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山谷中的謎底》的語文教學反思

《山谷中的謎底》的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谷中的謎底》的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谷中的謎底》的語文教學反思

《山谷中的謎底》的語文教學反思1

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惟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長滿鬆、柏、女貞等雜樹,而東坡只有雪松。

這一奇異的景觀始終是個謎,誰也不知道謎底在哪兒。

1983年的冬天,大雪紛飛,有兩個旅行者來到了這個山谷。他們支起帳篷,望着滿天飛舞的大雪,突然驚奇地發現,由於特殊的風向,山谷東坡的雪總比西坡的雪來得大。不一會兒滿坡的雪松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就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又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着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謎底終於被揭開了:東坡雪大,其他那些樹,因爲沒有雪松這個本領,樹枝都被積雪壓斷了漸漸地喪失了生機。而西坡雪小,樹上少量的積雪根本就壓不斷樹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貞之類的樹種,也都存活了下來。

帳篷中的旅行者爲自己的這一發現感到高興。一位說:“我敢肯定,東坡也曾長過雜樹,只是由於不會彎曲才被大雪摧毀了。”

少頃,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說:“我得到了一個啓示——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爲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

《山谷中的謎底》的語文教學反思2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敘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爲進。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板塊:複習導入、學文感知、拓展延伸。

我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有一個什麼謎?”作爲新課的導入,接着讓學生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要求學生思考並討論“這個謎是怎樣被揭開的?”引導學生抓住松樹特有的`本領進行理解感悟,從而弄清爲何東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除雪松外還有其它雜樹的原因,來揭開謎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啓示”。最後一個環節進行拓展訓練,讓學生聯繫生活的實際,進行填空的練習。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教學中我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通過個性化的閱讀、合作學習,在師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對話中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在讀中重悟。教學中,我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充分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留下足夠的空間爲學生張揚個性、激揚靈性服務。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培養學生主動參與、主動質疑、樂於探究的能力。

雖然教學中力求去貫徹落實這樣的設計意圖,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尚有不完善之處。學生主體參與課堂的熱情不夠,思維不夠活躍,讀的訓練還需要加強,理解“啓示”時還要更緊密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滲透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從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來體現語文教育的人文性。