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秦磚漢瓦閱讀理解與解析

秦磚漢瓦閱讀理解與解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8W 次

秦磚漢瓦,並非專指“秦朝的磚,漢代的瓦”,而是泛指秦漢時期的青磚與古瓦。它們歷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滿活力的生活場景,再現了當時人們的現實世界與美好願景。秦兵馬俑的千軍萬馬與氣勢萬鈞,見證了秦代製陶技術的高超。用這種技術去製造宮殿上的陶瓦,不難想見它們的堅固與華美。精美的陶瓦被廣泛用於秦阿房宮的營建。因爲瓦當向外,所以或印圖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築與裝飾的作用。它們承載着精美而豐富的圖文,就像秦漢建築上的“徽章”,宣告着早期宮殿“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營建法則。現在出土的.秦代瓦當上,圖像多爲鹿、豹、魚、鳥等動物紋。這種動物情結源自秦人祖先的遊牧狩獵活動。此後,漢承秦制,國力更加強盛,建長樂等四十餘座宮殿,瓦當圖案的藝術性也抵達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瓦當最爲出色。四神獸瓦當的構圖飽滿得當,造型誇張,氣勢磅礴,雍容堂皇。時至今日,但凡在當代設計中使用到四獸形象,都無法擺脫瓦當神獸造型的影響。除了動物紋飾,雲紋瓦當也廣爲使用。雲紋瓦當成爲圖案瓦當的主流與秦皇漢武等帝王渴望求仙昇天、永享榮華的思想不無關係。而瓦當紋飾發展到西漢時,又出現了文字瓦當。“長生無極’’“長樂未央’’等文字瓦當就表達出了統治階級的意志和人們的普遍願望。西漢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它極富意味的篆法變化豐富,又渾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書法名家也要自嘆不如。

秦磚漢瓦閱讀理解與解析

在磚上印畫、施彩,最早是在戰國,但真正蔚爲大觀併成爲一種藝術,則在兩漢。這些磚,被稱爲“畫像磚”,它們用於一般的建築或墓室裝飾。對後人而言,“畫像磚”的“畫像’’意義更要大於“磚”。這些磚上,有的描繪的是人們的日常勞動與生活,宴饗、樂舞、狩獵、市集等等,有的描繪的則是駿馬、龍、虎、鹿、飛禽等動物與神獸,從地上的農耕漁獵,到天上的天馬行空,從現實生活,到歷史故事,無所不包,宛如一鄙漢代“百科全書”。

因爲磚塊疏鬆,並不易精雕細刻,所以畫像磚的畫面往往疏朗簡約,沒有那麼多的細節刻畫,有的甚至進行了誇張變形。這些“畫”表現在磚上,大多數是一些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然而簡潔的造型並沒有削弱其藝術表現力,反而集中的暗示、渲染出了一種情緒與氣氛。漢畫像磚裏,很難看到完全靜止或者構圖均衡的作品。運動與韻律正是漢代藝術風格的真實寫照。

壯麗的秦漢宮闕早已不知去向,但組成它們的青磚古瓦卻常見諸文人桌案。古人早期制硯,多爲陶硯,所以陶製的秦磚漢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進了注重文脈延續的文人的視野。早在唐宋時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磚瓦做成硯臺,到了清代,磚瓦硯更成爲一時風尚。

(摘編自《一磚一瓦亦風華》)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漢陶瓦的堅固與華美,得益於高超的製陶技術,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圖案,更能讓我們在千年之後瞭解到那一段歷史。

B.秦瓦當上多印刻鹿、豹、魚、鳥等動物紋,這反映出秦人具有動物情結,而這種情結來源於秦人祖先的遊牧狩獵活動。

C.漢代畫像磚的內容無所不包,既描繪了多種動物神獸,也再現了兩漢時期人們的生活與美好願景,堪稱漢代“百科全書”。

D.漢代畫像磚追求對線條的大量運用,使它多具動感和韻律,很少有完全靜止或者構圖均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從秦代至漢代,隨着相關技術的不斷髮展,國力的進一步強盛,漢代瓦當圖案的藝術性也抵達前所未有的高度。

B.被廣泛用於阿房宮的瓦當向外的一面上或有圖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築與裝飾的作用,體現了“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營建法則。

C.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爲代表的漢代瓦當具有高超的藝術性,四神獸的造型在當代設計中普遍得到運用。

D.畫像磚的磚塊疏鬆不易精雕細刻,多數刻畫只呈現出一些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這反而成就了其對情緒與氣氛的暗示、渲染。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瓦當的紋飾能夠傳達很多信息,比如“長生無極”等文字瓦當能直接表達當時統治者渴望求仙昇天、永享榮華的思想。

B.西漢時期的文字瓦當不僅是研究西漢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同時又是研究篆刻、書法藝術的重要寶藏

C.對後人而言,漢“畫像磚’’已經不是單純的建築構件,它的意義還在於能真實地反映出強調運動與韻律的漢代藝術風格。

D.秦磚漢瓦並沒有隨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漢宮闕而消失,在後代常被文人雅士製成硯臺,用以延續秦漢藝術風格。

參考答案:

1.D(“漢代畫像磚追求對線條的大量運用”錯誤,原文沒有表明是一種“對線條大量運用”的“追求”)

2.C(“四神獸的造型在當代設計中普遍得到運用”錯誤,原文是“但凡在當代設計中使用到四獸形象,都無法擺脫瓦當神獸造型的影響”)

3.D(“用以延續秦漢藝術風格”分析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