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但願人長久》教學案例及反思

《但願人長久》教學案例及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教學片段】

《但願人長久》教學案例及反思

學習活動一:

教師板書課題,提出問題:

師:誰熟悉這個課題?知道它的出處嗎?

生(1):我知道,這是一首詞中的句子。

生(2):我知道,這首詞是蘇軾寫的。

生(3):我知道這首詞的名字叫《水調歌頭》。

師:有沒有誰讀過這首詞?能背幾句給大家聽聽嗎?

生(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很好,這句詞膾炙人口,是這首詞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很好。

生(3)我會背全詞。

師:真的?太好了,快背給我們大家聽聽。

生(3):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生背完,學生鼓掌)

師:能告訴大家這首詞你是在哪兒看到的?爲什麼要把它背下來?

生(3):這是我在爸爸的一本書中看的,我爸教我背的。

師:是啊,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它們不僅語言優美,意蘊深長,而且讀來朗朗上口。我們在課餘也一定要向這位同學學習,自覺地背誦一些優秀詩文,豐富自己的積累。那麼誰知道課文與此詞有沒有關係?快速瀏覽一下課文,告訴大家。

生(3):這篇文章寫的就是蘇軾寫《水調歌頭》的經過。

(學生瀏覽課文)

師:對!那蘇軾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呢?這首詞又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

學習活動二:

師: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的第1部分,看看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把它圈出來,想想這些詞讓你聯想到什麼。(學生閱讀、圈畫)

討論交流。

生(1):“心緒不寧”引起了我的注意,從這個詞裏我看出蘇軾情緒不安,很想念弟弟。

師:是的,蘇軾在中秋佳節卻不能和弟弟團聚,心情確實不佳,你能把他當時心緒不寧的樣兒描繪一下嗎?

生:搖頭。

師:好,我們大家一起來推想一下,當時的蘇軾會是怎樣的表現?可以想想他當的動作、神態、語言。

生(2):我覺得當時蘇軾肯定是什麼事也不想做,還會想發火。

生(3):蘇軾肯定揹着雙手,眉頭緊皺,不停地嘆氣。

生(4):我覺得當時蘇軾肯定會在院子裏不停地跑着,一圈又一圈。

師:他在長跑?

(衆生笑)

生(4):不是,是在一個地方來回跑。

師:也就是在院子裏來回踱步,是吧?

生(4):對!

生(5):(高聲)蘇軾可能還會對着天喊叫?“明月呀!你可知道我的痛苦!”(學生笑)

師:同學們想得真好。其它同學再來說說你對其它詞語的理解?

生(6):“手足情深”和“形影不離”寫出了蘇軾和弟弟的感情很深。我想正因爲他們感情很好,蘇軾纔會特別難受。

師:能想象一下他們怎樣的形影不離?好到什麼程度嗎?

生(7)他們會在一起捉迷藏,吟詩作畫,一起討論問題。

生(8):他們可能連上廁所都一起去(生笑)

生(9):他們還可能睡在一個被窩裏。

師:這真是形影不離呀!可自從長大以後,他們就各奔東西

生(10):我從“很少”“又”“七個年頭”裏看出他們分手後很少見面,“又”說明他們分別已不只一個七年了。

師:這“又”是說他們分別了兩個七年?十四年?

生(10):對!

生(11):不對!這個“又”是強調“七年”的長,不是十四年!

師:對!這個“又”字也讓我們看出了蘇軾的埋怨之情,歲月的流逝之快。

學習活動三:

師:課文學完了,你認爲蘇軾是個怎樣的詩人

生:他很會自己安慰自己。

師:是的,他能開導自己從只顧埋怨的情緒中解脫出來,通情達理!

生:我覺得他是個熱愛生活的人……

師:喜歡這首詞嗎?這首詞還被音樂示譜成曲子進行演唱呢!想聽聽嗎?

(放鄧麗君的歌曲《明月幾時有》)結束。

【教學反思】

《但願人長久》是蘇教版第七冊第二單元的一篇文章,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名詞《水調歌頭》的創作經過。這類詩(詞)包文的課文在三年級時學生就已經接觸過,有一定的學習經驗,知道故事就是詞意的具體展現。其次,四年級的學生已積累了一部分古詩詞,而且這首詞膾炙人口,很少以前就被譜成曲子,由鄧麗君所演唱,估計應有學生事先已接觸過這首詞。因此,在備課時,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1)初步領略古典詩詞的意蘊,激發起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之情。(2)能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品味出蘇軾創作此詞時感情的起伏變化,體會蘇軾對親人的思念及這種通情達理,熱愛生活的博大情懷。(3)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4、5、6節。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1)注重閱讀感悟,想象體會語言文字的內涵。

“讀”是教學的主要活動,也是學生品味,語言的主要方法。在第二組教學活動中,我注重花時間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通過靜心默讀,圈出佳詞佳句,如“心緒不寧”“手足情深”“形影不離”,從“很少”、“卻”、“又”這些詞語中想象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蘇軾的輾轉徘徊,兄弟倆的親密友愛,體會蘇軾是在萬般思念弟弟的情況下寫下這首詞的,特別是對“又”的理解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情況下,明白“又”的強調作用。通過課堂實施,我發現學生的想象很活躍,他把自己的生活經驗都運用了進來,對詞語的理解已不僅僅侷限於字面了。

  (2)注重培養學生課外自學積累的習慣。

語文課本中的一篇篇文章無非是培養學生學習語言,掌握語文學習方法的例子。大量的閱讀積累要靠學生的課外學習。在本案例的第一個學習活動中,即導入新課時,我就注重讓學生加強課外的古典詩詞的積累,通過讓學生試背幾句乃至整首詞來激發學生自己積累的興趣。二、傳達給學生一個信息:課外要多背好詩好詞。(當時我就想如果沒有學生能背出來,我就當場背出,並出示整首詞在黑板上)來激勵學生學習的願望,同時在課堂的結尾,把這首配樂後的歌曲放給學生欣賞,激發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