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太宗立晉王爲太子》文言文翻譯

《太宗立晉王爲太子》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導語:讀了文言文《太宗立晉王爲太子》,各位可以嘗試翻譯一下哦。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太宗立晉王爲太子》文言文翻譯,歡迎各位閱讀和借鑑。

《太宗立晉王爲太子》文言文翻譯

原文:

十七年夏(貞觀),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鞫之,反形已具。上謂侍臣:“將何以處承乾?”羣臣莫敢對,通事舍人來濟進曰:“陛下不失爲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上從之。乙酉,詔廢太子承乾爲庶人,幽於右領軍府。

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爲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懷雲:‘臣今日始得爲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爲陛下殺之.傳位晉王。’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爲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爲鑑。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上流涕曰:“我不能爾!”因起,入宮。魏王泰恐上立晉王治,謂之曰:“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治由是憂形於色,上怪,屢問其故,治乃以狀告;上憮然,始悔立泰之言矣。

承乾既廢,上御兩儀殿,羣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勐、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爲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牀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無忌等請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晉王。”無忌日:“謹奉詔;有異議者,臣請斬之!”上謂治曰:“汝舅許汝矣,宜拜謝。”治因拜之。上謂無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議何如?”對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乞陛下試召問百官,有不同者,臣負陛下萬死。”上乃御太極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謂曰:“承乾悖逆.泰亦兇險,皆不可立。朕欲選諸子爲嗣,誰可者?卿輩明言之。”衆皆歡呼曰:“晉王仁孝,當爲嗣。”上悅,是日,泰從百餘騎至永安門;敕門司盡闢其騎.引泰入肅章門,幽於北苑。

丙戌,詔立晉王治爲皇太子,御承天門樓,赦天下,酺三日。上謂侍臣曰:“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 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爲後法。且泰立,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選自《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七,有刪改)

譯文:

貞觀十七年夏,四月初一,紇於承基上書告發太子李承乾謀反。大宗敕令審問,李承乾謀反的事情已經昭彰。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將如何處置承乾?”衆位大臣不敢應答,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爲慈父的形象,讓太子享盡自然壽數,就很好了。”大宗聽從了這個意見。初六,太宗下詔廢黜太子李承乾爲平民,幽禁在右領軍府。

李承乾已經獲罪幽禁,魏王李泰便每天進宮侍奉大宗,太宗當面許諾立他爲太子,岑文本、劉洎也勸說太宗立李泰;長孫無忌執意請求立晉王李治。 大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昨天李泰投到我懷裏對我說:‘我到今天才成爲陛下最親近的兒子,這是我再生之日。我有一子,我死之日,當爲陛下將他殺死,傳位給晉王李治。’人誰不愛惜自己的兒子,我聽車泰這麼說,內心十分憐憫他。”諫議大夫褚遂良說:“陛下此言大爲不妥。希望陛下深思熟慮,千萬不要出現失誤! 陛下百年後,魏王佔有天下之時,哪有殺掉自己的愛子。將皇位傳給晉王的道理呢!從前陛下既立承乾爲太子,又寵愛魏王,對他的禮遇超過承乾,造成了今日的災禍。承乾謀反的事剛剛過去,足可作爲今日的借鑑。陛下如今要立魏王爲太子,希望先安置好晉王,只有這樣,政局才能穩定。”太宗流着眼淚說:“朕不能這麼做!”說完站起身,回到宮中。魏王李泰唯恐大宗立晉王車治爲太子,對李治說:“你與李元昌關係密切,元昌謀反不成已自盡,你能夠一點兒不擔心嗎?”李治聽到這番話滿臉比愁,太宗感到奇怪,多次問他是什麼原囤,李治便將李泰對他說過的話告訴太宗;大宗很失望,開始後悔說過立李泰爲太子的話。

李承乾被廢掉太子後,太宗親御兩儀殿,羣臣都退朝,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劫、褚遂良四人,大宗對他們說:“我的三子一弟如此作爲,我心裏實在是苦悶而百無聊賴。”於是將身體向牀頭撞去,長孫無忌等人爭搶上前抱住他;大宗又柚出佩刀想要自殺,褚遂良奪下刀交給晉王車治。 長孫無忌等請求太宗告知有什麼要求,大宗說:“我想要立晉王爲太子。”無忌說:“我等謹奉詔令;如有異議者,我請求將其斬首!”太宗對李治說:“你舅父許諾你爲太子,你應當拜謝他。”李治於是拜謝長孫無忌。 太宗對長孫無忌等人說:“你們已經與我的意見相同了。但不知外朝議論如何?”長孫無忌答道:“晉王仁義孝敬。天下百姓屬心很久了,望陛下召見文武百官探問一下,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負陛下罪該萬死。”大宗於是親臨太極殿,召見六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對他們說:“李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居心險惡,都不能立爲太子。朕想要從諸子中選一人爲繼承人,誰可以立爲大子?你們須當面明講。”衆人都高聲地說道:“晉王仁義孝敬,應當做大子。”太宗十分高興,這一天,李泰率領一百多騎兵到永安門;太宗敕令城門官員遣散李泰的護騎,帶李泰進入肅章門,將其幽禁在北苑。

初七,太宗下詔立晉王李治爲皇太子,太宗親臨承天門樓,大赦天下,飲宴三天。大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朕如果立李泰爲太子,那就表明太子的位置可以靠苦心經營而得到。 自今往後,太子失德背道,或藩王企圖謀取的`,都要棄置不立,這一規定傳給子孫,永爲後代效法。而且,李泰爲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均難以保全;李治爲太子,則李承乾和李泰均可妄然無恙。”

  附:文言文翻譯技巧

文言文翻譯標準——“信、達、雅”

所謂“信、達、雅”,是我國清末啓蒙大思想家、翻譯家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的翻譯原則:“信”指翻譯要忠於原文,不偏離、不遺漏;“達”則指不拘泥於原文的形式,翻譯的語言應通順明白;“雅”則要求翻譯時語句要得體、簡明、優雅。

嚴復提出“信達雅”翻譯原則,原意指外國文學作品的譯介,但化用到我們的文言文翻譯當中也同樣十分貼切。在文言文閱讀理解中若能做到這三點,我們的翻譯一定是完整、準確和通順的。那麼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我們如何達到“信、達、雅”的境界呢?

文言文翻譯的“六字箴言”

佛家有佛法的六字箴言,而我們的文言文翻譯技巧,也有一個“六字箴言”,叫做“留、刪、換、調、補、貫”。它的具體含義是什麼?如何在翻譯中實際應用呢?

讓我們通過對中考真題篇目的翻譯來一起探究這個問題。

《曹劌論戰》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篇課內文言篇目,這篇課文多次入選中考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目。

文章講了魯莊公十年,齊魯兩國交戰於長勺的故事,其中交代故事的時間、地點、背景的句子是:“十年春,齊師伐我”和“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我們翻譯爲:“莊公十年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作戰的那一天),莊公與曹劌共乘一輛戰車,在長勺與齊軍交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在這短短的兩句話的翻譯中,實際上已經體現了翻譯“六字箴言”的應用——“留”的是時間“十年春”和地點“長勺”;“刪”的是句末語氣助詞“之”;“換”的是“乘”、“之”等古今異義的實詞及代詞;“調”整了語序;“ 補”充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最終使得翻譯的句子字字落實、完整準確、“貫”通流暢。

可見,在翻譯中,我們只有把握文言文翻譯的技巧與規律,嚴格按照翻譯的規律和步驟逐字逐句翻譯文本,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應對考試中各類文言文本的翻譯。

基本方法:

第一步

留:朝代、年份、年號、地名、人名、物名、官職名古今意義相同的詞

刪:無實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虛詞

換:把古詞詞義換成現代詞詞義

第二步

調:調整語序

補:補出文中省略、缺少的內容

第三步

貫:根據語境適當調整,靈活貫通地翻譯整句

輔助方法:

要有“分值”意識,根據分值確定句子中有幾個採分點

(1)重點實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2)重點虛詞(之其以於爲然)

(3)特殊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

(4)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