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母親井的閱讀理解練習題

母親井的閱讀理解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6W 次

母親井

母親井的閱讀理解練習題

陳延祿

兒時記憶越來越模糊,惟村中那口老井,仍歷歷在目,忘卻不了。

老井建於何時,已無從考證。父親說,井的年齡比爺爺還大。

這口老井建於村子正中,呈圓形,井深五六丈,用石磚砌成,井口長滿了青苔。井臺上,用兩根呈十字的圓木交叉挺起一個木製的轆轤,前面插上一根半弓形的把兒,一根長長的繩子拴着柳罐斗子直垂井底。

前來打水的人要雙腿叉開,前腿弓起,後腳蹬地,雙手握住轆轤把做圓心搖動,任憑那井繩在轆轤上有規則地做圓圈纏繞。老井就吱吱嘎嘎地呻吟,聲音低沉、古老、悠長,猶如病重老者的喘息聲。當柳罐斗子被提升到進口時,就得騰出一隻手抓住它的脊骨,倒到井沿的水桶裏。

打出的井水清冽純淨,有如泉水般的甘甜。它旱天不枯,雨天不澇,像一位慈祥的老母親,無論春夏秋冬、風雪雨霜,始終滋養着村裏的一輩又一輩。

每天人們都要在井邊見面,特別是收工以後和到傍晚的時候,擔水的人特別多,吱吱扭扭的響聲,撲踏撲踏的腳步聲陸陸續續,井臺就成爲鄉親們溝通的最佳場所。打水的人們非常有秩序,壯的謙讓弱的,男的謙讓女的,遇上力氣小的,就有力氣大的過來幫忙搖轤。更多的人在等待的時候,放下肩上的挑子,一屁股兒坐在架在兩隻桶上的扁擔上,從褲兜裏掏出紙和旱菸,用手捋着,就卷好一支菸,也順便友好地捏一撮菸葉,遞給沒帶煙的人。於是人們一邊逍遙地吞雲吐霧,一邊拉着家常講着故事,開一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愜意的笑聲總在井邊盪漾。一切疲勞和煩惱在這裏煙消雲散。

此時的牛羊也在黃昏的夕照裏慢悠悠地回來了,暢飲着井旁木槽裏清淨的水,姿態安適。

我們小孩子有時也當樂景,像“攆腳狗”一樣跟着大人身後來了,湊到一起嬉戲。有的總想探下身好奇地往下瞧那深不見底的井,這時,就有人喊道:“用井水照臉蛋兒,會被吸走小孩子的魂!”嚇得小孩吐下舌頭,扮個鬼臉,一鬨而去。後來才明白,這是大人擔心孩子掉到井裏,編出的瞎話哩!

母親說:這口井水得到了仙人點化,施了金丹,用別村的井水做成的豆腐就不行。是啊,井水不但水軟,水綿,甘甜可口,而且把我們全村人養育得年輕人活力四射,老年人面帶紅光,小夥子個個健壯,大姑娘們個個靚麗俊美。

如今,隨着時代的變遷,村裏用上了自來水。那口老井也完成了它的使命,漸漸被冷落了,就像被打入冷宮的皇妃,沒有了昔日門庭若市的繁華。井壁已是黃褐色土壤,長滿深深的'野草,就像嘴邊留有密密麻麻的鬍鬚。留守的放學兒童常往裏面扔石頭丟垃圾,當作投彈的目標,好像這裏不是一口井。因此,牛兒難免不經意地失足,掉進井裏,就爲舔那蓬出去的青草。泥土隨之崩潰不堪,不斷填於井中,漸而成了泥潭。後來老井被生活垃圾和風沙塵土湮沒了,只剩下一個盲人眼睛樣的凹坑,長了幾株蒿草在微風下搖曳。一口老井就這樣無私地流完了清冽甘芳的乳汁,幾朝幾代見證着春種秋收的人們,見證着斗轉星移,風雲變幻,見證着一部村莊的歷史。

記憶雖已泛黃,但仍厚重。讀書寫作時,一觸到“井”這個美麗的字眼,就使我深藏心底的那眼井鮮活起來,而故園的一些泥風土俗、陳年舊事便帶着井水的清涼和幽香,逐漸在腦際裏氤氳散開,歷歷在目。夢中仍然依稀聽到井臺邊的笑聲,依然可見鄉親們一圈一圈搖着轆轤的情景。

老井雖然消失了,可那井旁淳樸的鄉情永遠在我的生命之河裏流淌;夢中那吱嘎叮噹聲,彷彿就是老井的水永遠在我的血管裏奔涌。

16、分析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義。(6分)

(1)老井就吱吱嘎嘎地呻吟,聲音低沉、古老、悠長,猶如病重老者的喘息聲。

(2)一口老井就這樣無私地流完了清冽甘芳的乳汁,幾朝幾代見證着春種秋收的人們,見證着斗轉星移,風雲變幻,見證着一部村莊的歷史。

17、這篇散文敘寫的是作者故鄉的一口老井,以“母親井”爲題有什麼作用?(4分)

18、這篇散文的敘事有畫面之美。請你用最精煉的語言概括每幅畫面的主要內容。(5分)

19、從文中不難看出,老井被冷落被湮沒的主要原因是“時代的變遷”。請聯繫文章末段,具體分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6分)

16、(1)用比喻的手法(1分)生動地表現了當時農村古老、落後的生存方式(1分),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悲憫情懷(1分)。

(2)綜合運用擬人、排比和比喻的手法(1分),表現老井建造年代之久遠,歷經歲月滄桑(1分),深情地謳歌老井對村民的養育之恩(1分)。

17、 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老井以人的特性,親切有感染力,便於抒發情感。(2分) “母親井”不僅表現老井“像一位慈祥的老母親”,“始終滋養着村裏的一輩又一輩”,還體現了豐厚的人文內涵,使文章表現的民風鄉情和該文題關聯契合。(2分)

18、 搖轤打水。 井臺溝通。 牛羊暢飲。 兒童探井。…沙土湮沒。(每點1分)

19、思想情感: 作者對老井對故鄉永遠的記憶與懷念; 喝老井水長大的受淳樸民風薰陶而形成的個性品質已根植於作者的生命之中; 含蓄地表達了物質 文明的進步,衝擊着我們曾經的美好,彌足珍貴的鄉俗民風日漸遺落。(每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