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解析課文、語句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解析課文、語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3W 次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說。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讚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解析課文、語句

課文以“窮人”爲題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與西蒙兩家的貧窮──住得差,吃得差,勞動條件差,還有疾病,就是在這樣貧窮的情況下,桑娜與漁夫做出了令人難以相信的舉動:在自己五個孩子的基礎上,主動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的事例,謳歌了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有力地抨擊了當時上流社會的墮落與腐化。

1、海上正起着風暴,外面又黑又冷,這間漁家的小屋裏卻溫暖而舒適。

“溫暖”是指爐火未熄,這是與室外的寒風呼嘯相比而言;“舒適”是指地面乾淨、食具發亮,孩子們安靜地睡着,這是與丈夫在狂風大浪中打魚的危險處境相比而言。從這裏可以體會到女主人的勤勞能幹。所以雖然貧窮,但還溫暖而舒適。

2、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爲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

這是一個貧苦的家庭婦女桑娜很真實的感情。作爲母親,她可憐兩個孩子;作爲鄰居,她必然要關心西蒙留下的兩個孩子;而作爲需撫養五個孩子的家庭主婦,她會爲今後的生活擔憂,所以“心跳得很厲害”。“非這樣做不可”就是應該而且必須這樣做。因爲桑娜看到兩個可愛的小孩沒有了母親的撫養,十分可憐,所以沒有多考慮,就把他們抱回家。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3、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總能熬過去的”是說一定能度過艱難的日子。家裏雖窮,生活困難,但能熬過去。一個“熬”字,很恰當地寫出漁夫的苦日子,也很準確地表現了漁夫的堅強性格。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漁夫關心他人的美好心靈。

4、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着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爲什麼把他們抱回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爲了救鄰居的孩子,她什麼也不顧了。這五個省略號真實、準確地表現了桑娜當時極度矛盾的心態。“揍我一頓也好”是說只要丈夫同意收養兩個孩子,甘願自己捱打。桑娜考慮到收養孩子會給丈夫增加負擔,所以擔心丈夫會揍她;但願意自作自受,從這裏可以體會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寧願自己承擔痛苦和勞累,也要把西蒙的兩個孩子撫養大。

 《別餓壞了那匹馬》作者許申高,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謊稱家中有馬,買下“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讚揚了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感激之情。

1、我上小學五年級那年,學校不遠處的書攤是我放學後流連忘返的地方。

“流連忘返”寫出了“我”酷愛看書的程度。殘疾青年也正是從“我”在書攤前流連忘返的情景,發現了“我”對知識的追求,以及身無分文的無奈。這是他一直幫助“我”、想方設法給“我”看書機會的原因。

2、我回頭去看愣在輪椅上的他和他手裏的那本書,書頁中分明多了幾張毛票。

“書頁中分明多了幾張毛票”,那是父親利用翻書的機會,悄悄夾在書裏的。父親知道,青年是靠擺書攤養家餬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讓“我”認識到:做人不能只爲自己着想,也要爲別人着想,同時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對青年的關心。

3、他先是一愣,繼而眼睛一亮,笑着對我說:“過來,讓我看看你的馬草。”

他認真地看過馬草後,衝裏屋叫道:“碧雲,你出來一下!”青年獲取“我”馬草不好賣的消息,爲了繼續幫助“我”,打算通過說謊買“我”的馬草。句子具體寫出了青年做決定的經過。“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馬草並不好賣。“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幫助“我”又不易讓“我”發覺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認真地看過馬草後”,才讓碧雲收下馬草,是想讓“我”產生錯覺:青年家真的有馬,而且正缺馬草。這樣“我”就不覺得他是爲了幫助“我”而故意這麼做。這段言行與神態描寫烘托出青年關心“我”的良苦用心。

4、可是遲了!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後院,看見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這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的馬草!那匹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馬草的馬呢?這段話寫出了事情的結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過兩個感嘆句、兩個問句寫出了“我”見到馬草後的震驚與感激。文章中的破折號起到註釋說明的作用,強調了“我”賣給青年的馬草全部都在。

  《唯一的聽衆》作者落雪,文章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爲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1、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癡。

用“白癡”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這對已經能拉小夜曲的“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更要命的是父親和妹妹只是經受了數次“折磨”之後就下了這樣定義。爲此,“我”失去了在家裏練琴的自信。文章開頭直接點明父親和妹妹的做法,爲下文“我”走出家門,到林中練琴作了鋪墊,同時也與下文老教授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讚美了老人對“我”的愛護與幫助。

2、林子裏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這句話寫出了早晨樹林的安靜,以及“我”爲能找到這樣安靜的練琴環境的興奮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聽來,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說明“我”對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爲如此,“我”纔會莊重地架好小提琴,像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

3、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麼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的和諧,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正獨享的幽靜。

這句話真實地寫出了“我”發現老人後沮喪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優美的環境中拉出好聽的琴聲,可偏偏琴技不爭氣,那聲音“覺得自己似乎又把鋸子帶到了樹林裏”;不希望有人聽見自己在拉琴,卻偏偏被老人發現了。文中的兩個“一定”,強調了難聽的琴聲帶來的後果,突出了“我”的沮喪。說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4、“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這是老人對“我”說的一句話。作爲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老人聽出“我”拉得並不好,更從“我”被人發現後“準備溜走”的舉動中,發現“我”缺乏自信。出於對年輕人的愛護,老人謊稱自己耳聾,爲聽不到好聽的琴聲向“我”表示歉意。聽慣了親人對“我”白癡的評價,第一次聽到陌生老人的稱讚,儘管是個聾子,但“我”還是充滿了快樂。老人的話讓“我”有了面對老人拉琴的勇氣。

5、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我心裏洋溢着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這“從未有過的感覺”就是被人肯定的快樂。而這恰恰來自於老人的陪伴,來自於老人的誇獎。老人並不指點“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語言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在她的激勵下,“我”終於敢在家裏練琴了,而且練得十分認真,十分刻苦。這句話反映了老人與衆不同的教育方法。

6、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熱情的鼓勵下,“我”的琴技在不斷地提高,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發自內心地爲“我”的進步而高興。在“我”的眼裏,老人也不再是一個聾子,她在用心感受琴聲,“我”和她是用音樂在相互交流。“我”對老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平靜地望着我”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現。從相識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靜地望着“我”拉琴。從她的眼神裏“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鼓勵,讀出了老人爲“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7、那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清晨裏我唯一的聽衆……

句子用“唯一”來修飾限制“聽衆”,有“獨一無二”的意思。面對成百上千的觀衆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獨想起的是這位自稱“耳聾”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寫出了“我”對老人的感激,同時點明瞭課題。

《用心靈去傾聽》本文來源於西班牙的《都市生活報》,我國《參考消息》翻譯並刊登了本文。課文真實地記錄了“我”與問訊處工作人員蘇珊交往的過程,讚美了蘇珊用心靈傾聽孩子的心聲、用愛心幫助孩子的善良品質,表達了“我”對蘇珊的深切懷念之情。

1、我找到了聽我說話的人,不由得放聲大哭。

找到聽“我”說話的人,其實就是找到了希望。那天,“我”在玩耍的時候,手指被錘子砸傷了,非常希望得到幫助,可是“家裏沒有人,哭也不會有誰聽見”,“我”顯得多麼的孤獨無助。只好把希望寄託在那個叫“問訊處”的小精靈身上。聽到蘇珊的溫柔的嗓音,“我”孤獨的心靈一下子得到了撫慰,終於放聲大哭。這既是傷痛帶來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獨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靈總是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一遍遍地向我解釋。在“我”的記憶中,蘇珊是個無所不知的小精靈。蘇珊面對“我”一個個簡單而幼稚的問題,就像一位母親那樣“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一遍遍地向我解釋。”

在一次次心與心的交流中,兩個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結成了母子般的情誼。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蘇珊的愛心,語言雖然樸實,讀來卻令人十分感動。

3、你知道嗎,這隻可愛的小鳥,它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

心愛的金絲雀突然死了,“我”不僅痛苦,同時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如何化解“我”心中的傷痛,不讓死亡留給“我”太多的恐懼呢?蘇珊採用了更美好的一種說法。是啊,小鳥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唱歌了,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聽着這樣的話,籠罩在孩子心頭的陰影立刻消散了,快樂又回到了孩子的身邊。蘇珊的善良、樂觀由此可見一斑。

4、但是我非常想認識蘇珊,認識這個從未謀面卻如同我第二個母親的人。

“謀面”就是見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個母親”來形容蘇珊,看得出“我”對蘇珊的愛。蘇珊不是“我”的母親,我們也從沒見過面,是電話線把兩個人緊緊地連在一起:蘇珊就像母親那樣,耐心傾聽“我”的心聲,困難時給予幫助,痛苦時予以安慰。這就是“我”長大後,離開家鄉,知道電話是怎麼回事後想見到蘇珊的真正原因。文章這樣寫,也爲下文“我”回到家鄉後主動與蘇珊聯繫作了鋪墊,推動了情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