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七年級試題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23課《登上地球之巔》練習及答案練習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23課《登上地球之巔》練習及答案練習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23課《登上地球之巔》練習及答案練習題
23.登上地球之巔
【積累.感知】
一.給加點字注音
聳立___ 繚繞___ 峯巔___ 攝氏度___
滯留___ 崎嶇___ 窒息___ 輪廓___
二.多音字注音組詞
濟( )___顫( )___繞( )___散( )___
( )___ ( )___ ( )___ ( )___
三.成語填空
養精蓄( ) 斬釘( )鐵 異口同( ) 齊心( )力
勇往直( ) 步( )艱難 頭( )眼花 腰( )背痛
四.課文內容填空
1.即使有( )的體格,( )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氣不足忍受( )的大風雪,神經不敢( )崔巍懸巖的邊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樣的昏睡病( )時奮勇前進,他仍將不能到達頂峯。
2.他們的四肢更加( )了,他們的行動更加( )了,甚至攀過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個多小時。
五.整體感悟課文後回答
1.在登頂過程中,登山隊員要克服的困難有哪些?他們是靠什麼來克服這些困難的?
2.本文選材詳略得當,文中詳寫了哪兩個典型事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3.課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寫,它們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4.劉連滿最終沒有登上主峯,可文中反倒寫他的文字最多,你認爲他值得寫嗎?
【體驗.探究】
六.課內語段閱讀
天色開始黑下來,寒風淒厲地呼嘯着。
他們事先以爲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頂峯,現在看來,這種估計顯然錯誤。黑夜,即將成爲他們前進道路上的第二道難關。在這人類從未到達過的珠穆朗瑪峯北坡最後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們將要遇到什麼困難,要走多長時間,事先確實很難精確估計。
勇敢的突擊隊員們還在一步一步地前進,但是,由於前一階段花費的時間過長,他們背上的氧氣筒的氣壓表顯示,氧氣的容量已經不多。繼續前進,可能受到缺氧的嚴重威脅。這時,劉連滿因爲過度疲勞,體力已經非常衰弱,每走一兩步就會不自覺地摔倒,但他緩慢地站起來,仍然一偏一倒地堅持繼續往前走着。
在身體虛弱和嚴重缺氧的情況下,還要摸黑進行高山行軍,這不僅極其困難,而且相當危險。現在,他們每移動一步,肉體要承受多麼巨大的痛苦啊!英國“埃非勒士委員會”的組織者揚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峯探險記》一書中曾這樣寫道:“人類身體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於一個埃非勒士峯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後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體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氣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風雪,神經不敢履踐崔巍懸巖的邊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樣的昏睡病侵襲時奮勇前進,他仍將不能到達頂峯。”對於揚赫斯班的同事們來說,他的這番話確實頗有道理。然而,對於堅強的中國登山隊員們來說,有什麼樣的困難和危險能滯留和阻擋他們前進的腳步呢?爲了祖國和民族的榮譽,爲了完成人民的委託,爲了在喜馬拉雅漫長的雨季到來之前最後一個好天氣的週期內登上頂峯,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繼續行進在崎嶇的山路上。
1.第一段是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2.“這種估計顯然錯誤”中“這種估計”指什麼?
3.文中多次說到隊員們嚴重缺氧,除表明條件艱苦外,還有什麼作用?
4.“他們每移動一步,肉體要承受多麼巨大的痛苦啊!”請結合全文回答,隊員們在攀登中會遇上哪些痛苦?
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峯探險記》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麼?
6.文中多次出現“中國登山隊員”一詞,如果去掉“中國”一詞,好不好?
7.第四段第一句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8.第四段主要運用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
七.假如你是登上頂峯三位隊員中的一員,返回時,你讀到劉連滿同志的短信,你會有怎樣的想法?作爲一名中學生,你讀着短信,又會產生怎樣的感想?
【實踐.拓展】
八.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①1969年7月6日,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所在的梅力特島上,馮.布勞恩博士親臨控制中心。上午9時32分,布勞恩博士爲他設計的“土星”5號火箭下達了“倒計時”的指令。身高110.6米、全重2930噸的“土星”5號火箭,以雷霆萬鈞之勢,載着“阿波羅”11號飛船,吐着火舌,劃破長空,滿載着人類的希望,飛離地球,向着人們嚮往已久的“月宮”飛去。
②發射後9分11秒,第二級火箭脫離,第三級火箭第一次點火。11分40秒,第三級火箭熄火,飛船脫離地球軌道,進入狹長的地月過渡軌道。發射後3小時6分,指令艙和服務艙與第三級火箭分離。指令艙駕駛員麥克爾.柯林斯把飛船調轉180度,然後把指令艙端的錐狀對接杆,慢慢地準確地插入登月艙的接孔。接着,埃德溫.艾德林,這位宇宙工程學博士卸下登月艙和指令艙間的封閉隔板,接通電纜,完成了全部對接工作。發射後4小時10分,第三級火箭與飛船徹底飛離。登月艙向着月球不顧一切地飛了過去。
③月球的懷抱有多溫暖?飛船載着3名宇航員於1969年7月20日登上月球。地球上億萬人的眼光都通過電視屏幕緊緊盯着這激動人心的一刻。格林尼治時間21日2時56分(美國東部時間20日21時56分),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率先打開登月艙艙門,擠出去,小心翼翼地把梯子放下,他帶着電視攝像機慢慢走下梯子,踏上了人們爲之夢想了數千年的荒涼的月球。接着,艾德林也開始在月球行走,他們成爲世界上最先踏足月球的人。
④他倆在月球那坑坑窪窪的表面上輕飄飄地跳躍起來,這種景象令全球各地的電視觀衆驚歎不已、欣喜萬分。他們那種滑稽的樣子,成爲世界不朽的形象以及科學無所不能的象徵。阿姆斯特朗說:“對我來說這只是邁了一小步,對人類科學技術來說卻是邁出了一大步。”
⑤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在月球表面逗留了兩個多小時,他們代表人類在月球上留下了一個特製的紀念碑,上寫:“從地球來的人類於公元1969年7月首次登上月球。我們爲全人類的和平來到這裏。”此外,他們展開了太陽能電池陣,安設了月震儀和激光反射器,還採集了20多千克岩石和土壤標本,拍攝了地貌照片,並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電視談話。同時,宇航員麥克爾.柯林斯中校駕駛着指令艙對接後,3位宇航員開始返航。幾天之後,“阿波羅”11號安全濺落在夏威夷西南的太平洋中。尼克松總統親臨了負責打撈“阿波羅”11號3位宇航員返航的歡迎儀式。人類的首次登月宣告成功。
⑥這一個登月之日被定爲美國的法定假日,而我們記得16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日並未被慶祝,今天的登月之日卻被認爲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①滑稽___ ②濺落___
2.第①段作者採用了許多數字。這些數字起的作用是:_______
3.第①段畫線句子除了說明“土星”5號火箭載着“阿波羅”11號飛船飛向月球這一問題外,還說明了什麼?
4.結合文章內容,說說第②段中畫線句子中“慢慢地”一詞在表達意思上起了什麼作用?
5.你是怎樣理解第④段畫線句子“對我來說這只是邁了一小步,對人類科學技術來說卻是邁出了一大步”的含義?
6.根據文章的內容,請給本文擬寫一個恰當的標題:__________。
7.對“阿波羅”飛船飛向月球成功這件事,你是怎樣認識的?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23.登上地球之顛
一.略。
二.略。
三.略。
四.略。
五.1.三大困難:寒冷、黑夜和缺氧。這三者都構成對生命的極大威脅。作者在行文中處處表現了隊員們堅強的意志和大無畏的精神。靠意志、毅力、協作和犧牲精神來克服困難。
2.詳寫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臺階”的過程和劉連滿同志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把氧氣留給同志的事蹟。有利於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
3.課文中除了盡力渲染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不時地用閒筆描寫美麗的珠穆朗瑪峯的景色。這些描寫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閱讀的緊張之餘還可以求得放鬆,來欣賞一下美麗的珠峯景色,在一張一弛中,給人美的享受。
4.他同樣是英雄,值得讚賞。一是臨危之時,把死亡留給自己,將成功的希望給戰友的團隊精神和犧牲精神;
二是他不能到達頂峯,並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縮,而是身體方面的客觀原因所造成的。
六.1.景物(環境)描寫。突出天氣惡劣,暗示登山的困難。
2.他們事先以爲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頂峯。
3.爲後文在無氧的情況下登上珠峯作鋪墊。
4.氣候惡劣,體能下降,嚴重缺氧,山勢險峻。
5.表現探險的艱難,從而襯托出中國登山隊員的英勇無比。
6.去掉“中國”不好,因爲人類成功地從北坡第一次登上珠峯是中國人創下的記錄。去掉了就不能突出這一點。
7.承上啓下的過渡作用。
8.議論,豐富了文章內容,深化了全文中心。
七.略。
八.1.jī jiàn
2.準確、具體。
3.登上月球是全人類嚮往已久的希望,這次“阿波羅”11號飛船是載着這一希望飛向月球的。
4.把錐狀對接杆插入登月艙的接孔,事關登月活動的安全。“慢慢地”一詞說明了對接的莊重。
5.對宇航員阿姆斯特朗來是說邁入月球雖是一小步,但濃縮了人類研究登月長期探索的歷程,標誌着人類空間科學技術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6.略。
7.略。

-
-
點擊查看:
2013-2020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彙總
小編寄語:歡迎來語文網,爲了方便您尋找資料,信息,請將本頁加入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