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二年級下冊課文《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

二年級下冊課文《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1】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爲沒有耐心,一味聽別人意見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

二年級下冊課文《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

原來以爲,自己的教學層次設計得挺清楚,課文又淺顯易懂,在課堂上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可一上完課,給我的感覺是,學生的表現比我精彩。我認爲的學生的精彩之處有:1、在學習第一自然段,請學生交流自己對本段的體會時,別的小朋友認爲小猴“天天澆水施肥”是是猴子急着想吃梨子,沒有耐心的表現。有一學生卻提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看法,認爲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現,講得有道理,值得肯定。2、學完課文,請小朋友談談,如果以後猴子還要種果樹,你會怎樣提醒小猴?有的說小猴不要光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應該相信自己,一定能種好果樹;有的乾脆說,要是烏鴉、喜鵲等還來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聽,…… 有個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說:“我會告訴小猴,你可以在別的地方分別種上杏樹、桃樹、櫻桃樹,這樣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讚嘆。3、學生對本文的分角色朗讀興趣濃厚,並有聲有色。

通過這一堂實踐課,使我認識到了自己有許多的不足,工作中還需努力。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的文字較爲簡單。它的簡單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文的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複,文字表達也是差不多的;二是課文的語言非常淺顯,學生在閱讀中無法引起更多的閱讀期待,無法形成更多的空白讓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補。三是猴子沒有種出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讀就明白。

其實不然,以上理解是對教材不甚理解,缺乏文本細讀的一種表現。文中的小猴子沒有種出果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原因是它自己的急於求成,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個原因是它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三隻鳥的行爲在猴子種果樹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覷。面對猴子的急於求成,他們並沒有採用積極的態度去教育、勸說猴子,而是不斷的指責猴子,促使猴子一次又一次地犯急於求成的錯誤。這一點在教學時,孩子們經過老師的點撥還是能夠認識到的。所以後來在續編故事中,學生大部分都知道巧妙地把這一點融入到小鳥和猴子的對話中,猴子不再是一隻急於求成、沒有主見、人云亦云的猴子,而小鳥也不再是一些只知數落,只知瞎指揮的小鳥了。孩子們筆下的猴子和小鳥都吃一塹,長一智了。

這篇課文實際上是簡單中蘊涵着深刻,這也許是蘇教版課文的特點。這種深刻,爲學生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創造提供了大量的空間。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始終圍繞一個最關鍵的問題:猴子爲什麼沒有種成果樹?這樣的閱讀就不會顯得鬆散,提高學生思維的向度,教學更加有效。學生在圍繞關鍵詞句的品讀中,在圍繞課文空白點的想象中,文中的動物形象撥動了學生的心絃,引起了學生的心靈波動。隨着教師的引導,學生的閱讀並沒有只是停留在猴子的急於求成、沒有主見、人云亦云上,而是看到了三隻小鳥對於猴子行爲所起的作用,看到猴子行爲背後蘊含的一些道理。這樣的閱讀,纔是深層次的閱讀,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閱讀。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本節課的教學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生動和鮮活的語文活動,讓孩子們說一說,讀一讀,議一議,畫一畫,寫一寫,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在歡樂中學,並體會到學的歡樂,體會到做人的道理。

第二節課利用課文進行課本劇表演時,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孩子們百分之百已經背下了這篇課文,這在以前是比較少的一種現象(連那幾個背書表現最不積極的也背出來了),真讓我欣慰!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3】

《猴子種果樹》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爲沒有耐心,一味聽別人意見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整篇課文圍繞猴子種果樹展開情節,先寫猴子怎樣種果樹,再寫猴子種果樹的結果,教育學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

課文文字比較簡單。它的簡單,一是課文結構相似,三次對話意思略顯重複,文字也是差不多。二是課文的語言淺顯,沒有多少嚼頭的詞語。三是猴子沒有種成果樹的原因非常清楚,學生一看就明白。於是,我對文本也就沒有多加細讀,設計了教學過程:一、指導學好第一節,讓學生體會到猴子的勤勞與等吃梨子的急切心情,爲下文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文章的第二、三節是寫猴子聽了烏鴉的話,拔掉了梨樹,改種杏樹,結構與第四、五節、第六、七節相似,只要指導他們會學了這兩節,就爲自主學好下文打好基礎。因此,在教學這兩節時,我以扶爲主,指導學好這兩節。三、以放爲主,指導學好第四、五和第六、七節。

原來以爲,自己的教學層次設計得挺清楚,課文又淺顯易懂,在課堂上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可一上完課,給我的感覺是,學生的表現比我精彩。我認爲的學生的精彩之處有:1、在學習第一自然段,請學生交流自己對本段的體會時,別的小朋友認爲小猴“天天澆水施肥”是是猴子急着想吃梨子,沒有耐心的表現。有一學生卻提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看法,認爲這也是猴子有耐心的表現,講得有道理,值得肯定。2、學完課文,請小朋友談談,如果以後猴子還要種果樹,你會怎樣提醒小猴?有的說小猴不要光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做,應該相信自己,一定能種好果樹;有的乾脆說,要是烏鴉、喜鵲等還來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聽,…… 有個女孩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她說:“我會告訴小猴,你可以在別的地方分別種上杏樹、桃樹、櫻桃樹,這樣每年都能吃到果子。”她的回答使人不得不讚嘆。3、學生對本文的分角色朗讀興趣濃厚,並有聲有色。4、在學習生字,識記“拔”的字形時,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用“我幫朋友拔了一顆牙”的有趣、形象的猜字謎法,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我因爲犯了語文教師最忌的毛病——沒有仔細研究教材,在理解文本時出現了失誤。—、文中“梨樹要等五年才能結果,你有這個耐心嗎?”應該是疑問句,我把它當作了反問句。怪不得,在引導學生比較時,學生有點蒙。 而我當時也納悶,上學期學生早就學過了反問句的作用了,而且掌握得不錯,今天是怎麼啦?二、文中三隻鳥兒出的主意分別是: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它們的建議根本沒錯,錯的是猴子聽了它們的話後,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有了錯誤的行爲——拔了這棵果樹種那棵果樹。而我卻誤導學生鳥兒出的並不是好主意,因爲有了我的誤導,所以使學生的思維有了偏向,纔會讓學生有“要是烏鴉、喜鵲等還來出主意,就捂起耳朵不要聽。”的錯誤想法。

通過這一堂實踐課,使我認識到了自己有許多的不足,工作中還需努力。

《猴子種果樹》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