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北京版五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北京版五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W 次

你到過浙江金華嗎?那裏有一個著名的溶洞,叫雙龍洞。北京版五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怎麼編寫?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北京版五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浙江、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依據、石鐘乳、突兀森鬱”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能複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領悟按遊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溶洞的奇觀。

2、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文:

1、同學們,你喜歡旅遊嗎?都遊覽過哪些地方?那裏都有什麼美麗的景觀呢?(學生回答)

2、你到過浙江金華嗎?那裏有一個著名的溶洞,叫雙龍洞。(出示圖片)你們願意看看嗎?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風光,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觀。其中溶洞就像童話世界中的迷宮……今天,我們就隨葉聖陶先生到雙龍洞去遊覽一番吧!

學生讀書。

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老師簡單結合課件圖片介紹雙龍洞

二、預習探究

1、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三、合作交流

默讀課文,要求邊讀邊畫出作者遊覽路線示意圖。畫完後在小組內交流。師巡視指導。

金華→羅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並按圖說清圖意,然後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學生畫好後,課件出示遊覽圖,讓學生依照遊覽圖講述遊覽過程)

四、品讀體驗

(一)大家對金華有了一些瞭解,就讓我們隨着葉老先生和你的腳步去金華看一看吧!

現在我們正走在路上,我們看到了什麼?(路上見聞)

默讀2、3自然段找出來。

映山紅、油桐、粉紅的沙土、新綠——一片明豔

溪流一路唱着歌,歡迎着我們到來。欣賞讀:“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

(二)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眼前一片明豔,耳邊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擡頭望去,看!雙龍洞到了!我們一起來到洞口,看到了什麼,你有什麼感受?請你用筆劃下來,再讀一讀。(外洞)

1.洞口寬像橋洞

指名讀,讀出寬大的感受。

經過寬大的洞口,就來到了外洞。這裏又是怎樣的景觀呢?

2.外洞

高、大彷彿到了個大會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聯繫學生所在的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一個教室有50人,一千人或是八百人的外洞有多少個教室這麼大?20個教室)

誰能把這種奇特的感受讀出來?學生讀課文。

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經讓我們感到很奇特,更令人驚歎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來看看吧!

(三)由外洞進入內洞——孔隙

(1)自讀第5段,說說孔隙給你什麼感受?(窄小、低矮)

(2)說說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1)船小——

a、“仰臥”怎樣臥,體會出什麼?(矮)

b、哪些詞句能突出船小?沒法容第二個人。體會出什麼?(窄)

c、小結:“矮和窄”都是小的特點,因而船小可以體會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工人拉

b.爲何不能“劃”

3)乘船的動作——

a、哪個詞最能表現出孔隙小?

b、人怎樣貼着船底?從……到……到……到,總而言之是沒有一處不都着船底,爲什麼要這樣?

小結:“貼“用的太好了,從作者的動作也可以體會出孔隙的小?(出示課件)

4)學生通過讀課文感覺洞的窄小、低矮。

感覺到什麼?(擠壓)

爲什麼會有擠壓的感覺?(稍微、一點兒)指導朗讀:孔隙中,隨時都有撞破額角、擦傷鼻子的危險,隨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進,作者的心情也會越來越緊張。因此,這一部分要讀出緊張的情緒。(出示課件)

指名讀:我們乘船從孔隙經過,大約走了八、九米就來到了內洞。這裏又有什麼樣奇特的景觀呢?

(四)默讀第6段,初入內洞有什麼感覺?內洞有哪些景物?

(1)爲什麼叫雙龍洞?

(2)展示圖片,加深體會。

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像神仙、像動物、像宮室、像器用……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麼,也很值得觀賞。再加上搖曳的燈光,忽明忽暗,讓我們置身於神祕的境界,怎能不令我們驚歎自然的奇異,請大家有感情地讀讀內洞這部分。

過渡:看完了雙龍洞的美景,我們戀戀不捨地隨葉老又仰臥在小船裏,通過孔隙出了洞。

五、鞏固延伸

1、爲金華的雙龍洞寫一篇導遊詞。

2、做一名小導遊,結合導遊詞和遊覽圖向大家展示。

六、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見聞

外洞

由外洞進入內洞

內洞

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