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知識點彙總(語文版)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知識點彙總(語文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知識點彙總(語文版)】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知識點彙總(語文版)

重點課文《窮人》《唯一的聽衆》

詞 語 盤 點

shū shì gē bǎn mián qiǎng bào yuàn qīng tīng xiān qǐ kuí wú sī pò

舒 適 擱 板 勉 強 抱 怨 傾 聽 掀 起 魁 梧 撕 破

dǎo méi yán sù yōu lǜ shén shèng yōu yōu zhuāng zhòng yí shì bào qiàn

倒 黴 嚴 肅 憂 慮 神 聖 悠 悠 莊 重 儀 式 抱 歉

liū zǒu jiè yì zhuī wèn huāng tang shēng wàng gē shě shī lín lín

溜 走 介 意 追 問 荒 唐 聲 望 割 舍 溼淋淋

xīn jīng ròu tiào zì yán zì yǔ zì zuò zì shòu féng féng bǔ bǔ dà chī yìjīng

心 驚 肉 跳 自 言 自 語 自 作 自 受 縫 縫 補 補 大 吃 一 驚

cán jí shòu xuē kuān hòu zhāng huáng jié lì tài rán qiǎng zhì máng rán

殘 疾 瘦 削 寬 厚 張 皇 竭力 泰然 強 制 茫 然

quàn zǔ jiāo huáng zháo mí nài xīn xiū lǐ rú yuàn liú lián wàng fǎn

勸 阻 焦 黃 着 迷 耐 心 修 理 如 願 流 連 忘 返

shēn wú fēn wén liū zhī dà jí shí zhǐ lián xīn nù mù yuán zhēng xìng gāocǎi liè

身 無 分 文 溜 之 大 吉 十 指 連 心 怒 目 圓 睜 興 高 採 烈

易 讀 錯 的字

勉強qiǎng 仍réng舊 自作zuò自受 強qiáng制 乘chéng機 召zhào喚

魁梧kuí wú 蜷縮quún

多 音 字

舍 shě 割捨 佛 fó 佛祖 縫 féng 縫合 掙 zhěng 掙錢 藏 zàng x藏

shé 宿舍 fú 彷彿 fèng 縫隙 zhēng 掙扎 cáng 藏寶

乘 chéng 乘法 着 zhǎo 着火 強 qiáng 堅強 強壯

shèng 千乘之國 zhe 沿着 qiǎng 勉強 強迫

jiàng 倔強 強嘴

日 積 月 累

1、 輕諾必寡信。《老子》 2、 民無信不立。《論語

3、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 4、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也,人之道也。《禮記》

5、 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袁氏世範》

近義詞

抱怨—埋怨 蜷縮—蜷曲 魁梧—高大 寧靜—安寧 倒黴—晦氣 仍然—仍舊

憂慮—憂愁 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聲望—名望 抱歉—內疚 心驚肉跳—膽戰心驚

和諧—融洽 打擾—打攪 慈祥—慈善 珍藏—收藏 平靜—安靜 照顧—照料

羞愧—羞慚 舒服—舒適 怒吼—咆哮 探望—看望 忐忑不安—惴惴不安

反義詞

抱怨—感謝 魁梧—瘦小 倒黴—幸運 憂慮—開心 蜷縮—舒展 寬厚—刻薄

寧靜—喧鬧 平靜—激動 和諧—彆扭 慈祥—兇狠 僵硬—柔軟 尷尬—自然

從容—慌忙 沮喪—高興 慈祥—兇惡 珍藏—丟棄 耐心—急躁 幸福—悲慘

【第9課 窮人】

這是俄國着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說。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本課思想內容有以下兩個重點:

一是表現沙俄時代窮人的窮困和悲慘。除了題目,全文沒有一個“窮”字,但窮人“窮”到什麼地步,我們卻能從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爲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險出海打魚,清早出去,深夜未歸;桑娜自己也從早到晚地幹活,還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可見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麼艱難。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這個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慘地病死在稻草鋪的牀上。屋裏又潮溼又陰冷,兩個無依無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親旁邊。

二是讚頌窮人富於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裏。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後,作者細緻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的複雜心理活動。造成桑娜內心矛盾的客觀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而收養兩個孤兒,無異於在極爲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然而最後桑娜夫婦還是做出了收養孤兒的決定。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桑娜夫婦那顆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打動了讀者。

課文以“窮人”爲題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與西蒙兩家的貧窮──住得差,吃得差,勞動條件差,還有疾病,是沙俄時期俄國漁民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就是在這樣貧窮的情況下,桑娜與漁夫做出了令人難以相信的舉動:在自己五個孩子的基礎上,主動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的事例,謳歌了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上流社會的墮落與腐化。

課文在寫作上特色鮮明,通過對環境和人物心理、對話的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環境描寫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勞、善良的品質。關於桑娜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地展現了桑娜的內心世界,刻畫了一個充滿愛心、樂於助人的窮苦勞動婦女的形象。漁夫與桑娜的對話,個性鮮明,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真情實感。漁夫的話顯示出他爽直、樂於助人的品質。而桑娜則小心應對,說話斷斷續續,表明了她緊張、不安的內心,反映出她熱愛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質。

課文段落分明,結構獨具匠心。全文以桑娜的內心矛盾爲主線,圍繞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這件事,前後設置了兩個懸念:漁夫是否平安回家?漁夫回家後能否同意收養孩子。兩個懸念交替展開,逐步消除,從而推動着故事向前發展。

對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這樣做”是指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把他們撫養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 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面對西蒙的悲慘遭遇,桑娜本能地把兩個孤兒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與“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看似矛盾,實際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窮人、關心窮人的善良品質。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兒後,面對自己的五個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緊張、擔憂,她不知道丈夫會說什麼,覺得自己這樣做給丈夫增加了負擔,覺得對不起他;她擔心丈夫突然回來,不知道怎麼告訴丈夫自己把孤兒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寧可讓丈夫揍一頓,也要收養孤兒。課文真實地展現了桑娜此時的心理活動。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的心靈。

省略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逼真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聲的意思。桑娜與漁夫對話時先後兩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漁夫回家了,漁網也撕破了,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訴丈夫收養孤兒的事,所以選擇了沉默。而漁夫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裏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說話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訴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決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兩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說,“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說明漁夫感到問題很難辦。“搔搔後腦勺”說明他正在認真考慮,形象地說明漁夫覺得問題嚴重。“嗯,你看怎麼辦?”這是漁夫在徵求妻子的意見。“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這是漁夫做出的初步決定。“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的意思。說明漁夫爲了撫養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的辛勞。“快去!別等他們醒來。”漁夫怕孩子醒來受驚,催促桑娜去抱孩子。這段話細緻地描寫了漁夫做出決定前後思考的過程,說明他與妻子桑娜一樣,有着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桑娜在繼續等待丈夫的時候想到了哪些?爲什麼會想到這些?

通過討論明確:由於桑娜家庭的貧窮,由於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所以纔會有如此複雜的心理活動,同時明確:雖然桑娜的內心活動十分複雜,但是收養孤兒的決心沒有動搖。

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天氣描寫,也有桑娜與西蒙兩家情景描寫。這些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出桑娜與漁夫的美好品質。

課文多處運用了省略號,主要作用有:(1)表明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2)表示省略遞增的次數。如,“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3)表示語意的跳躍。如,“謝謝上帝,總算活着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裏做些什麼呢?”(4)表示說話結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縫縫補補……”

【第11課 唯一的聽衆】

本文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爲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

對句子的理解:

①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無聊。

用“無聊”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這對已經能拉小夜曲的“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更要命的是父親和妹妹只是經受了數次“折磨”之後就下了這樣定義。爲此,“我”失去了在家裏練琴的自信。文章開頭直接點明父親和妹妹的做法,爲下文“我”走出家門,到林中練琴作了鋪墊,同時也與下文老教授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讚美了老人對“我”的愛護與幫助。

②林子裏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這句話寫出了早晨樹林的安靜,以及“我”爲能找到這樣安靜的練琴環境的興奮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聽來,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說明“我”對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爲如此,“我”纔會莊重地架好小提琴,像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麼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的和諧,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正獨享的幽靜。

這句話真實地寫出了“我”發現老人後沮喪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優美的環境中拉出好聽的琴聲,可偏偏琴技不爭氣,那聲音“覺得自己似乎又把鋸子帶到了樹林裏”;不希望有人聽見自己在拉琴,卻偏偏被老人發現了。文中的兩個“一定”,強調了難聽的琴聲帶來的後果,突出了“我”的沮喪。說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這是老人對“我”說的一句話。作爲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老人聽出“我”拉得並不好,更從“我”被人發現後“準備溜走”的舉動中,發現“我”缺乏自信。出於對年輕人的愛護,老人謊稱自己耳聾,爲聽不到好聽的琴聲向“我”表示歉意。聽慣了親人對“我”無聊的評價,第一次聽到陌生老人的稱讚,儘管是個聾子,但“我”還是充滿了快樂。老人的話讓“我”有了面對老人拉琴的勇氣。

⑤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我心裏洋溢着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這“從未有過的感覺”就是被人肯定的快樂。而這恰恰來自於老人的陪伴,來自於老人的誇獎。老人並不指點“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語言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在她的激勵下,“我”終於敢在家裏練琴了,而且練得十分認真,十分刻苦。這句話反映了老人與衆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熱情的鼓勵下,“我”的琴技在不斷地提高,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發自內心地爲“我”的進步而高興。在“我”的眼裏,老人也不再是一個聾子,她在用心感受琴聲,“我”和她是用音樂在相互交流。“我”對老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平靜地望着我”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現。從相識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靜地望着“我”拉琴。從她的眼神裏“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鼓勵,讀出了老人爲“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聾子?”妹妹驚叫起來,“聾子!多麼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說她是聾子!”

妹妹的話道出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表現出她對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話,也引起“我”心靈的震動,激起“我”對老人的無限敬意與感激。

⑧那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清晨裏我唯一的聽衆……

句子用“唯一”來修飾限制“聽衆”,有“獨一無二”的意思。面對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獨想起的是這位自稱“耳聾”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寫出了“我”對老人的感激,同時點明瞭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