“噴吐”則是強調泉水流量多流勢猛。“冒”則讓人感受到泉水多而緩。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泉城》教後反思

那麼,如何讓學生體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呢?課上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但對學生而言,還是很難區別,比如:在比較“涌”與“冒”時,學生認識到二者意思接近,但對於二者區別卻不清楚。於是我提出“這兩個詞可以互換嗎?”學生衆說紛紜。我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通過比較,學生從“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感受到珍珠泉水流相對少而急用“涌”,而用“冒”是因爲趵突泉泉水多而緩。在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讀,豐富孩子的情感想象。雖然沒有課件,但我們的課也上得有滋有味。

  《泉城》教後反思二

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紹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點重點勾勒和描繪。原來我還設想用小導遊的形式,讓學生分別介紹四大泉,後來考慮到文章的重難點,我還是設計分成三塊。把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在珍珠泉的處理上,由於我沒有找到合適的課件,因此我讓學生去細細地品讀文章的語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等關鍵詞,讓學生想象體會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地點,名字由來和特點,特點學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讓學生比較描寫泉水流動的詞語不同,由於已經給學生看了五龍潭和黑虎泉的圖片,體會到了這兩個泉的特點,因此,學生在說“匯注”和“噴吐”詞語的用法時說得比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點也是比較鮮明的,我先讓學生看圖說,然後去體會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後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爲什麼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其中有幾處細節,我覺得還需要好好反思和改進。我出示第二自然段後,要求學生仔細反覆讀每句話,用筆圈圈點點,找出珍珠泉有哪些特點,這個問題一提,我就覺得不好,比較生硬,破壞了文章的美感和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在交流時我馬上改口說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珍珠泉的哪些情況?說明我準備的還不夠充分,在上的時候同規的老師也給我提了不少意見。

  《泉城》教後反思三

《泉城》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課文是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介紹了泉城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作者在細緻觀察的基礎上,描寫了濟南名泉的奇麗景色,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是很典型的總分總結構的.課文,而且各段的佈局及寫法也很相似。我進行教學設計時考慮到:

一、教學第一自然段,在要求學生把握全段內容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朗讀品味寫泉的4個分句。第一、第二兩個分句,作者用了“好像銀花盛開”與“好像明珠散落”兩個比喻來繪形;第三、第四兩個分句,作者又用“如虎嘯獅吼”與“如秋雨瀟瀟“兩個比喻來摹聲。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己朗讀,默讀課文,想象泉水噴涌的種種形態和聲音,體會蘊含於字裏行間的意思和情味,感受作者描繪的真切細緻。在此基礎上,再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情味。

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學,仍採用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思路:通讀全段,感知主要內容;品讀詞句,理解主要內容;誦讀課文,表達思想感情。在引導學生品讀詞句時,要讓學生充分讀書,想象課文描繪的圖景,通過“清澈見底”、“往上涌”、“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拎到了水面上”等詞語體會珍珠泉的神奇;通過“石頭雕成”、“噴吐”、“水聲喧騰”、“晝夜不息”等詞語體會黑虎泉的氣勢;通過“開闊”、“水很清”、“往上冒”、“三堆白雪”等詞語體會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的緣由。在對課文進行充分品讀之後,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說說對文章的理解,談談自己品讀的收穫。

三、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泉水的特點。五龍潭和黑虎泉這兩段比較簡單,我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通過自讀填表來體會泉的特點。整節課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情緒,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引導他們自主探究,學習收集和整理的簡單方法。課上孩子們學得相當主動,積極,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在這樣充滿活力的學習中,孩子們真正體驗到了發現的喜悅和探索的快樂,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