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說嘯》閱讀理解練習題

《說嘯》閱讀理解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3題。

《說嘯》閱讀理解練習題

說嘯

魏晉時代,名士輩出,倜儻風流,雅好長嘯。然而嘯卻不是由他們首倡,早在《詩經》裏就屢次提到嘯,《小雅·白華》中就有“嘯歌傷懷,念彼碩人”之語。嘯,鄭玄說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聲”,也就是現代所說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詩經》裏出現的嘯者多是女性,她們心懷憂怨,發而爲嘯。在其他記載中也常提到婦女作嘯,如《古今注·音樂篇》說商陵牧子婚後五年無子,將別娶,妻聞之,中夜起,倚戶而悲嘯。婦女用吹口哨來舒其不平之氣,大概是古代所常見而現代已較陌生的一種習俗。不過,嘯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術的場合中。葛洪的《神仙傳》記西漢人劉根學成道術,郡太守知道後,命劉召鬼,如召不來,將加刑戮。劉根於是“長嘯”,嘯音非常清亮,“聞者莫不肅然,衆客震悚”。忽然南壁裂開數丈,有許多兵護送一輛車出來,車上以大繩縛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東漢時,這種音調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祕色彩的嘯,逐漸從婦女和巫師那裏進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晉以後,關於吟嘯的記事更加常見。這時的吟嘯不僅出現在情緒激動的場合,而且當其意趣恬適、心境曠放、談玄揮麈、登高臨遠之際,也常常且吟且嘯。但於大庭廣衆之前放聲長嘯,自然有點旁若無人的樣子。可是在“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卓犖不羣之士由主張達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時代背景下,這卻正是他們很欣賞的一種姿態。所以吟嘯之風廣泛流行,成爲名士風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實嘯只是形式,倨傲狂放纔是它的靈魂。《世說新語》用“傲然”來形容周同嘯詠時的神態,可謂搔中癢處,而這種動作和神態又可被簡稱爲“嘯傲”,即郭璞《遊仙詩》所說的“嘯傲遺世羅,縱情任獨往”,陶淵明《飲酒詩》所說的“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至於《歸去來兮辭》中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雖不言傲,而傲世之態,已盡在其中。

但魏晉時的吟嘯,現代卻有時把它理解爲“唉聲長嘆”或“感慨發聲”,果如是,它就只不過是一種哼哼唉唉的聲音,既談不上什麼音樂性,也和講風骨、講談吐的魏晉名士的氣質頗不相投了。實際上並非如此。《世說新語·任誕篇》說劉道真少時“善歌嘯,聞者留連”,《陳留風俗傳》說阮籍的歌嘯“與琴聲相諧”,都反映他們的嘯聲是帶有旋律且相當優美的。嘯之發聲的特點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嘯旨》中說的:“夫氣激於喉中而濁,謂之言;激於舌而清,謂之嘯。”

文士吟嘯的習俗在唐代尚有孑餘。王維《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李白《遊太山》“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等句便可爲證。唐以後,此風漸息。到了宋代,學者講義理,士子重舉業,沒有誰再像魏晉時那樣動不動就長嘯了。詩文中偶或提到嘯,多半是在掉書袋,不一定實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雜劇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當的一項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晉之長嘯的藝術風格和社會意義,已經完全不同。經過長時間的隔膜,現代人對魏晉之嘯不甚瞭然,也就不足爲奇了。

1、下列關於“嘯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嘯雖不是由魏晉名士首倡,但卻成爲魏晉名士風度的一個組成部分。

B.“嘯先秦時代即已有之,“嘯”音調清越,發聲特點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婦女作“嘯”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氣;術士作“嘯”主要是用來召鬼。

D.文士“吟嘯”的習俗在唐代尚有孑餘,唐之後,“吟嘯”之風漸漸平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詩經>)裏出現的嘯者多是女性,在記載中常常提及的婦女作嘯大概是古代所常見而現代已較陌生的一種習俗。

B.嘯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祕色彩,東漢時,嘯逐漸從婦女和巫師那裏進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晉時的“吟嘯”只不過是一種哼哼唉唉的聲音,談不上音樂性,和講風骨、講談吐的魏晉名士的氣質也頗不相投。

D.宋代詩文中偶或提及的嘯多半是在掉書袋,大多並不像魏晉長嘯那樣反映着一代風流卓犖不羣的氣質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3分)

A.嘯是形式,倨傲狂放纔是它的靈魂。王維《竹裏館》、李白《遊太山》等都體現了吟嘯的習俗在唐代尚有孑餘。

B.魏晉時吟嘯不僅出現在情緒激動的場合,也可以出現在意趣恬適、心境曠放之際,但大庭廣衆之前放聲長嘯,自然有點旁若無人的樣子。

C.魏晉時吟嘯之風廣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晉之際,天下多故”,長嘯應該是魏晉士人心靈倨傲的一種象徵和表達。

D.在宋、金至元的雜劇演出中,吹口哨已經失去魏晉時代長嘯的藝術風格和社會意義,吹口哨在雜劇演出中已經是可有可無了。

1.C(“術士作‘嘯’主要是用來召鬼”原文沒有依據,無中生有。)

2.C (原文說“實際上並非如此。”)

3.D(“可有可無”並不準確,原文說吹口哨是丑角行當的一項重要表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