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8、蒲公英》教後反思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8、蒲公英》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蒲公英》教後反思之一

上完了《蒲公英》課後,我內心並沒有輕鬆下來,因爲有更多的思考涌上了心間。

蘇教版三年級上冊《8、蒲公英》教後反思

剛開學,學校要求定研究課的課題,我翻開書粗略的翻看了下,一下子就決定了上《蒲公英》這篇課文,只是因爲喜歡這句話“我們,就該像春天裏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也要藉着風力飄向遠方。”蒲公英堅強而倔強的性格成爲我喜歡蒲公英的理由。當然這些與課本中的課文無關。但是我覺得,我要上的研究課自己喜歡了就會上好,讓孩子們也喜歡。

於是,帶着對“蒲公英”的特殊感情,開始了研究課的備課。

首先是網絡資源共享,上網搜查資料,天羅地網的打一通,反覆的讀了許多遍課文後,我腦袋裏開始冒出了許多由課文發散開的想法,然後再攏在一起,提煉,關於課文,我有了這樣的思考:

一、課文要說什麼。這篇童話是借兩顆沒有聽從太陽公公勸告的小種子,在沒有認清自己真正的需求,而被美麗外表所迷惑,最後沒能生長起來的故事,告訴孩子們這樣一個道理:不能被事物的美麗外表所迷惑,選擇需要理智,只有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二、要給孩子什麼。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孩子從課堂上究竟可以獲得什麼。課堂的高效就必須讓孩子在有限的40分鐘時間裏有更多獲得。那麼我的這節課,孩子們能獲得些什麼呢。

三、怎樣呈現。一堂課的生成猶如一件藝術作品的創造,原材料是一定的,但是有了創意,就可以做出不同的“造型”,當然也會有不同的效果。那我的這節課該如何呈現呢。是從種子的出發後直接到結果,然後再去找原因還是按照課文順序敘述;文中的重點該如何藝術地呈現;如何引發孩子思考;如何引導孩子表達……

帶着這樣的思考,我開始磨課了。師傅鬱主任和褚主任不厭其煩,百忙之中依然抽空,一遍遍推翻,一遍遍修改。框架從開始的正敘改爲倒敘,再改爲正敘,年級組裏的同事也一起幫我集思廣益,不斷地試教,不斷地修改。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更好掌握,掌握更多。

帶着大家共同的心血之作,我將這節課呈現給了學校所有老師。在上完課的同時,我開始總結,孩子們究竟有些什麼收穫呢,這節課我達到了自己預設的哪些目標了,羅列如下:

1、複習鞏固了生字詞。(絨球、小降落傘、隨風飄蕩)

2、想象說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顆小種子,你就要離開媽媽的懷抱,乘風飛行了,心情如何呀?看到金光閃閃的沙漠,他彷彿看到了什麼?如果你就是太陽公公,會怎樣勸告那兩顆想落到沙漠和湖泊裏的小種子?如果是你們,你們會如何選擇?)

3、運用課外知識幫助分析課文。(沙漠和湖泊這兩個地方適合蒲公英生長嗎?)

4、學會分析課文的方法。(第3自然段)

5、學會“囑咐”這個詞語,理解並會造句。

6、正視黑黝黝的泥土,從而真正瞭解美醜的含義。

7、瞭解反問句與陳述句。

8、感受親情。

9、懂得長輩對晚輩的關懷。

10、懂得正確選擇的道理。

課堂上也有些不足。爲了避免學生南北校區奔波,於是我借班上課。由於對學生不夠了解,無法像自己班學生那麼熟悉,能根據學生的大致水平揣測他的回答,於是課堂上的學生的每一個回答都是一個驚喜。而學生的回答也能給其他的學生以啓發,於是問題有了更多的答案,學生的思路也更加寬廣、活躍。課堂不僅僅是老師一個人引導,有時候會是學生們相互啓發,共同探索。但是對於一些學生的回答,引導得還不夠,再稍作點撥,應該能有更精彩的回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更深一層。

一節公開課是一次成長,是教學的成長,也是思想的成長。藉由《蒲公英》這節課,我將會更多的`思考學生所得,努力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收穫更多。

  《蒲公英》教後反思之二

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全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結果他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事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實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全文共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故事的開端,講蒲公英的種子成熟了,在藍天白雲下隨風飄蕩。第二、三自然段是故事的發展,講蒲公英的種子對太陽公告的囑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這裏的太陽公公是有人生經驗的老前輩的化身,而蒲公英種子則好象是初出茅廬、涉世未深的孩子們。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他們中有的忘記了前輩的正確教導,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切實際地去追求金錢、快樂和虛榮;有的則聽從了前輩的正確教導,腳踏實地地落在泥土裏,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歸宿。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結局,講了落在不同地方的蒲公英種子的不同命運。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切實際地追求金錢和快樂的種子死了,而落在泥土裏的種子卻“茁壯成長起來”。課文寓人生這裏於有趣的故事中,運用了擬人、對比的手法突出了人物個性,表現了不同的價值取向。

在課前,我作了充分準備,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指出:“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但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指望審美情感會自發地形成,必須進行目標明確的工作來培養學生的情感。”教學伊始,多媒體的生動直觀演示,一下子把學生帶進了蒲公英自由飛翔的優美意境中,促使學生情感的生髮。孩子們的眼睛一下發亮了,臉龐漾出了微笑,緊接着,老師緊抓契機,引導學生帶着各自的體驗朗讀,讀出了味,讀出了形,讀出了神。在整個教學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創設情境,注重學生的體驗,讓他們通過選擇—-生活――結局三個環節來感悟這個哲理。讓他們認識到老前輩的正確指導對涉世之初的孩子們來說是多麼重要。爲了鞏固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當落到沙漠裏和湖泊裏的種子在生命垂危的時候,會想些什麼?”緊扣兩顆蒲公英種子因被沙漠、湖泊美麗的外表所迷惑,沒有到泥土中去生長,最後導致乾死、淹死這一事實,巧妙設計問題進行啓發誘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 “蒲公英種子在生命垂危的時候會想些什麼”這個開放性的問題,既引導學生角色體驗,又有助於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加以整合,水到渠成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突出了教學重點,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獨立性和創新性。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始終以航船導撥者的身份出現,爲學生駛向彼岸而掌舵,逐層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寓意,帶着學生進入本堂課的高潮。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感悟了語言文字,在不知不覺中懂得了一個道理,即課文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