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1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方式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⑴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激發興趣,並從中瞭解到植物的特點。)

2、導語: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岩石上,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

(拿自己和作者對比,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

3、對課題質疑:

讀課題,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葉聖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置換角色,從課題質疑,可激發探究的興趣,又可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敘述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

⑴ 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⑵ 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交流:

⑴ 請認爲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⑵ 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麼?

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頂、牆上的圖片。

  四、佈置作業,重視語言積累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爲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⑴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喜歡寫爬山虎葉子的同學請舉手。

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爲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爲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⑵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圖文結合,不僅體會到語言的生動,還了解作者的觀察很細緻。教給學生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⑶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抓住重點詞句去體會,又以多媒體直觀演示,突破了教學難點。)

⑷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語文教學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現象中滲透人文薰陶,在讀中不知不覺內化了語言,積累了語言。)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爲什麼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因爲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⑴ 觀察細緻。

⑵ 要抓住特點觀察。

⑶ 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在理解課文的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具體的觀察方法,使理論和實際例子相結合,學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讀寫結合,學有所用,既是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又讓學生在練筆中提高了寫作能力。)

2、課外查詢資料:

⑴ 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

⑵ 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的學習需要課堂外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而查閱資料,就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 嫩綠 綠得新鮮 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 萎了

【課後評析】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趣味謎語、親切談話、課題質疑的形式激發他們探究渴望能的慾望。請小老師帶讀生字,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可以和小夥伴一起學習,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爲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葉子的動態美和靜態美后,配樂和畫美讀,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三、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再現美景,激發情感:

在學生充分通過語言文字品味爬山虎葉子的美麗之後,爲了進一步激發情感,在音樂聲中邊請學生欣賞爬滿山坡、牆頭、岩石的情景,邊請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

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從中感受到要相信學生,把課堂交給學生,把讀書權交給學生,把說話權給學生,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感悟、思考、質疑、解疑,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同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突破難點,在讀懂內容基礎上,進行相應寫的訓練,使課文中的觀察和寫作知識實現遷移,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掌握“曲”這個多音字,會寫“虎、操”等13個生字。瞭解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難點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策略】

1、字詞教學

本課要求會寫的字有13個,會認的字有5個,其中有一個多音字。生字教學中,採取集中教學的方式,先引導學生對生字進行分類,再指導書寫,如:“操、均”是左窄右寬,“佔、疊、莖”上窄下寬。“曲”是多音字,讓學生通過查字典瞭解讀音,瞭解不同讀音對應的字義,並能夠分別組詞。

2、閱讀理解

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用詞豐富,語言生動。在教學中,要突出“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了解爬山虎的腳的構造以及功能。同時,在讀中讓學生學習這類文章的基本寫法,爲本單元習作練習打下基礎。

3、表達運用

鍛鍊學生的表達很重要。在本課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用“我知道了……”這樣的句式談談感悟和啓示。

【學前準備】

1、預習提綱

(1)蒐集有關葉聖陶的資料。

(2)自學生字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生字,藉助工具書瞭解生字詞的意思。

(3)讀課文,瞭解這篇文章的說明對象。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掌握“曲”這個多音字,會寫“虎、操”等13個生字。瞭解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

1、同學們,大家認識這是什麼植物嗎?(爬山虎)你們知道它是怎樣爬到牆上的嗎?肯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今天,老師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種植物,看看它是怎樣爬到牆上的。

(板書:爬山虎的腳)

2、作者簡介。

請同學們出示預習中搜集到的有關葉聖陶的資料,並向大家介紹一下,看誰介紹得最全面、簡潔。

課件出示:

葉聖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生於江蘇蘇州。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主要作品有童話集《稻草人》、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設計意圖:

用圖片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出示有關作者的資料,一方面檢查預習情況,另一方面提高學生預習的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課件出示本課生字)請同學們識記這些生字,並把自己的識字方法和大家分享。

課件出示:

虎操佔嫩順均疊隙莖柄萎瞧固

(1)生識記生字,師引導識字:我們可以把這些生字分類來記。

左右結構:操嫩順均隙柄瞧

上下結構:佔疊莖萎

全包圍結構:固

半包圍結構:虎

(2)教師指導書寫:“操、均”是左窄右寬,“佔、疊、莖”上窄下寬。

(3)本課要求掌握多音字“曲”,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分別是“qū”和“qǔ”,要注意區分不同讀音對應的意思。

3、分小組合作讀課文,相互檢查讀書情況,相互糾正讀音,讀順句子。

4、教師指名讀課文,評價讀書情況。

設計意圖:

這篇文章生字詞較多,夯實字詞基礎,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爲理解課文內容打好基礎。

三、把握內容,理清順序

1、課件出示問題,把握寫作對象。

課件出示:

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

2、生自由朗讀課文,根據問題,在文中作出標記。師巡迴指導。

3、集體交流。

4、課件出示爬山虎的圖片,引導學生概括爬山虎葉子、腳的特點。

課件出示:

(1)認真觀察葉子,說說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腳又有什麼特點。

(2)讀一讀描寫葉子的段落,體會葉子的特點。讀一讀描寫腳的段落,體會腳的特點。

(板書:葉子腳)

設計意圖:

整體感知課文,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寫作重點,進而把握作者的寫作目的。

四、佈置作業

1、掌握生字,認清字形,將每個生字書寫三遍。

2、熟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你覺得寫得準確、生動、形象的句子,抄寫下來。

設計意圖:

讓學生書寫生字,有助於學生把字寫規範、寫美觀,提高學生識字、寫字的能力。熟讀課文,爲下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重點學習第2~5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2、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節課,就讓我們去深入瞭解它們,看看它們有什麼神奇之處。

設計意圖:

總結上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明確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開門見山,簡明扼要。

二、精讀課文

1、賞讀第2自然段。課件出示問題:

課件出示:

這一自然段中哪些地方體現出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

(1)生朗讀第2自然段,思考問題。

(2)指名讀第2自然段,集體交流。

(3)引導學生抓住“嫩紅、嫩綠、一順兒朝下、均勻、不留一點兒空隙”等詞句,體會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以及葉子濃密、均勻的特點,突出葉子給人的“舒服感”,從而感受作者觀察得特別仔細的優點。

2、賞讀第3、4兩個自然段,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出來,並說說喜歡的理由。

(1)生朗讀這兩個自然段,通過抓重點詞語把握爬山虎腳的特點。

(2)指名讀課文,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3)指名回答,集體交流。師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

(4)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體會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課件出示:

1、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

2、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你覺得這兩句話好在哪裏?試着分析一下。

預設:這兩句話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以“蝸牛的觸角”來表現細絲的特點,形象生動,讓人容易理解;用“蛟龍的爪子”來形容爬山虎的腳,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很形象。

(5)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課件出示填空題。

課件出示:

莖上伸出六七根細絲→()→()→一步一步往上爬

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4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完成填空。

預設:莖上伸出六七根細絲→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由直變彎曲,使嫩莖緊貼在牆上→一步一步往上爬。

(6)師:在閱讀這些重點段落的過程中,我們除了瞭解了文章的寫作對象,還感受到文章語言的生動性,感受到作者觀察的認真細緻。我們也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學習他認真細緻的觀察,生動形象的描寫。

(板書:細緻觀察)

設計意圖:

讀悟結合,在讀中悟,在悟中讀。作者介紹爬山虎腳的內容較爲淺顯,如何讓學生學會認真觀察和形象描繪是本課的難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重點詞句,突破重難點。

三、賞讀全文,總結全文

1、賞讀全文。這篇文章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文章雖然是說明文,但是語言生動形象,趣味橫生。

2、指名說讀完課文後的感受。

生:讀了課文,我感受到作者那認真細緻的觀察,讓人敬佩。

生:說明文的語言還能這樣生動形象,值得我們學習。

3、教師總結:我們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願你們人人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蘊藏的奧祕吧!

設計意圖:

讓學生暢談學習後的感受,加深對文章主題內容的理解;鼓勵學生認真觀察,善於發現,去捕捉、挖掘大自然中的奧祕!

四、佈置課外作業

閱讀類似課文《爬山虎的腳》這樣的說明文,學習如何仔細觀察,如何把事物寫具體。

【教學反思】

一、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學習興趣的培養。

教學設計中通過展示爬山虎的畫面,讓學生認識爬山虎的同時,感受心情趨於舒適、平緩的過程,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品讀課文流暢優美的語言,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從而激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語文課堂的喜愛。

二、以讀爲主,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和訓練。

在讀中明確寫作對象;在讀中感悟語言的生動形象;在詩意化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入情朗讀、入境誦讀,學習課文詩一般的語言,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言,讓課堂充滿琅琅的讀書聲,讓快樂溢滿整個課堂。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

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

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麼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聖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麼觀察的,又是怎麼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聖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麼特點?你有什麼感受?葉爺爺爲什麼會把爬山虎寫得那麼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具體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爲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爲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爲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麼?(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麼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麼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隻往上爬的?你怎麼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纔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

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自由說)

(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關係。)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係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2、你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什麼?(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4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爬山虎不甚瞭解。但瞭解植物的特點,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熱愛大自然這些都是學生於生俱來的興趣,課前可讓學生實地觀察,不失爲了解爬山虎的好辦法。同時課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並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習作方法,並能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植物,並寫出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策略

1、課前佈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獲得直觀感受。

2、根據學生的實際,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後再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牆的,然後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葉子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係。

3、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特別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要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並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穫。爲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要藉助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緊貼着牆往上爬的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讀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而課文的最後一部分,主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比,瞭解爬山虎的腳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

4、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與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藉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5、利用資料袋,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植物,並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觀察實驗中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並能有意識地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能抓住主要課文內容。

4.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的方法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難點。

六、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製作演示課件。佈置學生課餘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植物,請看(出示圖片:滿牆的爬山虎),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嗎?(生齊:爬山虎)

2、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呢?

其實,你們平時看見的都是爬山虎的什麼?(生:葉子)

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生——)

爬山虎的腳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很少會有人注意。但葉聖陶爺爺卻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師邊板書邊指導:“虎”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4、齊讀課題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指生: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

(2)那葉聖陶爺爺都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大家再大聲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開始吧!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採用自願選擇段落的方式,指5名學生分別讀5個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1)學生讀課文時,如果出現讀得不準確的字音,等這一段課文讀完後,老師要立刻糾錯,並讓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以鞏固。

(2)(學生讀完第2段時)

師:同學們,這段課文中的(課件出示:均勻、空隙)“均勻”是兩個生字組成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均勻”;“空隙”的“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讀——空隙;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比如“天空”。

師:讓我們再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出示句子,齊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當學生讀完第3段時)

師:這段課文中的“莖和柄”是生字(出示圖片),大家認一認,哪是爬山虎的莖?哪是葉子的柄?(教師指圖,讓學生說)

(4)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理清層次

(1)師:剛纔大家讀得認真,聽得仔細,那課文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它的腳呢?(生:第2自然段寫的是葉子,3、4、5自然段寫的是腳)

(2)教師板書:葉子、腳

(3)師:課文共5個自然段,葉聖陶爺爺用了3個自然段寫“腳”,爲什麼?(生:因爲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要重點寫“腳”)

(4)師:對,寫文章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要寫具體。今天,咱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

三、品讀重點,感悟寫法。

(一)學習第3自然段,交流“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現在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邊讀邊體會:這一段都寫了“腳”的什麼?可在課文旁邊做批註。(生默讀,師巡視看學生讀書、批註的情況)

2、(出示課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師:誰來談談:通過讀你知道,這段都寫了什麼?

生:我讀懂了,“這段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板書:位置、形狀和顏色)

(2)師:腳的位置在哪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師:出示圖片指着:大家看,這就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那它的腳長在哪裏?(生指說:它的反面),對,葉柄的反面就是腳生長的位置。

(3)師:那腳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生: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師:可是當它巴住牆的時候變成了什麼樣子呢?誰能聯繫下文說說(生說:像蛟龍的爪子)

(4)師出示“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腳”的對比圖”:大家看,這就是蝸牛的觸角和“蛟龍的爪子”,它們和爬山虎的腳相似嗎?

可見葉聖陶爺爺觀察多麼仔細,描寫多麼逼真!

(5)師:那腳的顏色又是什麼樣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指生讀: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原來,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6)下面咱們分角色讀課文(課件出示)

(請女生讀描寫位置和形狀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顏色的句子,老師讀最後一句)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7)師總結引導:爬山虎的腳位置長得這麼隱蔽,形狀像蝸牛的觸角那麼細,都被葉聖陶爺爺發現了。大家猜猜,他是怎麼發現的?

(生:可能天天都來觀察;

可能從剛剛長出來就開始觀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觀察的時候離得很近,看得很仔細

可能看的時候還扒開了葉子,有時候還拉拉它的莖。……)

(8)師總結:是啊!葉聖陶爺爺因爲經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才能寫得這麼細緻。

(9)讓我們再齊讀這段課文,進一步感悟它的寫法吧!

(圖片出示本段課文:齊讀)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第4段,交流“怎麼爬的”。

師過渡:那它是怎麼往上爬的呢?

1、請大家默讀第4段,邊讀邊把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圈起來。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師巡視看學生圈畫的情況)

2、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 )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剛纔大家讀書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咱們一起試着說一說。(一起讀課文填空)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A誰來說說,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指生說:觸、變、巴、拉、貼;師板書)

b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想想這幾個動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爲什麼?

(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在桌子當牆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動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師講解總結: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它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爲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了牆上,對莖才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正是準確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寫得這麼有序。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引讀課文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漸漸爬滿了山坡,爬滿了牆壁,爬滿房頂。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它總是一腳一腳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就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你們讀着讀着,我彷彿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腳一腳往上爬,請大家齊讀第四段。

4、這裏的“一腳一腳往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嗎?爲什麼?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就必須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

6、想親眼看看它到底是怎麼爬的嗎?(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一邊演示,老師一邊誦讀課文內容)

6、看着演示圖,能把它爬的過程背下來嗎?

(1)先自己練習背誦一下。

(2)指名背誦(誰願意背給大家聽?)

(3)咱們一齊看圖背誦一遍。

(三)學習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

1、師小結過渡:剛纔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怎麼爬的。大家知道嗎?葉聖陶爺爺還發現了爬山虎腳的祕密。請大家自由讀讀第5段,看看是什麼祕密。(生自由讀)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1)誰能說說是什麼祕密?(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變成灰色,牢固地巴在牆上。)(板書:變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說明了什麼?

(4)師: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不能!)

雨能阻擋它,不讓它向上攀登嗎?(不能!)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敬佩、喜愛……)

(5)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齊讀)。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師指板書點撥: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一個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還介紹了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的變化。那葉聖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聖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爲我們展示了這麼可愛的爬山虎。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

(1)觀察要細緻,要連續觀察。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爬山虎的葉子,而葉聖陶爺爺卻對不引人注目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爲什麼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它和腳有什麼關係呢?咱們下節課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作業設計: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祕。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課下,請同學們仿照《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觀察得時候,可先從遠處整體看,再從近處一部分一部分仔細看,特別要細心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甚至有什麼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最後再具體方面寫下來。

板書設計:

5 爬山虎的腳

腳 位置、形狀、顏色

爬:觸--→巴--→拉--→貼

變化:萎了 牢固

【教學總結】

讀過幾遍課文,我發現課文寫爬山虎的葉子和爬山虎的“腳”那兩自然段寫得特別具體詳細,可以作爲孩子們仿寫的範文。於是我決定重點帶着孩子們研讀作者寫爬山虎的葉和“腳”的片段,領悟作者的寫作方法,然後指導孩子們仿照原文進行小練筆的訓練。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我讓孩子們反覆朗讀這個片段,然後讓孩子們說說寫了葉子的哪幾個方面。寫了葉子的顏色以及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鋪排,還有風吹葉子的樣子。有靜態的描寫,也有動態的描寫。然後讓孩子們反覆朗讀,讀出葉的可愛和惹人喜愛。接着引導孩子們重溫作者的寫作方法,作者是抓住了葉子的多個方面對葉子進行描寫的。最後讓孩子們仿照原文寫個片段,寫自己比較熟悉的一種植物的葉子。孩子們寫的興趣比較濃厚,而且沒有覺得有什麼難度。

在教學爬山虎的腳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分組自學,並拿出筆畫一畫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孩子們的討論聲很熱烈,我到孩子們中間轉了幾圈,發現幾乎全班同學都無法下筆,而且多多數孩子重在“畫”,根本不知道要從書中尋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是沒有教學效果的。因此我迅速調整了教學,而是讓孩子們朗讀這個片段,然後讓孩子們拿出筆圈出文中表示爬山虎如何爬的動作的詞,然後用自己的話複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此時,孩子們的學習目的明確了,也沒有了什麼障礙。孩子們在課堂中真正“動”起來了。集體交流的時候,有半數的孩子已經能用自己的話描述爬山虎是如何往上爬的。

這篇課文學完,我還是有不少的感悟的。其一,我的孩子們讀書的時候仍然不夠大膽,沒有興趣,更談不上什麼聲情並茂。多給孩子們朗讀的時間,讓孩子們能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絕對不能放鬆。其次,孩子們根本沒有合作意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給孩子們創設協作學習條件和氛圍,讓孩子們具備協作意識,學會合作。其三,課時效率低下。在以後的教學中,要認真鑽研教材,摸情孩子們的學情,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確實提高課時效率。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5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緻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爲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佈置了觀察提綱:(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麼印象?(2)對着那爬滿一堵牆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想弄明白的是什麼?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後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於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爲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麼樣在牆上爬的,我製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爲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

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爲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爲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複習:

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爲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說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四、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爲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五、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說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六、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

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七、質疑

八、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6

教學目標:具體瞭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重點:瞭解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爬山虎腳的樣子以及爬山虎是怎麼爬的。

教學難點: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以及爬山虎是怎麼爬的。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方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是形形色色的。這節課我們就接着來認識爬山虎這種植物。繼續學習《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品讀課文

(一)瞭解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

1、出示爬山虎葉子的圖片,提問:這滿牆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個部分?你覺得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

指名答。(預設:爬山虎的葉子很多,鋪滿了牆面。葉尖一順朝下,沒有重疊的。)

2、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生自讀第二自然段。

3、交流:預設:

A色美:綠得那麼新鮮。由“嫩紅”到“嫩綠”再到“綠得新鮮”。

B形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縫隙。

從“新鮮”和“那麼”體會出來的。“新鮮”就是說葉子水靈,鮮嫩;加上“那麼”就說明葉子非常鮮嫩。從“均勻”體會到葉子分部得很勻稱,葉子之間間隔一般大。看起來葉子很美。

從“一順朝下”體會到葉子很美。葉子尖都朝着一個方向,非常有條理,看起來很美。

C動態美: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作者能夠把葉子寫的這麼美,是與作者的一種好習慣分不開的,你知道是什麼好習慣嗎?(認真觀察)

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二)過渡:課文題目是爬山虎的腳,爲什麼先寫葉子呢?(預設:因爲葉子靠爬山虎的腳才能夠爬滿牆。我們通常會從遠處先看到爬山虎的葉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腳。如沒人回答則說:我們在這畫一個問號,先來看看爬虎山的腳)那麼,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1、大家仔細閱讀寫爬山虎腳樣子的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做上標記。板書

位置:長在莖上。

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嫩紅的。

2、佳句欣賞: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出示蝸牛觸角的圖片,感受爬山虎腳的細。

3、這一段的哪個詞語可以看出作者進行認真仔細觀察了呢?(注意)

4、過渡:那麼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根據以下幾方面小組合作學習: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動詞,在底下畫上標記。C演示爬的過程。

小組合作學習。

交流:小組彙報,指名一人到前面來演示爬的過程,其他同學跟着演示。師朗讀給以提示。

板書:爬:觸——巴——拉、貼(牢固)

師:把“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好嗎?爲什麼?

預設:不好,因爲腳的步子大,是交替着走的,而爬山虎不是。

師小結:爬山虎就是這樣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出示爬山虎的腳和蛟龍爪子的圖片

進一步感知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6、過渡: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我們趕緊來看一看課文最後一自然段,指名讀。

交流:(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的關係)

三、理清順序,總結全文,拓展思維

1、回顧前面的問題,爲什麼葉聖陶爺爺要先寫葉子再寫爬山虎的腳?思考,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2、葉聖陶爺爺就是這樣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留心觀察,纔給我們寫出了爬山虎的腳這樣美的文章。

3、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4、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課下我們也學一學葉聖陶爺爺留心細緻觀察的方法,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注意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具體地寫出來。

四、板書

爬山虎的腳

葉子的特點:色美、形美、動態美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腳的特點 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嫩紅(灰色)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7

教材簡析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3、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教學掛圖,將讀文與看圖結合起來。

學生準備:

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 朗讀課文 回答問題 提出質疑。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掛圖:爬山虎

2、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牆壁上爬着的一種綠色的植物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嗎?

3、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爬山虎

二、初讀感知3、

1、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2、學生交流,教師歸納出本篇課文的兩個探究點(多媒體顯示):

a、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b.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又是怎樣爬的?

小結過渡: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什麼樣子的?自由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三、理解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提問: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哪些地方寫得美?你喜歡哪些句子?

3、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4、老師指導讀出美感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

5、拓展

爲什麼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這麼美呢?思考:光光的牆上爲什麼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

6、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爬滿牆,這跟它的什麼有關係呢?下節課再來學習。

【學法指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激發學生興趣。

四、學習本課生字。

1、讀生字詞。

2、注意易錯的字。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8

《爬山虎的腳》是葉聖陶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爬山虎的腳》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緻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爲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佈置了觀察提綱:(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麼印象?(2)對着那爬滿一堵牆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想弄明白的是什麼?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後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於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爲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麼樣在牆上爬的,我製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爲體現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爲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爲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

25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2、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2、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

一、複習:檢查練習3(投影片出示)

二、導入 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我們就帶着問題來學習第三段。(出示學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1、默讀;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麼?

2、提問、出句子投影,齊讀。

3、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爲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4、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說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

2、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3、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4、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

觸--→巴--→拉--→貼

5、齊讀

6、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8、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爲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9、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10、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課後練習1(3),輕聲朗讀。

2、同桌討論、彙報。

3、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說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 :

1、根據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2、你將從哪幾個方面來表現這個意思。

板書設計 :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

觸--→巴--→拉--→貼

觸着牆←-→沒觸着牆的。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9

  【教學內容】

《爬山虎的腳》。

  【教學要求】

1、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凱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瑰麗無比的五彩瑤池;感受了高大的皁夾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

  一、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

1、你看到了什麼?

2、有什麼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麼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採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後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爲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認真觀察)思考:光光的牆上爲什麼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腳的樣子、腳的形狀、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你們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

(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

(注意)

因爲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麼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

(老師巡視)

1、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2、找出爬的動作詞;

3、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⑴ 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麼?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⑵ 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麼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⑶ 你們想知道究竟怎麼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麼爬。

⑷ 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⑸ 它是不是隻往上爬的?你怎麼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所以纔有葉聖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

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不怎麼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麼?

(自由說)

(沒觸着牆的腳萎了,觸着牆的牢固,腳與牆有密切關係。)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係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麼?

2、你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什麼?

(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它們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

4、你們喜歡植物嗎?說說你喜歡的植物的特點好嗎?

(學生說)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10

  教學要求

1.瞭解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特點,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2.學習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這一個意思寫具體的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練習朗讀課文,背誦2~4自然段。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圍繞一個意思寫具體的方法。

2.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詞語卡片、掛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一)學生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然後回答爬山虎到底是動物還是植物?(是植物。)

(二)請五個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聲音宏亮,讀準字音。其它同學邊聽邊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這種植物的哪兩部分?(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二、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一)學生看生字表,分析字形結構和需要注意的筆畫。

1.讀生字表中的字,口頭組詞。

2.分析字形結構,說說每個字的結構和部首。

3.兩人一組,說說每個生字需要注意的筆畫和記法。

隙:右上邊的小不要寫勾。右半部分的記法是小日小。

拂:筆順不要寫錯。第六筆是,第七筆是丿。最後兩筆不要都寫成豎。第六筆中的第二個折要寫短一些。

漾:右上邊是禿尾巴羊,右下邊是永。永的第二筆橫折中的橫要寫得短。注意不要寫成水。

柄:右邊丙裏的人,最後一點不要和勾連起來。柄在這裏當把兒講。

萎:容易寫得很長,各部分要儘量寫扁。第八筆是捺,不要寫成點。

(二)讀詞語卡片。

舒服空隙漾起葉柄刀柄把柄嫩莖均勻

拂過吹拂萎了枯萎休想盪漾重疊新鮮

枝狀觸角痕跡牢固瞧不起

(三)抄寫本課後第4題讀讀寫寫的詞語。

  三、學習課文一至二自然段

(一)默讀課文1、2自然段,想每段各寫了什麼?(第一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在什麼地方。第二段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

(二)重點學習第二段,瞭解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練習給第二段分層。

1.聽讀第二段,標出共有幾句話。(四句)

2.默讀第二段,想想每句話說的什麼意思。(第一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第二句說的是長大了的葉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說了葉子綠得新鮮和排列情況;第四句寫了葉子的動態。)

3.用‖給第二段分層。(可以分成三層。第一層是第一句話;第二層是二、三兩句;第三層是第四句。)

教師問:爲什麼把二、三兩句合成一層?(因爲這兩句都說的是長大了的葉子什麼樣,綠的顏色和怎樣排列的。意思上連得很緊密。)

4.請一位朗讀語氣好的同學讀第二段,其它同學閉眼聽讀,頭腦中要想象出一幅畫:青翠欲滴的滿牆綠葉,鋪得是那樣均勻,排列是那樣整齊,看着是那樣舒服,微風一吹,漾起波紋。

5.每人說一個比喻句,把爬山虎的葉子可以比喻成什麼?要求用的比喻詞不能一樣。(猶如碧綠的湖水,好像農田中綠油油的禾苗;如同人工培植的草坪;像從飛機上看到的一片樹林。)

6.練習朗讀。爬山虎的葉子這樣好看,真像一幅神奇的畫面,請幾個同學讀這一段,看誰的語氣最好,把爬山虎的葉子讀得最美。

  四、反饋驗收

(一)聽寫本課的生字新詞。聽寫第二段最後一句話。

(二)練習背誦第2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教師導入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本課是圍繞哪一個意思寫的呢?(圍繞爬山虎的腳寫的)從哪兒看出來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哪幾段是圍繞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

  二、總結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一)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確定了要寫的是什麼。(板書)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爲綠化祖國,美化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滿牆碧綠的葉子,從小到大,從紅到綠,又從綠到紅,最後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們爲什麼能那樣牢固地鋪在垂直的牆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風雨也不會把它們打落下來。但卻很少有人扒開那密密的葉子仔細觀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寫出了這樣生動有趣的文章。我們要學習作者這種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二)要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寫的是什麼,還要根據要寫的意思選擇好內容。(板書:選擇好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要寫爬山虎的腳,選擇了哪些內容呢?

1.請三個同學分別讀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說了什麼?

(1)分小組討論這三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請各組選派代表說一說。

(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什麼樣;第4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5自然段寫了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什麼不同的結果。)

(三)作者選擇好了要寫的內容,還要安排好寫的順序,這樣才能表達得更清楚,更有條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一)默讀第3自然段,共有幾句話。(6句)

(二)這6句話分別說了哪幾個意思?(一、二句寫了作者發現爬山虎有腳;三、四句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和形狀;第五句寫了爬山虎腳的顏色。)

(三)指導朗讀。當作者發現爬山虎是有腳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牆上爬的祕密後,他的心情是什麼樣的?(非常驚喜。)

1.學生小聲練習讀出驚喜的語氣。

2.教師範讀。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要讀出疑惑的語氣。第二句中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尤其是有腳的三個字語氣更要強烈。

(四)在書上畫出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注意要畫準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過看圖或投影讓學生清楚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麼地方。弄清莖、葉柄、反面這幾個關鍵詞語的意思。要給學生直觀印象。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加上手勢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

(五)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呢?學生在書上畫下來。(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學生看圖加深理解,產生直觀印象。作者在這裏還用了一個比喻: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換句話說:爬山虎的腳就像六七根蝸牛的觸角;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什麼樣。

(六)爬山虎的腳是什麼顏色的?(像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七)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八)再請兩個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要讀出語氣。(第二句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後面幾句要讀得像解說員一樣,介紹要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一)請一個同學讀第4自然段,然後請其他同學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麼。(爬山虎的腳是怎麼往牆上爬的。)

(二)讀這段中的第三句話: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中的這樣指的是怎樣爬?從上文找答案,劃在書上。(前面的兩句話。)全班一齊讀一讀。

(三)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請兩個同學用動作演示: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後十指彎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貼到黑板上。再用同樣的動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學齊讀(或背誦)這一部分。說說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麼。

(五)每個同學都要邊背邊演示動作。

(六)齊讀最後一句話,說說爲什麼看到那些細小的腳就會使人想起蛟龍的爪子?(太像了。)當兩種事物很相像的時候,就可以用比喻句來形容。請同學們把這句話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細小的腳就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換一個詞,句子內容不能變,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練習說句子。(好像、像、猶如、如同、像似的)

  五、學習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

(一)一人讀,其它同學說說這一段主要說了什麼?(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和沒觸着牆的結果不同。)

(二)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問題

(1)灰色的腳指什麼?原來是什麼顏色?

(2)從哪兒能看出爬山虎的腳扒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六、再讀課文三、四、五段,說說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爬山虎的腳的?

  七、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來寫的,但爲什麼還要用那麼多的筆墨來寫爬山虎的葉子(分小組討論)

原因有三:

(一)因爲平時人們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葉子,課文就從人們的認識規律入手,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熟悉。

(二)爬山虎這種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部分就是葉子。

(三)用葉子來襯托爬山虎腳的重要,如果沒有爬山虎的腳,就不會有綠得那樣新鮮,看着那樣舒服,鋪得那樣均勻,盪漾得那樣好看的綠葉。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11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3、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爬山虎(實物)。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爬山虎的腳》,誰能夠說說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爬山虎的?

(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2、通過對一、二自然段的學習,我們感受到葉聖陶爺爺描寫的爬山虎的葉子很美。

3、結合這張圖片,文中描寫葉子的美又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呢?(顏色美、排列美、動態美)誰能夠挑戰一下自己,背背有關顏色美、排列美、動態美的句子呢?

(指名背)

4、背得真好。下面就讓我們打開課本,一起來讀讀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這些優美的句子。

5、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鋪得那麼美,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這節課就讓我們來學習本文的重點──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三至五自然段

1、先默讀三至五自然段,思考: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顏色、怎麼爬的。)

2、投影爬山虎(實物),根據課文內容大家一齊邊指邊說,通過觀察實物來看看作者是如何觀察爬山虎的腳的。

3、作者是怎麼用生動的語言把這些特點描繪出來的呢?在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注意比喻句,作者把每根細絲比喻成蝸牛的觸角,寫得非常逼真。)

4、出示爬山虎的腳的動畫。

(指名上臺說。)

5、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說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6、女生讀第三自然段,我們再來感受一下作者準確、生動地用詞。

7、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呢?請男生讀第四自然段,讀的過程中想像一下,並且用“▲”劃出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的詞語。

8、指名讀。

9、師根據課文內容邊說邊演示。

10、抓住這幾個準確、生動的動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同桌之間互相說說,並用手演示。

11、一起演示。

12、就這樣,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就這樣,我們纔會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爲什麼?

13、那作者又是怎麼知道爬山虎的腳是這樣爬的?(通過親自觀察)由此我們又可以看出作者怎麼樣啊?(觀察認真、細緻、有耐心)

14、齊讀。

15、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腳都緊緊地巴住牆壁?(不是)那沒觸着牆的腳怎麼樣了?(一個小組讀第五自然段)

16、觸着牆的爬山虎怎麼樣啊

17、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腳很牢固的?(相當、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詞語來代替它們?(非常、別想)正因爲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滿高牆;正因爲有了腳,爬山虎纔不怕風吹雨打,牢牢地巴在牆上。此時此刻,你覺得爬山虎的腳怎樣?你想用什麼詞語讚一讚它?(神奇)

18、齊讀。

  三、引導發現,發散思維,總結寫法

1、學了這課,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觀察細緻,要抓住特點觀察,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你要向葉聖陶爺爺學習什麼?

(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用準確、生動的詞語,抓住事物的特點來描寫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那你發現哪些植物充滿神奇呢?四人小組說說這些植物的特點。

(學生說)

3、既然我們想學習葉聖陶爺爺,那我們就拿出實際行動來,向他一樣親自去仔細地觀察一種植物。同學們的手裏都有一張登記表,請把我們每一次的觀察都堅持登記好。相信經過同學們的努力,也可以象葉聖陶爺爺一樣,有驚奇的發現。

《爬山虎的腳》四年級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認識12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0個生詞。

2、朗讀課文,背誦第2至第4自然段。

過程、方法

用讀讀畫畫說說的方法,瞭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句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說明白的.

教學準備

教師 多媒體課件

學生 準備爬山虎圖片

教學設計

一、 創設條件 激發興趣師:

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爬山虎實物,進行觀察,說說你都看到了什麼?你對爬山虎瞭解多少?可以給大家深入介紹一下。(教師指出什麼是爬山虎的腳)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經過仔細觀察發現了爬山虎的腳的祕密。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六課《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整體感知

1首先請同學們打開課本,各自放開聲音讀一遍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願意站起來朗讀嗎?用比一比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站起來分段朗讀課文。

3還想讀嗎?這次我們拿起筆來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試着自己概括一下寫在旁邊。

4交流:誰來告訴大家,通過默讀課文,你又瞭解了哪些內容?板書:葉子腳的位置、樣子怎樣爬觸牆生存

(二)細讀感悟

1、同學們通過默讀課文,已經初步瞭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不想去看看那些可愛的爬山虎?來我們一起欣賞。(放錄像)。

2、喜歡爬山虎嗎?你最喜歡它的什麼?

3、下面我們就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深入學習,看誰收穫最大。(學生分組活動,喜歡相同部分的在一起學習)

(1)喜歡爬山虎的葉子的同學可以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葉子的美展示出來。

(2)想研究爬山虎的腳的同學可以畫一畫的學習方法。

(3)想研究爬山虎會爬牆的祕密的同學可以採用讀一讀、想一想、演一演的學習方法。

4、剛纔,同學們學習很投入,願意把你的收穫與大家分享嗎?

(1)當學生交流葉子部分時:

a請他給同學們讀一遍。(課件出示葉子畫面)學生評價。

b交流: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出來的?

c指導朗讀:爬山虎的葉子綠得如此新鮮,排列如此均勻,不僅靜止的時候很美,動起來就更美了。請看(課件演示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的畫面)讓你想到了什麼?你想用怎樣的感情朗讀這段?指名讀。評價。

(2)哪位同學畫出了爬山虎的腳?願意展示一下嗎?

a一生展示自己的畫。

b請同學們讀一遍第三自然段,對照課文的描寫評一評他畫得怎麼樣。

c還有哪位同學願意展示自己的畫?能指着圖給大家介紹介紹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是什麼樣的嗎?

(3)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呢?誰來爲大家揭開這個祕密?

a一生讀第四自然段

b哪位同學能夠一邊介紹一邊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腳表演一下?

c自讀第四自然段,用筆全圈出作者用了哪幾個表示動作的詞?

d邊讀課文,邊用手在桌子上做做這幾個動作,體會體會。

(三)學生質疑課件演示爬山虎的腳是怎能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交流收穫,課堂評價: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會讓你有無窮無盡的收穫。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爲善於觀察的孩子。

1、積累文章中你最喜歡的句段.

2、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鞏固練習

1、自學生字詞。

2、指導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教學反思

1、本課教學以自讀自悟爲主,並體現綜合學習的特點,如讀讀、畫畫、說說、寫寫等。拓展練習 仔細觀察一種植物,抓住它的特點寫一寫。

2、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合理安排時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否則會流於形式,學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