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高中課外文章閱讀理解習題

高中課外文章閱讀理解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W 次

閱讀下文,完成第5—7題

高中課外文章閱讀理解習題

著名人類學家張光直先生曾經提出過一個“瑪雅一中國文化連續體”的假設。在談這一文化聯繫時提到了“亞”形問題。“亞”形在中國文化中有很重要的象徵意義。明堂宗廟的平面圖即爲此形,殷墟墓坑的平面圖亦爲此形。

張光直先生不知怎麼產生到新大陸史前考古中尋找旁證的靈感。他發現中美洲的瑪雅等文明也有“亞”形符號,並且這個符號是由方形四角加四株“宇宙之樹”內凹而成。由此他想到,作爲天地溝通場所的宗廟明堂也是在四隅象徵性地標誌“通天神木”,從而使方隅內凹成“亞”形。不過,張先生並沒有將這種文化連續體定義爲前後相繼,而是認爲它們很可能源於同一種祖型文化。

隨着瑪雅研究的深入和世界對中國的日益瞭解,這種連續體假說越來越不像是捕風捉影。它並不是要在申國文化和瑪雅文化之間的相似之處劃等號,而是要將這兩種遙遙相隔的文明,放到人類演進歷程的更大時間跨度中去,將文明的源頭引向人類的祖源。

瑪雅文明是古代美洲最先進、最完善的新石器文明。迄今爲止,在美洲只發現了舊石器晚期以後的人類活動痕跡。比較一致的觀點是認爲美洲人類來自他方。那麼,他們是從何方,又是於何時遷徙來的呢?一說從歐洲而來,但缺乏有力依據。舊石器時代晚期,北部通道格陵蘭島被大面積冰川所覆蓋,人類無法選擇這條通路。由歐洲通向亞洲的必經之地裏海,也因發生海侵而面積增大,從而隔斷歐亞,令人無法跨越。

另一說從亞洲而來。通道是現在美、亞洲之間寬度僅90公里的.白令海峽。35000年前,海平面曾一度下降,水深只有近40米的白令海峽露出海底,成爲寬達1500多公里的陸地,在古地理學上稱作“白令及亞”。之後海平面回升過,但在25000年至12000年前的那段時間裏,海平面下降,再度達到了開通這條通道的效果。這樣一個寬暢的通道完全可能是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陸的人類所走過的路。

從中國華北向東北延伸,通過白令海峽,直至北美,在這樣一個區域裏廣泛發現一種共同的舊石器期工具一一楔形石核。這種石核可能產生於更早的兩極石核,也是製造石片的用具。這種工藝在中國華北有很長的發展過程,可以上溯至大約三萬年前。而沿着這條路線,愈向東走,這種石核出現的時間越晚。與其說這是技術交流的結果(事實上這種可能性很小),不如說這是某一支人類帶着這種技術向東遷徒的結果。

中國人屬於較典型的蒙古人種,也就是“黃色人種”。黑髮,粗而且直;體毛很少。幼兒臀部有骶部色素斑(蒙古斑)。眼裂較狹,而且多數人具有位於眼內角的內眥皺裂。蒙古人種現在分佈於西伯利亞、蒙古、東亞、南亞、以及太平洋羣島等地。還有一個重要分佈區就是美洲。美洲印第安人雖然有較大的變異,但仍可認爲與蒙古人種爲同一羣類。就瑪雅人而言,不僅擁有內眥皺裂、幼年骶部色斑、體毛較少等蒙古人種的獨有特徵,而且瑪雅人與中國人的掌紋線極爲近似。

因此,從人種學、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中國與瑪雅擁有同祖的可能性確實存在。然而,那畢竟是在一萬年前甚至更久遠年代裏共有的源頭。相比較於中國5000年文明和瑪雅3000年文化,有各自的跨度。在中間這若干千年間,兩種文化的產生,經歷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我們只能說,它們可能都保留了某些最根本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憶痕。

5.下列選項中,關於“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它由張光直先生提出,其實並不是一個定論。

B.兩種文化經歷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軌跡,但可能源於同一種祖型文化。

C.從人種學、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不排除中國與瑪雅擁有同祖的可能性。

D.兩種文化可能都保留了某些最根本的文化元素和文化憶痕,但並非前後相繼。

6.下列各項中,對全文內容理解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瑪雅文明獨有的“亞”形符號,由方形四角加四株“宇宙之樹”內凹而成的,這與中國宗廟明堂的結構安排有相似之處。

B.瑪雅有古代美洲最先進、最完善的新石器文明,因爲迄今爲止,在美洲只發現了舊石器晚期以後的人類活動痕跡。

C.在25000年至12000年前間,海平面下降,水深只有近40米的白令海峽露出海底,成爲寬達1500多公里的陸地。

D.某一支人類可能在石器時代沿着從中國華北向東北延伸,通過白令海峽,直至北美這一路線向東遷徒。

7.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說“張光直先生不知怎麼產生到新大陸史前考古中尋找旁證的靈感”,根據文意,說說作者對這種“靈感”的態度如何?你如何看待學術研究中的“靈機一動”?請舉例闡述。(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