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太宗罷朝文言文翻譯

太宗罷朝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所寫的文章。以下是太宗罷朝的文言文翻譯,一起來了解吧。

太宗罷朝文言文翻譯

原文

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後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徵,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帝驚曰:“皇后何爲若是?”對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備數後宮,安敢不賀?” 上乃悅。

註釋

1、太宗曾罷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時中途散了朝。

2、會:定要

3、田舍漢:鄉巴佬,這裏指魏徵。

4、太宗:指李世民。

5、罷朝:指因生氣而散朝。

6、觸忤:亦作"觸迕",迕,逆;觸,觸犯

7、文德後:即長孫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後諡文德,故稱。

8、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見被反對而感到難堪(窩火)。

9、具:穿戴

10、是:這樣

11、豈:難道

12、過:難道

13、若是:這樣

14、故:因此

15、得:能夠,可以

16、安:怎麼

翻譯

太宗有一次下朝後生氣地說:“真該殺了這個鄉巴佬!”文德皇后問:“誰冒犯陛下了?”太宗說:“難道有誰能比魏徵更讓我生氣?每次朝會上都直言進諫,讓我經常不自在。”皇后聽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裏(向太宗祝賀)。太宗震驚地說:“ 皇后爲什麼要這樣呢?”皇后回答說:“我聽說君主聖明臣子們就忠誠,現在陛下聖明,所以魏徵能夠直言勸告。妾身(因您的恩寵)幸運地掌管後宮,怎麼敢不來祝賀你呢?”太宗才轉怒爲喜。

寓意

從本文中可以看出,魏徵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我們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徵一樣能夠直言不諱的人。所以太宗便在魏徵死之時詠道:“人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魏徵正言直諫很多。儘管如此,也經常會觸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時,指出“君聖臣忠”之道並朝服以賀,也算是獨具卓識之人。

人物簡介

李世民(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說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爲秦國公,後晉封爲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爲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3]

李世民爲帝之後,積極聽取羣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爲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4]

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長孫氏)

長孫皇后(公元601年3月15日—公元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陽人,小字觀音婢[1],其名於史無載。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母親高氏爲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後嫁予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她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後冊封爲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爲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爲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崩,葬唐昭陵,諡號文德皇后。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加諡號爲文德聖皇后[2]。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六月,加尊號爲文德順聖皇后。李世民譽之爲“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3]。嘗著有《女則》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4]

魏徵魏徵(歷史人物)一般指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人(一說邢臺市鉅鹿縣人,一說是河北省邯鄲市館陶人[1-2]),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宰相、封鄭國公,諡號文貞,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

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諫二百餘事,爲太宗所器重,其博學多才,文采飛揚,著有《羣書治要》等書。

作爲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爲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

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魏徵所上 《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