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七年級試題 > 馬同步練習

馬同步練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馬同步練習
件 w w w5 Y K
j
[學法導引]
本文是法國博物學家、作家布封所寫的一則科學小品。文章詳細地介紹了人工馴養之馬和天然野生之馬不同的形態及特點,表達了作者對野馬天然美的由衷讚歎,對人工馬被人馴化後的深刻同情和悲哀。全文可分爲兩個部分,第1、2段寫的是人工馴養狀態下的馬,第3、4、5段寫的是天然野生的馬。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兩種狀態下馬的不同生存狀態。文章語言優美,文筆流暢,作者以人性化筆觸寫馬,情真意切,極其動人。
學習中要仔細體味作者對兩種生存狀態下馬的形體、精神特點的傳神描摹,理解作者的感情傾向;要把握文章採用的對比描寫的方法,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要反覆誦讀,積累優美的詞句,體會文章的精美之處。
[典題例析]
例題一、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解析:一般來說,人總是認爲人類對馬的馴養是一種進化,但作者卻不這麼認爲,他覺得人類束縛了自由,壓抑了馬的天性,只是一味地驅使馬。解題時應以此角度入手去考慮。
參考答案:“教育”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是指人類對馬的馴養。馬被人類馴化、餵養,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作者說馬“喪失自由”。馬被迫接受了人在它身上的繮繩、鞍、銜鐵、蹄鐵,而且在長期馴化過程中,馬已喪失了自己的天性,只知道服從人的命令。文章用這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同時也寄託了作者的社會政治理想。
例題二、第一部分所寫的馬,有什麼主要特點?你喜歡這樣的馬嗎?爲什麼?
解析:解答時要注意以精要的語言概括人工馴養的馬的特點。另外,要能理解作者對人工馴養之馬的態度不是鄙棄,不是憎惡,而是同情、悲哀。
參考答案:主要特點:勇毅、馴良、捨己從人。從文意看,這樣的馬至少是悲哀而值得同情的。因爲這時的馬已經失去自然的本性,因而它是不“美麗”的。
[課時訓練]
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整個詞語。
1、項鬣( ): 2、剽悍( ):
3、馴良( ): 4、窺伺( ):
5、瘡痍( ): 6、闊綽( ):
7、觀瞻( ): 8、妍麗( ):
9、遒勁( ): 10、獷野( ):
二、在橫線上填入適當的字,補全下面的短語。
1、 以赴 2、舍 從 3、自由 4、 結隊
5、相得益 6、 不捨 7、面面相 8、有過之無
三、下列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慷慨 鞍轡 畸形 B、馴養 搏鬥 充沛
C、妒忌 羈絆 駕馭 D、迎和 顎骨 枉然
四、找出運用關聯詞恰當的一項是( )
力氣在大多數動物之下,它們 從來不攻擊其他動物; 它們受到其他動物的攻擊,它們並不屑於和對方搏鬥,僅只把它們趕開或者把它們踏死。[來源:中考資源網]
A、雖然 卻 如果 B、因爲 所以 如果
C、由於 於是 但是 D、雖然 但是 如果
五、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選段,完成1-6題。
在所有的動物中間,馬是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因爲,如果我們拿它和比它高一級或低一級的動物相比,就發現驢子長得太醜,獅子頭太大,牛腿太細太短,與它的粗大的身軀不相稱;駱駝是畸形的,而最大的動物,如犀,如象,都可以說只是些未定型的肉團。顎骨過分伸長本是獸類頭顱不同於人頭顱的主要一點,也是所有動物最卑賤的標誌;然而,馬的顎骨雖然很長,它卻沒有如驢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由於它的頭部比例整齊,卻給它一種(1)的神情,而這種神情又恰好與它頸部的美(2)。馬一擡頭,就彷彿想要超出它那四足獸的地位。在這樣的高貴姿態中,它和人面對面地相覷着;它的眼睛閃閃有光,並且目光手法(3);它的耳朵也長得好,並且不大不小,不像牛耳太短,驢耳太長;它的鬣毛正好襯着它的頭,裝飾着它的項部,給予它一種強勁而(3)的模樣;它那下垂而(4)的尾巴覆蓋着、並且美觀地結束着它的身軀的末端:馬尾和鹿、象等的短尾,驢、駱駝、犀牛等的禿尾都大不相同,它是密而長的鬃毛構成的,彷彿這些鬃毛就直接從屁股上生長出來,因爲長出鬃毛的那個小肉樁子很短。它不能和獅子一樣翹起尾巴,但是它的尾巴雖然是垂着的,卻於它很適合。因爲它能使尾巴兩邊擺動,所以它就有效地利用尾巴來驅趕着蒼蠅,這些蒼蠅很使它苦惱,因爲它的皮膚雖然很堅實,並且滿生着厚密的短毛,卻還是十分敏感的。
1、根據對課文的理解,選詞填空。
A、豪邁 B、輕捷 C、堅實 D、相得益彰 E、茂盛 F、坦率
(1) (2) (3) (4) (5) (6)
2、本段文字的中心句是什麼?
答:
3、閱讀選段,看看選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描寫馬的外形?
答:
4、布封的另一篇說明文《松鼠》一文中有這樣一句:“可以說,松鼠最不像四足獸了”,對松鼠進行了小小的讚揚,而在本文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把它找出來,寫在下面橫線上,並用本文中的一個詞爲這句話作註釋。
(1)這句話是:
(2)這個詞是:
5、本語段在描繪野馬的外形時,還寫到了其他一些動物。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答:
6、選段在介紹馬的美麗,爲什麼卻花了大量筆墨詳細介紹馬過分伸長的“顎骨”?
答:
(二)閱讀下面的選段,完成7-13題。
天鵝
⑴天鵝的面目優雅、形狀妍美。大自然對於任何禽類都沒有賦予這樣多的高貴而柔和的優美,使我們意識到它創造物類竟能達到這樣妍麗的程度。俊秀的身段,圓潤的形貌,優美的線條,皎潔的白色,婉轉的、傳神的動作,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態,總之,天鵝身上的一切都散佈着我們欣賞優雅與妍美時所感到的那種舒暢、那種陶醉,一切都使人覺得它不同凡俗。古代神話把這個媚人的鳥說成爲天下第一美女的父親,一切都證明這個富有才情與風趣的神話是很有根據的。
⑵我們看見它在水上活動得那麼輕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認它不但是羽族裏第一名善航者,並且是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航行術的最美的典型。可不是麼,它的頸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圓圓的,就彷彿是破浪前進的船頭;它的寬廣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爲了便於疾駛,向前傾着,愈往後就愈挺起,最後翹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道地的舵;腳就是寬闊的槳;它的一對大翅膀在風前半張着,微微地鼓起來,這就是帆,它們推着這艘活的船舶,連船帶駕駛者一起推着跑。
⑶天鵝既有天生的美質,又有自由的美德。它無拘無束地生活在我們的池沼裏,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夠的獨立,使它毫無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會逗留在那裏,不會在那裏安頓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處遨遊,藏在燈心草叢裏,鑽到最偏僻的灣汊裏,然後又離開它的幽居,回到有人的地方,享受與人相處的樂趣——它似乎很歡喜近人的,只要它在我們這方面發現的是它的居停(寄居之處的主人)和朋友,而不是它的主人和暴君。
⑷馴天鵝的慣常叫聲與其說是響亮的,毋寧說是渾濁的。古人描寫的那些和鳴鏘鏘的天鵝,顯然不是拿一些像我們馴養的這種幾乎暗啞的天鵝做藍本的。我們覺得野天鵝曾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賦美質,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覺,同時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調。可不是麼,我們在它的鳴叫裏,或者寧可說在它的嘹唳裏,可以聽出一種有節奏、有曲折的歌聲,有如軍號的響亮,不過這種尖銳的、少變換的音調運抵不上我們的鳴禽的那種溫柔的和聲與悠揚朗潤的變化罷了。
⑸此外,古人不僅把天鵡說成爲一個神奇的歌手,他們還認爲,在一切臨終時有所感觸的生物中,只有天鵝會在彌留時歌唱,用和諧的聲音作爲它最後嘆息的前奏。據他們說,天鵝發出這樣柔和的動人的聲調,是在它將要斷氣的時候,對生命作一個哀痛而深情的告別。這種聲調,如怨如訴,低沉地、悲傷地、悽黯地構成它自己的喪歌。這個傳說控制了古希臘人的活潑而敏感的想像力:詩人也好,演說家也好,乃至哲學家,都接受着這個傳說,不願懷疑它。我們應該原諒他們杜撰的寓言。對於敏感的心靈來說,這都是些慰藉的比喻。無疑地,天鵝並不歌唱自己的死亡,但是,每逢談到一個大天才臨終前所作的最後一次飛揚、最後一次輝煌表現的時候.人們總是無限感慨地想到這樣一句動人的成語:“這是天鵝之歌!”
7.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天鵝?
答:
8.段⑵中“它的一對大翅膀在風中半張着,微微地鼓起來,這就是帆”,下面四項中,哪一項與這句話使用的修辭手法不同( )
A.不能不承認它是羽族裏的第一名善航者。
B.它的寬廣的腹部就像船底。
C.它的頸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圓圓的,就彷彿是破浪前進的船頭。
D.尾巴是道地的舵;腳就是寬闊的槳。
9.段⑶中“天鵝既有天生的美質,又有自由的美德”此句在行文上有 作用。
10.段⑶中“天生的美質”指什麼?“自由的美德”指什麼?請用簡明的語言回答。
答:
11.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文中所引用的兩個神話傳說的內容:①
;② 。
12.選文引用神話傳說的作用是什麼?
答:
13.⑷段中,最後一句中寫到“我們的鳴禽”,指的是 。

29、馬
一、1、(liè)馬脖子上的長毛。 2、(piāo)勇猛,強健。 3(xùn)溫順善良。 4、(sì)暗中的觀察情況。 5、(chuāng)創傷。 6、(chuò)豪華奢侈,排場大。 7、(zhān)具體的形象給人的印象。 8、(yán)美麗。 9、(qiú)雄健有力。 10、(guǎng)粗野。 二、
1、慷慨以赴 2、捨己從人 3、自由自在 4、成羣結隊 5、相得益彰 6、依依不捨 7、面面相覷 8、有過之無不及 三、B 四、A 五、1、⑴B ⑵D ⑶F ⑷A ⑸E ⑹C 2、在所有的動物之間,馬是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美的。 3、馬前部的顎骨,馬的眼睛、耳朵與鬣毛,馬的尾巴 4、(1)馬一擡頭,就彷彿想要超出它那四足獸的地位。(2)高貴 5、這樣寫是爲了把馬的“勻稱”“優美”的外形同其他的動物有缺陷的形體作比較,一次來突出馬的外形的高貴氣質。 6、因爲這正是馬與衆不同的特徵。顎骨過分伸長本是“所有動物的最卑賤的標誌”,但馬的顎骨卻與頸部的美相配合,凸顯出其高貴的姿態。
文章
來源 蓮山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