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上山與下山的閱讀理解訓練題目

上山與下山的閱讀理解訓練題目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6W 次

4.閱讀小說,回答問題。

上山與下山的閱讀理解訓練題目

上山與下山

胡 炎

學生說:“走好,老師。”

老師說:“無礙。倒是你,好走。”

學生是高才生,當年老師的得意門生。

老師是學術權威,學生一生的驕傲。

山,高峻峭拔,有老藤新蔓蒼綠着,野林雜花點綴着,流泉飛瀑潤澤着。所以,山是秀氣的山。

羊腸小道,崎嶇迴環。路,難行。

學生已腆起了啤酒肚,福發得厲害,步子重,還一口吞一口地喘。老師瘦削,一如當年,睿智,矍鑠。

老師說:“累不?累就歇會兒。”

學生說:“不累。”腳卻邁不動了。

倚石小憩。清風吹來,爽。舉目四望,林梢峯巔煙嵐嫋嫋。

學生感慨:“時光如梭啊,一晃十餘年了。”

老師頷首:“白駒過隙,逝者如斯,皆先哲之言。惟今昔有別,物是人非而已。”

學生說:“不錯,學生自忖未給老師丟臉。”

老師淺笑,沒答。

學生是出類拔萃的,先從文,後從政,扶搖直上,而今已是副廳級高幹。

學生說:“很早就想見見老師,只是政務繁雜,分身無術啊。”不知是解釋,還是炫耀。

老師說:“我曉得。”

學生便訕訕地,又說:“居官不自由啊,況身負要職……”

老師說:“奮鬥至此,不易。爲師者,欣慰於心。”

學生便滿足,習慣了嚴肅的臉,開顏一笑。

又爬山。山勢更陡,舉步維艱。

老師說:“仕途如爬山。”

學生贊同:“知我者,尊師也。”

老師說:“登高望遠,風光無限。感覺不錯吧?”

學生又笑,笑出了一臉春風。

說話間,忽至一光禿之處。地上有樹樁殘留,再有,就是幾棵彎曲低矮的老樹。

學生說:“怎麼成這樣了呢?當年,這裏巨樹參天。”

老師微眯雙眼:“好木皆伐,但餘殘樹。”

學生說:“原來如此。”

老師看一眼學生,又看樹,悠悠道:“故曰:樹不成材,可保其身;若爲棟樑,常招其禍。”

學生沒答。

老師又說:“你是棟樑,手下亦多棟樑乎?”

“……”學生有些尷尬。這些年,但凡可威脅其地位者,抑或鋒芒畢現者,皆遭“貶黜”,分流而閒置起來。

老師笑:“走,快到頂了。”

沉默。風大起來,吹亂了老師的滿頭銀絲。面前一巨石突兀,狀若高歌之鴨,這便是峯頂了。山亦因此石得名,喚曰:鴨頭山。

學生重又興奮起來,取了相機,說:“老師,留影。”

老師由他拍照。拍完了,老師又給他拍。

學生說:“不忙,讓我騎到鴨頭上,多拍幾張。”

老師點頭。學生笨拙地爬上去,叉腰,昂首,極威風。

拍過了,老師就淡淡地開了腔:“看到這隻石鴨,倒讓我想起了一個殺鴨的故事。”

學生說:“老師,您講。”

老師說:“從前有人養了一羣鴨,不爲下蛋,只爲享受鴨鳴。衆鴨歡歌,惟有一隻默默,除了勤懇生蛋,絕無聲響。養鴨人怒,揮刀殺之。”

學生說:“不可理喻。”

老師說:“故曰:金鴨不鳴,而罹其災;草鴨狂叫,亦討人笑。”

學生懵懂,無言地看老師。

老師忽而正色:“拍馬溜鬚誇誇其談之流,可用乎?”

學生垂首,只覺喉幹,脣焦,額上有汗涔涔地滲出。

下山時,學生凝望遠處,久久默立。

老師說:“想什麼呢?”

學生說:“這下山的'路,該怎麼走?”

閱讀理解題目

(1)本小說的寫法如同劇本:時間、空間高度集中;矛盾漸次展開;語言充分表現人物性格。請簡要歸結諸要素:

時間 空間 人物

矛盾衝突

主要描寫方法

(2)小說描寫老師與學生討論“好木皆伐,但餘殘樹”和“殺鴨的故事”兩個細節有什麼作用?

(3)神情是人物心理的名片,下列神情描寫各寫出了人物怎樣的心理?

①學生便訕訕地,又說:“居官不自由啊,況身負要職……”

②“……”學生有些尷尬。這些年,但凡可威脅其地位者,抑或鋒芒畢現者,皆遭“貶黜”,分流而閒置起來。

③學生垂首,只覺喉幹,脣焦,額上有汗涔涔地滲出。

(4)小說結尾處寫道:下山時,學生凝望遠處,久久默立。老師說:“想什麼呢?”學生說:“這下山的路,該怎麼走?”猜想一下,接下來會有怎樣的情節發生?用話劇劇本的形式寫出。(不超過9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