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王之渙《涼州詞》教學設計及反思

王之渙《涼州詞》教學設計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教材分析:

王之渙《涼州詞》教學設計及反思

《涼州詞》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二首》中的一首詩,古詩前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後兩句寫的是戍卒的離愁。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渙這首詩表現了戍邊士兵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同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蘊含着豐富的內涵,成爲千古絕唱。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課的設計打破了傳統的古詩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感悟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在教學中以“情”爲突破口,以“讀”爲依託,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採用“四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讀出感覺--讀出意境”,引導學生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加深體驗,培養語感。深入挖掘文本,紮紮實實進行聽說讀寫訓練。適當進行課外拓展,豐富文本,深化古詩內涵,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能有板有眼、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

2、瞭解古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景物,感受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之情。

4、引導學生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培養語感,加深體驗,提升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瞭解古詩的大意,體會戍邊將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的意境,讀出古詩蘊含的情感。

教學方法:

引導法、 情境教學法、 點撥討論法

 學習方法:

自讀感悟、討論探究 、誦讀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古代那些才華橫溢的詩人們,爲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優秀詩篇,使每一箇中國人爲之驕傲。今天我們再來感受一下古詩的魅力,咱們來個賽詩會,看誰記的古詩多。

(1)我們三單元的主題是“母親河”,誰能背出和黃河或者長江有關的詩?

(2)老師開詩頭,看誰能接下去: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琶琵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出示唐代地圖,介紹邊塞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引出邊塞詩。

3、瞭解詩人及“涼州詞”這種曲調名。

(1)簡介王之渙。

(2)“涼州詞”不是詩題,是涼州歌的唱詞,它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爲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設計意圖: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邊塞詩很少,對於當時的歷史、地理情況瞭解甚少。從幾首反映戰爭的邊塞詩引入,出示唐代地圖,幫助學生了解中原地區和塞外的區域劃分,瞭解邊塞地理位置和歷史情況,爲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礎。】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多讀幾遍,讀到字正腔圓爲止。

2、指名讀。

3、指導“仞”的讀音和“羌”的書寫。

4、讀詩不僅要讀的字正腔圓,還要讀的有板有眼,讀出節奏。誰來試試?

5、師生合作讀古詩。

6、齊讀古詩。

7、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學生自由彙報,並將詞語板書到黑板上)

8、請大家靜靜地默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和情緒。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層次、按步驟進行練讀,每個環節注重落實,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自讀自悟,讀出感覺,讀出情緒,然後引導學生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理念。】

  三、抓詩象,入詩境,悟詩情。

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引導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和情感:

預設一:學生對“孤”的感悟

1、詩象:孤城、萬仞山

(1)這座孤單單的城。指的是哪座城?引導學生從註釋中獲取玉門關相關知識,師補充介紹玉門關。(出示圖片 )

(2)爲什麼作者稱之爲“孤城”?

引導感受:a看荒漠圖景,感受玉門關的荒涼與寂寞 。玉門關在茫茫戈壁灘上,四周荒無人煙,顯得那麼--荒涼、孤寂、冷清――這就是詩句中所說的――“孤城”。

b這樣的一座城,不遠處就是萬仞高山,在萬仞高山的襯托下,顯得那麼--(渺小、孤單)--這就是詩句中說的“孤城”。

(3)瞭解“片”的用意。

師拋疑:"片"在這可以換成什麼詞?詩人這裏爲什麼不用“座”而用“片”?(“一片”是唐詩習慣用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雲”等等,這裏相當於“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孤城在萬仞高山的襯托下,像一片落葉,顯得單薄。)

(4)指導朗讀本句,可以把“一片孤城 ”和“萬仞高山”對比讀,讀出戍邊城堡的“孤”。

引導:孤城周圍除了高山,還有什麼?

2、詩象:黃河

(1)讀讀這句詩,你的眼前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2)回顧“黃河入海流”的觀察角度,瞭解本句詩的視角:逆着黃河流向,自下而上遠眺黃河。

(3)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

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白雲中流出來的黃河像 (想象練說,引導學生用比喻句表達)

(4)你能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條黃河?

(5)指導朗讀:讓我們讀出黃河的源遠流長,讀出黃河奔騰萬里的氣勢。

3、深化“孤城”的意境。

巍巍高山、滾滾黃河,荒涼的地理環境,更加襯托了這座戍邊城堡的“孤”!僅僅是城孤孤單單嗎?(守城將士的心更是孤獨的)與其說城孤,不如說人孤、心孤、情孤啊!

4、帶着我們的感覺,自由讀兩句,讀出古詩的意境。

預設二:學生對“怨”的感悟。

1、感悟“楊柳”的雙關。

(1)理解“怨”,思考:埋怨楊柳什麼?(不發芽)爲什麼楊柳不發芽呢?――“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吹不到,楊柳自然不會發芽。戰士們是多麼盼望見到春風輕拂,楊柳吐綠啊?但在這茫茫高原,那只是奢望。埋怨楊柳有用嗎?所以作者說--讀後兩句

(2)楊柳在這裏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指的是戰士吹奏的是《折楊柳》曲子。介紹古人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

(3)在古詩中,有許多詩句都提到了折柳風俗。(課件出示:出示跟楊柳有關的一些詩句,讓學生和老師輕聲誦讀。)

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隋代--無名氏《送別》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4)當戍邊將士聽到羌笛吹奏的悲涼的折楊曲時,會是怎樣的心情?理解後兩句的意思。

(5)指導讀後兩句。

2、感悟“春風” 的深意。

春風,表面指的是自然界的風。它另一種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關心。戍邊將士們盼望着朝廷早點讓他們回家,可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朝廷似乎忘記了他們的存在,根本不顧他們的死活。很多將士魂歸關外。

3、拓展:有關描寫戰爭的詩句。輕聲地跟老師一起讀。(配哀傷的樂曲)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晚唐·曹鬆《已亥歲二首》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陳陶《隴西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4、 激qing創境,配樂齊讀古詩。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初讀感悟,以“情”爲突破口,以“孤城”爲主要意象,引導學生體會邊塞的荒涼地理環境,感悟戍卒的離愁別恨。以“讀”爲依託,引導學生品讀感悟,進入古詩的情境,感悟詩人的情感。大量的課外拓展,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同時深化了古詩的內涵,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積澱了古詩的文化底蘊】

  四、情感渲染,拓展運用。

1、寫話練習:羌笛發出的悲切之音,讓將士黯然淚下。如果他家有年邁的父母,如果他已經有了妻兒,他會對父母妻兒說些什麼?請你任選一種角色,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裏話。(寫好後交流)

2、親人們能聽到他的訴說嗎?將士們只好把滔滔的思念寄託在幽幽的羌笛聲裏,含淚回憶那依依惜別的情景!有感情背誦《涼州詞》。

2、結課昇華:連年的戰爭,長年的戍邊,毀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戰爭帶給人們多少苦難啊!讓我們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讓天下所有的家庭幸福安寧!

4、課外拓展:自學王翰的《涼州詞》。

【設計意圖:充分挖掘文本內涵,引導學生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裏話,學生情之所至,定會言之有物,讀寫結合,對學生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深化古詩內涵,將立意提升至”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賦予了古詩新意。】

 《涼州詞》教學反思

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祖國燦爛的文化,而古詩正是這燦爛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詩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精華,濃縮着豐富的情感,積澱着智慧的結晶。引領學生走進古詩,不但能幫助他們理解和繼承優秀文化,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而且還能增加他們的文化底蘊,陶冶性情。喜歡古詩文的我,選擇了六年級上冊的一首古詩《涼州詞》來進行教學嘗試,期望通過我的課堂實踐,摸索出一條古詩教學的新路子。

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的階段目標是“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然而縱觀平日的古詩教學,我們不乏看到古詩教學課成了詩意的串講課,枯燥煩瑣的字詞分析,句意的理解,詩情的灌輸,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因此,學生只是機械的獲取知識又何來的創新與想象呢?我覺得,古詩教學應做到“自讀自悟、入情入境、有滋有味”,即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學習,最後有滋有味的把古詩讀好。下面,我結合《涼州詞》一課的教學,談談我的收穫:

《涼州詞》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古詩二首》中的一首詩,古詩前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爲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後兩句寫的是戍卒的離愁。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着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渙這首詩表現了戍邊士兵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表達了作者對戍邊將士不得還鄉的同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寫景雄奇壯闊,抒情含蓄深永,短短的28字,蘊含着豐富的內涵,成爲千古絕唱。在教學中我以“情”爲突破口,指引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與想象解讀文本,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古詩的意境。

一、學科整合,從歷史背景導入,爲學習古詩做好鋪墊。

這是一首唐代的邊塞詩,學生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邊塞詩很少,對於當時的歷史、地理情況瞭解甚少。因此,我從《從軍行》、王翰的《涼州詞》等幾首反映戰爭的邊塞詩引入,出示唐代地圖,幫助學生了解中原地區和塞外的區域劃分,瞭解邊塞地理位置和歷史情況,爲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中戍卒的怨情打好感情基礎。歷史、地理學科知識和語文知識的整合,在開課伊始就達到了激發興趣、激發情感的作用。

二、尊重學生個體感悟,體現自主學習。

傳統的古詩教學,往往是逐詞逐句分析講解,使得學生在在教師的牽引下亦步亦趨,學生沒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只是被動的接受。本課的教學,我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自讀自悟,讓學生用一個詞來表達讀完整首詩的感覺,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彙報,並將詞語板書到黑板上。然後引導學生靜心默讀《涼州詞》,想一想,詩的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和情緒,學生會在古詩詞句中捕捉“感受”的來源。隨後教師就根據學生的讀詩感受,由古詩的意象入手,展開教學。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感悟,發揮了學生了主觀能動性,實現了古詩教學的新突破。

三、緊扣詩眼,引導學生入詩境,悟詩情。

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初讀感悟,從帶給學生感觸最深的“孤”字入手,以“孤城”爲主要意象,引導學生體會邊塞的荒涼地理環境。我不是讓學生單純的感受詩像,而是將孤城、高山、黃河聯繫起來理解,通過“萬仞山”對“孤城”的襯托,通過黃河對“孤城”的烘托,學生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後兩句,我引導學生從“怨” 字入手,感悟戍卒的離愁別恨。教學中沒有過於零碎的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去朗讀,去品味,去感悟,教師創設情境,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進入古詩的情境,感悟詩人的情感。

四、朗讀指導有目標,分層次,講求實效。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有感情的朗讀古詩,有助於學生理解詩中的意象和情感,有助於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朗讀,是學習詩歌語言的主要手段之一。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覆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緻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因此,在教學本詩時,我在古詩的朗讀指導上很下功夫,按照認知規律,制定了“四步讀詩法”,即“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讀出感覺--讀出意境”,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貫穿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分層次、按步驟進行練讀,每個環節注重落實,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課堂上,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默讀、小聲讀、齊讀、個別讀、範讀、師生合作讀、男女生分讀、配樂朗讀等,課堂上書聲琅琅。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出古詩的意境,我激qing創境,讓學生在哀怨悲壯的音樂感染下,爲情所動,隨情而讀!同時,學生掌握了朗讀古詩的方法,相信在今後的古詩學習中也會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五、大量的課外拓展,豐富文本,深化了古詩內涵。

詩的語言凝鍊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於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因此,在教學中,我巧妙地進行適度的課外拓展,如課前的賽詩會、對玉門關的補充介紹、對唐詩中“片”字的習慣用法的講解,由”楊柳“引出的折柳習俗及相關的古詩,對“春風”的解讀,描寫戰爭場面的邊塞詩的補充,直至課後的拓展閱讀王翰的《涼州詞》,大量的課外拓展,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同時深化了古詩的內涵,讓學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積澱了古詩的文化底蘊,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收穫頗豐。

六、挖掘文本內涵,聽說讀寫訓練紮實進行。

古詩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受文本的限制,不容易紮實展開。我充分挖掘文本內涵,圍繞《涼州詞》中短短28個字,對學生進行了紮實的聽說讀寫訓練。如對“黃河遠上白雲間”觀察角度的對比分析、對黃河從白雲中流出來景象的想象練說、對黃河的詞語描述、想象戍卒聽到羌笛聲的內心活動等。尤其是古詩學完後,引導學生寫一寫戍邊將士的心裏話,學生情之所至,言之有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古詩教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因爲它是千年文化的積澱。作爲後人,如何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古詩的內涵和精髓,需要我們不斷地閱讀、積累,理解、感悟。作爲教師,我自己感覺對《涼州詞》一詩的鑽研還不夠深入,個別環節過渡不夠自然,課堂的生成還不夠,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我將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